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文坛第一争——看王朔骂金庸引发的网上论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网上论文,文坛论文,王朔论文,骂金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华山绝顶,死一般的静,只有风猎猎地刮着。
来自香港和北京的公证员念完游戏规则后重申:必须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王朔立即正色对金庸一抱拳:“金大侠是长辈,便请先出招吧,晚生领教!”完全是金庸书中的纯正做派,观战的各路文坛高手纷纷点头。却看金老先生微微一笑,脱去西装,将双手插入裤袋,嘴一撇:“靠!谁裤裆破了把你丫给露出来了?就你,也好意思跟我这儿叫阵?当初老子往外掏坏哪会儿,你他妈在哪儿啊?!”……王朔脸上一阵青一阵白,突然仰天长啸,大喝一声:“拿剑来!!!”一把千年玄铁铸就的三尺青锋剑已经递到王朔手中,他凝立当场,面色阴沉,两眼冷冷地看着金庸。金庸则一副我是流氓我怕谁的嘴脸夸张地抽着烟……
突然,王朔右手起剑,左手捏了个剑诀,剑花挽处已经向金庸冲去。
人们惊呆了……只是一瞬间,王朔已到金庸面前,但他停住了,正当大家奇怪时,就看王朔一手挥剑,一手拉开自己的裤裆,大叫:“欲练神功必先自宫!”手起剑落,血溅五步……
这段让人忍俊不禁的荒诞戏说,是《网易》为这次的“王金纠纷”别出心裁地搞的一个玩笑之作。
寂寞了几年的王朔,没有因其近作《看起来很美》再度引起社会的更大关注,却由近日的“骂金庸”,而终于成为一时焦点。始作俑者的报纸竞相以大量篇幅甚至整版位置对此进行报道,除纷纷主动出击引逗王朔不断大放狂言外,还广搜遍查,把此前的一些批评金庸的文章翻出来炒作。波涛所及,连台湾、香港媒体上也纷纷纭纭众口相驳。不过,报纸上的火爆,终是要受报道炒作者的主观控制,比较起来,网络上的热闹要更为自由随意,不仅在热度上,就是在对事件反映的全面和真实方面也要胜上一筹。王朔骂金的狂言一见诸报端,立即被敏感的网络盯上。新浪、网易等知名大站立刻为此开设了专题,一些个人主页也纷纷辟出版面供网友论辩。网易更别出心裁将各方不同反馈以武侠小说糅和报告形式梳理编排上网……一时间网上文坛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火爆局面。
文坛平静 网络火爆
王朔骂金在作家群中并没有引起多少关注。贾平凹、刘心武、余杰、格非等人对金庸作品是肯定的,但觉得王朔这事不一定是炒,别太当真。格非还认为王朔的某些话有道理。刘恒、余华也认为王朔是个挺真诚的人,这事肯定不是炒作。陈村则说,只看过《射雕英雄传》,不是很喜欢。批评金庸,原本也无可厚非,但王朔这次说的话有点“损”,不太合适。而李冯认为王朔是在胡闹。比如说“我不相信金庸笔下的那些人物在人类中真实存在过”这一句,金庸的妙处是以刻画武林人物来展示人性,像乔峰的刚毅、岳不群的阴险、洪教主的专横、慕容复的偏执、郭靖的执着和韦小宝的钻营等等,别说中国人,就是外国人中与之相类似的人物还少吗?王朔能自信地以“人类”这个范畴否定,只能说明要么他眼睛弱视要么他生活闭塞。还有说“金庸很不高明地虚构了一群中国人的形象……给了世界一个很大的误会”之类,也是扯淡。想当然地将“武侠”与“有意见就把人往死里打”等同,实在显得弱智。
作家群落的反应大抵到此而已,而网友的反应就热烈得多,且至今未止。综观诸多网友论辩,拥王倒金者所论,基本上与王朔说的差不多。一是对金庸在文坛和社会上有如此的影响、地位、荣誉不满,觉得名不副实;二是认为金庸的武侠小说确如王朔所说,是在胡编乱造;三是认为武侠小说确实低俗。更有些人觉得早该有人出来“骂骂”金庸,而王朔正好做了这件事,替他们出了这口气。而批评、抨击王朔的意见,情况就复杂一些。首先是对王朔十七个“金馒头”只尝了半个就口无遮拦大放厥词将金庸整个一笔抹倒的态度提出批评,一位网友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说:我现在特庆幸我开始看王朔的第一本小说不是《看上去很美》,要不我捏鼻子看不到七分之一就得开骂。