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家庭消费支出地区分布的聚类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农民论文,消费支出论文,家庭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农民问题重视程度的不断增加,如何让农民增收成为了关注的重点, 农民家庭消费则是反映农民是否增收最直接的指标。同时从1989年到2000年全国居民消费支出的居民构成可以看出,1989年农民消费占全国居民消费的57.7%,2000年占45.2%,可见,农民家庭消费是促进中国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关系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研究中国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支出的地区变动规律对国家准确地把握新世纪农村居民消费地区的变动、完善相关政策促进农民增收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聚类分析和SPSS软件聚类过程简介
聚类分析是研究“物以类聚”的一种方法,也称群分析,点群分析,族群分析等,它是研究分类问题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基本方法包括:聚类分析,系统聚类分析,快速聚类分析,最短距离和最长距离法,重心法,类平均法,离差平方和法和模糊聚类法。基本的思想是认为我们所研究的样品或指标(变量)之间存在着程度不同的相似性。聚类分析就是把一些相似程度较大的样品(或指标)聚合为一类,把另外一些彼此之间相似程度较大的样品(或指标)又聚合为其他的类,然后再将小类依相似程度聚合为大类,直至将所有元素聚合为一类。
本文应用快速聚类分析方法。其基本思路为:第一步,确定聚类个数,设为k;第二步,确定初始类中心点(由用户自行指定,或由SPSS系统自动指定);第三步,计算所有样本点到各个类中心点的距离,以距离最短原则将所有样本点进行归类;第四步,确定新类的新的中心点(一般取类中所有样品的均值)。重复步骤③和④,直至达到指定的迭代次数或达到终止迭代的条件(SPSS默认的迭代次数为10次,终止迭代条件为同类中相继两次迭代的类中心的距离小于0.02);第五步,画聚类图,决定类的个数和类的构成。
SPSS聚类分析的计算机软件的基本操作步骤:第一步, 从软件操作界面的单选项开始:Statistics->Classify->K-Mean Cluster.第二步, 决定参加快速聚类分析的变量到Vari-able框中。第三步,择样本的标记变量到Label Case框中。第四步,在Number of Cluster框中输入聚类数。第五步,按Iterate 按钮确定快速聚类的迭代终止条件。另外,在Option按钮选择更多的关于快速聚类分析的信息。
二、对1989年和2000年全国各地农民家庭消费支出的聚类分析
1.采用欧氏距离,用最短距离法(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用spss 分析
得到谱系图如下:
图1 1989年全国各地农民家庭消费支出的聚类分析谱系图
图2 2000年全国各地农民家庭消费支出的聚类分析谱系图
(注:由于1989年重庆还不是直辖市,所以2000年比1989年多一个地区)
2.根据1989年中国各地农民家庭消费支出的聚类分析的谱系图,将样本分为四类, 其中上海归不了类,根据实际情况,将上海归入第一类,即第一类包括浙江、广东、北京和上海;第二类包括福建、海南、辽宁、天津和江苏;第四类包括河南、陕西、内蒙古、宁夏、贵州、青海、西藏和甘肃;其余地区归入第三类。1989年这四类地区农民平均家庭消费支出的具体情况如表1:
表1
类别 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 第四类
消费(元)
855.5 535.43330.88 234.82
地区个数
4 513
8
在实际中,第一类地区经济最发达,农民收入也相对最高, 从而农民家庭消费支出也最多,其中上海地区的农民家庭消费支出最高;第二类中的地区基本上是沿海发达地区,其中天津市为直辖市,这些地区的经济也很发达,农民收入相对较高;第三类中的地区数目最多,反映了中国大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消费状况,这些地区主要以农业为主;第四类地区都处在中国的中西部最贫困的地区,经济发展最落后,农民收入也最低,从而消费也最低。
3.根据2000年中国各地农民家庭消费支出的聚类分析谱系图,将样本分为四类,第一类包括浙江、北京和上海;第二类包括福建、广东、天津、江苏、山东、湖南和辽宁;第四类包括西藏、贵州和内蒙古; 其余地区归入第三类。 如表2:
表2 2000年这四类地区农民平均家庭消费支出的具体情况
类别 第一类第二类 第三类 第四类
消费(元)6549.53460.38 1943.26 1486.08
地区个数3 7 18
3
在实际中,第一类地区经济最发达,农民收入也相对最高, 从而农民家庭消费支出也最多,其中上海地区的农民家庭消费支出最高;第二类中的地区基本上是沿海发达地区,其中天津市为直辖市,这些地区的经济也很发达,农民收入相对较高;第三类中的地区数目最多,反映了中国大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消费状况,这些地区主要以农业为主;第四类地区都处在中国的中西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最落后,农民收入也最低,从而消费也最低。
4.根据1989年和2000年的数据和谱系图, 比较这一段时期中国农民家庭消费支出的地区变化。第一,根据数据,可以看出,2000年的中国农民家庭消费支出总体大于1989年,说明1989年以来,农民的收入增加了,消费支出也增加了,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正如表3所示,农民收入在十几年间增长了155.37%,平均年增长4.41%。
表3 农村居民收入增长
增长 年增长率(%)
1990-1995123.303.55
