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1]2003年在《从“气分阴阳”辨析阴虚发热证》文中认为本文以“气分阴阳”理论辨析阴虚发热证的病机,并对相关的问题作了探讨。纠正把阴虚发热阐释为“血虚发热”、“津液虚发热”的不妥说法,分析其实质、不妥之处与原因,从而立足于阴阳二气的作用关系规范阴虚发热证病机的认识,提出“气分阴阳”理论在中医学理论与临床应用中的认识指导作用。 本文首先明确认识古代哲学与中医学之精气学说与“气分阴阳”思想相关内容,着重阐释中医学“气”与“精”涵义、作用之区别及精气二者阴阳对待关系的认识。分析了古代哲学之“精气合一”的气学理论渗透到中医学中,其气的“本原”与“元素”的含义作了新的调整与分配,从而中医学精与气的涵义与作用有了不同而分离开来,这就构建了人体大致模型:以“精”为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或本原,以“气”为人体信息的调控、维系物质力量。精与气的阴阳对待关系主要为有形与无形、相对静止内藏与运动不息的关系,二者没有尖锐的对立矛盾,主要是为互化互生,互根互用的关系。同时认识具有唯物论与辩证逻辑体系相结合的“气分阴阳”思想,指出其是中医学理当继承的合理内核。与古代哲学类似,中医学“气分阴阳”理论最大意义是在气为人体调控之本的基础上进一步体现了人体之气的调控之道,即生之本,本于阴阳,而阴阳之和,本于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的合和是人体生命图象的描绘,阴阳二气的失衡则构成了疾病的模型 在中医学阴阳病机学中,寒热为基本的方面,依照“气分阴阳”,寒热病机大纲自然立足于阴气与阳气之间偏胜偏衰的关系,这在古代文献也得到支持。可在寒热阐释中却出现了问题和分歧,如“阴虚发热”的阐述问题。分析古代文献得出,“气分阴阳”的思想并没有在中医学中的阴虚发热证的阐释中作为主导充分应用,“血虚发热”与“津液虚发热”的观点占有不少比重。 应用“气分阴阳”的理论分析,“血虚发热”与“津液虚发热”的虚热实质是“阴气虚发热”;其说法的不妥之处是把中医学广义之“精”代替了“阴气”之功用,从而混淆了精与气的含义作用区别并扭曲了精与气的阴阳对待关系。从深层次原因来看,可能是古代医家在认识人体阴阳的过程中,受“贵阳贱阴”观念的影响侧重于“阳气”而忽略了“阴气”;而另一方面保精血、护津液观念的影响导致对人体之“阴”的认识侧重于广义之“精”而代替了“阴气”之用,从而使得一些医家把人体之“精”与“气”作为人体主要阴阳对待关系认识寒热中的阴虚发热证病理机制。 由于本文辨析的阴虚发热证中出现的分歧与相关问题也是现代中医理论与临床、科研中的一个常见问题,所以有较大的实际意义。
王勇, 孙广仁[2]2004年在《从“气分阴阳”辨析阴虚发热证》文中研究表明从“气分阴阳”理论辨析阴虚发热证 ,并讨论相关问题。纠正把阴虚发热阐释为“血虚发热”、“津液虚发热”的不正确说法 ,分析其实质 ,从而立足于阴阳二气的作用关系理论 ,规范化阴虚发热证的病机 ,并提出其实际意义。力图抛砖引玉 ,巩固“气分阴阳”理论在中医学理论与临床应用中的指导作用。
王勇[3]2010年在《以气调控论指导“阴虚发热”证实验动物的正确造模》文中提出首先从"气分阴阳"调控理论辨析"阴虚发热"证,纠正把阴虚发热阐释为"血虚发热"、"津液虚发热"的不正确说法,分析其实质,规范化阴虚发热证的病机为阴气的虚亏。然后分析两种"阴虚发热"证的动物造模方法,第一种造模方法(热性药物伤阴)所造的"阴虚发热"模型以阴气虚损为主,病理机制单纯,更有利于研究使用。而第二种造模方法(伤津脱液加菌毒)所造的"阴虚发热"动物模型的应用会易于使人产生因津液虚亏而发热或血虚而发热的不良导向。
参考文献:
[1]. 从“气分阴阳”辨析阴虚发热证[D]. 王勇.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3
[2]. 从“气分阴阳”辨析阴虚发热证[J]. 王勇, 孙广仁.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4
[3]. 以气调控论指导“阴虚发热”证实验动物的正确造模[J]. 王勇. 四川中医.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