继而是对王朔没大没小尖酸刻薄的痞子作风大为愤慨,不少网民言辞激切,乃至破口大骂,多是因此而起。有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重读王大师的文章,突然看到这样一句:“会些拳脚,有意见就把人往死里打,这不是热血男儿,也与浩然正气无关,这是野生动物。”如果里面的“会些拳脚”改为“会作些文章,有点名气”,结果就成了很妙的自嘲话语了。更有据王朔此番轻狂之举,推而究其动机,认为是王朔已多年未能在文坛引起关注,近期其苦心经营之作《看起来很美》也遭冷漠,故欲借此卖痞,弄出些耸人听闻之举,博取大众视听一顾。
针对王朔批评意见本身,也有网友逐一进行了辩驳。他们以对金庸作品特别是一些力作精品的分析和其作品在现实社会的影响,批驳王朔关于金庸作品胡编乱造、人物塑造失败的说法。如有人举证出越南官场相争,对峙双方竟竞相指对方是金庸书中反派人物,由此可见金庸作品人物塑造的成功和社会影响之深,这决非乱编所能达到的。
尤为有趣的是一位以“王朔其实很有道理”为题发表见解的网友,他在文章中这样说:“王朔批金庸引起很多金迷的激烈反应,但以我看很多人并未读懂王朔。王朔是个极贴近现实的作家,他的作品回避崇高(王蒙),甚至拒绝崇高。如果读懂王朔,就不难看出,他的批评其实是质问‘莫非写武侠就可以这么乱来?’这是很有力的一问。”但他接着又说,“王朔这有力的一剑扎得真是……偏了。武侠就可以这样胡编,大家对此根本不反对,只看谁编得好。”这位网友又说:“王朔的另一大不满是紧跟着这一问的,‘既然你金老先生已然胡编乱造了,那也就罢了,却偏偏满口正义、道德,整个一假模假式。以你笔下那些人的小心眼儿,不扯千秋大义家国之恨他们也打得起来。可能是我不懂,渴望正义也是大众娱乐的目的之一,但我觉得,扯淡就是扯淡,非要扯出个大原则,最恶心。’确实如此……不过这回,王朔就完全错了。你不讲崇高,大家没说你不守规矩,那么当别人要讲崇高时,你也不该说人家不懂规则。即使扯淡,也可以扯千秋大义。”读了这篇文章,真是不明白王朔其实是有道理还是没道理了。有一些网友正是这样认为:王朔批错了对象。
此外,还有网友认为王朔对金庸小说语言的批评,表现出一种“京痞子”的话语霸权姿态,没道理,更让人无法接受。
香港媒体 细剖根由
王朔骂金庸一事在台湾引发的反响不如香港强烈。媒体只是做了一般性报道,未加进一步的评析。而香港作为金庸安身立命之所和其有着相当的社会影响的地方,各方反应自然要强烈得多。近期从网上看到香港凤凰卫视的《时事开讲》节目为此作了一个专题,进行讨论。主持人董嘉耀和嘉宾曹景行先生的对谈,不仅仅是就事论事,还从金庸武侠小说热的形成及王金所处时代文化背景方面作了进一步分析,颇有见地。两位对读者认为,王朔对金庸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王对香港文化及时代的不了解。
过去一个时期里,以王朔为代表的“京痞子”话语的确已在文学影视创作中形成了某种“霸权”,已经引起了社会上的反感。如《编辑部的故事》播出时,剧中人物京片子的调侃或说是臭贫,已经较普遍地引起了南方观众的厌烦。此后这种话语路数的电视剧便更遭冷落。这一点,一般网友已有指出。而《时事开讲》的两位对谈者,更从文化上进行了分析。
他们说,王朔的小说在香港看过的人实在不多,王朔的小说在香港也有一些出售,但是并没有多少人注意,在台湾也没有太好的销路。在这种情况下香港人介入这场争论就很容易产生某种偏向。比如,香港批评王朔,还有人说“王朔批金庸是意味着中国官方的某种对香港、台湾意识形态的排斥”,这就有点怪了,有点黑色幽默的味道。香港批评王朔的一些人可能对王朔作品本身和他的背景也不是很了解。特别是年岁比较大一些的,可能就不大体会王朔之所以成名的中国那一代,包括他的读者,他们的那种心态和环境与王朔的环境相隔比较远,加上他文字语言上的差距,与王朔批评金庸的语言同理,香港人对王朔的语言也觉得看不下去。
