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科教兴国_科技论文

论我国科教兴国_科技论文

试论国兴科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教论文,试论论文,国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科教兴国,谁兴科教”?这是一个摆在全国人民面前十分紧迫的、而又必须切实予以解决的问题。“谁兴科教”的提出,既是对我国科教现状的关心,又是对科教兴国能否落实到位的忧思,更是面向21世纪、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而敲响的警钟!

1 国兴科教的由来和基本内涵

关于“科教兴国,谁兴科教”的问题,至少有三种答案:自己兴、政府兴、全国兴。

所谓自己兴,即依靠科教界自己的力量,振兴科技教育事业。“不自助者天难助”,有为才能有位,科教界应当走奋发有为、自我发展之路,这是理所当然、勿容置疑的。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科教界都要坚持这一点。事实上广大科教工作者几十年如一日,正是这样做的。他们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所作出的突出贡献,是举世公认、有目共睹的。但是,我们决不能因此而忽视事物的另一面,即外部条件的重要作用,例如像经济、文化教育、政治等等外部环境条件也会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所谓政府兴,即依靠各级政府的组织领导和资金投入,振兴科教事业。在振兴科教方面,政府起着主导的关键的作用。体现在:一是制定法律和政策,指引科教发展的方向,规范政府和国民的行为;二是制订科教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三是对科教事业的发展提供资金和人才等必要的条件保障;四是鼓励并支持群众性的科技教育活动,向全社会普及科技文化知识,提高国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依靠政府的力量兴办科技教育事业,又通过科教兴带动经济兴、国家兴、民族兴,这是近几百年来,特别是二战以来许多国家的共同经历,也是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迅速崛起的根本原因。1998年3月19日,在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新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面对全世界新闻媒体郑重宣布:科教兴国是本届政府最大的任务,我们有决心进一步把科教兴国的方针贯彻到底。这代表了我国新一届政府的对科教兴国的庄严承诺。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单纯依靠政府的力量兴办科技教育事业,既不全面,也不现实。

所谓“全国兴”,即依靠全党、各级政府、包括社会各界、各条战线,各行各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振兴科技教育事业,简称“国兴科教”。这就是国兴科教的由来。

很显然,在“谁兴科教”的三种答案中,单纯讲“自己兴”或“政府兴”,都有一定的片面性,只有“国兴科教”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

国兴科教的提出决非偶然。它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基本路线决定的,是以科技、人才为焦点的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形势决定的,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和必要前提。科教兴,则国家兴。如果没有强大的科技实力,没有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优秀人才作支撑,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不可能有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发达。

2 国兴科教的理论、实践及其意义

国兴科教的重要意义,无论从哪个角度去认识,无论怎样评价,都不会过分。

(1)“国兴科教”虽是近两年才提出来的,但是国兴科教的思想和实践却由来已久,只不过表述的形式不同罢了。

(2)从历史看,国兴科教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先后经历了三个科学技术和教育的春天,也是科技教育发展史上三个重要的里程碑。

第一个春天,是党的“八大”召开前后,中央领导集体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制定了我国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长远规划《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简称“十二年规划”)为重要标志,迎来了我国科技教育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

第二个春天,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后,以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胜利召开和邓小平同志在大会开幕词中提出的三个著名论断——“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四个现代化的关键”为重要标志,以及随后相继推出的火炬、863计划等,迎来了我国科技教育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

第三个春天,是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之后,以1995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的召开、和党中央提出了《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并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重要标志,迎来了我国科技教育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

(3)从现实看,国兴科教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前提、基础和保证。

国兴科教与科教兴国之间是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关系。国兴科教是科教兴国的前提条件,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途径、基础和保证;科教兴国则是国兴科教的目标、动力和结果。两者存在于一个共同体之中,它们共同构成了一项全面振兴中华民族的宏伟系统工程。

(4)从未来看,国兴科教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必然选择。

据英国科学家詹姆斯·马丁推测,人类科学知识在19世纪每50年增长一倍,20世纪中叶每10年增长一倍,目前发展到每3年翻一翻;本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10年中的科技成果比以往2000年的总和还要多,现在一天就发表40000篇文献,登记800件发明专利。飞速变化的趋势表明,知识经济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

