胡次峰 湖北省巴东县茶店子镇民族初级中学 444315
【摘要】教师要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自己的教学,高度重视化学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钻研教材、研究方式、方法,把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环保意识教育等渗透到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校外生活之中,把提高学生道德素质落到实处。
【关键词】化学教学 传统文化 渗透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08-190-02
素质教育的人才观是多层次、全方位的人才观,强调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传统文化教育是化学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教育的对象是有思想、有情感、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象征着人的灵魂的思想品德如果得不到健康的发展,其他方面发展得再好也是毫无价值的。因此,教师要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自己的教学,把提高学生道德素质落到实处。
一、利用化学知识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辩证法是唯一的、最高地适合于自然观这一发展阶段的思维方法”。(恩格斯语)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化学知识的传授, 对学生进行辩证法思维的训练,培养他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矛盾着的对立面互相依存互相联系的关系。
讲到离子键形成的本质时,指明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稳定的化学键,并阐明这里的静电作用是阴、阳 离子间的引力,核与核之间、电子与电子之间的排斥力。这种既排斥又吸引的一对矛盾在“一定距离”上,又达到了力的平衡,而统一在稳定的离子键中。又如溶解和结晶、中和和水解、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氧化与还原、正反应与逆反应、酯化与水解等都反应了对立统一规律。可以培养学生的“世界充满矛盾、而矛盾互相对立又统一”的观点。
2.量变、质变规律。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两种形式。事物的发展过程就是由量变到质变,由质变到量变的循环往复而由低到高的过程。
元素周期表有力地论证了事物变化中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性,从氢开始,核电荷数每增加一就产生一种不同质的新元素。中学化学教材中量变引起质变的事例还有很多。如碳、氢、硫三种元素可分别与氧元素形成不同的三组氧化物。
CO――CO2 SO2――SO3, NO――NO2
就每组内的两种物质而言,组成的元素种类相同,仅原子个数比不同,引起质变,化学性质也有明显差异。
3.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一规律在中学化学中也普遍存在。
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充分体现了内因和外因有辩证关系。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很多,最重要的因素是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性质,是内因,如同浓度的盐酸和醋酸分别与碳酸钙反应,盐酸与碳酸钙的反应有尽有速率比醋酸与碳酸钙的反应速率要快得多,这是由于盐酸的酸性比醋酸的酸性强,是由事物本身的性质决定的。若同是盐酸与碳酸钙反应,浓度大的盐酸比浓度小的盐酸反应速率要快,加热比不加热反应要快。
4.现象和本质的关系。化学反应常常伴有发光、发热、生成沉淀、逸出气体、改变颜色等现象,但上述现象却不一定是发生化学反应、在具有相同现象的变化中,有的表现出相同的本质,如一切燃烧现象,其本质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但有些现象相同的变化表现的本质却不相同,如氯水、过氧化钠、臭氧、二氧化硫、活性炭都能使某些有机色素褪色,其中氯水、过氧化钠、臭氧使色素褪色的本质是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二氧化硫使色素褪色是发生化合反应,而活性炭使色素褪色却只是吸附作用,没有发生反应,所以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具有问题具体分析。
中学化学教材中有大量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素材,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自然地引导学生学习辩证唯物主义,使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利用化学知识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我们在化学中应竭尽全力,发掘化学教材中有关爱国主义的教育素材,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我国人民很早就开始对化学进行探索活动,并取得辉煌成就,如:古代四大发明中造纸,制火药,烧瓷器;我国是最早使用煤、天然气、石油的国家,也是最早冶铁、炼钢并用湿法炼钢的国家。从古到今我国所取得的化学成就,无疑给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会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而科学家们不畏挫折,勇于探索的精神,又给学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激励着他们学好知识、报效祖国的强烈愿望。
三、利用化学知识进行环境意识教育
