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四种生活”理论及其启迪论文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四种生活”理论及其启迪论文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四种生活”理论及其启迪

王维平 纪超凡

(兰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兰州 730000)

提要 :马克思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关于唯物史观的经典表述揭示了“四种生活”理论。这个理论分析了社会生产方式即物质生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在人类生活中的相互制约作用,论证了整个人类生活是个有序的整体,物质生活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动力,人类的物质生活是全部社会活动的基础和目的。正是在生产自己生活资料的同时,人类书写了自己物质生活乃至由物质生活决定的全部社会生活的生动历史;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是人类社会的中间制约因素,社会生活的和谐与否与政治生活的民主程度制约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精神生活是人类社会的发展保障和导向,对实现人的“感性解放”意义重大。探究和理解马克思当年的“四种生活”理论,对于我们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启迪。

关键词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四种生活理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当代启迪

1848年欧洲大革命失败后,马克思于1849年辗转来到英国首都伦敦,继续进行政治经济学研究。19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马克思研究了大量社会经济文献,潜心考察资本主义经济关系。1857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使马克思看到了工人运动的新希望,他加快了研究和写作工作。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信中说:“我现在发狂地通宵总结我的经济学研究,为的是在洪水之前至少把一些基本问题搞清楚。”[1]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是马克思为他写于1857年至1858年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的第一分册写的序言。在序言中,马克思介绍了自己研究资产阶级经济制度的叙述结构,阐述了自己近些年的生活和工作经历,说明了自己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原因,总结了自己这些年的重要研究结论,特别是对用于指导他研究工作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第一次作了系统表述,对人类社会的经济形态作了划分,提出“两个决不会”的重要论断,科学分析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历史作用和趋势,说明了他与恩格斯合作的情况,介绍他在英国伦敦进行研究活动的进展,表达了他坚持科学精神的决心。这篇序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

列宁对这篇文献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以下简称《序言》)对人类社会和人类社会史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作了“周密说明,他为我们指出了把历史当作一个十分复杂并充满矛盾但毕竟是有规律的统一过程来研究的途径”[2]

秦明月说是,欲言又止,迟疑着正要出门,又被卢局长喊住。卢局长意味深长地说:“刚才我接到一个电话,是你妻子打来的。”

一 、人类的 “生活 ”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切入点与归宿

马克思在《序言》中强调“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而不是直接讲生产方式,体现了唯物史观结论的基础性前提原理。在唯物史观创立时期的《德意志意识形态》里,马克思、恩格斯就指出:“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活动本身,而且,这是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但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3]531“这种活动的基本形式当然是物质活动,一切其他的活动,如精神活动、政治活动、宗教活动等都取决于它。”[3]575也就是说,“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马恩首先强调的是人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活动,同时指出这种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否则人类的历史就会中断;马恩接着指出这些活动的基本形式是物质活动,它决定了人类的其他活动样式。

1.3.4 营养风险指数 营养风险指数(NRI)=1.519×清蛋白(g/L)+41.7×(现体质量/原体质量)。NRI越高,营养风险越低。NRI>100表示无风险,NRI为 97.5~100表示轻度风险,NRI为83.5~97.5表示中度风险,NRI<83.5表示严重风险[9]。

物质生活由物质生产决定,物质生产是物质生活的基础,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人类的物质生活是全部社会活动的基础和目的。正是在生产自己生活资料的同时,人类书写了自己物质生活乃至由物质生活决定的全部社会生活的生动历史。马克思之所以特别强调“生活”概念,这是由他的“人是目的”的政治哲学追求决定的,而要生活,首先就要有物质生活,即人们的生活保障方式即“谋生方式”[3]602是基础,由此推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活动、生活、生产活动、交往活动、物质生活这些概念构成马克思唯物史观结论的前提,也反映了人类文明的进程本身。