反过来王朔对香港、金庸及香港这样一种文化背景了解是不是准确呢?王朔的东西是有他的特定环境的,他的出名离不开那个环境。如果现在王朔从头开始,在目前环境中他未必能够达到那样的知名度。同样,金庸也是这样的,他的武侠小说——他称之为“不入流”的东西,也是在五六十年代那样的环境的产物。金庸原来是在《大公报》、《新民晚报》这样的“左派”报纸里工作,后来他自己分离出来再办《明报》。当时的报纸开始连载武侠小说,从梁羽生开始,然后金庸跟上,在当时香港的环境下吸引了香港一批观众和读者。作为报纸的连载小说,成书后,可能王朔感到啰嗦,但就像现在电视连续剧,节奏就与电影不同。这首先是一个市场,他能够这样写,每天有这么多的读者跟着看,而且成为一个流派,并不是他想弄就弄的。而且可以说,是有当时的一批文人的精神寄托在里面的,因为当时是在英国的统治下,是在五六十年代特定的环境下的。现在为什么写不出来?写出来也没人看,现在香港报纸上连载小说已经没有了,因为环境变了。但是金庸的小说现在香港青年还在看,台湾还在看,华人世界里面也还在看,还在尝试将其翻译成日文和英文。
另外,金庸除了他的武侠小说以外,还做了其它方面的许多事,比如办报纸,实际上他在香港还是一个政治活动家。他现在在浙江大学开课,很多系的学生都来听,主要的兴趣还不在他的小说,开课主要提的问题是分析国家大事,天下大事,有的还要听他讲怎么办《明报》。所以金庸是一个面很广的人,王朔简单地把他归为“不入流”的小说家,说明王朔对金庸的了解,对港台文化的了解太简单了。
谁是流氓谁怕谁
这次论争中还有一个引人注意的现象是由此而引发的网战中的污言秽语大竞赛。在王朔的官方网站上,拥王的、倒金的,展开了一场流氓语言大战,以“华山论剑”推之,可名之为“朔门竞骂”,其用语之粗俗、污秽、下流,较之“厕所文学”有过之而无不及,堪称是迄今为止一切媒体上最为不堪入目的文字。不知王朔看了还会不会说“我是流氓我怕谁”?
几年前,有机会与编发王朔较早的一些作品的一位先生参与一个活动。先生对王朔颇是赞赏,并一再说,王朔是个非常腼腆的青年,根本不是个痞子。当年王朔初出道并开始走红时,曾遭到激烈的抨击,其创作被斥之为“痞子文学”。其实,这类的批评也是批错了地方。因为“文革”造成的文化断层,在当代中国造就了一个广泛的痞子阶层和更广泛的痞子社会心态的存在,所以,所谓的“痞子文学”的出现是必然的,不是王朔也会出张朔李朔来补这个缺。而王朔早期的作品完全不是这种“痞路子”,此后他之所以选择了这条路——不管是出于理性的慎思还是直觉——正说明了王朔的聪明和一种务实的生存态度。这当然无可非议,但也别以为王朔的“真诚”就那么简单。尽管他一再地骂别人“矫情”,“装孙子”,实际上他自己也在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装孙子”。当他觉得需要以一种民间的、叛逆的身份色彩来抬高身价的时候,他就自称是“码字儿”的,有意同传统的文学、作家划出一条界限;今天觉得“痞风”有点过了,又俨然以作家甚至是“老作家”自居,要人们来关注一下作家了——自然,首先是要关注他老先生。这不是他自己说的“装孙子”又是什么?不过以“痞”“发迹”的王朔到底还是要靠“卖痞”生存下去。如今他已不仅在自己“码”的字儿里犯痞,更身体力行地渐渐同他“码”出来的痞子形神合一——指着七八十岁的老者叫“哥们儿”,训孙子似的教训人家“混了一辈子,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这就是他的作家朋友们赞赏他的什么“真诚”吗?如果是这样,那么大家吃饭的时候大叫拉屎也是真诚,而世界上最真诚的人恐怕就要算是强奸犯了。
人必先自辱才会人得而辱之。王朔在自己的网站上收获了数量质量都堪称空前的“真诚”的谩骂,这也是在众多的中国作家中只有王朔才能有的“殊遇”、“殊荣”。而引得如此多的网民来对某个文学问题关注了一把,则王朔功不可没。在新浪网上可以查得一篇题为《王朔:整天胡说八道》的文章,作者张新波,未注明来源。这篇文章所描述的王朔,我以为与现实生活中真正的王朔庶几近之,可以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