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游戏矫正幼儿社交退缩的个案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个案论文,社交论文,幼儿论文,集体论文,游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幼儿社交退缩是指幼儿在无特殊原因的情况下恐惧与人交往,害怕陌生的环境,沉默寡言,性格孤僻、内向、胆怯,常常游离于集体之外。社交退缩的现患率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数据,据刘贤臣报道,4-5岁男童社会退缩现患率为2.5%,4-5岁女童的社交退缩现患率为3.1%[1]。行为矫正技术[2]、游戏治疗[3]和经验性矫正是矫正幼儿社交退缩的三种常用方法。行为矫正技术基于行为主义理论,强调环境和学习对个体的影响,着眼于个体的未来发展,以消除外显问题行为为矫正目标,矫正周期短,效果明显[2]。由于它以关注外显行为的矫正为主,故存在治标不治本的局限。游戏治疗强调在预备的环境中,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逐渐克服自己的问题,但需要专业的矫正人员和比较严格的矫正场所,不易推广,有着过于专业化的局限[3]。为探讨非专业化、低成本、高效、无副作用、便于推广的幼儿社交退缩的矫正方法,我们从幼儿的身心特点和社交退缩的形成原因出发,借鉴和吸纳已有矫正理论和方法,由专家和幼儿教师共同编制矫正游戏,由幼儿教师在自然的状态下组织幼儿实施游戏以达到矫正目的。本研究旨在检验这种方法的有效性。
对象与方法
对象 为一名5岁男童,他繁感、内向、沉默寡言、胆小,害怕被成人注视和询问,甚至害怕受表扬时老师和小朋友赞许的目光。他拒绝和成人交谈,面对老师的提问,总是低头沉默,表现退缩,偶尔用摇头或点头表示。平时很少和同伴一起下楼活动,基本上不参加任何活动,不愿做早操,即使入厕也要老师提醒才敢去。有时老师和小朋友热情邀请他一起玩,却总是被他默默拒绝。矫正前,老师曾多次鼓励他要勇敢,并设法与其沟通,但效果不明显,甚至越鼓励越退缩,只好顺其自然。
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hild BehaviorChecklist,简称CBCL)家长用表筛查。CBCL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国内外应用广泛[4-7]。此分量表分为113个条目,每个条目按0分、1分或2分评分,分数越高,行为问题越大。
患儿其CBCL的社交退缩得分为7分,再经教师及专家诊断为幼儿社交退缩。
方法 本研究为个案研究,强调对单一研究对象的研究深度和广度。分别采用了观察法、测验法、追踪研究等多种方法,并运用倒返实验设计来验证幼儿集体游戏矫正幼儿退缩行为的效果。
倒返实验设计又称为ABAB设计,旨在研究某行为与实验处理的因果关系,属于单一被试设计[2,8]。
变量控制 (1)自变量的控制:教师精心设计幼儿集体游戏控制自变量。游戏设计思路是:根据矫正对象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切入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系列幼儿集体游戏。这些游戏包括角色游戏、音乐游戏、体育游戏等,侧重于角色的扮演、交往、合作,目的是增强幼儿的自信和交往能力。在系列游戏中,角色由少到多,玩法和情节由简单到复杂,游戏之间的衔接根据矫正对象的变化,循序渐进地进行。
游戏矫正包括两个相同的矫正过程,每一个矫正过程分三个阶段进行,每阶段为一周,一周五次游戏矫正,每天上午自然观察,下午一次游戏。时间在30分钟左右。
(2)因变量的控制:实验中的因变量为幼儿与人交往的时间和幼儿行为改变的定性分析,通过教师观察和记录获得。本研究教师的观察信度达到92%。采用时间记录法,观察记录幼儿在集体活动时间内与他人交往的时间及行为变化。记录时间为上午11:00-11:30。
(3)无关变量的控制:对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重要无关变量进行控制。如矫正教师尽量不对被试有任何的期待以减少霍桑效应。总之,除了系列幼儿集体游戏以外,努力保持环境的稳定。
矫正程序
首先,确定在单位时间内幼儿与人交往的时间不低于25分钟为其矫正的目标行为。然后按A1-B1-A2-B2的顺序进行矫正。基线观察1(A1),简称基线1,时间为1-2周,在每天的11:00-11:30,教师采用时间记录法精确记录幼儿与人交往的时间。在每天的观察时间之外,对幼儿表现进行定性分析。待幼儿行为稳定后进行游戏矫正。游戏矫正阶段1(B1),简称矫正1,在上午固定的观察时间继续观察记录幼儿的活动,在每日下午3:00-3:20实施矫正游戏。为期2-3周。基线观察2(A2),简称基线2,同基线观察1。游戏矫正阶段2(B2),简称矫正2,同游戏矫正阶段2(B2)。
矫正过程与效果
1、矫正过程
