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功利主义研究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功利主义论文,述评论文,年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功利主义在中国历史上可谓是命运多劫,在传统伦理学说中一直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近代虽然有复兴的迹象,但也没有真正得到张扬。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又曾被批判得一无是处。80年代功利主义成为学术研究中的“显学”。到90年代,人们开始冷静地思考,试图给它一个科学的评价,这不但是功利主义之反思,而且是对社会发展的反省,还为创建社会主义的功利主义开辟了道路。实际上,这一研究本身也纳入了功利主义发展历程,成为这一“精神主体”命运中的灿烂篇章。
一
功利主义在当代存在发展的原因,学者们各抒己见,归纳起来有三方面。
首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功利主义思想。1988年11月在华东师大召开了功利主义反思学术讨论会上,冯契、朱贻庭、马尽举、赵海琦、朱义禄等对中国功利主义进行了深入分析。马尽举指出,中国的功利主义以整体功利为出发点,是以家族为本位的家族功利主义,其论证方式囿于经验论,又是一种早熟的功利主义。赵海琦分析了中国古代功利主义夭折的问题,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封建政治经济与宗法血缘的互补结构和功利主义的无主体性(注:功利主义反思学术讨论会论文摘编〔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版).1989,(2).)。在90年代,一些学者剖析了墨子的功利主义思想(注:马云志,李少惠.墨子功利主义思想探析〔J〕.兰州大学学报.1998,(4).),介绍了颜李学派的功利主义德育观(注:肖永明.颜李学派的功利主义德育观〔J〕.广西师院学报(哲社版).1995,(2).), 总结了康有为的功利主义伦理文化观(注:何金彝.康有为的功利主义伦理文化观〔J〕.社会科学(沪).1995,(7).),特别是义利之辩大讨论, 勾勒出功利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脉络。肖群忠通过深入把握中国主导性传统伦理的内在运行机制,提出了“道德功利主义”观点:中国的主导性传统伦理是在形式上把道德抬到无以复加的至上地位,当作目的,而在实践中却把道德由目的异化为达到个人功利目的的手段;以个人功利作为驱动人们实践道德的动力,并以此作为道德的维持手段(注:肖群忠.论“道德功利主义”:中国主导性传统伦理的内在运行机制〔J〕.哲学研究.1998,(1).)。笔者认为, 在儒学传统中也有一条隐蔽的功利主义线索。孔子批判从个人情感出发的利己之局限性,实质上承认了人欲、利己本性事实;其学说以仁义为主旨,但首先是一种理想,孔子为儒学奠定了基调。后期的儒学虽然以“存天理,灭人欲”为目标,实际上仍然隐含了功利主义前提。
其次,西方功利主义的传播起到了启蒙作用。由于西方功利主义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它的传入为中国文化发展注入了活力。西方功利主义不仅是一种道德文化,而且以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为基础,反映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给中国社会以巨大的冲击。它承认人欲的合理性,有助于中国人从封建伦理思想中解放出来。它以功利为核心,激发人们大胆求利致富,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它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基本原则,有利于打破封建等级制度,促进民主意识的觉醒。
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功利主义张扬提供了社会现实基础。梁辉认为,功利主义之存在,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上讲,有存在的可能性;从发展生产力及调解其过程中出现的矛盾的角度来看,有存在的必要性;由于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出现,功利原则成了民众的主要价值核心之一,所以有存在的现实性;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创造新的伦理文化和心理环境,有存在的迫切性(注:梁辉.现阶段功利主义初探〔J〕.兰州学刊.1989,(6).)。万俊人(注:万俊人.功利主义与经济改革析论〔J〕.中州学刊.1992,(1).)和陈泽环(注:陈泽环.社会主义功利主义实质和功能〔J〕.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1993,(5).)也发表了类似见解。
功利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是以上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文化传统提供了历史渊源,西方功利主义是参照系,其现实基础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
二
学者们对西方功利主义基本内容的把握大致相同。王润生(注:王润生.西方功利主义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和周敏剀(注:周敏剀.19世纪英国功利主义思想比较研究〔M 〕.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1.)的两本专著,较详尽介绍了功利主义的历史脉络和基本内容。林永鸿评析了穆勒(密尔)的功利主义思想(注:林永鸿.穆勒功利主义思想评析〔J〕.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1990,(2).),王进学(注:王进学.西方功利主义伦理学的道德目的论析评〔J〕.中州学刊.1992,(1).)、万俊人(注:万俊人.功利主义与经济改革析论〔J〕.中州学刊.1992,(1).)等也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功利主义的内容。其伦理学基本内容可以简单归纳为:以经验主义和抽象人性论为哲学基础,以个人主义为出发点,以功利幸福为核心内涵,以行为效果为评价依据,以社会感情为纽带,把个人与社会联系起来,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基本原则和最高理想。
