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中的有机营养素”说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营养素论文,说课论文,食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试以粤科版化学教科书,九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一节“食品中的有机营养素”内容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始终贯穿“以人为本”“民以食为天”的理念,作为一种提高生活质量必备的常识,让学生深刻体会理解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这节内容主要学习日常食品中的化学物质及其与健康关系,属于教材的一、二级主题。让学生了解糖、淀粉、油脂、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等对我们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认识到掌握化学知识能帮助人们增强体质,保障人体健康,初步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在帮助人类营养保健方面的重大作用。通过本节的学习,能够提高科学素养,丰富生活常识,有利于正确科学地处理和认识有关饮食营养等日常生活问题。本节内容还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很好地联系生物学、生理学、营养学和医学,学习的内容与人的生命活动息息相关,使学生认识到这就是“身边的化学”。这些内容适应学生生活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培养实践能力,重视学生探究科学过程的感受。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糖、淀粉、油脂、蛋白质、维生素是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的有机物,是食品中的有机营养素。人体所需能量主要来自糖类,后备能源是脂肪,构成细胞的基础物质是蛋白质,维生素参与调节代谢,是健康身体的必需物质。初步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在营养保健方面的重大贡献。通过对这些相关知识的学习,形成联系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
(2)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提高科学素质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他们正确认识和处理饮食中均衡营养和保证健康等日常生活问题。同时,掌握常见有机物淀粉、葡萄糖的鉴别方法,体现教材联系实际和学以致用。
(3)思想情感目标
树立正确的饮食观,领会古人“民以食为天”的理念,纠正摄入的营养素越多,身体就越健康的错误思想。正确认识“洋快餐”不可多吃的原因。珍惜祖国千百年来逐渐积淀的饮食文化中科学合理的部分,培养热爱中华文化瑰宝的热情。
3.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即食品中的有机营养素及其简单的鉴别方法。
二、说教法
根据本课题的内容特点,可采用讨论法、实验法、讲授法来达到教学目标的实现。
1.讨论法
由一日三餐的食谱组成,引出食谱中营养素是否均衡的话题。学生分组讨论,看看自己的每天食谱中都含有哪些营养素?是否营养均衡?最后,由各小组归纳总结营养素是: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水。这样,教师根据本节课题内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设置问题,分组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畅所欲言。然后,学生代表小组发言交流。通过学生交换观点,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科学归纳和点评。
2.实验法
对于糖类和蛋白质内容的教学过程,宜采取实验的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三个典型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对他们的科学态度、方法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3.讲授法
对于脂肪、维生素内容的教学过程,宜采用讲授的方法。通过教师语言组织,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简捷地将相关化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加大教学容量。这样,使学生能更快掌握相关知识,完成教学目标。
三、说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不可颠倒。因此,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活动,只有将教与学有机统一起来,才能优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1.观察活动
观察能力的训练是化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通过对演示实验现象的观察,获取感性知识并进行初步加工和记忆。观察活动中,教师要明确观察目的,有意识地引导观察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不同现象的变化过程。
2.实验验证
指导学生完成淀粉、葡萄糖的鉴别和蛋白质特征的实验。学生在实验操作中获得直接经验,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这样,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乐于学,又体现了化学学科特征。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3.多种感官协同
调动学生多种感觉器官协同参与,完成教学目标。也就是把听觉、视觉、动手、大脑思维过程等结合起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例如,指导阅读教科书;指导学生认真听课;要求学生做好笔记和实验记录并认真思考相关问题。
4.课前课后协同
本节内容与生活联系紧密,指导学生通过网络或到图书馆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例如,登录http://www.moh..gov.cn和http://www.sda.gov.cn等。这样,可扩大学生知识面,改变不良习惯,借以提升生活品质。
四、说教学程序
1.讨论激疑引出课题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餐食谱组成及营养价值,食谱中的营养是否均衡,健康体格与食物中的营养存在什么联系?学生对这些看似简单平常的问题,却往往一知半解,此时学生被难住了,求知欲被激发,教师顺势导出将要学习的课题,就是共同探究食物中的有机营养素。同时,提出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节目标任务,激发学习动机。
2.实验观察
淀粉、葡萄糖的鉴别,蛋白质的特性。对于这些知识,宜采用组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与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实验验证、分析思考、讨论交流和归纳总结,真正理解、掌握了这些有机物简单的鉴别方法。由此,教学重点得到体现,教学难点能够突破。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体验化学的再发现过程,学习科学家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体现新课程标准的教育教学理念。
3.拓展与应用
掌握了食品中的有机营养素知识之后,运用它来解释、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设置了如下习题:
(1)向红薯、马铃薯、面包片、米汤中滴加适量碘液,有何现象出现?可得出什么结论?
(2)如何解释皮肤烧伤、烫伤的原因?
(3)分析讨论“人摄入的营养素越多,身体就越健康”吗?
4.交流收获,体验生活中的化学
在反馈、矫正后,提问:同学们通过食品中有机营养素的学习,有何收获?学生在互相交流以及教师讲解中获得对食品与化学关系的深刻认识,体验到许多化学问题都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正是我们教学中追求的课堂体验。
(板书设计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