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专题演讲语类分析

英文专题演讲语类分析

战丽莉[1]2003年在《英文专题演讲语类分析》文中研究说明V.K.Bhatia提出的认知模式语类分析框架将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有机地溶入到语类研究中,对语篇具有较强的解释力。语类认知模式由语步组成,每个语步又通过特定的策略来实现。Bhatia认为语篇结构体现认知模式,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特定语篇社团成员长期积累,约定俗成的背景知识。语篇结构的认知性还表现在语类使用者为实现其交际意图所选择的策略上,对策略的选择反映了语类使用者的思维模式。Bhatia对语类研究的贡献就在于他不仅重视属于同一语类交际事件所实现的共同的交际目的,而且还强调个人的交际意图。另外,由于语篇是通过语言予以体现的,因此Bhatia理论框架的另一重点便是对词汇语法层面的分析。 本文运用Bhatia的分析框架,通过对演讲集和因特网上选取的二十八篇英文演讲语篇的研究,总结出英文演讲语类的认知模式,揭示演讲者为实现其演讲目的所选择的策略,以及分析各语步和策略的语言实观形式。研究表明,英文专题演讲的语类结构通常包括五个语步,每个语步又需要通过一定的策略来实现,但是某一(些)策略并非专门为某一语步服务,它(们)也可以出现在其他的语步中,这时该策略的功能将发生变化。对策略的选择主要取决于演讲者的演讲目的,此外还受演讲主题、听众、演讲的场合与时间的影响。研究还表明,各个语步之间的次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这也体现了语类动态性的特点。 通过对英文演讲所进行的语类分析,相信可以更好地了解篇章建构者在建造语篇时是如何在该语篇所属语类框架的限制内,为实现其创作目的而选择某一(些)策略的。

李楠, 郭小平[2]2016年在《在双语课程普遍开展背景下的专业英语课程改革》文中研究表明专业英语是架设在基础英语学习和专业领域英语实际应用之间的桥梁。目前大部分高校开展了双语课程教学。在这种双语课程普遍开展的大背景下,是否还有必要开设独立的专业英语课?如果有必要,又应进行哪些必要的改革?本文探讨了在双语教学课普遍开展背景下的专业英语课程改革。

张坤炽[3]2011年在《试题与课程标准一致性研究》文中提出评价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试题作为考查与评价学生实现预期学习目标的重要工具之一,应当成为评价改革的重要内容加以研究。而番禺区在评价改革方面作了许多尝试,开展了为期五年的发展性教学评价研究,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教师的评价观念和行为。然而,对于以纸笔方式考试的学年检测题,由于它具有较强的示范性和导向性,历来广受教师的重视。在小学阶段的语文考试中,六年级的学年考试题教师重视程度尤甚。在试题研究众多因素中,试题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是衡量测验与评价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以番禺区新课程小学六年级语文试题为例开展试题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旨在总结新课程改革后番禺区小学语文六年级试卷命题特点,反思命题问题,从而完善试题命制,最终提高课程实施的水平,促进学生的学习,同时也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修改提出建设性意见。本文主要运用逻辑分析法对番禺区实施课程改革后2008和2009两年小学语文六年级试题内容效度的研究,分析试题与课程标准的吻合程度。全文包括四章内容。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番禺区新课程小学六年级语文试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研究方法等。第二章“试题命制的特点”,对2008、2009这两年番禺区小学语文六年级试题命制的四个特点进行论述。第叁章“试题与课程标准一致性的分析”,主要把上述试题中每一条题目与课程标准第叁学段目标逐一对照分析,探讨试题与课程标准一致性程度,并对造成题目与课程标准一致性程度低的原因进行分析。第四章“提高试题与课程标准一致性的建议”,基于对上述试题内容效度的研究结论,提出了提高试题与课程标准一致性的四方面建议。

靳江丽[4]2004年在《体验:学校道德教育的一种回归》文中研究表明在道德教育中凸显体验是德育理论研究中的一个新视点。本研究在继承传统德育多种有益探索的基础上,对中西方德育理论中的体验思想进行了梳理与反思。体验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具有重要的道德教育价值,但在近现代科技理性占据了支配地位后,体验的道德教育价值一度被遮蔽。 本文从揭示体验和道德体验的基本内涵出发,通过对当前学校道德教育现状的分析,进一步探寻体验在学校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说明由于体验的缺失,学校道德教育成为“无根”的德育,从而丧失了教育的生活意义和人文关怀。 学校道德教育回归体验,反映了道德学习规律的特殊性,体现了当前德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是培养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要求。阐述了体验式学校道德教育应当是从文本走向人本、从独语走向对话、从知性走向德性、从灌输走向涵养的德育。 实施体验式学校道德教育,必须植根于生活世界的沃土,引发道德体验的源泉;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增强道德体验的动力;通过精心设计德育活动,搭建道德体验的平台;运用生命叙事,引导学生进行道德反思,唤醒和触发深刻的道德体验。通过运用多种策略,淡化德育的“知性”,使道德发展成为一种充满体验、感悟的生成过程,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道德境界,增强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英文专题演讲语类分析[D]. 战丽莉. 东北师范大学. 2003

[2]. 在双语课程普遍开展背景下的专业英语课程改革[J]. 李楠, 郭小平. 教育教学论坛. 2016

[3]. 试题与课程标准一致性研究[D]. 张坤炽. 广州大学. 2011

[4]. 体验:学校道德教育的一种回归[D]. 靳江丽. 南京师范大学. 2004

标签:;  ;  ;  ;  

英文专题演讲语类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