我们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中,对社会主义总体文明框架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和全面。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于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给予了充分的关注,指出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 “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这是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在阐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制定了新时代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目标,从而明晰了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路线图。党的十九大在阐述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时提出了“十四条坚持”,其中五条坚持都是对“五位一体”的深刻阐述。

大跨度钢结构玻璃采光顶施工技术应用于本工程,1#~4#楼与6#楼之间为商业步行街,商业步行街全部为钢结构玻璃采光顶,玻璃采光顶有椭圆型和圆弧型两种组成,投影面积约为1500m2。该玻璃顶短跨为18m、24m,距地面高度为20m。采用此施工技术玻璃采光顶造型美观、施工进度快、周期短、现场焊接量减少近一半;可以减少施工现场阶段对构件的测控工作,减少对焊缝的检测量,在加工厂焊接,可提高焊接质量及精度,是值得推广的一项施工技术。本钢结构玻璃采光顶:整体材料采用矩形管,架体安装采用分条分块吊装的方式。

在《序言》中,马克思指明了社会系统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的运动中向前发展的。这就为我们认识人类社会的运动和发展指明了方向。社会主义社会是要解除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对抗性矛盾,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新的空间。但社会主义并不是一个超脱于人类社会之外的社会,社会基本矛盾同样存在,这个矛盾同样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这个矛盾对社会主义来说虽然是非对抗性的,但如果解决不好,长期积累,同样会发生向对抗性矛盾的转化。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提出了“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是资产阶级不同于以往时代的生存和发展的条件这样一个观点[7]408。作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社会,更应该把改革、变革看作社会运动的常态。

二 、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 〉序言 》中的 “四种生活 ”理论

马克思在《序言》中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经典表述中对社会进行了结构分解,认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5]32。这一经典表述,主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中,说明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性。指出整个社会结构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所构成的有机整体。

马克思同时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6]2从马克思的这一句话中,我们可以领悟出多重含义。其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是特定时代的基础性条件,它起着决定性作用;其二,物质生活不是孤立和单一的,物质生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相互制约、相互联系,构成一个辩证统一体;其三,四种生活构成的链条是一个“过程”的概念,而不是静止的状态,说明它们是在运动中的联系;其四,四种生活之间构成一个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不能从过程的概念上把它们简单地理解为“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多年来,我们对马克思揭示的社会基本框架和基本矛盾原理有较深认识和理解,但对马克思同时揭示的“四位一体”的人类生活理论,特别是四种生活内在关系的理解挖掘不够深入。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是人类生活的两极,在叙述过程中,将这两极分析清楚就抓住了人类生活的本质,但在研究过程中,要考虑人类生活的各中间环节及其相互制约作用。

综上所述,原料价格持续走高、环保压力日益增大、冬储如何定价仿佛成为很多厂家共同的“心病”。定高了,自身订单量肯定会减少,定低了则必定要吃亏。明明目前价格走高,经销商却迟迟不敢备货,因为不确定因素实在是太多了。对于一些经销商而言,如此高价对于今年的销售更是雪上加霜,农产品价格低,化肥价格如此之高,农户的种植积极性受到很大的打击,这使得很多经销商叫苦不迭。

马克思揭示了人类社会“四位一体”的生活理论及其制约关系顺序,即通过生产方式来实现的物质生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其中,在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与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关系中,在生产关系和思想、文化的关系中,归根到底是“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5]32。应当指出的是,这里不仅强调了物质生活的“制约”作用,也指出了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对人们的精神生活的制约关系,并且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中介环节。

再次,社会生活与精神生活同样密不可分。社会生活和谐是精神生活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社会交往顺利进行,社会矛盾得以解决,社会生活安定有序,人们高层次的精神生活发展才会有质的提升。精神生活的和谐状况,是社会生活和谐程度的重要标尺。所有社会的发展本质上是人自身的发展和人的本质的生成过程,而精神生活即是人的本质的展现。因此,精神生活的和谐恰是社会生活和谐的最高追求。

三 、马克思 “四种生活 ”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

(一)社会生产方式对人类生活的基础性制约作用

所谓社会历史,首先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更替的历史。生产方式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7]2