功利主义还有丰富的经济学思想。亚当·斯密和詹姆斯·穆勒都既是功利主义者,又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重要代表。詹姆斯·穆勒是第一个系统阐述李嘉图经济理论的人。他力求做到形式上的逻辑统一,但他所加工的原料不再是现实本身,而是现实经提炼后变成的新理论形式。他还企图通过“解释”消除理论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但这正是这一理论的解体。“如果某种关系包含着对立,那它就不仅是对立,而且是对立的统一。因此,它就是没有对立的统一。这就是穆勒用来消除‘矛盾’的逻辑。”(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册〔M〕.106.)约翰·密尔指出了生产法则和分配法则的区别。他认为生产规律是一种自然的、永恒的规律,但是财富分配却依存于社会的法律与习惯,因此只要改变分配关系,就可以达到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功利主义还有政治学说。边沁认为,只有运用功利原则才能解释一切政治现象,应该以是否充分体现对人民有利为前提,以是否能为最大多数人谋取最大量的幸福为条件选择政体。最好的是民主政体:国家的权力在人民手中,执政者向人民负责,人民判断执政者的功过,以其为人民谋功利如何为标准。边沁的道德哲学是他构思理想社会制度的一个基本前提,由此阐述的法律思想,成为英国法学的重要源泉。
在西方,特别是英国,功利主义精神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资本主义现代化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其经济思想代表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特点,其政治法律理论不但奠定了英国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的基础,而且还为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提供了范式。在美国发展演化为实用主义,是美国精神的重要内容。
三
大多数学者都承认功利主义在近现代社会发展中的进步作用。万俊人总结为: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17世纪极端利己主义的某些缺陷,具有较文明的理论形式,揭示了道德与人的经济利益之间所存在的客观联系,虽然没有科学解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问题,但它已经初步肯定了后者存在的现实性和合理性,并在形式上力求使两者结合起来,强调以行为的功利效果为道德价值评价的惟一标准,从极端形式表明了道德价值的客观经验基础和实质内容(注:万俊人.功利主义与经济改革析论〔J〕.中州学刊.1992,(1).)。更多的学者则着重指出了功利主义的历史局限。王进学认为,功利主义从抽象人性论出发,忽视了人的多样性、历史性和社会性,理论上存在难以克服的矛盾,把道德归为幸福,把幸福归为感性快乐,一方面使道德归于心理快乐主义,另一方面容易滑向享乐主义。把道德当作追求快乐的工具,一方面抹杀了道德自身的特殊本质和崇高性,一方面割裂了手段和目的的辩证关系(注:王进学.西方功利主义伦理学的道德目的论析评〔J〕.中州学刊.1992,(1).)。这基本上代表了学界对功利主义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的认识和批判。
批判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基本精神,这里的批判既有康德所指的考察分析之义,又有辩证扬弃的内涵。这种批判又分为价值批判和科学批判两种。价值批判以科学批判为基础,科学批判以价值批判为导向。对功利主义的批判,就是要考察分析其发展过程,认识其本质内容,揭示其内在矛盾,把握其发展趋势。
功利主义从产生就包含了一个基本矛盾,即约翰·罗尔斯攻击功利主义的重要理由:“假定一个人类社团的调节原则只是个人选择原则的扩大是没有道理的。”(注: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26.)但他只指出了矛盾的一方面,这一矛盾还包含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对立,它们共同构成了伦理学基本矛盾——个人与社会矛盾之主要内涵。功利主义的初衷是以追求功利和利益为手段达到趋乐避苦、生活幸福的目的。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功利本身却颠倒成为目的,而人的幸福生活、自由全面发展却成了手段。这体现在资本家和工人为了追求利益而不惜牺牲身心健康甚至人格尊严。这种颠倒又根源于资本生产的特殊方式。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人们重视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卖是为了买,生产是为了消费和自身的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得到大发展,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地位和重要性发生了颠倒。买是为了卖,追求价值的增值成为生产的核心目标,商品满足人的消费只是实现资本增值的手段而已,人不再重要,价值、利益和物成为中心。这就是人与物的颠倒和异化,“活动和产品的普遍交换已成为每一单个人的生存条件,这种普遍交换,他们的互相联系,表现为对他们本身来说是异己的、无关的东西,表现为一种物。在交换价值上,人的社会关系转化为物的社会关系,人的能力转化为物的能力”(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393.)。这是功利主义个人与社会矛盾的根本原因之所在。边沁企图通过自由竞争实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密尔则依靠社会感情达到个人与社会的一致,其结果都不成功。