在B1的操作过程中,开始困难较大。因为矫正对象非常敏感,一看到生人或录像机,就低下头,一动不动,更谈不上参与游戏了。于是我们决定,暂不录像,不让其他人在场,努力创设宽松的游戏环境,并准备充足的玩具、道具和头饰,激发矫正对象对游戏的兴趣。然后,转移其注意力,降低其心理压力,使其不自觉地进入游戏角色。在矫正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不勉强矫正对象参与游戏,对于矫正对象表现出的退缩行为,不注视,不评论。尽量使他放松,转移注意力。
2、矫正效果
(1)倒返实验效果
矫正对象在不同时期与人交往时间的变化如图。
图 幼儿社交退缩在不同处理条件下的变化
从图可见,矫正对象在A1与人交往的时间只有5分钟左右,在B1的开始几天,与人交往的时间有较大波动,然后逐趋稳定。矫正游戏停止后,矫正对象在A2与人交往的时间明显下降,并有逐渐缩短趋势。在B2,矫正对象与人交往的时间明显增加,每日波动比B1明显减少,最后稳定于28-30分钟之间。A1与BI、A2、B2差别极显著,B1与B2差别显著,A2与B2差别显著,只有A2与B1的差别未达到显著性水平。
(2)定性研究效果
在B1的初始阶段,被试几乎不参与大家的游戏,戒备心很强。矫正教师的表扬会引起他更多的退缩。为营造宽松自然的游戏环境,矫正教师不过多注意和表扬,被试渐渐能够主动或被动地与少数幼儿交往,愿意参与游戏,情绪愉快,较以前活泼、自信,但交往方式比较简单,交往能力不足。在A2,被试虽然能够参与一些活动,但与人交往的时间明显减少,又表现出胆怯和害羞。在B2,被试与人交往的积极性逐渐提高,做游戏时能主动举手,与小朋友玩得很尽兴,可以与教师亲近、拉手,平时能主动与教师或小朋友打招呼,与A1相比判若两人。
(3)效果追踪研究
游戏矫正的时间是在2000年3月至6月。之后,矫正教师继续对矫正儿童进行跟踪观察,发现他性格较活泼,喜欢游戏,关心同伴和集体。当同伴有纠纷或跌倒时,会主动告诉老师。常主动将废纸放回纸篓,很喜欢教师夸奖他,常主动向老师问好。2001年2月,该被试进小学学前班,矫正教师对该被试随访时,发现他能够主动与人打招呼,认真快乐地参加小学的集体活动。小学教师评价他听话好学,热爱集体,关心同伴,喜欢打“小报告”。
讨论
倒返实验结果说明,矫正对象与人交往的时间在A1B1A2B2四个阶段呈现出短-逐渐延长-再度缩短-再度延长的趋势。这种行为变化的趋势可以看出矫正游戏的作用。从统计检验(A1与B1、B2有极显著差别)也能发现矫正游戏的作用。对矫正对象行为的定性研究表明,幼儿在A1B1A2B2四个阶段的行为表现为退缩严重-逐渐好转-又趋恶化-渐趋正常,最终能够快乐地与小朋友交往、玩耍。效果追踪研究则说明用系列幼儿集体游戏对矫正对象社交退缩的矫正具有良好的长期效果。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结论:系列幼儿集体矫正游戏对矫正该矫正对象的社交退缩具有显著效果,达到了预期目的。
系列幼儿集体游戏能够矫正幼儿的社交退缩的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第一,系列幼儿集体矫正游戏是从幼儿的问题和性格特点出发,增强幼儿自信和交往能力,使其体验交往的乐趣的一套整体矫正方案。第二,编制的矫正游戏比较有针对性。弗洛伊德说过,游戏是“理想面纱下的真实事物”,即游戏虽然是假想的,却反映了幼儿的真实需要。矫正游戏从娃娃家游戏开始,可以使幼儿再现快乐体验或满足他对情感的需要,改变和修复其潜意识。第三,游戏矫正的环境比较自然、轻松、富有童趣,体现了个人中心疗法的宽松、自然和平等的特点。与游戏治疗不同,本研究的游戏环境比较多样,灵活,游戏由是集体共同参加,这大大减轻了幼儿的心理恐惧,使他渐渐体会到交往的乐趣,愿意交往。第四,矫正所用的幼儿集体游戏提供了幼儿相互了解、学习、合作的机会,能够使幼儿相互模仿、修正与强化自己的行为,逐渐增强能力,建立交往自信[9]。这吸收了行为矫正的优点。第五,矫正教师在游戏矫正过程中注意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对幼儿不过多注意、表扬,不露痕迹地慢慢矫正幼儿的行为,使他毫无察觉地改变自己的行为。
从本个案的研究中,我们认为幼儿集体游戏矫正幼儿的社交退缩行为与行为矫正和游戏治疗相比有明显优势,具有五方面的特点。一是针对性强。因矫正游戏是根据幼儿问题行为创设的,如同对症下药。二是便于操作。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幼儿教师也擅长游戏的组织和指导,教师一般经过培训可以掌握游戏矫正方法。三是不会对孩子造成任何不利影响。在游戏矫正过程中,除矫正者外不让其他人知道矫正对象,这可以维护矫正对象的自尊,防止其他人的干扰。幼儿在游戏中不仅愉悦情绪,增强本领,还能体会到克服困难的喜悦,逐渐增强自信,从而达到自然矫正退缩行为的目的。四是游戏环境和玩具道具可以简化替代,节省财力物力,不影响正常的活动。五是矫正效率较高,既可以矫正个体幼儿又可以矫正集体幼儿。不仅有矫正作用还可能有预防作用。当然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