在《序言》中,马克思指出,社会经济结构“既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6]2。由此,法律和政治制度、政策等不仅是社会生活的制度保障,对精神生活也产生直接的影响。恩格斯晚年发现的“中间因素决定论”,是他在晚年看到资产阶级社会法律制度的变化、政策的调整对社会的影响而提出的。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的思想观念指导下、通过人们的意识建立起来的,它们归根到底都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然而,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一旦形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因此,恩格斯把国家看作“第一个支配人的意识形态的力量”[13]。因此,政治生活对于精神生活也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一个国家的政治诉求、政治价值等因素不同,其人们的精神追求、理想信念、价值体系等也会受到影响。为此,各个国家的统治阶级都根据本阶级的意志和利益自觉地去构建自己的上层建筑,并力图通过政治的上层建筑来构建自己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

其一,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物质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整体生活的最终制约力量。物质生活对人类的影响是通过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实现的。所谓生产方式就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是特定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唯物史观形成期的重要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说:“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及生产物质生活本身。”[3]531正是人们在使用劳动工具向自然界索取自身生存的必需资料的过程中,人类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才日益丰富。

其二,物质生产方式制约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马克思指出:“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古典古代社会、封建社会和资产阶级社会都是这样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而其中每一个生产关系的总和同时又标志着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特殊阶段。”[8]345这说明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生受物质生产资料和生产力的制约,同时,它的总和构成并制约着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

其三,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引发着社会形态的更替。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会有什么样性质的社会制度。正如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所指出的那样,“手推磨所决定的分工不同于蒸汽磨所决定的分工”[8]162,“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8]142。生产方式还决定着在整个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变革,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发展都受整个经济基础的制约:“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6]3

其五,物质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这里马克思的原话是“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即马克思在这里强调了不是一种生产关系的总和,而是这些。马克思在1857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提出了“普照光原理”,马克思指出:“在一切社会形式中都有一种一定的生产决定其他一切生产的地位和影响,因而它的关系也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地位和影响。这是一种普照的光,它掩盖了一切其他色彩,改变着它们的特点。这是一种特殊的以太,它决定着它里面显露出来的一切存在的比重。”[6]707可见,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符合马克思的普照光原理。社会主义公有制就是这种普照光,它影响着其他经济形式的存在和发展,但绝不是只有一种计划经济时代被证明低效的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同时,马克思指出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总和是一个生物学术语,指二个以上刺激比单独一个刺激出现较大效果的现象,即刺激效果的综合现象。马克思在这里用“总和”概念而非“总合”概念,是想说明广义生产关系即生产关系、分配关系、消费关系、交换关系四环节之间不是简单相加的关系,而是一个综合作用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必须重视理解和处理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

其四,物质生产方式构成社会发展的中轴。恩格斯晚年针对人们对马克思唯物史观是“经济决定论”的误解,提出了“中轴线理论”,“我们所研究的领域越是远离经济,越是接近于纯粹抽象的意识形态,我们就越是发现它在自己的发展中表现为偶然现象,它的曲线就越是曲折。如果您划出曲线的中轴线,您就会发现,所考察的时期越长,所考察的范围越广,这个轴线就越同经济发展的轴线接近于平行”[9]。恩格斯指出,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因此,我们也不能忽视“这些关系赖以发展的地理基础”,以及其他因素的巨大作用。

(二)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重要中介作用

社会生活是人类社会的生活系统,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指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组织的公共活动领域以外的社会日常生活。人类社会的历史表明,生产力越发展,科学技术越进步,人们生活的空间和时间也就越扩大和增多,人们的主体性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增强,生活方式在社会的生产和再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就越重要。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出于自然的演化,而人类自然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人类在本性上,也正是一个政治动物)”[10]。人类需要交往、需要沟通、需要组织、需要互动。人类社会形成时,人们之间相互联结、相互交往,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并进而产生了各种大大小小的社会群体和组织结构,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社会交往的途径和形式。