马克思认为,资本的社会化大生产把工人统一结合起来,虽然这种社会统一是物的统一。同时,资本要求无限增值的客观必然性,又为人的普遍联系和社会属性的发生提供了条件。资本“创造出社会成员对自然界和社会联系本身的普遍占有”(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392.)。资本在流通过程中表现出了无限的扩张力,为了实现增值,它不断突破地域、时间、国家、民族、文化等的界限,形成世界市场,人与社会的联系也随之而日益密切。“资本越发展,从而资本借以流通的市场,构成资本空间流通道路的市场越大,资本同时也就越是力求在空间上更加扩大市场,力求用时间去更多地消灭空间。”(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M〕.33.)商品必须被消费才能实现自身,而消费者必须有能力来消费。因此,“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并且把他作为具有尽可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的人,因而具有尽可能广泛需要的人生产出来——把他作为尽可能完整的和全面的社会产品生产出来(因为要多方面享受,他就必须有享受的能力,因此必须是具有高度文明的人),——这同样是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的一个条件”(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103.)。可见,资本社会化大生产创造的物质基础,资本流通中的无限扩张力,消费领域中人的能力的培养,使人与社会之间建立了密切联系,但只是一种自发的联系。只有在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才能达到个人与社会的真正统一,这需要以革命和建设实践为基本途径。
马克思还批判了功利主义的经济思想和政治理论。密尔把财富的生产法则和分配法则区别开来,认为“财富的生产法则与条件具有自然科学的真理性,其中没有任意选择的要素”(注:马克思主义来源研究论丛:第8辑〔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55.)。 生产规律是一种自然的、永恒的规律,这就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偷运进来,从而论证了它的合理性;但是“财富的分配却不是这样的。那完全是人类社会的制度问题。……财富分配乃依存于社会的法律与习惯。分配所由而定的规章制度是由社会统治阶级,按照他们的意见及感情制定的,那是随时代不同和地区不同而很有差别的”(注:马克思主义来源研究论丛:第8辑〔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55.)。 财富的分配关系是人为的、历史的,因此只要改变分配关系,就可以达到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这是功利主义的基本逻辑主张。这决定了其政治思想特别是社会主义理想的空想性,与其依靠自由竞争和社会感情达到社会公共利益的思想相通。马克思确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以对社会大生产客观规律的把握代替单纯对财富分配原则的认识,以社会革命和经济建设代替空洞的道德说教,以无产阶级为基本的革命力量代替空虚无力的社会感情,以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的代替惟利是图的行为标准,为社会主义功利主义的创立提供了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四
对社会主义的功利主义论述较早的当属毛泽东:“唯物主义者并不一般地反对功利主义,但是反对封建阶级的、资产阶级的、小资产阶级的功利主义,反对那种口头上反对功利主义、实际抱着最自私最短视的功利主义的伪善者。世界上没有什么超功利主义,在阶级社会里,不是这一阶级的功利主义,就是那一阶级的功利主义。我们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功利主义者,我们是以占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的,所以我们是以最广和最远为目标的革命的功利主义者,而不是只看到局部和目前的狭隘的功利主义者。”(注: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4.) 对毛泽东的功利主义思想,一些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注:徐章一.毛泽东功利思想初探〔J〕.毛泽东思想论坛.1994,(1);杜振吉.毛泽东革命的功利主义思想初探〔J〕.青年工作论坛.1995,(3).)。万俊人指出,社会主义的功利主义以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为最高价值目标和标准,这是它真实普遍性特征的集中体现;它具有公正特征;它与真正的人道主义伦理精神是一致的,具有人道或人性特征。它既是唯物的,又是普遍的;既是现实可行的,又是理想崇高的。它主张物质功利与精神理想、外在现实目的与内在理想目的、现在当下利益与未来长远利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有机结合和最终统一(注:万俊人.功利主义与经济改革析论〔J〕.中州学刊.1992,(1).)。陈泽环认为,社会主义功利论作为当代社会的基本伦理规范,以效益为追求目标,以勤俭为行为核心,以自尊为心理基础,以竞争为实现手段,以互利为社会前提(注:陈泽环.社会主义功利主义实质和功能〔J〕.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1993,(5).)。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功利主义分为利己主义、利己而利他、利他而利己、利他主义四个层次。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道德应是:以利他利己为发展方向,以利己而利他为普遍道德要求,以合理守法的利己主义为补充,禁止和否定损人利己的利己主义和既无社会效益、又无经济效益的利他主义。这是刘欣考察我国道德现状得出的基本结论(注:刘欣.市场经济与功利主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1998,(3).)。
笔者认为,社会主义的功利主义应该是经济学、政治学与伦理学三者精神的统一。经济学上,鼓励每个人追求自己合法的功利财富,运用经济、法律和道德手段,实现共同富裕。从政治学上讲,尊重个人的人格,充分发挥个性,实现最真实和最广泛的民主制度。社会主义的功利主义应该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出发,科学认识人的本质。它不是单纯地把功利计算作为道德标准,而是把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作为最根本的衡量标准。评价人们行为依据的不仅仅是效果,而是动机与效果的辩证统一。个人(利益与原则)与社会(利益与原则)相通之桥不是心理学上的情感,而是社会实践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趋势。在这一理论中,功利不再是目的,而是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工具和手段。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依靠的不是同情心和自由竞争,而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