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出版体制的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体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 要 本文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以后,出版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以社会主义图书市场为导向,建构新的出版管理体制,转换出版社的经营机制,完善出版社内部的目标责任制和经济合同制。
关键词 出版 管理体制改革 中心环节 目标责任制 经济合同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后,我国现有的出版社体制已愈来愈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图书市场发展的需要。出版体制的改革始终在“放乱,收死”的两难怪圈中徘徊不前,举步艰难,探根究因,存在着三大观念上的误区和障碍。
障碍之一:传统思维定势的惯性效应。出版部门是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隶属于社会意识形态领域,是社会主义政治舆论的工具与阵地,归属于政治体制的范畴,出版体制的改革应按政治体制改革的程序进行。为了保证正确的舆论导向,出版体制的改革与经济体制的改革未能同步进行。
障碍之二:出版部门性质界定的模糊性。传统的观点认为:出版部门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经营。据此,出版体制的确立,出版部门机构、编制的设置,是按事业性质来建构的。而出版部门的经营活动又要按企业的性质来运作,它要通过图书市场去求得社会经济效益。出版部门性质界定的双重性,使得出版体制的改革无所适从。
障碍之三:放必乱。出版体制一旦改革放权,出版部门势必以追求经济效益为首位,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注重短期经济行为,忽视社会效益,以至高品味、高质量的图书出不来,大量差书、坏书充斥图书市场,终而偏离社会主义方向,背离党和国家出版方针、政策,导致不可收拾的后果。
观念上的误区和障碍以及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消极因素,使得出版管理部门既想改,又怕改;既想放权,又不能放权,也不敢放权。改革出版体制,走出误区,清理障碍,实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图书市场的对接,势在必行。
出版体制的改革,既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图书出版规律,又要保证社会主义方向和健康、文明向上的舆论导向;既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又要注重经济效益。改革如何进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出版体制改革应从三个层次系统地进行:一是宏观上的出版管理体制;二是中观上的出版社的经营机制;三是微观上的出版社内部的目标经营责任制。基本思路是: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以社会主义图书市场为导向,建构新的出版管理体制,转换出版社的经营机制,完善出版社内部的目标责任制和经济合同制。
一、改革出版管理体制,建立宏观的多元化调控体系,保证社会主义方向
传统的出版管理体制是以单一的行政管理为特点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后,它既不能适应出版事业发展的需要,也不能规范出版部门的非常规短期行为,更不能及时制止各种非法出版经营活动。出版管理体制上的单一性,其结果必然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改革出版管理体制,根本在于变单一直接行政管理为多元化调控间接管理,既运用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手段,从宏观上对各个出版社进行管理,以保证出版工作的社会主义方向和图书市场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整体实现。同时,为社会主义图书市场的繁荣兴旺,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新的出版管理体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科学化决策体系。出版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能,在于贯彻党的改革开放路线,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研究、分析、预测社会主义图书市场的发展趋向,以做出科学的决策,制订符合我国图书市场实际的出版方针、政策、法令、法规,以规范各个出版部门的出版行为和活动。
2.多元化调控体系。出版管理部门的又一职能是变直接行政管理为间接宏观调控,建立宏观调控体系。运用多元化手段对出版社的出版方向、选题结构、质量和数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图书市场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出版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变直接行政管理为间接宏观调控,不仅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的主旋律,保证出版部门的出版方向与社会主义性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出版部门图书的生产、经营活动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良性循环的轨道,并从整体上保持整个图书市场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目标的实现;而且,也有利于引导读者培养健康、文明、向上的高尚情趣,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满足读者多层次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3.严密的监督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后,图书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一些出版部门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的倾向在所难免,各种非法出版活动也屡禁不止。改革出版管理体制,建立严密的监督体系,就在于规范各个出版部门的社会经济行为,公平竞争,杜绝各类非法出版经营活动,逐步将图书市场的管理纳入法制的轨道,依法管理,严密监督,及时纠偏。