从广义上说,人们在社会交往、社会关系、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中的社会交往、社会沟通、社会活动、社会联系、社会互动,就是社会生活。社会生活的空间,大到国际社会、国家和民族;中到社会团体、社会组织、社会群体;小到社区、邻里和家庭,其涵盖面非常之广。从社会系统来分,有政治社会、消费社会、文化社会之说[11]。从狭义上说,人类社会生活基本上是三大领域,即家庭生活、社会公共生活和职业生活。家庭生活的和睦和谐,公共生活的良好秩序,职业生活的生动规范应该是社会生活建设的三大任务。家庭生活是最基本的社会生活,因为家庭是人类的社会细胞,家和万事兴;公共生活是社会生活最广泛的领域,它决定了人们交往关系发展的程度、视野的开阔和活动范围的大小;职业生活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依托,这里所说的职业生活,既与物质生活密切相连,又诉求的是一种职业生涯、职业追求、职业关系,是人的社会生活较为稳定的场域。

社会生活插在物质生活与政治生活之间,因为社会生活是世俗的,它直接影响人们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关系,从而影响人们的感性生活。感性生活对人类而言,就是自主生活、自由生活、自在生活,即把人的生活作为对象去驾驭和认识,使人真正成为感性意识的对象的自由自在的生活。这种生活正是人们通过社会交往,组成了不同的社会组织,如家庭、社区等,形成彼此间的社会关系,进而实现的。在某种意义上,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方式的不同,决定着社会生活的不同性质。处于中间层的社会生活的平等、自由、公正、协调,既受到其底层的物质生活的基础性制约,不同的物质生活及其生产方式制约着社会交往的规模、方式和内容,对社会生活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同时社会生活也受到同一时代政治生活的制约,政治的上层建筑为社会提供制度和秩序,保障人们的社会生活。反之,良好的社会生活对于物质生活和政治生活而言,也是一种资本,即社会资本,社会当中人们的信任、合作、互惠及对公共事务的参与精神等,有助于推动社会的物质生产和政治生活的顺利、持久进行。因此,西方权威政治学鼻祖哈罗德·D·拉斯韦尔认为,对社会变化的阶级结果的分析,与对社会变化的社会生活结果的分析是同等重要的[12]

表 Q401(河湖取水口)中包含“取水流量(m3/s)”“最大年取水量(万m3)”两列,据此公式“最大年取水量/取水流量/24/3600×10000”可以推求出大致的取水天数,如果该数值大于或者接近365,说明数据可能错误,因为对于多数的农业取水口来说,都是季节性取水口,取水天数应远小于365,只有极少数的大城市供水工程才可能一年365天24小时不间断取水。

深入分析马克思关于生产方式对人类整个生活的制约作用,我们可以得出以下认识:

对一些不规则的漆膜脱落,确实存在脱落面积难于统计的情况。对此,为较准确地计算受损面积,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应借助其它设备。下面是使用一款HIROX RH-2000显微镜测试的结果,其搭配的软件有自动测量功能,会显示实时倍数和标尺信息,可在指定范围内自动测量出脱漆的面积大小和占总面积比例。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多年实践中,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战略部署。全面依法治国的提出,是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做出的重大抉择。全面依法治国的总要求是,坚持在法治轨道上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依靠法治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全面从严治党也是我国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全面从严治党,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这两个全面在“四个全面”的总布局中都属于政治上层建筑建设的内容,是我们今天政治生活建设的最艰巨任务,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执政党建设乃至整个国家的稳定和各项事业的推进意义重大。

