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农业抓农业——为发展农业创造适宜的外部环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论文,适宜论文,外部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80年代以来,以市场为取向的农业改革,推动了我国农业的蓬勃发展。无论是主要农产品产量,还是农民的收入,现在都已达到历史上的最好水平。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全面转轨的新形势下,近年来我国农业也面临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主要是农业比较利益下降,农民务农,特别是种植粮、棉的积极性不高,农业投入不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地区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拉大。上述这些矛盾,业已成为我国农业进一步振兴,在本世纪末实现农村小康目标的制约因素,需要刻不容缓地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上述矛盾表明,现在我国农业存在的问题已超出农业自身范围,只有把农业置于国民经济全局中加以审视,才能把握问题的实质;在认真做好农业自身工作的同时,只有通过调整国民经济的大盘子,跳出农业抓农业,为农业发展创造一个适宜的外部环境,才能从根本上有效地解决我国农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首先,要调整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处理好工业与农业、积累与消费的关系。近年来,我们一直在强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要把农业摆在一切经济工作的首位,要增加农业的投入。但增加农业投入以及许多支持农业的政策都难以落实,农业的弱势地位始终没有明显改观。相反,工业与农业发展速度之比、积累与消费之比,则有日益扩大之势。历史经验表明,工业发展的过高速度、国民收入的过高积累,往往都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近年来,无论是工农业发展速度之比,还是积累率水平,在建国45年历史中都居于前列。1985-1992年工农业发展速度比扩大为3.4:1,1993年甚至达到5.3:1。1993年我国国民收入积累率为38.7%,仅次于“大跃进”的1959年的43.8%和1960年的39.6%,是建国后第三个高积累年。值得注意的是,80年代以来在国民收入积累率不断提高的同时,农民消费额在国民消费总额中的比重则相应地不断降低。据统计,积累率从1981年的28.3%提高到1993年的38.7%,提高10.4个百分点,而农民消费额占消费总额的比重则从1981年的63.6%下降到1993年的52.7%,降低10.9个百分点。在这种情况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日益扩大,1994年达到2.63:1,成为1978年以来城乡差距最大的一年。城乡消费水平差距更高,达3.4:1,是1952年以来的最高水平,甚至超过1959年的3.17:1。上述情况充分表明,调整具有城市偏向的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确定工业与农业、积累与消费的适当比例关系,是落实支持农业的各项政策的根本前提。
其次,要适时逐步地实现从农业哺育工业的阶段向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转变。建国以来,我国经济长期处于农业哺育工业的阶段,亿万农民对我国工业化和城市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这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完全必要的,对于迅速壮大我国弱小的民族工业,维护国家经济乃至政治独立,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然而,时至今日,形势已发生了根本变化。(一)工农业产值结构由建国初期的30比70,发展到现在的70几比20几。(二)工农业发展比例失调,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差距以及地区间差距日益拉大。(三)在市场经济下,农业的弱势地位日益显现。农业是一社会效益高的产业,而同时又是一个要承受更大自然风险的产业。鉴于上述情况,我认为,应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措施,逐步从农业哺育工业的阶段向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转变。尽管目前我国财力难以承受这一战略阶段转变,实施重大的支农措施还有困难。但是,我认为,首先应在理论上对这一战略阶段转变有明确的、清晰的认识,并以此为指导,在条件与时机具备和成熟时有步骤地实施政策方面的调整。我很赞成有的同志的建议,即:至少在近期内争取做到不挖农业来补工业,或者大体上做到国家对农业的取予平衡。譬如,当前要坚决落实减轻农民负担,把农民负担严格控制在农民年纯收入的5%以内的政策。同时可以考虑采取逐步缩小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措施,至少使其不再进一步扩大。事实上,在我国东部地区和一些城市郊区,在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之后,以工建农、以工补农的政策已实施多年,创造了工业、农业两翼齐飞,城市农村共同繁荣的新局面。
第三,要改革考核地方干部政绩的指标体系,以改变地方干部忽视农业的行为。近年来,中央领导同志一次又一次地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和重要性,三令五申要坚决落实中央确定的支持农业的各项政策,可是,却总有那么一些地方的干部和部门我行我素,使中央有关政策大打折扣,落实情况很不理想。忽视农业行为的发生,固然有干部认识方面的原因,但是,从根本上讲,还需要从现行管理体制方面找原因。在我看来,现行的考核地方干部政绩的指标体系,就容易导致忽视农业行为的发生。长期以来,国民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一直是考核地方政绩的中心指标。前几年,每到年终还要在报刊上公布总产值增长速度排名榜,以表彰先进和鞭策落后。这样,追求总产值的增长速度就主导着地方干部的行为,哪种产业产值高,就集中力量抓哪种产业;而农业作为产值和比较利益不高的产业,就势必被放在了可有可无的地位,受到忽视也就成为必然的了。因此,要改变地方干部忽视农业的行为,提高思想认识虽有必要,但是,改革现行的考核地方政绩的指标体系,从农村工作的实际出发,重新建立一套指标体系,才能从制度上或机制上彻底校正忽视农业的行为。至于建立一套什么样的指标体系,则是一项需要在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认真研究的课题。令人欣慰的是,现在一些地方已开始着手这项工作。河北省提出,考核县、乡建设政绩包括下列指标:国内生产总值,粮、棉总产和人均占有水平,固定资产投入,经营外向度,财政收入以及农民人均纯收入。我相信,通过一段实践,在不久的将来,完全有可能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农村实际、有科学依据的考核地方政绩的指标体系,从制度或机制上促使地方干部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