1995-2000126.003.93
1990-2000155.374.41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1—2001),根据收入指数计算。
第二,中国各地农民家庭消费支出的结构发生了变化,1989年主要集中在食品、衣着、住房和燃料等方面的消费,但这些都属于满足基本生活方面的支出,而在文娱保健方面的消费支出很少;2000年除了在食品、衣着和住房方面消费外,家庭设备、医疗保健、交通运输和文娱用品的消费支出增加的很多,说明农民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在娱乐、保健和精神文化领域也有很大提高,实际情况也是如此,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不仅追求物质方面的满足,还追求精神方面的提高,注重教育和文化,进行旅游等活动。
第三,通过SPSS对两年的数据进行聚类分析表明,1989年和2000年都分为四类,二者第一类成员变化不大,在四类中仍然保持了最高的消费支出,同1989年比,广东归入了第二类,表明广东的农民消费相对1989年增加了,但比第一类中的地区增加幅度小;第二类中,2000年增加了广东、山东和湖南,而海南则归入了第三类,说明海南农民消费相对1989年增加了,但比第二类中的地区增加幅度小,而山东和湖南从1989年的第三类进入了2000年的第二类,表明这两个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农民收入增加很快,消费也随之增加;1989年和2000年相比,第三类中的地区数目都最多,都代表了当时农民消费的主要分布,但2000年包括的地区数比1989年包括的地区数增加了不少,说明中国经济总体水平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增加了,消费水平也普遍提高;第四类中,2000年包含的地区数目明显少于1989年,说明中国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很快,有很多1989年的第四类地区归入了2000年的第二类,主要有河南、陕西、宁夏、青海和甘肃。
第四,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十几年间, 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农村经济也取得了长途进步,但从1989年与2000年的中国农民家庭消费支出的地区比较可以看出,在东西部地区之间、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农民消费差距扩大了,例如,1989年第一类地区的平均农民家庭消费是第四类的3.64倍,是第三类的2.58倍,而到了2000年则分别变成了4.41倍和3.37倍,差距几乎扩大进一倍。第一类和第二类地区基本属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而第三类和第四类地区主要集中在中国的中西部,这与中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有很大关系。因此,在实现中国全面小康生活的大环境中,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提高农民收入的政策下,不仅要关注中国农民收入与负担,还应重点关注中国广大的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居民,改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缩小东西部农民的收入差距,才能缩小东西部地区农民的消费差距,只有这样中国才能早日实现全面小康。
三、建议
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消费水平和改善地区格局,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依法保护耕地,保证农产品播种面积稳中有升,加强非耕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第二,增加农业投入,增强农业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变农业基础脆弱的局面。第三,努力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科技兴农步伐,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科研和推广应用,增强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第四,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调整品种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发展名优特新产品。第五,正确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不仅能增加农民的收入水平,也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更利于非农产业的发展。第六,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过重的农民负担,延缓了贫困农户与贫困地区的脱贫步伐,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也是制约农民收入与农民消费的主要因素。第七,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尤其是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的建设。第八,深化乡镇企业改革,促进乡镇企业快速发展,重点要促进中西部地区的乡镇企业发展。第九,完善农村信贷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