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_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论我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_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论中国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结构论文,中国论文,区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产业,乃一国经济之基石。经济的增长,从本质上言,是产业的产生、发展、产业间的循环推动。因此,建立相互协调、符合生产力布局和区域内外经济环境的产业结构,协调各个产业的关系,是促进中国经济迅速、稳步发展的重要前提,是保证中国二十一世纪成为经济大国的关键。而目前,据中国各地九五计划内容来看,将汽车列为支柱产业的省、区、市有26个,且大多把整车列为重点;将机械列为支柱产业的有16个省、区、市;将电子列为支柱产业的有24个省、区、市。为此新华社配发评论指出,如此重复的产业结构,完全有可能形成新的一轮规模更大、投资更多的盲目重复建设,调整经济结构,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不能再耽搁下去了。

对策的理论指导:通过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运用区域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双重定位,划分经济板块,实行垂直协调分工与水平规模分工,挑选主导产业带动的、国家宏观政策监控的经济群块。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前提。

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资源由劳动生产率低的部门转向劳动生产率高的部门,通过资源的合理流动,使资源的使用效率大大提高,即少量的经济资源能获得同样多的经济效益,同样,经济资源有序的流动过程,亦是一个人力、物力相对集中于一定产业部门的过程,从而大大提高了该部门的规模经济效益。

目前,我国产业结构失衡主要表现为资产存量结构性趋同。调整途径是通过企业兼并与破产,实现资产的有效流动、转变与改变,从而对已配置资产进行再度优化配置。摒弃旧有投入带动型经济增长方式,切实贯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方针,严格控制一般加工工业项目,克服“大而全”,“小而全”和高度重复建设。无论是东部还是中西部地区,都必须依据各自不同市场经济条件、生产力状况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

但在现行经济管理体制下,企业受行政隶属关系制约较大,资产流动会引起利益格局的变化,生产要素在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所有制之间合理流动,会遇到重重阻碍,资源难以实现优化配置。且在企业缺乏破产兼并机制情况下,国家投资分配往往呈平面扩张,投资效益低下,加剧了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度。

“后计划时期”的到来,国家宏观监督机制的建立是产业结构调整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

1 建立资金、资源双流动机制

按照各地区的“比较利益”及各地区资源和既定生产格局进行区域分工重塑,必然会形成这样的区域分工格局:资源丰富但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将以低附加价值的农业、原材料工业和初加工工业为主导产业,而东部较发达的地区将以高附加价值的加工工业及第三产业为主导产业,这样,价值的双向流失,将使贫穷地区更加贫穷,富裕地区更加富裕。而国家作为宏观监控者出现,可以改变以上局面,这部分流失的价值,由东南沿海区域以财政资金上交,或税率上调等形式交与国家,再由国家返回中西部。

2 整体规划,达成垂直协调分工与水平规模分工

运用产业政策,摒弃区域倾斜政策,建立立体的全国产业结构体系,划分经济协作区,对经济处于同一水平线、产业结构相似的省份划入同一协作区,实行经济的水平协作,达成产品生产规模化、衔接化、系列化,达到成本最优、大力扶持每个经济协作区的主导产业群,淘汰或限制发展一批不符合本区域的产业,并对经济协作区间实行产业初级化向高级化转变的梯度产业群块,其不仅能反映生产力布局,而且还有利于本身产业群块的更替,有利于对外贸易。国家要在扩大贸易规模的前提下积极调整贸易结构,发挥比较优势,充分享受国际分工的好处,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对经济协作区内地区之间也可实行生产的协调化,可根据省区、省毗邻地区、各市县经济发展要求,建立自愿的合作组织,建立城市间经济协作网络。