保护环境是我们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我们中学化学教师的义务。中学生掌握环境保护知识,积极参加绿化、美化环境、自觉监护环境的社会公益活动,可促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全面发展。
在化学教学中,联系当地实际、生活实际,一方面使学生意识到通过化学反应化害为利,消除污染,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公民在生产、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原有环境意识,不要人为地造成环境污染。无论在什么场合,除自己爱护环境外,对造成环境污染的行为应以高度社会责任感予以劝阻。
四、利用化学史,引导学生追溯化学发展源流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有着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在化学科学技术上有伟大的成就,如50万年前,北京猿人已会用火,3000多年前已利用天然染料染色,商代扔有高超的制陶瓷、青铜冶炼铸造方法,春秋战国时期掌握了钢铁冶炼工艺,西汉时期能熟练进行“水法炼铜”,东汉时期总结推广造纸术,唐朝正式出现黑火药,还有近现代1939年侯德榜创制"侯式制碱法"等[1]。石油的开发,我国明代(公元1521年)凿成了第一口竖井,深度达几百米,居当时世界第一,比北美和欧洲早三百多年.我国酿酒历史比埃及、巴比伦等古国早400年。又如炼丹化学对世界科技也作出了重大贡献,晋代葛洪所著的《抱扑分》其中描述硫化汞可以热分解,汞和硫又可以化合成硫化汞;铁可以在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用汞和氢氰酸可溶解金,还记载了硫、硫酸铜、硫酸钾等20多咱炼丹原料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到八世纪炼丹术传到阿拉伯地区,然后在西方转化成炼金术,积累了大量原始化学材料。我国还是最早记载合金的性能和成份之间关系的国家,正因为如此,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说:“整个化学最重要的根源之一,是地地道道从中国传出来的”。
在课堂讲授中增加一些化学史的内容,不仅仅使教师讲来娓娓动听和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而且使学生对化学概念理论的来龙去脉更加清楚,易于理解,加强记忆。同时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如:逻辑思维和科学研究的热情,包括:求实、批判、创新等内涵。
五.在教学环节渗透传统文化知识
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教学实际把握教學时机,在课堂的导入、展开、过渡、练习、实验等各个环节,采用诗词、谜语、成语故事等多种形式,适时适当将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又能够让学生更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知识。如在人教版初中化学中学习工业煅烧大理石制造石灰这一环节时,可以引用于谦的诗《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里面蕴含了制造石灰的原料,以及制造石灰时所需的条件以及产物的颜色等化学知识,通过引用古诗词把单调乏味的化学反应形象具体化,同时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
六、紧密联系生活,提高传统文化教育实效
在我们这个地区,有许多传统节日,像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都是我们生活中比较隆重的节日。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可以找到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内容。因此,教师要根据平时生活习俗,把化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善于创造时机适当地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例如学习到环境保护这个内容时,可以把春节的有关习俗引用进来。每年过春节时,许多人都有用燃放烟花爆竹来庆贺新年。这在我国早已成为一种习俗,已经延续了一千多年。这种习俗虽能增添节日的气氛,却带来了不少危害。燃放时喷射出五颜六色的火焰的同时还大量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有害气体和各种金属氧化物的粉尘,造成空气污染。其中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具有极强的刺激性和腐蚀性,它会刺激人的呼吸道,使人咳嗽,引起气管炎等疾病。尤其在除夕之夜,鞭炮声震耳欲聋,使整个城市硝烟弥漫,造成很严重的污染。环境保护作为一个严重社会问题,已迫切地摆在了每一个人的面前,虽然中学生尚未有能力去解决这些问题,但是可以通过接触到的一些化学知识来丰富他们的思路,增强他们的意识,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善于发现问题。以环境保护知识教育为契机,使学生在学习化学中认识到传统节日的重要,同时也要逐步养成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总之,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努力,需要每个学生的努力,更需要每一个中国人的关注和努力,使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充盈胸中,良好的人文素质也在祖国文化熏陶下形成。只有这样,中华传统文化才会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论文作者:胡次峰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8月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31
标签:化学论文; 知识论文; 辩证唯物主义论文; 量变论文; 他们的论文; 化学反应论文; 盐酸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8月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