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检验指标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的意义研究论文_艾国锋

通山县中医医院 湖北 咸宁 437600

【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凝血检验指标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式进行研究,分析总结2016年8月至2017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凝血检测的76例受检者检验结果,根据是否健康分组,健康组40例,DIC组36例,比较两组患者APTT、FIB、PT、TT凝血指标。结果:DIC组的PT、TT、APTT、INR水平显著高于健康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IC组FIB水平明显低于健康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择期手术患者,需要了解患者的止血功能是否存在缺陷,防止术中出现大出血意外,导致患者死亡。结论:通过检测患者凝血治疗,可进一步了解患者的止血功能,减少术中大出血意外,提高手术成功率。

【关键字】凝血检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价值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指许多疾病在进展过程中产生的凝血功能障碍的最终共同途径,严格意义上来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并非独立疾病,而是一种临床病理综合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是因血液内凝血机制被弥散性激活,从而促使小血管内沉着大量的纤维蛋白,导致组织和器官的损伤,另外,受凝血因子消耗的影响,导致患者有全身性出血倾向[1]。患者以注射部位、穿刺部位渗血,休克,血栓栓塞为主要临床表现,或患者在手术中及手术后血液难以凝固,出血不止,导致患者死亡。为探讨凝血检验指标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的价值,本研究对76例患者展开研究,情况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观察对象均为在我院进行凝血检测的76例受检者,根据凝血检验结果分为健康组和DIC组,健康组40例,包括男13例,女27例,年龄范围23至64岁,平均年龄(43.5±2.5)岁;DIC组36例,包括男11例,女25例,年龄范围21至63岁,平均年龄(42.0±2.3)岁;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衡性高,统计学分析结果提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检测方法

检查仪器:采用德国拜耳公司的STA-compact型全自动血凝分析仪,试剂购自上海太阳公司。

标本采集:采取两组受检者的空腹静脉血,共计2.7ml置入有0.1909mol/L枸橼酸钠溶液0.3ml混合,均使用真空采血管采血,将其充分摇匀后,以3000r/min离心15min,使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PT(凝血酶原时间)、FIB(纤维蛋白原含量)、APTT(内源性凝血状态)、TT(凝血酶时间)、INR(国际标准化值)。

1.3统计学方法

此研究所得各数据处理分析方式为SPSS13.0软件,t为计量资料,表示方式为(±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凝血指标

DIC组的PT、TT、APTT、INR水平显著高于健康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IC组FIB水平明显低于健康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下表1所示:

3.讨论

健康生理情况下,人体的抗凝血和凝血是处于动态平衡,促进和抑制血液凝固的物质相互作用与制约构成了凝血机制的自我调节[2]。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常见的内科疾病,发病原因与内凝血机制被激活或凝血因子过度消耗导致患者有全身性出血倾向,两者的矛盾表现均参与了DIC的发展,一旦发生DIC,对于择期手术患者而言,极易导致其死亡。研究表明,因DIC引起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可导致31%-80%的患者死亡[3]。患者以多部位出血和血栓栓塞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导致患者休克或各脏器功能受损。

凝血检验为检验科临检检查项目之一,常用于血液性疾病的检查。通常情况下,患者在手术前必须接受凝血检验,主要检查项目包括PT、APTT、TT以及FIB四项。通过凝血检验科了解患者术前是否存在血功能缺陷,做好术前准备,防止术中大出血的出现,导致患者死亡[4]。PT的作用是反应外源性凝血系统的状况,其时间的延长的先天原因与与缺乏先天性凝血因子II、V、VII、X凝血因子及纤维蛋白原有关,其后天原因与缺乏维生素K、严重肝脏疾病、DIC、口服抗凝剂有关;其时间缩短与血液高凝状态以及血栓性疾病有关。APTT主要反映机体内源性凝血系统的状况,临床多用于检测肝素用量。其水平的增高与II、IX、VII、XI血浆因子降低有关;其水平的降低与高凝状态有关。FIB反映的纤维蛋白含量,其水平降低与DIC消耗性低凝溶解期、重症肝炎、原发性纤溶症有关。TT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的时间,其水平的增高与DIC纤溶亢进期有关,降低无临床意义。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凝血功能和抗凝血功能均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当遭受意外受伤或经历手术出现流血现象,凝血功能就会发挥自身作用促使血液凝固与伤口,达到止血目的,避免大量血液流失,一旦凝血功能存在缺陷,就会引起大量出血,难以止血,引起休克或死亡。本研究结果表明,DIC组的PT、TT、APTT、INR水平显著高于健康组,而FIB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凝血检测可了解患者止血功能是否存在缺陷,从而尽早给予针对性处理,预防术中大出血。

综上所述,通过检测患者凝血治疗,可进一步了解患者的止血功能,减少术中大出血意外,提高手术成功率。

【参考文献】

[1]颜存粮,彭黎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实验诊断的系统评价[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3,26(11):686-690.

[2]马志军,王玉玲.凝血检验结果在产科DIC的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3,24(10):145-146.

[3]吴红梅.产科DIC患者凝血检验结果的临床分析[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0,42(4):472-473.

[4]郦卫星,吴茅,刘建栋等.常规凝血纤溶实验指标在DIC诊断中的应用[J].临床检验杂志,2016,25(3):225-226.

论文作者:艾国锋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7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21

标签:;  ;  ;  ;  ;  ;  ;  ;  

凝血检验指标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的意义研究论文_艾国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