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界经济论文,形势分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4年世界经济的突出特征是强劲增长,增长率达到了多年来最高水平。困扰全球经济的通货紧缩风险基本上已经消除,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率呈现出同步增长态势,国际金融市场总体上相对平稳。但同时也必须看到,世界经济中还存在一系列现实和潜在的风险,如石油价格高位走势、美国的“双赤字”问题(即财政赤字与贸易赤字并存)以及发达国家的房地产泡沫等,国际社会如何应对和克服这些风险将决定世界经济未来的走向。伴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互动越来越明显,中国经济的增长前景和政策选择正在对世界经济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总体来看,世界经济的稳步增长为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世界经济:增势强劲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世界银行的预测,2004年经济增长率将达到5.0%左右,是过去30年来的最高纪录。发达国家三大经济体(美、日、欧盟)的增长率普遍提高。受石油价格上涨的影响,虽然第三季度增长率有所放慢,美日欧全年增长率仍分别可达到4.3%、3.9%和1.8%。强劲的经济复苏使得美日欧均程度不同地摆脱了通货紧缩的威胁。美联储已经开始担心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风险,为此过去5个月内已经5次调高联邦基金利率。日本的消费物价指数在2004年10月首次转负为正,并可能在2005年正式摆脱通货紧缩。欧元区的物价上涨幅度在欧洲中央银行所许可的范围之内。
目前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是经济周期自然运行的结果。受周期发展的制约和一系列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2005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将会明显放缓,但仍能保持适中的速度,预计在4.3%左右。三大经济体的基本增长态势2005年也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只是要比2004年的增长率有所降低。根据多数国际组织预测,美国的增长率为3.4%-3.5%,日本为2.2%-2.3%,欧元区为1.9%-2.2%。
在发展中国家中,东亚地区经济作为一个整体将继续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地区;印度以其连续稳定的高增长令世界所注目;俄罗斯经济已经持续实现第六年的增长,而且内需增加已逐渐成为其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主要发展中国家与转轨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得益于以下因素:第一,发达国家复苏进程的加快,对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产生了巨大的拉动作用。东亚地区许多国家2004年上半年出口增长率超过了20%。第二,世界初级产品价格上升改善了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增加了外汇收入。这对拉美、非洲国家的影响尤为突出。此外,世界石油价格上升给墨西哥、俄罗斯等石油出口国带来了巨大收益。第三,世界主要货币的汇率基本保持稳定,为发展中国家进出口贸易和国内货币政策创造了较好的外部环境。第四,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在经历了2002-2003年低位徘徊之后开始明显回升,推动了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增加。外国直接投资总额将从2003年的1476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1669亿美元,其中对非洲地区的投资从136亿美元增加到144亿美元,对中东欧地区的投资从515亿美元增加到532亿美元,对独联体国家的投资从38亿美元增加到57亿美元,对东亚地区的投资从528亿美元增加到798亿美元。展望2005年,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都将会随全球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而有所放慢,但中国、印度、俄罗斯、东盟等经济体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不确定因素:影响世界经济平稳发展的风险依然存在
在全球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一系列结构性矛盾与风险开始显现,其未来的走势将直接影响世界经济的平稳发展。
