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 510799;
2.广州市番禺区第二人民医院 511430
【摘 要】目的:探讨鼻咽癌放射治疗后放射性脑病的影像学诊断方法与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3月-2018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鼻咽癌患者55例为研究对象,均行放射治疗,对其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的55例患者中,共75个病灶,其中15个表现为不规则形,占20.0%,60个表现为斑片状,占80%,并且75个病灶中,5个出现占位效应;影像学表现:①CT检查。可见广泛的低密度区,平均密度值为(18.3±5.4)Hu,主要累及颞叶,并且合并团块样或不规则的高密度影;②MRI检查。可见T2WI高信号区,T1WI等或低信号,具有模糊的边界,白质内水肿区呈现出指状,并且周边环状或不均匀增强。结论:临床上给予鼻咽癌放射治疗后患者MRI和CT检查,有助于及时诊断放射性脑病。
【关键词】MRI;CT;鼻咽癌;放射性脑病
鼻咽癌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以听力下降、耳闷堵感、涕中带血以及头痛等症状为主要表现,其发病机制复杂,与环境、病毒感染、易感基因以及家族聚集现象等诸多因素有关,严重危害患者健康[1]。当前在治疗鼻咽癌时,放疗是常用的一种方法,虽然疗效确切,但是容易出现诸多并发症,尤其是放射性脑病,其发病率较高,约为0.5%-25%左右,对患者的预后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本文对MRI和CT检查运用在鼻咽癌放射治疗后放射性脑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进行了探讨,如下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55例鼻咽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33-72岁,平均(52.7±19.2)岁,其中25例为女性、30例为男性,临床分期:8例为T1期,11例为T2期,14例为T3期,22例为T4期。所有患者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体征和症状,其中5例为癫痫发作,3例为肢体偏瘫,12例为头痛,35例为头晕、走路不稳。入选标准:①符合放射性脑病临床诊断标准;②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③患者自愿参与研究,且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严重精神疾病或意识障碍者;②不愿意参与研究者;③哺乳期或妊娠期妇女;④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病变者。
1.2方法
1.2.1放射治疗方法
运用6mv或8mv的X线对患者进行放射性治疗,其中5例行60CO放射治疗,其余均行常规照射。照射野:耳后野或鼻前野5例,面颈联合野22例,耳前野28例,其中15例为二程放射治疗,40例为一程放射治疗。照射总剂量:一程为(80±12)Gy;二程为(62.5±11)Gy。
1.2.2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CT和MRI检查,即选择GE 64排螺旋CT扫描仪和西门子3.0 核磁共振扫描仪,按照常规方法,对患者进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并且在MRI检查中,给予患者常规的横断位、矢状位、冠状位和T2WI、T1WI以及Gd-DTPA联合T1WI增强扫描。
2.结果
2.1病灶的MR表现
本组的55例患者中,共75个病灶,其中15个表现为不规则形,占20.0%,60个表现为斑片状,占80%,并且75个病灶中,5个出现占位效应。同时,病灶的平扫信号特点如表1。
表1 病灶的平扫信号特点
2.2影像学表现
2.2.1 CT检查
在CT图像中,可见广泛的低密度区,平均密度值为(18.3±5.4)Hu,主要累及颞叶,并且合并团块样或不规则的高密度影,平均CT值为(62±12.9)HU。同时,经增强扫描后,可见环状或片状轻度增强,并且病程>2年者,出现明显的占位效应,中线移位,脑室受压,一些病例出现囊性变。
2.2.2MRI检查
可见T2WI高信号区,T1WI等或低信号,具有模糊的边界,白质内水肿区呈现出指状。同时,直径2-6cm,T2WI高信号明显,T1WI表现为混杂或低信号,增强呈现出结节状,并且周边环状或不均匀增强
2.3MRI复查
本组的55例患者中,30例患者行MRI复查,其中病灶消失或缩小7例,病灶无变化12例,病灶增大6例,其中2例经病理诊断为放射性脑坏死,4例经扩血管、高压氧、激素、神经营养以及维生素等综合治疗后,再次行MRI检查,可见病灶稳定且无变化;5例表现特殊,可见一侧颞叶病灶缩小,但是另一侧颞叶有新的病灶出现。
3.讨论
放射性脑病是鼻咽癌放射治疗中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以下几点有关:①免疫性损伤;②血管损伤;③放射性治疗能够对机体的脑神经组织造成直接损伤[2]。本次研究发现,大部分放射性脑病患者为双侧或单侧颞叶损伤,以球麻痹症状如发言困难、吞咽呛咳等位主要表现,并且经影像学检查,提示为脑干型,可能与放射治疗后一些患者出现了后组颅神经损害而没有损害脑实质有关[3]。临床上在诊断放射性脑病时,通常以影像学检查为主,包括CT、MRI等,其中MRI检查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并且其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放射性脑病的诊断准确率[4]。因为灰质对放射性损伤的敏感性低于白质,所以在放射性神经损伤中,白质为主要累及区域,表现为脱髓鞘、白质脑水肿等。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脑MRI和CT检查中,可见白质区表现为指状水肿,并且在增强扫描中,一些患者出现囊性变,但是囊壁没有出现强化,有助于鉴别诊断炎症性和肿瘤性病变[5]。
综上所述,临床上给予鼻咽癌放射治疗后放射性脑病患者MRI检查,不仅具有图像分辨率高、灵敏度高、操作简单等优点,还能清晰显示病灶部位,可以使诊断准确率提高,为治疗提供有效依据,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田野.郭志荣.祝梅芳.中国大陆地区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病的系统评价[J].中华肿瘤杂志,2012,24:471-473.
[2]张雪林.蒋猛.邱士军.等.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病的1H-MR波谱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4,38(12):570-574.
[3]楼建军.催珍.何斌.等.鼻咽癌放射治疗后放射性脑病120例临床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36(17):2523-2524.
[4]梁锦辉.钟伟铭.高健全.等.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病65例临床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2013,21(11):2432-2434.
[5]尹本德.鼻咽癌放射治疗后放射性脑病的影像学的临床诊断[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29):131-132.
论文作者:彭艳1,欧庭维2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15
标签:放射性论文; 鼻咽癌论文; 病灶论文; 患者论文; 脑病论文; 放射治疗论文; 白质论文; 《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