所谓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流通、分配、应用基础上的经济。其最基本的生产要素是知识、技术和信息;最基本的经济细胞是知识型公司和科技型企业;最重要的管理是知识管理;最主要的竞争内容是高科技和拔尖人才的竞争;最主要的竞争形式是合作性竞争;最大的财富是科学技术知识。由此看出,在知识经济时代,对知识的掌握将成为国家贫富和强弱的主要分界线。

随着近年我国科技发展,我国的高科技知识产业在国内外市场上已开始占有一席之地。当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在科技进步和知识生产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面对挑战和压力,我们除了大力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加速发展知识经济之外,再没有别的选择。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国兴科教的实践,是确保科教兴国宏伟战略目标最终得以实现的重大实践,是国家的前途命运之所系。

3 国兴科教的难点与对策

国兴科教的任务是长期的、艰巨的,它伴随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全过程。其主要难点是:观念难转、体制难变、投入不足、人才堪忧。

3.1 观念难转

主要体现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没有全面落实到位,人才是第一资源,教育是兴国之本的观念没有牢固树立起来。在部分地区、部分部门领导同志的心目中,“经济是今天,科技是明天,教育是后天”;“远水救不了近火”;对科技教育的投入,被认为是“非生产性的”,他们也表示要重视,但往往停留在口头上、会议上、文件上。往往又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关键时刻可要可不要”。

3.2 体制难变

目前,我国的经济、科教体制改革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经济、科教工作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但是科教与经济脱节的状况还没有从根本上改观。主要体现在:

(1)一是科研机构重复设置。在旧体制下形成的科技系统结构不合理、力量分散的状况依然存在。据估计,我国目前大约有57%的科研机构已失去了科研属性,不从事或基本不从事研究开发工作;全国至少有1/3以上的科研机构属于不该有的重复设置。如地矿部,仅矿产资源勘探就有16个研究所;在海洋科研领域,仅山东沿海就集中了从中央到省市的27个海洋研究所;至于农林方面的科研院所,重复设置更为严重,造成人财物资源的极大浪费。

(2)二是科研生产“两张皮”的现象还很严重。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科研开发、技术创新体系和科技投入体系尚未形成,多数企业还缺乏依靠科技进步的内在动力。

(3)三是中试环节薄弱。成果转化渠道不畅,科技进步贡献率较低的状况,没有大大改观。

(4)四是深层问题难解。如产品产业结构不合理、科教人员和企业职工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国有大中型企业不活,农业比较效益偏低等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受体制因素的制约,至今尚无大的突破。

(5)管理机构过于庞大。由此造成的人浮于事,部门职能重复交叉,多头管理,科技教育与经济工作缺乏统筹规划,组织协作不力,管理效率低下。

(6)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又符合科教自身发展规律,科技教育经济三位一体有机融合的新型科教体制和运行机制,尚未建立起来。

3.3 投入不足

尽管国家和各级政府作了一些努力,但长期以来我国科教投入过低的状况没有改观。就在科教兴国战略提出的同时,我国的科技经费占GDP的比例继续逐年下降,由90年代初期的0.7%左右,下降至1994年、1995年的0.5%(工业发达国家目前的比例大都在2%以上);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也呈下降趋势,由1985年的3.69%逐步降至1994年的2.62%。1995年,有关部门对279位院士的调查显示:在当前影响基础性研究、高技术研究、重大科技攻关等研究工作的主要问题中,“科研经费不足”列为首位,占被调查者的61%。1996年2月,中国科协调研室与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联合调查组,“关于科教兴国战略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再次表明:突出问题仍然主要是科技与教育的投入不足。

造成我国科技投入不足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5个方面:一是对国兴科教、科教兴国的认识没有跟上去。这是一部分领导同志不愿意增加对科教投入的主要原因。显然,这是一种缺乏远见的错误认识和短期行为;二是政府机构庞大,人浮于事,开销过大;三是财政在某些方面严重失控,管理混乱,支出不当,重复建设,浪费严重;四是少数腐败分子侵吞和挥霍国家财产,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五是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科教投入体系没有建立起来。科技投入不足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主要体现在7个方面:

