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与审计国际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全球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审计国际化
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由于各国经济、文化甚至政治的相互融合渗透,必然导致审计环境发生巨变,进而引发各国审计的对接、整合,审计国际化是大势所趋,是中国审计的必然选择。
我国审计已发展成由审计组织、审计人员、审计法律、审计规范、审计方法、审计技术和审计对象等诸要素构成的经济监督系统,而审计体系中的诸要素都与审计环境密不可分。审计的生存和发展不仅与国家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法律环境、科技文化环境紧紧相连,而且与审计客体的变化和审计主体自身素质密切相关。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审计必须适应审计环境走国际化之路,在审计组织形式、审计目标内容和审计方法技术等方面做出相应调整,以充分发挥审计效能。
审计国际化的要求是:(1)规范性。审计监督组织以国际通用审计准则的内容和要求为规范。(2)兼容性。审计监督的理论基础、标准依据、原则要求、工作制度等符合国际惯例要求。(3)可比性。审计监督的组织体系、人员素质要求和目标重点、程序方法以及相应的审计准则等在国际上是可比的。
二、审计国际化带来审计全新课题
1、审计目标移位,审计效能强化。我国国家审计的目标定位在:对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计监督。由于审计目标受制于审计环境,我国目前的审计目标以真实性、合法性为主,以查错纠弊为根本出发点,这是与我国当前转型期的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审计效能的发挥也主要限于这一空间。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冲击下,审计环境发生了巨变,势必导致审计目标移位,审计效能强化。由于审计客体目标结构中的社会责任增强,要求审计必须向全社会提供有价值的审计信息。这一切都决定着审计目标由偏重于真实性、合法性转向以效益性为主,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并重;由偏重于经济效益转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并重。
2、审计内容拓展,审计重点转化。人力资本成为审计的新内容;无形资产审计成为审计的重点内容之一,信息资源审计成为审计的新领域;可持续发展审计也将是审计的新空间。会计核算内容的广泛性,使审计监督内容大大拓展;会计核算的重点内容的转移,导致审计也由以有形资产为重点转向以无形资产为重点,由以物为重点转向以人为重点,实现了审计监督重点的战略转移。
3、审计风险加大,审计方法变革。“网上实体”、“虚拟实体”的出现,更使审计人员难以界定审计对象的范围,难以对会计资料进行审查,难以获取审计证据,这无疑会加大审计风险。因此,传统审计方法显然已不能适应审计环境的变化,必须革新审计技术方法。变革的取向是:实行制度基础审计,探索风险导向审计;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广计算机和网络审计。
4、审计需求升级,审计人才重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创新型审计人才,审计客体的多样化需要复合型审计人才,经济的全球化需要国际型审计人才。审计需求的升级,客观上要求审计人才重塑。在思想素质上,要跟上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潮流,树立创新发展的思想、与时俱进的理念、务实求精的意识,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审计行为的指南。在能力素质上,要踏上审计实践发展的节奏,增强信息搜集处理能力,做到融会贯通、组合集成、促进转化,具有较强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知识素质上,要适应知识不断翻新的频率,刷新知识结构,增强统慑知识能力,不仅要掌握会计、审计、财政、金融、法律等知识,还要具备现代科技、计算机技术、工程、外语、管理学等学科知识。
三、审计国际化的破题呼唤审计体系创新审计国际化既带来中国审计改
革的阵痛,又提供中国审计大发展的机遇。因此,我们必须立足国情、放眼世界、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在国际化和中国特色两大前提下,重新构筑与经济全球化大势相适应的中国审计框架体系。
1、审计理论体系创新。构筑现代审计理论结构体系必须寻觅它的逻辑起点。那么,我们要找的逻辑起点是什么?审计理论的逻辑起点是二元的,它由审计环境和审计目标共同构成。审计环境、审计目标的变化必然引起审计职能、审计本质、审计对象、审计假设、审计原则及审计规范等相应变化。因此,必须以审计环境和审计目标为逻辑起点,由审计职能、审计本质和审计对象、审计假设、审计原则及实际应用逐层架构审计理论结构体系,以适应经济全球化时代的要求。
2、审计组织体系创新。中国审计组织体系的创新应立足中国国情。首先,重塑国家审计领导体制。审计署隶属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领导,以加强对中央政府经管全国公共财产、资源所负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制衡机制和绩效检查与评价;省级审计机关直接对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实现省级审计机关监督与人大监督的有效衔接;对省级以下的审计管理实行派出制,成立相应的派出机构,以增强审计的独立性。其次,对内部审计组织结构进行整合。内部审计管理体制由现行的行政型转变为行业自律型,企事业单位可根据自身需要自主决定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解除国家审计对内部审计的管理。同时,成立内部审计协会,其主要职责是在政府与内审之间进行沟通,并参与内审法规的制定,开展内审各种专业活动,指导内审业务的开展。最后,重整社会审计组织。近年来,我国实行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的职能分离,将会计(审计)师事务所改为有限责任型或合伙制的独立法人,这有利于减少审计工作的盲目性,增强事务所法律责任意识。但是,从总体上来看,现有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小、力量弱,同时缺乏一套规范、有效的运作机制,难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
3、审计规范体系创新。当前最为紧迫的是在国家审计基本准则基础上,逐步完善通用审计准则、专业审计准则和审计操作指南,使中国审计准则既符合国情、操作性强,又体现国际化、高起点。同时,加快与网络化审计相关的审计立法,规定审计在网上对被审计单位及银行、税务等相关单位的检查权、调查权、取证权。
4、审计方法体系创新。第一,告别传统的账项基础审计,实行制度基础审计,并逐步向风险导向审计过渡。账项基础审计是查错防弊这一审计目标下的产物,审计费时费力、效率低下,无法面对经济业务规模不断扩展、业务内容日益复杂的客观现实以及人们注重会计报表公允性、真实性的需求。制度基础审计将工作的着眼点放在对审计客体内控制度各个环节的测试上,解决了账项基础审计力不从心的问题,但是这种审计方式以抽样审计为基础,对客观存在的审计风险难以规避。因此,一种适应现代审计发展的新的审计模式———风险导向审计应运而生。审计人员可以根据审计风险模型,评估量化审计风险,设计严谨的审计程序,确定审计证据的质和量,并运用科学分析、专业判断等技术,以提高审计效率,防范审计风险。第二,一改传统的手工审计方式,实行计算机审计和网络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