世界石油价格上涨风险。2004年10-11月,世界原油价格一度冲破55美元/桶,比年初的32美元/桶上涨70%左右。目前油价已经回落,但石油价格未来走势的不确定性仍然是全球经济的一大隐患。2004年的油价上涨在很大程度上是市场投机的结果,但这种投机的背后是世界石油供求的不稳定性。从需求方面来看,全球经济复苏,美国等发达国家大量增加库存,直接拉动了石油需求的增长。从供给方面看,短期内,伊拉克战争后伊国内政局的不稳定性、俄罗斯政府对尤克斯公司的处理方式以及其他国家特别是委内瑞拉、尼日利亚发生的政局动荡和工会运动,还有前不久欧佩克决定从2005年1月1日起将原油的实际日产量减少100万桶,都制约着供给的正常增加。在这种形势下,各大石油公司和产油国出于安全和规避风险的考虑而采取的审慎投资态度,不利于供给增加。全球剩余生产能力已由20世纪70年代的4%左右降到目前的1%左右,达到历史最低点。在供求关系方面,20世纪90年代末期欧佩克与世界能源署曾有过一段短暂的合作蜜月,但因“9·11”事件而破裂。这就为国际石油市场上的投机行为创造了一种合适的外部环境。
由于石油价格的上涨直接源于市场投机因素,类似2004年11月份以前的油价上涨显然不具有可持续性。目前的价格回落是对前一阶段投机性上涨的正常调整。另一方面,这种投机所基于的供求关系失衡短期内还难以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尤其是供给因素不是短期内能够改变的。据国际能源署测算,每年对世界石油资源勘探开发的投资需要2100亿美元,实际投资缺口每年为15%左右。近来,一些国际石油公司调高了用于企业内部决策的石油计划价格(即保证企业盈利的价格)。因此,考虑到供需因素后,短期内世界石油价格仍将在高位运行。
美国“双赤字”的风险。“双赤字”本身并不是新问题,里根执政时期曾经出现过,但最终以1985年“广场协议”美元大幅贬值而得以解决。布什政府执政以来,财政状况从盈余转化为赤字,贸易状况持续恶化。“双赤字”的根源是美国国内的储蓄率不足和由此所引发的投资缺口(储蓄与国内投资的差额)扩大。克服“双赤字”的出路无非两条:一是提高储蓄率,二是货币贬值。但无论选择哪一条,都将给全球经济带来巨大的风险。提高储蓄率意味着靠消费拉动的美国经济放慢增长速度,进而减少对进口的需求。这就不仅使美国经济无法忍受,而且也使全球经济无法承担。对美国决策者而言,如果非要在两者之间做出抉择,或许更愿意选择美元贬值。问题的关键是,自2001年以来,美元的贸易加权汇率距最高点已经下调了30%以上,但美国的贸易状况并没有出现任何改善的迹象,反而是持续恶化。究竟美元汇率贬值多大幅度才能够使美国贸易赤字回到可控制的水平上(2%-3%),尽管经济学家各有各的看法,但多数人都认同美元还有继续贬值的空间。
房地产市场的泡沫风险。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主要发达国家的房产价格连续攀升,甚至在2001-2002年的经济衰退期间也未停止。也正是房产市场的繁荣,促进了许多发达国家消费需求的旺盛和经济增长。与股票市场相比,房产不仅是发达国家居民最主要的金融资产,而且广泛涉及各收入阶层的家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4年关于发达国家房地产市场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至少在一部分发达国家中,房地产泡沫已经存在。此轮房产价格周期的上升幅度、持续时间都是前所未有的,房价与实物经济指标(抵押贷款/GDP、承受力比率、价格/租金)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脱节。
目前,房地产市场的持续繁荣很大程度上是低利率促成的。因此,在房地产市场已经处于高位很久的情况下,发达国家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将面临两难困境:为抑止通货膨胀而采取的加息行为有可能触发房地产市场的暴跌。今后一段时期内,能否通过稳健的货币政策使房地产市场实现“软着陆”,是对包括美联储在内的西方发达国家中央银行的一项严峻考验。
国际贸易:商品价格周期与多边贸易谈判前景令人关注
国际贸易领域有两个值得关注的动向:一是国际商品价格的周期变化趋势,二是正在进行中的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的进展。
国际商品价格目前处在一个新的上升周期。此轮价格的上涨始于2001年底、2002年初,是过去20年来第三个上升周期。2002和2003年,非燃料商品价格上升速度分别为0.6%和7.1%。进入2004年以后,全球商品价格尤其是原料价格上升速度进一步加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将上升16.8%。这是多年来非常罕见的。导致国际商品价格周期性上升的因素是多重的,既有全球性经济复苏的拉动,又有美元贬值的推进,还有印度等发展中大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助推。迄今为止,世界商品价格已经出现连续三年上涨,而且2004年呈现快速上涨。按照商品价格周期的历史规律,2005年商品价格有可能开始回落。但在初级产品中,受供给能力恢复的限制,不同产品的价格走势会有差异。