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就合作内容、方式等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为了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价值,我总结了我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中的几点作法。
关键词:小组合作 组织 存在问题 措施
一、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小组成员分配不合理。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有的老师只是简单地按照座位把前后桌四名同学分成一个小组,就草草开始学习。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有的小组表现得很好,讨论得很激烈,很快就能完成任务;有的小组就只有一两个人参与,其余的人无事可干;有的小组完全陷入了瘫痪状态。这就是小组成员分配不均的结果。
2.集体性与个体性缺乏有效统一。我曾经在课堂上发现了这样的情况:有的小组汇报的不是小组的情况,而是个人的意见。小组合作有名无实,并不能使小组中每个成员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
3.教师忽略了评价反馈的作用。有的老师在听完学生的汇报后,只是对汇报人进行了评价,而没有给予小组评价。这样并不能使学生满意,学生感觉自我的努力并没有凸显之处,从而会降低学生不断学习、合作的欲望。
4.“合作”不是实际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需要会产生动机。只有学生强烈地感受到合作的需要,才能激活他的合作意识,以至于更好地进行合作学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可是很多课堂里,“合作”已经成了教师的潜心安排、精心授意。这样做,学生只扮演了简单的操作工角色,根本就没有机会思考,小组合作形同虚设。
5.合作目标不明确。教师没有给出明确的合作交流目标,学生毫无方向,整个小组像一盘散沙,各说各的,没有统一的方向,看起来热闹,其实失去了小组合作的意义。
6.将简易问题合作化。这种现象很普遍,为了呈现“小组合作”的形式而小组合作,表面看起来一节课热火朝天,实际却非常肤浅,甚至是无效的。正是这种合作的盲目性,逐渐导致了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的衰竭。
二、有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1.科学分组,合理搭配。合作小组一般以4人为宜,最多不应超过六人。每个组都要有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要根据组员学习情况,给每个组员都分配职务,并明确他的职责,便于组内互相交流与合作,还有利于开展组间公平竞争。对外形成一体,让小组成员互相帮助、优势互补,增强小组成员的集体观念与集体荣誉感。
2.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建立结构合理、分工明确、互帮互助的合作小组是基础,是最关键的要素,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第一步。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各成员应有明确的合作学习目标和具体的责任分工。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才能使小组成员全员参与,使合作学习有序又有效地进行。
3.选择内容,适时合作。一是科学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合作学习要应时而用、应需而用,并适时调控预设,引导合作发展。二是把握时机,适时合作。往往学生在进行独立思考后有了疑问才会产生互相交流、质疑、解惑的欲望,因此小组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
4.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要保证每个人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引导学生反复琢磨、体会、倾听同学的意见,提供学生发表不同见解的空间,以达到相互启迪、帮助的功效。
5.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时,教师首先应发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设计好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活动的要求;在小组深入开展合作与交流时,教师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合作者。
6.指导学生全体参与。“合作学习”不是传统教育意义上的 “尖子生”的事,而是面向全体的,每个学生都应该积极参与。要让学生认识到小组合作成员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只有每个成员的共同参与才是合作学习所要实现的目标。
7.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总结概括。小组讨论,不能大家同时讲,必须有一个先后顺序。先讲的,要有准备的基础,对别人要有所触动、有所启示;没讲的,要注意倾听,要积极思考,看讲的同学哪方面讲得好、是自己没想到的,哪些地方是自己不同意的,哪些地方是还想补充的,并准备接下来讲自己的看法。这样,才能掌握别人发言的重点,做出自己的评价。教师还应该使他们认识到倾听既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又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格。
8.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要注重形成性评价,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评价的主体应该多元化,不仅仅局限于教师,还包括学生个人、小组等。在小组合作代表发言过程中以及交流发言之后,要由教师本人或教师组织学生对各个小组代表的发言给予评价,做到有所肯定、有所修正、有所补充、有所争论,突出鼓励有创见的发言。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需要组织者努力摸索,总结经验。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合理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使其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为高效课堂服务,努力实现我们的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项家庆 教师课堂教学常见技能问题[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8。
[2]李小融 教育心理学新编[C].成都:四川大学,2004。
[3]约翰·怀特 再论教育目的[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论文作者:罗 煊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5年8月总第18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23
标签:小组论文; 合作学习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成员论文; 评价论文; 自己的论文; 《素质教育》2015年8月总第183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