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与农业经营机制的转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论文,经营机制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经济增长与经营机制
经济增长与经营机制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经济增长问题也就是如何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问题,是选择粗放型经营还是集约型经营的问题;经营机制也就是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与劳动力如何配置的问题,是选择行政计划配置还是市场竞争配置的问题。我们不能笼统地说某种经济增长方式好与不好,而应当看它是否能促进生产力的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是否能改善和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生活水平。只要经营机制运转成本最低,经济增长效益最好,就可以说找到了一种与我国目前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经营机制,才能确保经济的持续增长。
经营机制与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等范畴关系密切。经济体制规定着经营机制的选择方向,而经营机制的变革与调整又为经济体制的制度创新创造了条件和基础。由于经营机制是微观经济主体的自我行为,在物质利益和自我价值追求中,经营机制往往容易跳出经济体制的禁区,大胆尝试新的运作方式,以求获得更好的经济预期。如果一种经济体制鼓励和引导微观经济主体不断地寻求更加合理的经营机制,那么经济增长的途径就会不断地得到优化,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等基本生产要素的配置就更加合理,资源的稀缺性与经济增长的矛盾就能得到妥善的解决。
建国后我国农业经营机制有过三次调整:第一次为单干体制,它使农民拥有了自己的土地,成为生产经营的主体,并在一个时期内有效地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但是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是不可能使农民从整体上摆脱贫困,走向共同富裕的;第二次为集体经营体制,应该说它在方向上是正确的,但由于历史发展条件的制约和主观认识的局限,不适当地强调“一大二公”,这既不符合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也不符合各地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超越了我国农民的思想水平;第三次为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它克服了前两种经营体制的弊端,继承和发展了二者的积极成果,成为我国农业经营机制的一个新创造。实践证明,为了谋求经济增长必须不断地优化经营机制,而经营机制的每次创新又必然带动和促进经济增长。
二、经营绩效与增长障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普遍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它是在坚持集体经济的前提下,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又是集体所有制关系中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一种实现形式。一方面,集体仍然保持着土地所有权以及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和集体企业主要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并直接管理某些适于统一经营的项目;另一方面,在承包户保证完成国家任务及集体提留的条件下,把土地及其他适于分散经营的生产资料的经营权交给承包的农户。实践证明,这种统分结合的经营机制既适应了我国农业生产力比较落后的特点,又有利于发挥已经形成的社会生产力的作用。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其优越性不断得到发挥,其不足也日渐显露出来。第一,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处于停滞、徘徊状态,甚至还出现了部分地区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第二,土地产权关系上基本清晰,但实践中缺乏规范和约束,致使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无法实现。非农用地不断扩大,农用土地利用率不高,甚至出现过抛荒、撂荒,农民之间私下转让农地使用权较为普遍,致使部分土地的不合理使用和任意取土,部分资源收益流失。第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典型方式是均田制,它一方面会使部分农户劳动能力闲置,严重影响了滞留在土地上的农户收入的增长,另一方面又使部分土地因无劳力而经营不力,造成土地资源的无形浪费。为了使动态性的人口与均田制结合,不少地方采取经常调整承包面积的办法,而这又使农户无法形成对土地投资的长期预测。这种因均田制造成的二难使得农村基层政权难以发挥出应有功能。第四,亦工亦农的双重化职业弊端日渐显现,部分有较高收入的兼业者敷衍农事,造成大量低产田,而且也容易抛荒;务农农民又难以形成规模经营,收入增长缓慢,影响其种田的积极性;乡镇企业职工(含城市企业外地民工)科技文化素质难以提高,特别是专业技能素质差;乡镇企业每到大忙就要放假支持抢收抢种,致使其市场竞争力难以提高,有时甚至还会丧失市场机会。第五,农业投资主体缺乏,基础设施建设无人问津。
总之,随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农村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化,越来越多的农业劳动力将从农业中分离出来,集体经济或合作经济的扩大也将为这些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而留在农业中的劳动力则要求扩大经营规模。这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并已被部分地区的实践所证实。如何因势利导,克服农村经济发展的障碍,寻求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笔者以为必须着力于机制创新。
