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的词类归属,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词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谈的是“使”字在现代汉语中单独使用,表示一种使令意味时的词类归属问题。在现代汉语中,“使”字的单独使用相当广泛。它有时能表示一定的动作行为。例如:
①我使这把锹。
②使把劲就拉上来了。
③有劲难使。
④使过这件工具。
⑤使了很大的劲。
但“使”字的这种用法并不普遍,且受到一定的方言区的局限。使用最为广泛的则是表示一种使令意味。例如:
⑥这不由得使我们想起松树的崇高的风格。(陶铸《松树的风格》)
⑦它会使你变得更好。(巴金《人间最美好的感情》)
⑧这里面最使人感动的是少年儿童们的来信。(冰心《咱们的五个孩子》)
⑨它象鲜红的朝阳,使我欣快,使我感奋。(刘白羽《红玛瑙》)
⑩徜徉在这个花海中,常常使你思索起来。(秦牧《花城》)
当“使”字单独使用时,它该归入什么词类呢?到目前为止,在承认汉语有词类分别的各家语法体系中,“使”字一般都归入实词类的动词中。确实,当“使”字在表示一种动作行为时,它具有动词的一般特点,如以上所举的例句①②③④⑤,这里的“使”字一般都能用动词“用”字来替换,这时候“使”字属动词。但是,当“使”字在句中表示一种使令意味时,如以上所举的例句⑥⑦⑧⑨⑩,它却完全失去了动词的一般特点,因此,不能归入动词。本文正是就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词类的划分标准
要给“使”字归类,就得先明确汉语词类的划分标准是什么。现代汉语的词类问题,是我国语法学界分歧最大、争论最久的一个问题。各家的词类划分标准不尽相同。有以马建忠的《马氏文通》为代表的词义标准;有以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为代表的句法标准;有解放后才被人们提出来的形态标准;也有高名凯的汉语无词类说。1956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汉语编辑室制定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所采用的词类划分标准是“根据词的意义和词的语法特点”,实际上也就是将词义、形态、句法三个标准结合起来的一个标准。经过几十年的实践,特别是中学语法教学的检验,证明这一标准是比较符合汉语特点的,在汉语语法教学中是行之有效的。尽管有人认为这三个标准有矛盾,结合起来欠妥,但是,人们在讲到词的分类时总离不开这三个标准。从文革后出版的三本高校文科统编教材《现代汉语》来看,在现代汉语词类划分标准这一问题上,描述各不相同。上海本认为:“分类的基本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上海本《现代汉语》1981年版第317页)郑州本认为:“词类的划分标准,主要是抽象意义、功能意义、句法结合形式、词法结合形式四种”。(郑州本《新编现代汉语》1980年版第100页)兰州本认为:“分类的依据是词的语法特点,分为词法特点和句法特点”。(兰州本《现代汉语》1980年版第284页)但仔细看它们的解释,就会发现,这些标准还是包容了“词义、形态、句法”这三个标准。事实上在今天,划分词类要从词义、形态、句法这三方面来考虑的观点,已为绝大多数汉语语法工作者和中学语文教师所接受,并运用于自已的实际工作中。
二、“使”在表示使令意味时不属于现代汉语实词类中的动词
根据“词义、形态、句法”标准,我们可将汉语中有下列特点的词归入动词:
1.能表达具体的词汇意义,包括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动作的始终等。
2.能单独回答问题,或和其他虚词组合在一起回答问题。如果是及物动词,只要带上一个和它相配的名词或代词,也就能够回答问题。
3.能单独充当句子中的各种成分。
4.能带动态助词“着、了、过”和趋向动词“起来、下去”等。
5.能用肯定否定相叠的方式表示疑问。
6.能重迭。
7.能和名词组成词组,动词在前为动宾词组,名词在前为主谓词组。
8.能受副词修饰。
当然,我们说动词有以上这八个特点,并不是说只有完全具备这些特点的词才能算作动词。事实上,一个词类的特点是综合了该词类中所有词的特点而归纳出来的。因此,要某一个词具有本词类的所有特点是不恰当的。但是,在语法中划分词类所依据的就是该词本身所具有的特点(词义、形态、句法特点),因此,要将一个词归入某类,那么,它至少应具有该词类的大部分特点。拿现代汉语的动词来说,其中有部分表示静态的词,如“象、含有、姓、需要”和表示心理状态的词,如“害怕、希望”等,虽然它们当中没有一个是具备动词所有特点的,但是,它们当中的任何一个都至少具有动词的五个特点以上。另外有一部分词,如“把、被、从、为”等,尽管它们在古代汉语中属于动词,而且就是在现代汉语中也仍然保持着动词的某些特性。但是,由于它们不具备现代汉语中动词的绝大部分特点,所以,人们还是把它们归入介词。
现在我们来看“使”字,当它在表示一种使令意味时,是否具有现代汉语中动词的一般特点呢?并不具有。