(1)导致科技产出过低据《中国科技信息》1996年第4期刊载的一篇文章披露:我国研究开发机构的平均人数为125人,然而,近一半的研究开发机构一年竟然没有发表一篇论文;我国只有5%的研究开发机构创造了国家级科研成果,平均一年只获得0.09项发明专利,97%的研究开发机构,其科技成果的应用每年不超过10项。科研单位的科技产出如此之低,其背后的事实是:从事科研的科技人员,年人均科研经费在1万元以下的研究开发机构占60%。人们可想而知,这样少的科研经费能干什么事情?

(2)导致科研水平持续下降这里有两组数据可以说明这个问题:1)据1996年第1期《科技导报》报道,1988年我国获发明一等奖的成果有4项,1990年3项,1991年2项,1992年、1993年为零;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1761项,1993年下降到441项。2)据中国专利局1997年1月31日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我国高等院校专利申请量在1995年下降的情况下,1996年再度以3%的幅度下降,年申请量仅为319件。

(3)导致科研成果难以转化由于中间试验环节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和政策导向等方面的原因,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专利实施率仅为30%(其中,非职务专利发明实施率约15%,职务发明约45%)。这就意味着有近90%的科研成果不能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70%的专利不能及时得到实施和应用。这将造成科研经费和科技资源惊人的浪费!据《科技日报》1998年3月公布的1997年度全国重大科技成果公报,在5323项未应用的技术成果中,有1180项主要原因是缺乏资金。

(4)导致科研后劲不足由于科研经费、仪器设备及优秀拔尖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难以稳定等一系列原因,近年来我国自然科学系统性的重大理论建树、科学前沿上的重大突破已不多见。据统计,一般新兴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立国30多年就有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的科技队伍虽有近2000万人之多,其中也不乏精英,然而众所周知的事实是:新中国成立近半个世纪,在中国境内一直还没有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在境外,短短的30多年就出了4位华裔诺贝尔奖得主。

(5)导致科研队伍不稳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但由于科研经费短缺,许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为了补贴科研和增加科教人员过低的工资收入,决策者们不得不采取违背科技规律和教学规律的手段,调集大量的人力财力,千方百计搞创收。科教人员30-40%的“活工资”(即各种补贴)机关后勤等管理部门10-20%的“管理费”都要从这里出;因此,科研经费,能够有50%真正用于科研开发就不错了。由于科研经费的不足,造成科研队伍不稳,导致优秀科技人才大量流失。

(6)导致企业市场竞争力减弱据了解,近几年在我国几个有代表性的产业中,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状况不容乐观。我国机械工业的生产能力利用率不足50%,产品积压。事实说明,国产的产品正在失去竞争力,是国产产品的成本高、质量差、技术含量太低,企业的生产设备落后,科技投入太少。1994年中国工业企业500强,销售收入竟然抵不过日本三菱公司的销售收入多,所摊到的研究开发经费也只有三菱公司的1/500,而这正是问题的实质所在。

(7)导致部分地方政府形象和信誉不佳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有些地方的党政领导口头上表了态,但具体到增加科教经费投入的问题上,却没有认真贯彻《科学技术进步法》、《教育法》和中央决定的有关要求,没有认真落实到位。这势必会有损于这些地方党政领导和政府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和信誉。事实上他们有钱搞重复建设,有钱兴建豪华的楼堂馆所等等,如果把全国所有这些不该花的巨资全部用于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可以断言,我国的科教事业决不会出现今天这样举步维艰的困难局面。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科技投入不足,不仅严重影响到科教事业和经济建设的发展,而且直接威胁到科学家的科学生命,直接影响到政府的信誉、形象和威信。如不及时解决,将势必对国家的综合实力、发展后劲及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产生不良后果,并将最终影响到科教兴国宏伟目标的实现。这是每一个具有爱国心的中国人所不愿看到的。