三、机制创新与改革方略
机制创新与变迁的根本目的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一方面它能够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另一方面它必然影响利益分配格局。当机制供求不均衡时,自发的机制变迁过程通常依据成本最小原则,由一种机制安排循序渐进地传递到其它安排上去,这里往往需要政府进行某种程度的引导。农村经济要主动适应两个转变,由一次飞跃转向二次飞跃,必须深化改革,理顺关系,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新的农业增长模式将要在此基础上培育、建立和完善起来,且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可耕地不足,资源的稀缺性和农产品供给的有限性迫使我们不得不认真选择适合现今农业增长的经营机制。笔者以为新的农业经营机制必须实行规模经营、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原有机制的弊病,为此必须创造以下条件:
首先,明晰土地产权,按照市场效率原则合理配置土地资源。继续坚持和完善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制度,确认土地最终所有权属于国家或集体,并依法取得绝对收益;承包农户拥有承包权,依法享有占有、支配、使用、收益等权利,土地使用权可依法有偿转让,由于转让土地使用权而取得的收益应由所有者和承包者按一定比例分享,国家应制定法律法规以规范土地所有者、承包者和使用者的行为,强化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使用权,避免非法转让造成的资源流失和不合理收益,并规定土地使用权的转让费应作为发展农业的投资,这样才有利于土地的适当集中。
其次,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促进农民保障观念的变革。自古以来,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农民的风险意识的淡薄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如何培植农民的风险意识,增强其承担转岗就业风险的能力,建立农村社会保障显得尤为迫切。首选险种为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这有利于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再次,改革农村居民粮食供应体制。过去农户自我供应口粮,简便易行,确实是个好方法。随着农村分工分业的不断加快、土地流转制度的建立,农村二、三产业将得到更合理发展。如何保障非农产业和非粮食生产的农村人口的口粮供应问题将直接影响土地流转制度的实施。因此,新的供应体制中实行基本口粮由种粮户按规定定向供应与超量按市场供应相结合的供应办法,确保不种田者也有粮吃,具体定向供应办法由村民大会决定。
第四,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人多地少的矛盾只有通过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机会才能得到最终解决。现代化经济发展表明:社会化服务水平的高低是经济现代化程度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发达国家,从事社会化服务的人员往往数倍于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我国虽属后发展国家,但苏南等地的实践也证明: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在促进农业的专业化、社会化、现代化和改善农民生活提高消费水平等方面起到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第五,正确处理集体经营和家庭经营的关系。集体经营和家庭经营是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两个经营层次,各有其优势。家庭经营利益直接,因而能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集体经营规模大,运行成本低,能够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家庭经营与集体经营所适应的生产力水平和经营者素质有所区别,后者较前者为高。因此,我们应抓住机遇,适时引导推进家庭经营向集体经营转变。
第六,加强职业培训,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市场。依照现行的做法,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培训机会甚少,基本上是放任自流,其后果是农民职业素质差,科技推广困难,粗放型经营格局难以改变。要适应两个根本性转变,形成职业农民队伍,必须加强职业培训,应象重视城镇就业人口培训一样培训农村劳动力,这样,不仅可以使他们得到必要的农业技术,而且也可让他们学到非农产业方面的技术,进而为农民的转岗就业创造条件,为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完善奠定基础。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培育需要具备的条件是农民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力,并有能力向其他产业转移,与土地没有产权关系(进入市场的劳动力没有“退路”,敢于竞争上岗)。为此,还要变革现行的身份管理办法,将主要收入不是来自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从农民中分离出来,列入工人身份序列,这有利于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劳动力流动,有利于城市化的发展,等等。
综上所述,农村经济增长必须依靠农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在巩固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实现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家庭经营向集体经营转变已是大势所趋,这种转变要尊重农民的利益和意愿,因地制宜,创造条件,适时推进,其转变速度取决于机械化装备水平、社会化服务程度、经营者的管理能力和非农产业的发展状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