(三)精神生活对其他生活的重要保障和导向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质的“纠缠”[3]533。按照马克思的“两个二重化”观点,追求信仰和追求财富创造这两点是人类区别于动物最伟大的地方[3]163。日常生活追逐功利,特殊时刻思考意义。日常生活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迫使我们离精神逐渐疏远。如黑格尔所说,我们往往纠缠于一些生活琐事,精神被流放到了干枯荒芜之地[14]。正如弗洛姆在《走向人道化的技术》所说,人类的历史是一部探求和表现他的超生存需要的记录,如在绘画、雕刻、神话与戏剧、音乐与舞蹈中所表现出来的那样。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新的挑战摆在我们面前,人们的认识出现许多困惑。马克思指出: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的途径,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的力量,才是可能的;因此,对立的解决不仅是认识的任务,也是一个现实的、生活上的任务。

精神生活是人类生活的重要领域,它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在一定的物质生活基础上,现实的个人利用其所拥有、选择、追求和创造的精神资源满足与超越自身精神需要的精神活动及其状态[15]。如果说,物质生活是全部人类生活的起点,那么,精神生活则是全部人类生活的终点。精神生活处于四种生活的最高层,然而,这并不是意味着它就遥不可及或者无关紧要。相反,精神生活对人类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物质生活只是人类的生存保障,解决的是“生”的问题,不能解决“活”的问题。精神生活对人具有普遍的意义,即精神生活体现着人的独特性。物质生活是人与动物生存方式的共同内容,能够真正反映人的本质特点的生活,只有精神生活,因而人是精神生活的存在物。人的物质生活需要是最基础的需要,这种需要有一定的饱和点,而只有精神生活的发展才是永无止境的。因此,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更应该改善人的精神生活,丰富人的精神生活。

其次,物质生产方式对精神生活具有决定作用,尤其是社会生产力的大力发展是人的精神生活和谐发展的物质保证。人的精神生活发展不能是空中楼阁式的,它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物质生活基础上;同时,精神生活对物质生活也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正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所言,“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8]9。我们要加强精神生活建设,将社会中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的群体整合到一起,各尽所能,所得其所,促进物质生活的极大发展。

(5)当用户需要对电子数据进行下载或查询访问操作时,系统根据用户请求、用户授权请求,将用户信息与需要访问的数据建立对应的映射关系,然后用户便可以进行操作。

改革开放 40 年 浙江自然资源领域改革中那些重要的“印记”(路雄英) .................................................11-14

最后,精神生活对于政治生活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的思想观念的指导下、通过人们的意识建立起来的,因此,精神生活的建设,尤其是思想上层建筑中的思想体系的构建,不仅为政治上层建筑提供理论的源泉,同时也有助于形成人们对于政治上层建筑的深刻认同。科学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可以帮助人们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接受正确的思想理论观点。总而言之,处于四种生活最高层的精神生活从文化和心理角度,为其他三种生活提供强大的智力保障和知情意行的支撑。

四 、马克思 “四种生活 ”理论的当代启迪

经济体制的建设和改革,需要由社会生活的和谐、政治生活的民主和精神生活的充实四个环节来保障。仅有物质生活并不能保证精神生活的质量;仅有精神生活的要求,也不能保障物质生活的质量。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如果不妥善解决,最终会导致物质生活的停滞和精神生活的崩溃。立足现实,学习马克思的“四种生活”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领悟和发展四种生活理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

由此,通过寻找唯物史观的逻辑源头,我们今天可以把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进一步理解为唯生活史观,无论如今物质生产活动在人类活动中的比例怎样变化,人类的生活是一个不变的基础,不管这种生活的依托更多侧重于纯粹的物质生产领域还是非物质生产领域。如果马克思时代关注的是大工业条件下的物质生产活动,那么我们今天在关注物质生产活动的同时,又加进了更多内容,这是马克思当年所说的“生活的生产”所理应包含的内容。如果马克思时代关注的是物质生产中形成的生产关系,那么我们今天在关注生产关系的同时,又加进了更多内容,这也是马克思当年所说的“交往关系”所理应包含的内容。当我们把马克思唯物史观成熟期的观点和形成期的观点结合起来看,把握唯物史观的整体性或者全貌,我们就越能更加深刻地感悟到唯物史观的科学性。