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是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的前景。2003年坎昆会议以失败而告终,由此引发了人们对WTO多边贸易体制的信任危机。基于各方的压力,WTO成员终于在2004年8月1日就多哈回合的主要议题达成了“框架协议”,使谈判进程向前推进了重要一步。“框架协议”涉及农业、非农产品市场准入、服务贸易、贸易便利化和发展等领域。它一方面消除了坎昆会议失败后发达国家与“20国集团”要求对方承担责任的相互指责,另一方面试图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信誉,确立人们对WTO的信心。“框架协议”的达成并不意味着多哈回合谈判能够顺利结束。依照多哈会议的议程,2005年1月1日前多哈回合谈判理应完成。现在看来,这是一项不可能如期完成的计划,延长谈判的期限将是不可避免的选择。在今后的谈判过程中,各方还有很多实质性冲突。
国际金融市场:平稳背后存隐患
与2003年相比,国际金融领域2004年呈现出相对平稳的态势。世界主要货币之间的汇率大部分时间里波动幅度不大。但年底美国大选揭晓之后,由于投资者对美国“双赤字”前景的担心加剧,美元对欧元、日元等西方主要货币的汇率均创出近年来的新低。更令投资者担忧的是,美元已经大幅贬值,但美国的经常收支账户还在继续恶化。“双赤字”的压力使得美元走弱的趋势中期内难以扭转。
在经历了2003年恢复性增长之后,2004年世界主要股票市场基本上是原地踏步。与年初相比,除日本Toplx指数略有上涨外,美国SP500和欧盟Euro-Stoxx指数都没有明显的变化。看起来这同三大经济体的强劲复苏似乎相悖,但如果把它放到经济周期的历史中来考察,这种现象并不奇怪。在泡沫经济崩溃后,股票市场与实物经济之间会有一个重新定位的过程,即股票价格要回归到与实物经济相吻合的水平。经过泡沫经济的崩溃与调整,虚拟经济与实际经济的关联度加强了。因此,即使实物经济有了强劲的复苏,人们也很难期望股票市场短期内再次重现泡沫时期的繁荣。
受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加快的推动,发达国家已基本上摆脱了通货紧缩的威胁,各国中央银行开始关注通货膨胀的风险。除日本外(它尚未完全摆脱通货紧缩),主要发达国家多在2004年提高了利率。这标志着连续三年的低利率时期已宣告结束。美联储迄今连续5次提高利率,从1%上调到2.25%。考虑到石油价格上涨的风险和房地产市场的接受能力,美联储一直在做试探性的加息。在正常状态下,4%的利率被认为是可持续的。市场预期到2005年底美联储才有可能将利率提高到这一水平,但这要取决于油价上涨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和房地产市场的反应。欧洲中央银行没有做出同步的调整,一方面是因为欧元区的通货膨胀压力还在可控制的范围内,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欧元区经济复苏尚未实现预期目标。日本仍然维持多年来的零利率政策,至少在消费物价指数变为正数之前不会改变这一政策。
中国经济:在与世界经济的互动中发展
伴随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与世界经济融合的步伐加快,中国经济在受世界经济影响越来越大的同时,也让外部世界越来越感觉到她的影响力。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正在进入一个新型的互动阶段。
在经济增长层面,中国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在扩大。据估算,1999-2003年间全球经济增长部分的1/3是由中国经济完成的。众多国际机构在对2004-2005年世界经济增长前景的预测中,都把中国经济能否实现“软着陆”作为一项主要因素。
在市场价格层面,中国经济的影响同样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中国的进出口贸易规模已经进入世界前三位,这将不可避免地在很多领域影响到市场的供求关系与价格。国际社会中某些对中国怀有敌意的人以此为借口,鼓吹“中国威胁论”,这是完全不符合实际的。只要求中国经济增长来推动全球经济增长,而不允许中国从世界市场获得所必需的能源和原材料,这是缺乏常识的。
在经济政策层面,中国的某些政策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同时中国也在积极参与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2004年,中国首次参加“七国集团”的财长会议,这标志着我们参与国际经济政策协调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同时也意味着对今后我国经济政策的制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标签:世界经济论文; 经济风险论文; 经济论文; 国外宏观论文; 石油资源论文; 石油投资论文; 石油美元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 全球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