第四,要继续坚持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市场取向,推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和繁荣。改革十几年来的经验充分证明,改革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放开农产品价格、市场,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巨大动力。1985年以来首先放开农副产品所带来的显著增产效果,为我国近年来市场繁荣、社会稳定奠定了基础。最早放开市场和价格的水果、水产品连年大幅度增产,迅速改变了我国长期以来水果、水产品的短缺局面。生产决定流通,但在一定条件下,流通反过来也会对生产发生决定性影响,或者推动生产的发展,或者阻碍生产的发展,一切取决于流体体制是否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虽然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关系国计民生,具有战略意义,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们终究仍是商品,具有商品的基本属性。客观地承认这一点,并按照商品经济的规律引导其发展,就能够推动粮、棉、油等农产品的进一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相应提高。只有提高种植粮、棉的比较利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粮、棉生产持续稳定的增长。不尊重经济规律,不按价值规律办事,历史经验特别是我国“大跃进”的教训,已充分证明,这样做不仅根本不可能达到粮、棉增产的预期目标,而且会给经济发展带来难以挽回的损失。不言而喻,为了保证供给和社会稳定,国家的宏观调控是须臾不能离开的。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统购统销有原则区别:第一,前者是在放开市场、价格的前提下,国家对市场实行引导、调控乃至干预,而不是关闭市场、统死价格;第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实行宏观调控,虽然在必要时也不排除使用具有强制性的行政手段,但一般情况下应主要通过经济手段,包括价格、利率、税收、汇率等经济杠杆,实现国家的预期目标。
第五,要象重视经济总量一样逐步实现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的优化,提高农村工业化水平与农村城市化水平。现在,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要积极地、合理地引导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推进农村小城镇建设。在临近本世纪末的最后几年,转移数量庞大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并安排他们在非农产业就业,是我国农业经营规模能否扩大,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能否提高,在本世纪末农业现代化宏伟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之一。我们要从国情出发,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道路。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不同,中国不仅农村劳动力过剩,城市劳动力同样过剩,因此,不能照搬其他国家经验,把农村过剩的劳动力主要转入劳动力短缺的城市,来实现社会经济现代化的目标。改革十几年来,我国已有一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进入现有大、中城市,承担起城里人不愿干的重活、脏活、累活、险活,成为城市社会经济生活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但是,我国农村和城市人口、劳动力两头过剩的情况,决定了现有城市不可能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转移方向。一些地区的经验表明,除了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根据发达地区的需要有秩序地向城市地区转移外,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部分应在农村范围内向非农产业转移。然而,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要注意避免一些年来由于农业劳动力就地分散转移所带来的“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状况,克服乡镇企业布局过于分散所带来的一系列弊端,包括:(一)由于企业小而全,无法利用社会分工,经济效益不高;(二)分散布局较之集中布局占用耕地过多;(三)分散布局扩大了农村的污染面,而且难于治理。今后,我们要通过乡镇企业的连片发展,建立工业小区,并以此为依托推动农村中、小城镇建设,转移、安置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部分,并提高农村城市化水平。与此相联系,在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农业将逐步实现第二个飞跃,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把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向农业现代化目标迈出决定性步伐。但是,实现农业的第二个飞跃,要因地制宜,决不能不顾条件一哄而起。只有在那些有条件发展非农产业,能够为农业剩余劳动力提供在非农产业就业机会的地区,才有可能集中农田,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实现第二个飞跃。不顾条件地去强行“起飞”,不仅不能推动农业的发展,反而会给农业带来新的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