3.4 人才堪忧

我国的人才堪忧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在人才总量方面与我国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的宏伟目标所实际需要的人才数量相比,我国面临跨世纪的最大难题就是人才奇缺。据专家预测,到2000年,我国尚需2000万受过高等教育的专门人才,但实际培养能力只有500万,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只有290万人。按照现代化国家的标准,要求大学生入学率达到15%,我国却只有1.6%,入学率太低。而美国已基本达到100%,日本是38%,韩国为33%,泰国为19%。即使与不发达的周边国家相比,大学生入学率也相形见绌。缅甸、巴基斯坦为5%,斯里兰卡、孟加拉为4%,与我国条件相近的印度也达到3%。从现有的人才密度来看,我国虽有1900多万人的科技队伍,但每千人所拥有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只有0.4人,而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为1人,中欧和东欧2.1人,美国3.8人,日本4.7人。

(2)在人才断层方面,问题十分突出十年“文革”使中国的科技队伍在年龄结构上面临史无前例的断层,断层期长达10至15年左右。北京大学425名博士导师平均年龄已达62岁,29位中科院院士平均年龄达70岁。另据统计,国家教委所属高校3700名学术带头人中,56岁以上的占67%;51至55岁的占28%;50岁以下的仅占5%。优秀中青年带头人短缺问题极为严重。到本世纪末,老一辈科学家将面临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退休浪潮,总数将超过百万之众。60年代前大学毕业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学术带头人,将先后全部退出工作岗位。目前许多科研单位的科研队伍已呈倒金字塔形,全面“接班”的问题已十分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

(3)在人才流失方面,更为使人忧虑“人才流失是国有资产的最大流失”。没有人才,一切都将无从谈起。据《劳动报》1996年9月3日报道:80年代以来,我国出国留学人员累计突破20万。然而有近三分之二的高级优秀人才流失国外。另据1995年的一项以国家级学术带头人调查显示:在院士主持的课题组中,35岁以下的年轻人虽已成为科研活动的主力,但“安心”的仅为17%,“不安心”或“半安心”的却达59%。流出人员的去向:出国占67%;到民营科技实体占12%;第三才是国有企业、科研单位和党政机关。据不完全统计,在清华大学的近百种奖学金中,外企公司设立的占了一半,而且数额相当高;而北京大学的奖学金中,外企公司占四分之三左右。显然,外国企业在中国国内抢夺优秀人才,使得已被人才断层和人才流失问题所深深困扰的中国科教事业,更是雪上加霜。

(4)在人才素质方面,也不容乐观以博士生的质量为例,国务院学位办公室有关负责人指出:一方面,有的博士生基础理论和学科专业知识比较窄;另一方面,研究的课题及学术论文所涉及的领域的前沿性不够,高水平的创新成果不突出,既不博也不专;有些博士生在学习期间不够刻苦努力,缺乏浓厚的学术空气。总体上讲,博士生教育的水平还难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最高学位的博士生的教育质量尚且如此,其它教育的质量和毕业生素质就可想而知了。

(5)在人才待遇方面,面临着十分尴尬的处境据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著名的物理学家甘子钊教授向记者反映,高校青年教师待遇过低。以北大物理系为例,该系现有1950年后出生的教师33人,占全系教师总数的22.4%,其中持有博士学位的22人(包括11位是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的);这些教师多数素质较高,基础较好,工作努力,上进心强,他们在教学、科研、开发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是他们平均每人每月从国家和学校领到的收入(包括工资、活工资、浮动工资和各格津贴)只有484.6元。其中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是516.8元,也低于北京市在岗职工的平均月收入。另外,笔者1995年曾经到湖北省农科院作过调查,该院科研人员待遇低的问题也相当典型:一是工资不能全额到位。二是老专家的医疗费平均只能报80%,有的研究所只能报一半,个别单位已停报二、三年。三是科技人员住房条件太差,艰苦的工作环境和生活待遇造成了该院高层次人才的大量流失。据统计,80年代分配到该院的94名研究生已走了68人。1993年报名申请到该院工作的53名专业人才,来院了解情况后,一个也没有留住。

