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拓展型知识”的使用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苏教版论文,策略论文,教材论文,高中化学论文,知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苏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中设有“拓展视野”“信息提示”“调查研究”“资料卡”“化学史话”等栏目,这些栏目的设计从根本上改变了教科书的传统结构模式,极大地推动了教与学方式的改变。笔者把其所涉及的知识称为“拓展型知识”,它们体现了教材的现代化学教育价值观,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应用价值,但在教学中往往被忽视,致使其资源价值得不到充分的发挥。笔者认为“拓展型知识”是教材正文的补充和延伸,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若运用得当,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拓展知识视野,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发挥教师教学的创造性,给不同能力倾向的学生提供较大的选择空间,使他们获取各自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笔者通过近几年来对高中化学新教材的教学实践与体会,谈谈“拓展型知识”在教学中的一些处理策略。
一、作为教学的内容,更好地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整个课堂教学设计的灵魂。受长期应试教育教育观念和急功近利教学手段的影响,教学中存在着“重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轻过程与方法的优化,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的现象。
教材上的“拓展型知识”有的从“知识与技能”上加以补充完善,有的更加注重“过程与方法”,有些则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重。因此,“拓展型知识”对于科学定位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更好地落实三维目标,具有积极的作用。教师不应担心浪费课时而舍弃这些内容,而应充分利用它们来实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
案例1:在进行必修1“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一节的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课后的拓展视野材料“由氯化钠制备碳酸钠”。教师从“过程与方法”方面可以引导学生探讨法国人路布兰、比利时人索尔维、中国人侯德榜三种制碱法理论产生的过程,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的途径及一般方法;从“知识与技能”方面师生则应关注化工原理在三种制碱法中的应用,关注生产流程的差异,关注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应从绿色化学原则和原子经济性的角度,讨论三种制碱法的绿色化学思想,分析三种制碱法的优劣及化工生产评价的一般策略,从侯德榜探索出侯氏制碱法的历程引发学生的爱国思想和民族自豪感。
二、作为教学的平台,发挥化学文化功能
课程标准指出:化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教育应该把化学知识、人文知识的教学和人文精神培养融为一体,体现化学的文化价值。“拓展型知识”中的许多内容涉及化学史料及化学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等知识,我们可在教学中适时地穿插这些内容。
案例2:著名的化学家诺贝尔为研制炸药,他的家人付出了很多,自己也九死一生;拉瓦锡不盲从于化学权威的“燃素”学说,经过潜心研究,证明了燃烧是由于空气中的氧气参加反应,提出了燃烧的氧化学说;英国科学家雷利对待科学一丝不苟,最终发现了稀有气体氩气。从这些真实的事例中我们不难发现科学家们敢于怀疑的探索精神,也充分体现了其百折不挠、积极进取的科学态度。在教学中,结合这些化学史实,使学生感受生活处处有化学,感受化学与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密切联系,体会化学的应用价值;使学生了解化学的发展过程,学习化学家们严谨、踏实、不畏艰难、追求真理、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对化学发展的伟大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好化学的使命感。
在“拓展型知识”中各种知识的优化组合,使化学文化的巨大教育功能不断地被认识、被挖掘,化学文化教育在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育中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教学中,要根据“拓展型知识”中的化学文化资源引导学生自觉地进行自我心灵的养育,让学生能充分、主动积极地表现自我,使潜能得到相应的发挥。
三、作为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课程标准指出:充分开发和利用化学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化学课程内容,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具有重要意义。“拓展型知识”是化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化学课程开发的重要资源,它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具有独特的教育、教学功能。“拓展型知识”涉及的内容很广,有的关注生活实践的化学问题,有的侧重科学研究的化学问题,有的注重文化素养的化学问题,这些题材非常适合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因此,依托“拓展型知识”的背景知识、丰富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在教学中作切实有效的处理,就会达到意想不到的、完美的教育教学效果。
建构主义认为:任何知识都有其赖以产生的背景,个体已有的认知结构具有结构的开放性,对概念的理解以丰富的经验背景作支撑,只有当学习被镶嵌在运用知识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中时,有意义学习才有可能产生。我们选择开发的校本课程,在实践中要以化学知识为主,注重体现所学知识的应用,并适当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提高他们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有机结合的开放的教学空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在探索中获取知识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四、作为评价内容,考查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传统教学只注重获取知识的情况,忽视知识的获取过程和学生的情感变化。为改变这种倾向,发挥“拓展型知识”的功能,可以把实践与拓展活动的过程与结果纳入学分认定内容。
首先,注重过程评价。即从“拓展型知识”学习、应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性、方案设计的周密性、过程方法的实效性等各个方面来进行评价。其次,注重多元化评价。即把平时表现与最终结果相结合、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
评价时不局限于对学生所获知识进行简单的测量,而是更注重评估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效果和学生学习的过程。在每一阶段的评价中,都要从不同的视角设定评价项目,按阶段揭示学生的进步过程,力图多方位多角度地运用评价手段,力争给学生公正的评价结果。对于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要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方案。
五、作为探究学习的资源,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材中的“拓展型知识”为师生提供了许多有关化学的话题,而对于每一个话题,教师不能只考虑线形的深入,还应超越教材,着力于点上的泛化,努力使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有更多更大的展开空间,使学生的过程体验更细更实在。以“拓展型知识”为新的生发点,加强多方位、多层次的教学资源开发,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化学学习活动的探究体验,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科学素养。
案例3:学习了选修化学《有机化学基础》后,围绕“拓展型知识”,设计了诸如“香烟烟气中部分有害成分鉴定”“室内空气中甲醛气体简易测定”等探究活动,寻求在有机知识上进行研究性学习。如在“香烟烟气中部分有害成分鉴定”的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分头到图书馆、书店、网站、医院等实地查找资料和调查,查找烟气中有害成分及其鉴定的有关资料。经历“查寻资料——资料汇总——确定实验方案——做实验——写实验报告(或小论文)”的过程,创造性地设计了多种模拟人体吸烟方案。
学生通过探究验证了CO、尼古丁和醛类的存在;在模拟人体吸烟、香烟烟气成分的鉴定方法、鸡血抗凝等方面表现出了超常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也磨炼了他们的意志、品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走出课堂,离开教材,充分开发了自己的创新意识,挣脱了所有的条条框框,以开放性的学习姿态,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能围绕探究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学习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激情,以往的被动学习变成了现在的主动学习。
新教材中“拓展型知识”的版块设计给教师和学生提升了空间,让学生在实验中尝试成功与失败,在失败中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在与人合作中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探究过程中学生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实验过程让学生体会了科学研究的全过程,感受到科研的艰难,学会了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由于在实施过程中,学生是研究的主体,使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这将使他们受益终身。
总之,“拓展型知识”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为学生营造了更加广阔而真实的探究和学习空间,有利于化学素养的形成;在强化了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同时,把化学课堂向课外延伸,使化学教学资源向其他的媒介拓展。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确立问题意识,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性的研究,使学生不仅可以从课本中、学校的课堂中获取知识,而且可以在课堂以外通过各种途径关注生活和社会,获取和加工信息,从而内化知识,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比较、选择社会生活环境,提高应对未来的生存能力,形成正确的化学情感、观念、态度和行为习惯。因此,“拓展型知识”能充分体现落实新课程标准“满足学生不同的化学学习的需求,开阔并拓展学生的化学知识视野”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