马克思时代,生态问题远没有像今天这样严重,但马克思还是深刻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对利润的追逐导致的生态环境破坏。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总布局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序言》中“四种生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站在历史和时代的基点上,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马克思关于“四种生活”的理论:物质生产方式是人类整体生活的最终制约力量,物质生活对人类的影响是通过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实现的;社会生活插在物质生活与政治生活之间,因为社会生活是世俗的,它直接影响人们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关系,从而影响人们的感性生活。社会生活既受到物质生活的基础性制约,又受到同一时代政治生活的制约。政治生活插在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间,法律和政治制度、政策等对精神生活会产生直接的影响。精神生活位于四种生活的最上层,其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的形成既受到物质生活的制约,又受到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影响,一旦形成之后,它也对后三者产生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形成了一定的文化环境。

(二)立足物质生活的决定作用,不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20世纪法国的列斐伏尔正是通过对马克思的生产方式理论和异化批判理论的理解引申出他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在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理论”看来,马克思的生产方式理论、异化批判理论和马克思关于“全面发展的人”的理论是他的理论的指南。但是马克思的这些思想必须和具体细微的生活实践相结合才有生命力,要通过日常生活批判而使之具体化,“马克思主义应当是日常生活批判的认识”[4]。列斐伏尔的理论建设性地通过运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异化理论和辩证法学说,并站在时代发展的新台阶上,对其进行了自己独特的解释和阐发,从而把马克思当年对资本主义批判的指向扩大到了人类的日常生活中。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要求,是决定中国社会主义命运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四十年了,根据马克思的思想,我们在考察改革开放带来的变革时,在评价改革开放的成败得失时,必须要以变革时代的物质生活为立足点,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我们只有把改革的种种构想和实施放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来进行考察和检验,才能提出评判改革的科学标准,才能更好地坚持推进改革,扩大开放。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发展社会主义,不是仅凭争论争出来的,而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走出来的,过去是这样,今后也还是这样。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以往“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6]。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不仅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在我国的新特征,还特别体现了马克思的生活观。

虽然同样是在追求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参加西园饭局的文人墨客们所关注的却是如何在复杂的新、旧党派斗争中,让心灵暂时忘却尘世的喧嚣而获得些许愉悦。他们远离官场、远离世俗,在流水潺潺、青烟袅袅、草木馨香的自然环境中,与心灵相契的友人弹阮、挥毫、题诗、作画、谈禅论道,排遣内心的苦闷。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会误以为生产决定或主导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但必须指出,虽然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演进,分配关系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归根结底,生产活动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原始动力。物质生产活动是一切经济活动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力源泉。社会再生产过程总是从生产开始,没有现实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不过这种生产更多地出现了传统意义上的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生产,随着第三产业的扩展和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劳务服务领域已经成了生活生产的广阔领域。同时也必须坚持,创造社会财富的不是分配和流通、消费领域,只能是生产领域。

在虚拟经济时代,实体经济始终是虚拟经济的基石。虚拟经济是经济发展的一种客观存在形态,以虚拟资本的金融系统为依托而展开的较为独立性循环运作,亦称“虚拟资本的运行形态及其规律”[17]。虚拟经济发展虽然离不开虚拟资本的发展演变,但其发展定位及虚拟产品经营理念的最终指向是实体经济,虚拟经济依托并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缺少实体经济发展的根本支撑,虚拟经济就彻底成为“无根”经济,尽管其不断膨胀能带来经济虚假繁荣,但由此造成的经济泡沫一旦破裂,社会危机就接踵而来。

(三)重视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中介作用,不断推进和谐社会和民主政治建设

社会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覆盖面最广的一种生活。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制约人们的物质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广度和深度,社会生活的和谐与否,决定人们的精神面貌。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重要目标提出。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4)安全性原则。在现在网络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安全是所有企业和单位最关注的问题之一。电力系统信息的泄露,会给整个电网企业发展运营和电网稳定运行造成极大的损失。在设计运营在线监测系统的时候,结合系统业务应用的特点,采用安全机制和技术手段保障系统的应用安全、数据安全、主机安全、网络安全、物理安全。

