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国家审计的云审计应用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国家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数据成为国家战略性资源的状况下,审计机关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革新技术手段,协同云计算,实现创新发展。本文分析了云审计的机遇与挑战,并从构建设备云、资源云、应用云、保障和机制建设方面提出云审计协同国家审计的应用对策。 云审计协同国家审计的机遇与困难 (一)机遇 信息化有助于云审计的建设发展。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多数被审计单位都开始了信息化建设,各个单位的审计信息呈现大幅度增长,为开展云审计奠定了基础。云审计可以有效地存储大量数据,对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及时更新,能够根据国家审计的需要,提供大数据综合分析服务。 云审计的电子数据能够增强审计的客观性。在云审计模式下,在数据完备的情况下,可以实现数据和信息的全面分析和及时跟踪,从而实现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及经济活动的全面监督和判断,进而得出比较客观的审计结论。 云审计的强大分析能够提升审计的质量。国家审计的传统数据存储比较分散,不利于审计数据的整合。云审计可实现集中管理,挖掘数据,提供全面分析和关联分析,使审计人员在较短时间内找到审计重点或者审计风险点,同时避免审计人员重复审计或者漏项,实现审计资源共享,实时交流审计信息,监督审计过程,提升审计质量,并为审计全覆盖提供路径选择。 云审计的电子处理可以提高审计效率。通过审计云平台,可以将以往单一数据处理平台变成云计算下的海量数据平台,数据的类型更加多样,数量也会大幅增加,各类审计数据模型和分析将逐步取代现有的手工作业或者半自动化分析模式,极大地提高审计效率。 (二)困难 云审计基础较为薄弱。我国的国家资源体系还未建成,各省也在建设中。以某省为例,虽已建成法人库、地理信息库、人口库、宏观经济库,但法人库和宏观经济库的数据还不完整:建成的基于云计算技术的省信息化综合服务中心能够为省级各部门提供机房资源、骨干网络资源、基础安全保障、运行与维护支撑、业务协同和信息资源共享等方面的服务,但由于各部门之间业务系统相互独立,部门利益难以协调,数据交互共享的应用还有待时日。 云审计安全亟须加强。云审计涵盖的资源、人员、规则制度非常繁杂,其安全涉及方方面面,财政、税务、社保、金融等被审计单位的数据极为敏感,且云审计安全还有赖于云服务提供商的诚信,一旦数据泄露,有可能给审计机关带来法律风险。 云审计配套制度有待完善。一是云审计标准。需要逐步建立数据标准、审计作业标准等。二是云审计责任。在云审计模式下,审计中的主客体关系由二维变成审计主客体加服务提供商的三维关系,需要理顺各自职责。三是审计组织模式。云审计模式下,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和审计推进整改落实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需要扁平化的审计机构和集中分析、分散核查的作业模式。 审计人才素养尚需加强。云审计需要具备既懂审计、财务、法律和工程知识,又懂计算机、统计学等知识的审计人才。当前审计人员缺少信息化思维,综合技能有待提高,与云审计的要求有明显差距。 云审计协同国家审计的应用对策 云审计协同国家审计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国家审计职能,以审计知识协同为核心,强化云计算与国家审计之间的协同。因此,审计治理转型就是逐步建设协同国家审计的云审计体系(如图所示)。体系的建设需要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及地方审计机关与相关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团体共同参与及协作。 (一)构建基础设施,形成云审计基础——设备云 云审计基础设施包括处理、存储、网络、安全防护等计算资源。结合当前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统一管理改革,可在审计署和省级审计机关集中部署,与“金审工程”三期中的数据中心统筹谋划。其他下级审计机关无须再构建此等基础设施。标签:国家审计论文; 大数据论文; 审计计划论文; 审计质量论文; 会计与审计论文; 云计算论文; 审计流程论文; 审计目的论文; 审计准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