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尊重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优秀的作品往往是作者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和独到深刻的生活感悟的结晶。因此,高质量的阅读活动需要阅读主体的生活体验和生命激情的充分投入。解读一篇作品,我们所要了解的不仅是作品写了什么,或怎样写的,更重要的是透过文章语言的表层形式,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与认识,挖掘作品的言外之意,领悟作品的深层内涵,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是对作品的艺术再创造,带有阅读主体的个性色彩。
同样读一篇作品,学生和教师的阅读感受很可能迥然有别。教师一眼带过的地方,在学生看来,或许就有若干个疑点和难点;教师津津乐道的地方,学生可能“不屑一顾”,不以为然。如果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将一些“成人味”很浓的心得感受一厢情愿地向学生“推销”,“听话”的学生会一知半解地“如数收下”,“不听话”的学生则可能将它们“拒之门外”。这样的阅读教学只能停留在被动的、肤浅的认知层面,无法荡起学生情感的波澜,引起他们心灵的震颤与共鸣。学生的阅读感受得不到尊重,找不到抒发的对象,因而也就难以真正进入文章的情境。
《全神贯注》记叙的是法国雕塑大师罗丹的一个小故事。初中语文教材第四册也以《成功的秘诀》为题,收进了这个故事。从文章的思想意义看,这一故事确实是培养学生非智力品质的极好材料。笔者在想,这样的故事,即使教师“一言不发”,学生自己随便读读,多少也能感受到“全神贯注”对于做好工作的重要性。这就是说,不管读什么作品,学生的阅读都不是“从零开始”的。阅读教学的任务就是要在准确把握学生的阅读起点的基础上,让学生置身文章情境,以文本为触发点,驱遣联想和想象,获得语言运用之妙的认同和思想情感的熏陶。
实事求是地说,吕瑾老师的这堂课,在环节设计、活动安排等方面的“传神之笔”不多,但讲读课文第二、三段时,不少问题的设计体现出对学生阅读感受的尊重。如对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这一动作的理解,教师要学生联系画素描的经历谈体会;又如,让学生猜测罗丹在跟谁说悄悄话,想象罗丹“像喝醉了酒一样”的情形,体会“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的言外之意,等等。这些问题看似“节外生枝”,实际上它时时在唤起学生的阅读主体意识,营造出抒发个人阅读感受的良好氛围。遗憾的是,类似这样的“问题”在整堂课中份量还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