加快中西部开发,缩小与沿海地区差距的同时,一定要做好经济协调发展。由于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起步较晚,在吸引外资的产业政策导向方面与沿海地区应有所区别,某些在沿海地区限制外商投资项目,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开发型项目,在中西部可酌情个案批准,支持东部地区某些初级加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鼓励和引导外国投资者在中西部投资,开发和利用当地能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及发展加工工业,从事基础设施建设,还可适度引进外资搞资源加工,建设石化、盐化工、煤化工、有色金属加工项目,以改变这些地区单纯输出资源状况。

3 打破地区封锁,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

中西部的发展依赖于资源的开发和输出,还依赖于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输出。但目前,地区封锁现象严重,大大提高了产品成本,加上资源产品价格低,使中西部经济受到严重制约,影响了地区利益。全国统一市场的建立,在全国市场价格合理引导下,可以实现经济资源合理配置与流动。在大市场中,东部对资源日益增大的需求必将引起资源价格上涨,这样会吸引大量资金转向对中西部资源开发产业的投入,那些较初级劳动密集型产业也会在利益的驱使下自动转移到劳动力低廉的中西部地区。在此过程,可以形成良好的协作关系,促进地区产业结构得以合理调整。

4 实现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必须依靠中央政府力量

本人以为中国经济正进入“后计划时期”,这不是经济的后退,不是旧时期僵硬的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已经运行了好几年,在此过程中,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市场在调节经济运行过程中的自发性与盲目性,它富有效率而缺乏公平,缺少宏观协调性。所以单凭市场的作用难以实现产业结构的自我调节,应强调中央政府的作用。但其作用又不能象以前那样,事无大小一概管之,故笔者建议采用“分而治之,合而管之”的管理思想,具体的执行由下面的经济群块自己解决,但需一个凌驾于具体执行者的产权中心,中央政府。但目前,国家直接掌握的固定资产投资占全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只有25%左右,中央财政支出占全部财政支出的比例也下降到35%左右,政府实际已不会按照原来的方式调控区域经济了,在这种情况下,应加强中央宏观经济调控体系,用财政手段与政策手段相结合的办法解决管理商量。

或可建立“区域协调委员会”,其任务是确定国家经济开发区域,制定各经济开发区域的社会经济长期发展规划,管理和分配使用国家区域共同发展基金,协调各部门之间、中央与地方政府以及各地区之间利益。委员会由中央部委、所涉及的经济群块地区人员共同组成,委员会的决策用投票方式决定。

中国区域执行发展模式的建立条件:

(1)资源、技术等要素的自由流动

(2)共同市场形成

(3)存在经济梯度,能形成产业结构的转移

由于中国国内生产力布局呈非均衡性,根据区域分工习惯,将经济水平与分工习惯相近的区域进行水平规模分工,把这些区域合称为经济群块。经济群块之间代表不同生产力水平的产业结构,高度呈差异,不同经济群块间实行垂直分工,即协议分工。

由于实行全国性的共同市场,产品制造者的优势取决于比较优势,所以,当某些产品刚开始制造时,由于落后经济群块经济技术落后,这些群块市场向先进群块开放,而当这些产品需求在本地区(落后板块中)达到一定数量时,一般来说,这时落后群块内已经可以掌握这种产品的生产技术,先进群块也逐步让位于落后群块,最终,由于落后板块廉价劳动力优势,本地产品成本下降,竞争力不断上升,占领市场份额,产业完成了由先进群块向落后群块的转移,先进群块亦借机实现产业结构更高度化,群块都可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

这种模式,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产业结构的合理更替,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但也面临一个问题,如何实行合理的经济群块的划分,中央政府如何使落后群块接受循序渐进的产业的更换,这都需要中央政府作为宏观管理者的身份出现。

中国经济群块的划分

依据传统与现实经济优势,参考区域定位,以产业政策合理裁剪中国经济群块。

(1)第一类经济群块,包括上海为龙头, 江浙为依衬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及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地区为主的东南沿海经济区。