和谐社会建设的任务具体包括,一是个人自身的和谐,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三是社会各系统、各阶层之间的和谐,四是个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五是整个国家与外部世界的和谐。当前我国社会生活领域,出现了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和利益关系多样化的趋势,这一趋势必然带来诸多的社会矛盾、社会冲突和社会问题。为此,我们急需建设和谐的社会生活,保障人民的基本需要,解决人们的民生大计。

政治生活对人类社会发挥着梳导、规范、凝聚和整合的作用。关系到社会稳定的程度和社会秩序的好坏;关涉到人们对前景的预期和社会心理的安全;关涉到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规范和有序。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政治制度是规范国家政权、政府制度、国家与社会关系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法律、体制、规则和惯例。中国现代政治制度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我国的政治制度建设,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西方的政治制度建设。我们既强调我国政治制度的社会主义制度特征,也要注重强调民主政治一般原则,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四)发挥精神生活的保障作用,不断推进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

马克思是唯物主义者,但是他从来没有否定过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作用。他在早年就提出了人的“感性解放”是人的解放的应有之义。“全部历史是为了使人成为感性意识的对象和使人做为人的需要成为需要而做准备的历史(发展的历史)”[3]194。马克思反对的是“纯粹的”意识,批判的是那种把人的精神活动或感性活动和“人”割裂开来,和人的实践活动分离开来的唯心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个人在精神上的现实丰富性完全取决于他的现实关系的丰富性。”[3]541

关于未来自由王国的人类自由劳动,马克思有过一段相当著名的论述,在那段关于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的论述中,马克思强调真正自由王国的自由劳动开始于必然王国的彼岸。但是,他使用“王国”、“此岸”和“彼岸”这种类比的描述并没有带给人们关于自由劳动概念的更清晰的理解,反而引发了理解上的争议。

作为人类生活的落脚点,精神生活的真正丰富、健康和谐,人的本质的展现,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最终目标。我国在四十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在这一进程中,我们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在我们的精神生活领域中,形势更是严峻不已。首先在文化领域,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有所滋长,封建主义残余思想泛起、资本主义腐朽思想乘虚而入、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激荡。世界上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在市场经济及全球化的过程中相互碰撞和冲突,社会多元价值取向并存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面对社会上并存、甚至相互冲突的各色理论和学说,需要加强精神生活建设,建立一种能够有效地统领各种合理性的学说和理论的核心价值体系,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其次受市场经济的影响,社会中出现了拜金主义、唯利是图等错误观念,经济领域中的市场经济原则逐渐渗透到精神生活中,社会主义价值特征受到了挑战。为此,社会秩序和社会环境的营造,价值冲突的缓解或消解,也需要人们在一种价值观念的引领下形成一种合力。只有发挥精神生活的保障作用,才能营造良好的精神文化环境,为物质生活建设、社会生活建设和政治生活建设提供最为可靠的思想保障。

参考文献 :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295.

[2]列宁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39.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俞吾金,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西方马克思主义卷):下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400.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50.

[10](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7.

[11]宋林飞.现代社会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412.

[12](美)哈罗德·D·拉斯韦尔.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37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9.

[14](德)黑格尔.美学.[M].燕晓东,编译.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7.

[15]廖小琴.论精神生活建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J].探索:2009(4):99-103.

[16]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04).

[17]杨继国.虚拟经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新释[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6:68.

中图分类号 :A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3637(2019)02-0001-07

基金项目 :全国重点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重点科研项目“马克思经济学说价值挖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王维平(1957—),男,甘肃兰州人,博士,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纪超凡(1985—),女,河南鹤壁人,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博士研究生,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 :胡政平 ;校对 :暮雪

标签:;  ;  ;  ;  ;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四种生活”理论及其启迪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