4.准确的评估体系。出版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一整套科学、系统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评估体系,并运用各项指标定期对各出版部门进行综合性检查和评估,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的出版部门应鼓励其发展,一般者鞭策、敦促其发展,差者限其改正。只有确立标准,建立评估体系,才能奖优罚劣。
二、转换出版社的经营机制是出版社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出版体制改革的关键在出版社体制的改革,出版社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又在于经营机制的改革。改革出版社的经营机制,就是要从根本上对传统单一的生产型体制进行改革,并实现向生产经营型机制的过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图书市场的要求是出版社应根据不同文化层次的需求来划分不同的市场,并根据图书市场的定位来策划、组织选题,通过生产和流通,将生产的图书投放市场以满足读者不同层次的需要。单纯地只讲生产不讲经营,是不能适应图书市场需要的,长此下去,也必然被市场所淘汰。
转换出版社的经营机制,首先要使出版社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出版社是企业,是经营图书产品的文化企业。作为企业,它具有与其他工商企业一般的属性,如必须独立核算,通过资金的投入与产出,取得相应的经济效益;作为文化企业,它同一般企业有着不同的特殊属性,其特殊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它通过生产精神文化产品,来满足读者的精神文化需求,而读者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多层次的,有高有低,这里有个正确引导的问题;第二,它出版的一些专业性强、品味高的图书(如学术著作、教材等)往往因读者面少,而要承担经营亏损的风险,如何减少或避免这类图书的亏损,这里有一个如何适应市场,确立合理选题结构的问题。无论是它的一般性,还是它的特殊性,出版社都应是一个真正独立的经济实体,面对图书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同时,具有自我调节,自我激励和自我约束的能力。
其次,出版社转换经营机制,要进一步强化市场经营意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的是市场功能和调节的作用。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社会主义图书市场强调的是图书的选题、质量、装帧、价格、时间等,出版社出版什么样的图书,印数多少,怎样发行,无一不要经过图书市场的检验,图书如符合市场需求,就能畅销,常版;否则,就会滞销、积压。强化市场经营意识,就是要按照图书市场的需要,调整选题结构,优化选题,降低出版成本,制订灵活多变的销售策略去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满足读者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再次,出版社经营机制的转换是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进行的,因此,机制的转换应在市场竞争中去完成。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与成熟,图书市场竞争的趋向也日趋激烈。从图书市场竞争的主体来看,有出版社行业内部之间以及出版社与集体、个体对图书市场占有率的竞争;从竞争的客体来看,有选题、价格、成本、资金利用率等方面的竞争。由于传统的计划管理体制被打破后,图书市场竞争的激烈化,近几年来,出版社经营风险增加了,如新版图书生命周期大幅度缩短,资金周转次数减少,库存积压增加,销售折扣提高,利润率显著下降。另一方面,图书市场也更加繁荣。竞争也有利于出版社强化经营管理和经济核算,优化选题结构,降低成本,提高资金利用率;竞争也有利于出版社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机制的转体,并逐步完成向社会主义图书市场的过渡。由此可见,转换出版社的经营机制,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这不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规律作用使然。
三、完善出版社内部目标经营责任制和经济合同制
出版体制的改革,不仅涉及到总体宏观管理制度的改革,出版社经营机制的转换,也涉及到出版社内部管理制度的改革。笔者认为,出版社内部管理制度的改革,可以从三方面来进行。
首先,按照企业化经营的模式,建立一种新型的企业化人事、分配、管理制度。从人事管理制度来看,一是要引入竞争的机制,坚持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的原则,将优秀的德、才兼备的管理和专业人才选拔到社级领导和各部门领导岗位上来,做到人尽其才;二是要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和聘任制,对不适合从事出版工作的人员,要及时地调整,该解聘的解聘,该下岗的下岗;从分配管理制度来看,要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打破平均主义,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工资与奖金要与劳动贡献、劳动生产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挂起钩来,充分调动出版社全体员工劳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其次,要建立和完善目标经营责任制度。出版社各部门职能和作用是不同的,建立和完善目标经营责任制度,就是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针对不同部门的不同特点,明确各个部门的目标任务、责任、权限,并根据按劳分配的原则,给予相应的利益,使各部门责任、权利和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如编辑室应以选题为中心,确立编辑的目标任务和责任管理制度;出版科应以节约成本为中心建立成本核算管理制度;发行部应以销售成本与利润为中心建立销售管理制度,等等。各部门只有明确责任、权利和利益,才会为本部门的目标,进而为出版社的共同目标任务而努力工作。
再次,要建立和完善出版社内部经济合同制。经济合同制,既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也是出版社内部管理的一个有效的工具。出版社内部,出版社与各部门,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与个人之间不仅是内部分工的工作关系,更是一种经济利益的关系。这种经济利益关系,是传统经济利益格局被打破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重新建构的一种以社会主义图书市场为导向的出版社内部彼此之间新的经济利益关系。既然是经济利益关系,就要受利益原则所支配。通过经济合同制度,进一步明确出版社与各部门,部门与部门之间以及部门与个人之间的责任、权利和利益,不仅有利于进一步强化出版社内部的经营管理,而且,有利于协调出版社、部门与个人之间的工作关系,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