长江经济群块,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及周边部分地区。这个地区是我国精华所在,是未来发展重要依托,工农业发达,科学技术雄厚,经济管理及第三产业发展已有一定规模,海陆地理位置优越。今后,重点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开发具有高精尖特色的新兴产业,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在总产品中的比重,进一步发展高中档轻纺工业,利用高层次产业结构引进、吸收、消化、创新先进技术,向沿江扩散,带动沿江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水平提高;通过金融证券、各类商品交易市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化信息咨询业等方面的发展使沿江带商品经济发展提高到一个新高度;开发和建设好长江三角区和下游的综合农业基地;搞好浦东开发,发展成为全国经济实力最强、综合技术最高的经济核心区,更好地参与内外分工协作。

东南沿海经济群块,包括广东、福建、海南。由于其地理位置特殊,成为技术信息内引外联的接板,逐渐形成国际海运中转港口及港口产业,积极开发金融、信息为主的第三产业,大力发展高水平的食品工业、电子、仪表、精细化工、石油化工及其后续工业,形成外向型经济体系,积极发展核电,解决能源不足的问题。

第一类经济群块,实行“三二一”型产业结构,把第三产业发展放在优先地位,大力发展金融、贸易、房地产、信息咨询业。第二产业中,加快高新技术发展,提高新兴支柱产业比重,坚决调整一批不符合区域产业政策或没有发展前景的行业,对于第一产业,则要逐步向城郊型现代化和优质高效农业转变。

(2)第二类经济群块,渤海经济环区及中原群块。

渤海经济环区,包括京津冀、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可以加强与韩国经济协作,发挥其加工制造业的优势,搞好能源、重化工工业基地建设,完善运输、供水基础设施,抓好生态农业及建立在优势农业原料基础上的农产品加工业,逐步建成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中原群块,包括河南、湖北、湖南、安徽和江西。山西、陕西等可重点建设以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和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强大电力工业为依托,沿江发展大耗电、大运量、大耗水工业,建成沿江能源、重化工工业走廊。进而与沿海地带共同构成中国经济大网络的主骨架。

(3)第三类经济群块

东北工业群块及其余省份组成的西部群块。

东北工业群块,包括黑龙江、吉林及辽宁三省。形成重工业基地,加强黑龙江东部、沈阳周围煤炭开发,稳定大庆、辽河油田开发,加强与俄罗斯诸国边境贸易,大力改善老工业区机器设备,加速机械工业的技术改造,进一步发挥全国性重工业基地的作用。充分利用前苏联几个共和国、蒙古、朝鲜等国劳动力资源不足,轻纺、食品、日用品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品长期短缺,且对消费品的需求层次不高,而且我国紧缺的能源,原材料又相对发达,可形成有利于我国的贸易结构与分工格局,贸易的发达与流通加快,势必促进东三省发展。

西部群块,包括内蒙古、青海、新疆、西藏、甘肃、云贵及广西部分地区。主要建成能源——高耗能工业联合生产基地,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大型矿产资源为依托的次工业区。由一次能源、原材料初级产品为主的生产结构模式,过渡到的二次能源与高耗能产品为主的生产结构模式。利用西部大中型企业技术力量,特别是军工企业,组织这些企业联合攻关,给以资金、技术上支持,提高西部大中型企业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机械开发技术水平,可以直接增强我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实力,提高重大技术装备性能和配套能力。

这种经济群块,逐渐形成东部地区——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中部地区资源——资金密集型产业,西部地区——资源劳动密度型产业的分工格局。而中央政府应制订出发展国民经济全局的产业政策,指出总体发展目标,规定产业发展序列,明确某群块支持与限制的重点,对全国产业发展序列按照分工与比较优势原则,分解、落实到各个群块,明确不同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与产业发展序列,鼓励支持各区域利用其优势,建成各具特征的群块产业结构,从不同方面充实、完善全国总体结构。

挑选需求活力大、技术进步快且适应性强、部门带动性强、就业效果好、有进口替代或出口创汇能力的产业作为群块主导产业,并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主导产业群,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创造一个“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产业发展局面。

标签:;  ;  ;  ;  ;  ;  ;  

论我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_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