1.它不能表达具体的词汇意义,仅在句子中表达一定的语法意义,表示一种因为“甲”而影响“乙”去做到某一结果的使令意味。例如:这块稻田大得使人一眼望不到边。句中的“使”字既不表示动作行为,也不表示发展变化、心理状态,它在句中仅仅说明影响到“人(乙)一眼望不到边”的,是因为“这块稻田大”(甲),在句中引出使令的对象“人”,起到一定的语法作用。
2.由于不能表达具体的词汇意义,因此,它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即使在它的前后各附上一个实词或虚词,也还是不能回答清楚任何问题。这在汉语实词中是绝无仅有的。
3.不能单独充当句子中的各种成分。有人认为,“使”在表示使令意味时能单独充当谓语。例如“他使我更幸福”这个句子,有人就套用英语语法,认为“他”是主语,“使”是谓语,“我更幸福”是主谓词组组成的复合宾语。然而,这种划分并不妥当。“他使我更幸福”确实和主谓词组作宾语的句子有些相象,但却并不是主谓词组作宾语的句子。“我更幸福”实质上是谓语的一部分,或称为谓语的延伸。试比较:
a.他希望我更幸福。
b.他使我更幸福。前句的“我更幸福”是主谓词组作宾语,后句的“我更幸福”则是谓语的一部分。它们之间的区别就在于:
(1)“希望”有具体的词汇意义,能单独作谓语。“使”则没有具体的词汇意义,不能单独作谓语,它和后面的“我”紧紧地联在一起,成为一个结构。
(2)因此,“希望”后可作停顿,并可加上其他词语。例如:“他希望(停顿)我更幸福”,或者“他希望今后我更幸福”。而“使”后则不能停顿,如要停顿的话,在“使我”后可稍作停顿,并可加上其他词语。例如:“他使我(停顿)更幸福”,或者“他使我今后更幸福”。这里,“使”并不能单独充当谓语,它和后面的代词“我”紧紧地联在一起,组成一种结构,作为谓语的一部分。
4.不能带动态助词“着、了、过”和趋向动词“起来、下去”等。
5.不能用肯定否定相叠的方式表示疑问。
6.不能重迭使用。
7.不能和名词或代词一起组成词组。“使我、使国家”都不能算词组,而只能算一种结构。
在动词的所有特点中,只有一个是表示使令意味的“使”所具备的,那就是能受副词修饰。但是,在现代汉语中,能受副词修饰不仅仅是动词的特点,它也是介词的特点之一。一个不具备动词绝大部分特点,而唯一具备的一点又是动词和介词共同特点的词,按照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标准(词义、形态、句法标准),把它归入动词显然是不妥当的。或许有人会说,既然表示使令意味的词根本不具备动词的特点,那为什么古今中外的语法体系都把它归入动词呢?
诚然,在印欧语系和日阿语系中,表示使令意味的词都被归入动词。以英语和日语为例,在英语中,由于动词没有“能加时态助词”,(因英语动词本身就能有时态变化),“能重迭”,“能肯定否定相叠表示疑问”等特点,而“have,make,let”等单词在作使役动词使用时,又符合英语动词的绝大部分特点。如:1.能表示事物的行为状态;2.能在句中单独充当谓语,说明主语;3.能带宾语(复合宾语);4.能受副词修饰;5.能有时态、情态等变化。因此,当“have,make,let”在句中表示使令意味时,能够作为使役动词,存在于英语的动词类中。在日语中,由于没有和汉语介词相类似的词类,因此,汉语中介词所表达的意义,在日语中则全部由“を、と、に、へ、て、がら、まで、ょり”等补格助词和“れゐ、これゐ、せゐ、させゐ”等部分补助动词来表达。同时,日语动词的形态较汉语动词丰富得多,它借助于自身的词尾变化和后续补助动词的不同,可表现为被动态、可能态、自发态、使役态、愿望态、推量态、比喻态、传闻态、断定态、敬体态、否定态、过去态等各种情态。这样,使役态动词也就作为动词的各种形态中的一种,存在于日语的动词之中。
就是在我国古代汉语中,“使”字最先也是被作为动词使用的。例如:“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左传·僖公三十年》)“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这两句中的“使”都相当于动词“派”这么个确定的含义。但随着语言的发展,它有时也被用来作介词使用了。例如:“爱我者唯祝我,使我速死,无及于难”。(《左传·成公十七年》)“使大军伏马邑旁谷”。(《史记·李将军列传》)以上两句中的“使”都作介词用,分别相当于“让、把”。
今天,当我们从现代汉语的角度来看带有使令意味的“使”字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它完全不具备现代汉语中动词的特点,如上所述。因此,我们不能把它归入现代汉语的动词类中。
三、“使”在表示使令意味时应归入现代汉语虚词类中的介词
前面所列举的表示使令意味的“使”字的七个“不能”,恰恰是现代汉语中介词的全部特点。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在词义上和语源上跟动词有共同点,大部分介词的来源就是动词。有的还基本上保持着动词的实义。一部分介词实际上是兼属动词、介词的兼类词。如“在、向、比、朝”等,当它们在句中表示一种动作行为或存在的时候,是动词,而当它们在句中引出动作行为的对象、处所、依据时,则是介词。介词和动词的区别就在于:
1.相对动词来说,介词缺乏具体的词汇意义,仅在句中起一定的语法作用,表示某种关系。
2.不能单独使用,作句词。
3.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必须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前面,组成介词结构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
4.不能加动态助词和趋向动词。
5.不能用肯定否定相叠方式表示疑问。
6.没有重迭形式。
7.不能和名词或代词一起组成词组,只能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表示某种关系。
根据划分词类的词义、形态、句法标准,我们可以看到,“使”字在表示使令意味时:1.就词义来说,它和介词一样,相对实词来讲,不能表达具体的词汇意义,而只是在句中起一定的语法作用,表示一种使动关系;2.就形态来说,它和介词一样,不具有时态、情态,不能加动态助词和趋向动词;3.就句法来说,它和介词一样,不能单独使用,一般总是同名词和代词或者名词性词组结合起来表示某种关系,说明后面的动词或形容词。因此,这时候的“使”字在现代汉语中应属介词而不属动词。
四、表示使令意味的“使”字在现代汉语介词类中的地位
表示使令意味的“使”字被归入现代汉语的介词类后,应作为表示使动关系的介词,与现有的两个表示主动关系和被动关系的介词“把、被”并列。句中如出现“使”字后带名词或代词的使字结构,就表明句中的主语是某一现象的发动者,和“使”一起组成使字结构的那个词则是这一现象的落实对象,使字结构在句中表示一种使动关系。例如:“他使我幸福”,句中“幸福”这一现象的发动者是主语“他”,而“幸福”这一现象的落实对象则是和“使”结合在一起的“我”。
在有些句子中,当使字结构后面是一个及物动词时,使字结构和把字结构一样,能起把宾语提前的作用。例如:“人民的辛勤劳动使国家面貌迅速改变了。”“技术革新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了。”使字结构分别把宾语“国家面貌、生产效率”提到动词“改变、提高”前。如果不用使字结构,那就是“人民的辛勤劳动迅速改变了国家面貌”,“技术革新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和其他介词结构一样,当使字结构和与它相配的动词或形容词合在一起时,也能出现在句子的各种位置上,充当句子的各种成分。例如:
使每个学生都健康成长是这些教师们的共同心愿。
你使我幸福。
他的目的是想使你高兴。
体育锻炼是使人长寿的途径之一。
这天气冷得使人受不了。
在以上五个句子中,使字结构加上和它相配的动词或形容词,分别在句中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定语和补语。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使”是一个较为特殊的介词,它和一般介词有不同之处。如一般介词组成的介词结构是作修饰或限制动词、形容词的修饰语。而“使”字由于具有较大的动词性,因此,由它构成的使字结构出现在谓语部分时,则不是一个在句中仅起修饰或限制作用的修饰语,而是谓语的一部分。如上面例句中的“使我幸福”,使字结构“使我”就不是一个仅起修饰或限制作用的修饰语,而是和形容词“幸福”共同组成谓语。由于介词中不少词都带有一定的动词性,所以这种现象在介词中并非绝无仅有,尤其在被字句,把字句中更为常见。例如:
他爷爷被地主剥削了一辈子。
老张把小李安排在102房间。
句中的介词结构“被地主、把小李”就很难说成是仅起修饰或限制作用的修饰语。实际上“被地主、把小李”和使字结构一样,都是句子谓语中不可省的一部分。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认为,今天,由于现代汉语的发展,使汉语中的“使”字所表达的意思日渐丰富。当它表示一种动作行为时,具有动词的一般特点,属动词。而当它表示一种使令意味时,则失去了动词的特点,而具备了介词的特性,属介词。所以,应将“使”字作为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兼类词,兼属动词、介词两类。
在具体句子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区别它的词性。当它在句中作动词时:
1.能单独作谓语。如:我使这把锹。
2.能带宾语。同上。
3.能重叠使用。 如:借我使使。
4.能加动态助词。如:使过这件工具。使了九牛二虎之力。
5.能加结构助词“的”构成的字结构。如:我使的是这把锹。
当它在句中作介词时,则以上几条一条都不具备了。在我们把表示使令意味的“使”字作为介词时,和“使”具有类似语法意义的“令、引、叫、让”等动词,在它们表示使令意味时,也应和“使”字一样,作为介词。而在现代汉语的介词类中则应再加上与把字句、被字句并列的“使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