造成人才堪忧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对人才重要性的认识上不去的问题,但更为主要的是我国在人才培养使用的体制、机制和激励政策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值得深刻检讨和反思。

4 解决科教兴国四大难点的主要对策

解决国兴科教的四大难点,需要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有计划有步骤地综合地予以解决。其主要对策是:

4.1 对策之一:搞好三个结合,加速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应当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的要求,加速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国兴科教是主要途径,依法治国是根本保证,可持续发展是后劲所在。建议制订科教兴国统一的考核指标体系和工作方案,作为对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班子的考核依据。考核的主要内容和标准可考虑以下几点:

(1)是否定期将科技教育工作列入了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每年至少两次),并切实解决了科教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2)是否制定了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带动并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和年度计划;

(3)是否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了《科学技术进步法》、《教育法》的规定,特别是科教投入是否按要求落实到位;

(4)是否建立了培养和使用人才的激励机制,制订并落实了为科教人员办好事、办实事的过硬措施;

(5)本地区的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科学文化和教育培训的普及程度,以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是否达到了规划、计划要求。

4.2 对策之二: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在经济与科技的关系上,要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经展的决定性因素”,“振兴经济必须首先振兴科技”,以及“科技经济一体化”的观念;在教育问题上,要牢固树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科技的基础”,“教育是经济的未来和希望”的观念;在人才问题上,要牢固树立“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人才是科教兴国的关键”等观念;在投入问题上,要牢固树立“科教投入是生产性投入”,是产出最高的投入,是“含金量”最大的投入等一系列崭新观念。切实把科技教育工作放在“第一重要”和“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集中精力抓紧抓好抓落实。

4.3 对策之三:进一步深化经济、科技、教育体制的配套改革

(1)在宏观上,国家有关部门在合理分工、明确职责的基础上,应加强科教与经济的有机结合,统筹规划、突出重点。要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传统和优势,把各方面的主要科技力量组织起来,以解决国家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要目标,进行联合攻关。

(2)在微观上,要建立建全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技术创新机制。不断提高自己的科技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内外市场竞争的需要。

(3)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资产为纽带,以科技人才为依托,通过国有单位与民营机制的嫁接和优势互补,大力发展“科工贸一体化”、“产学研一体化”的各类技术经济实体,加速推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

4.4 对策之四:切实加大政府对科教的投入,建立健全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科教投入新体系

科教投入是国兴科教的必要条件,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保证。

(1)首先,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应带头贯彻落实科教投入的各项规定。特别是其中关于到200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占GDP的比例达到1.5%,教育经费达到GDP的4%的要求。

(2)尽快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金融为主渠道,以社会集资捐助和吸引外资为主要补充,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技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科教投入新体系。

(3)进一步加强科教立法,尽快研究出台《企业科技进步法》、《科研院所法》、《科教投入法》以及《留学生出国归国法》等法律。

4.5 对策之五:实施“全民科学教育普及工程”

其主要目标是:大力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优秀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其具体措施是:

(1)实施“全民科普工程”,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教育人,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培养人,用敢于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塑造人。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风气,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风尚。

(2)在教育问题上,坚持“三个面向”,实现“三个转变”,逐步建立新型的现代教育体系。体现终身教育思想的现代教育体系。

(3)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和“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人才培养、使用的激励机制。千方百计地改善科教人员的工作环境、条件和生活待遇,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广大科教工作者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既是“科教兴”的希望之所在,又是“国家兴”、“民族兴”的希望之所在。

科教兴则国家兴,这是几十年来世界历史发展的规律,也是中国40多年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在当今时代,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部门和行业,任何一个企、事业单位的发展,都面临着依靠科技和教育的问题。各条战线,各行各业都要认识到,把科教兴国战略贯彻好、实施好,对我们祖国的繁荣昌盛和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科教兴国攻坚战的号角已经吹响。科教兴,则经济兴,科教兴,则国家兴,科教兴,则民族兴。

标签:;  ;  ;  ;  ;  

论我国科教兴国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