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经常听到教师谈论在工作中遇到调皮、行为习惯不良学生的种种气愤、无奈,以及处理这类问题所采用的几种方法:有的采用“打太极”的手法,柔中有刚地稳住了局势;有的便用晾晒的方式,不耽误教学任务;有的采用严厉的高压手段,短时间发挥了作用;有的用整顿纪律的方式花去大半节课时间,让全班学生反思,用公众的不满激起对捣乱学生的气愤;还有的教师遇事愤怒跑回办公室,课堂教学中断……在此且不谈论这些做法是否得当,我想说的是,当这样的学生出现在面前的时候,作为老师是否扪心自问过:我们的教育方法和方式是否存在问题?难道仅仅是学生的责任吗?我们为孩子付出了多少师爱?细心观察身边的优秀教师,仔细琢磨模范教师事迹中的点点滴滴,不难发现:成功的教育来源于平凡的师爱,来源于对业务知识的娴熟和拓展,来源于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真心热爱。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但是应“严中有宽,严中有度,严中有道,严中有爱”。在教育教学中,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教师只有对学生倾注真情的爱,才能更好地塑造、净化学生的心灵,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去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学生只有在教师“真爱”的陶冶下,才能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
一、创设宽松、和谐的交往氛围
面对开放的世界和复杂的社会,学生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学生的个性千差万别。教师不应该是教育的主宰,不应该再有权威不可侵犯的思想。命令、强迫的教育方式其实是把软刀子,不但否定了学生的权利和尊严,导致学生的心理障碍,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放下架子,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用真诚换真诚,让学生切实感觉到你是他的朋友,你才能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使他们从心里接受你善意的意见与建议。
师生心理交融的基础是感性的交情,也是爱的投入。教师应重视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学生,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常常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压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较孤僻,心理也比较脆弱。当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并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进行谈心、交流,进而开导学生,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老师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每个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倾诉、精神得到依靠。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老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让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
记得我去年教的毕业班,刚接这个班时,凡是教过这个班的教师都说李刚是一个“朽木不可雕”的孩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通过了解其他学生和教师才知道,他是一个离异家庭的孩子,随母改嫁到这学校不久,自尊心特强。在与他的谈话中,他告诉我说:“在家里爸爸妈妈都不喜欢我,在学校老师和同学也不喜欢我。”听后,我当场表态说:“老师喜欢你,老师爱你,关于家长和同学们不喜欢你,我会尽最大努力,弄清原因,帮你解决,希望你与我配合,不让老师失望。”随后,通过家访,我才知道,李刚与养父的关系非常紧张,进而引起了爸妈的关系也非常僵,甚至面临再次离婚的危险境地。从此,我下决心解决这个问题,经过一段时间我苦口婆心的劝说和耐心的教育,我终于弄清了原因。原来李刚本来对母亲再婚有抵触情绪,在他妈妈眼前说的爸爸对他如何如何的话全是自己编造的谎话。特别是有一次学校收费,恰好妈妈不在家,李刚把爸爸给的钱买了零食吃了,第二天,妈妈回来后,李刚对妈妈说,爸爸不给钱。由于妈妈对李刚的过分信任和溺爱,导致了整个家庭之间的许多误会,家庭裂痕越来越大。在后来的一段日子里,我对李刚进行了一系列的心理疏导和感恩教育,教育要他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好孩子。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浪子回头,在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进步,与养父的关系也得到了缓解。在最后一个学期,由于他的进步,我还特意安排他担任班级的体育委员,工作非常出色。每当回想起这件事,我为我用爱心成功挽救了一个家庭和一个孩子而暗自叫好,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
二、用爱心树立自信心、培养自尊心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相信自己的能力,并且应当从小就相信自己,在别人肯定你之前,你先要肯定自己。如果你连自己都不相信,还有谁相信你呢?正如居里夫人所说:“我们应该有恒心,尤其是要有自信心,必须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而且要不惜代价把这种能力发挥出来。”
十个指头有长短,学生之间由于智力的差别和基础的不同,一个班级中不可能没有学困生,由于他们学习成绩差,长期受家长、老师和同学的指责、惩罚和奚落,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导致他们自卑,意志消沉,自暴自弃,回避现实。长此以往,他们就形成了躲“债”过“关”的应付和恐惧心理,进而产生了严重的厌学心理,以极其消极的态度对待学习。然而事实证明,他们更希望进步,更渴望成功,更渴望成为焦点,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关怀。他们更需要我们的爱,更需要我们的关注,更需要我们帮他们一把——哪怕是一个爱抚的手势、一句激励的言语、一束鼓励的目光……就能帮助他们把受到的压抑和摧残的梦想之火重新点燃,使他们能把握好自己光明的人生航向。作为教师应像对待其他学生一样,尊重和维护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权利、要求和意见,信任和关心他们,经常找他们谈心,给他们微笑,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只有这样,才能慢慢融化他们与教师的隔阂,才能抚平他们的心理创伤,让他们亲近你、信任你,让他们知道你是爱他们的,让他们重新获得自尊、懂得自重,从而鼓起勇气、扬起生活的风帆,让他们的闪光点有其充分展示的空间。
论文作者:高锡芳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7月总第2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4
标签:学生论文; 他们的论文; 教师论文; 老师论文; 妈妈论文; 中有论文; 心理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7年7月总第23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