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古代的形成与演化_中古汉语论文

中古元部的形成与演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古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古时期的元部包括《广韵》元、魂、痕三韵。①《广韵》卷一韵目“元第二十二”下注:“魂痕同用。”《集韵》卷二元韵第二十二下注:“与魂痕通。”《诗韵》(即《平水韵》)则把“元魂痕”合并为“十三元”。唐、宋以来的近体诗(律诗)都是依照这一规定以押韵的,极少落韵。在“诗韵”里,元韵虽不算宽韵,也不是“窄韵”或“险韵”,而属于“中韵”一类,但人们总感到元韵用起来很困难,稍不留意则容易犯不是与先寒两部相混、就是与真文两部相混的毛病,认为它比“险韵”还险。所以科场中才有“该死十三元”的怨言。正因为如此,一些音韵学者或汉语史研究者认为《平水韵》中的元韵是人为的,是没有实际语言根据的。王力先生(2004:117)对这一问题曾进行过历史分析。他说:“《广韵》元魂痕排在一起,元韵下面注明魂痕同用,这是适合南北朝诗人用韵的情况的。但是,依照上古的语音系统,元在寒部,魂痕在文部;依照韵图,元在山摄,魂痕在臻摄。在这一点上,《广韵》不但和上古音系不一致,和宋以后的实际语音也不一致。《平水韵》把元魂痕合并为一个韵,后代按照《平水韵》作诗,由于和实际语音不符,做诗的人对元韵很难掌握,所以有‘该死十三元’的说法。这种情况颇难解释。可以这样设想,在南北朝时期,某些地区确有元韵和魂痕的元音相同的现象,但从整个发展来看,元韵还是和寒桓删山仙为一类,魂痕还是和文欣谆为一类,韵图的记录是正确的。”

本文就是在王力先生的启示下,欲进一步考查元部自上古到中古、到近代的演变情况,探索它的发展历史。

唐写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卷第一平声,二十一元收录有13个小韵、121字。其13个小韵(反切后数字是本小韵所收字数)及所收常用或代表字如下:愚袁反17(元原源嫄源沅黿芫)、韦元反10(袁爰垣園援辕猿)、孚袁反6(飜[翻]番幡)、況袁反15(暄喧萱谖吅)、附袁反34(烦繁樊繙燔璠膰藩蕃)、於袁反13(鸳寃涴宛鵷)、语轩反4(言琂甗)、丘言反2(攑)、虚言反6(轩蓒掀)、居言反8(腱鞬靬)、谒言反1(蔫)、甫烦反3(蕃藩轓)、渠言反2(赶)。

以上共计43个小韵、234字。

《广韵》上平声卷第一“二十二元”收录14个小韵159字。所增小韵是:武元切1(樠)。上声卷第三“二十阮”收录15个小韵89字。所增小韵是:居偃切5(湕楗键)。去声卷第四“二十五愿”收录17个小韵75字。所增小韵是:居愿切2(絭)。以上共计46个小韵、323字。较《切韵》平上去三声各增一小韵,合增89字。

《切韵》《广韵》这些元部的音节、收字在先秦韵文里是怎样一种被运用的情况呢?我们先看《诗经》。据王力先生(1986)的《诗经韵读》,可知其元部入韵字中,属于《切韵》(《广韵》)元韵(包括上声阮韵、去声愿韵)的有“幡藩、樊燔繁蕃、番、反、言、巘、原嫄、愿、轩、憲、谖、垣園援、远、婉、怨、苑”等字。而与这些元韵字相押的则有属于《切韵》(《广韵》)寒(举平以赅上声旱韵和去声翰韵,下同)、桓(缓换)、删(潸谏)、山(产裥)、仙(獮线)、先(铣霰)诸韵字。例如《邶风·泉水》三章叶“干、言”;《卫风·淇奥》一章叶“僩、咺、谖”;又《考槃》一章叶“涧、宽、言、谖”;又《氓》二章叶“垣、关、关、涟、关、言、言、迁”,六章叶“怨、岸、泮、宴、旦、反”;《王风·中谷有蓷》一章叶“乾、叹、叹、难”;《郑风·缁衣》一二三章叶“馆、粲”;又《将仲子》三章叶“園、檀、言”;又《大叔于田》三章叶“慢、罕”;又《羔裘》三章叶“晏、粲、彦”;又《女曰鸡鸣》一章叶“旦、烂、雁”;又《狡童》一章叶“言、餐”;又《东门之墠》一章叶“墠、阪、远”;又《野有蔓草》一章叶“漙、婉、愿”;又《溱洧》一章叶“涣、蕳”;《齐风·还》一章叶“还、间、肩、儇”;又《甫田》二章叶“娈、丱、見、弁”;又《猗嗟》三章叶“娈、婉、选、贯、反、乱”;《魏风·十亩之间》一章叶“间、闲、还”;又《伐檀》一章叶“檀、干、涟、廛、狟、餐”;《唐风·葛生》三章叶“粲、烂、旦”;又《采苓》一二三章叶“然、言、焉”;《秦风·驷驖》三章叶“園、闲”;《陈风·东门之池》三章叶“菅、言”;又《泽陂》二章叶“蕳、卷、悁”;《桧风·素冠》一章叶“冠、栾、博”;《曹凤·下泉》一二三章叶“泉、叹”;《豳风·伐柯》二章叶“远、践”;《小雅·常棣》三章叶“原、难、叹”;又《伐木》三章叶“阪、衍、践、远、愆”;又《杕杜》三章叶“幝、痯、远”;又《南有嘉鱼》二章叶“汕、衍”;又《六月》五章叶“安、轩、闲、原、宪”;又《鹤鸣》一二章叶“園、檀”;又《斯干》一章叶“干、山”;又《小弁》六章叶“山、泉、言、垣”;又《巷伯》四章叶“幡、言、迁”;又《大东》三章叶“泉、叹”;又《頍弁》四章叶“霰、見、宴”;又《青蝇》一章叶“樊、言”;又《宾之初筵》三章叶“筵、反、幡、迁、仙”;又《角弓》一章叶“反、远”,又二章叶“远、然”;又《白华》一章叶“菅、远”;《大雅·黄矣》五章叶“援、羡、岸”,又八章叶“闲、言、连、安”;又《文王有声》四章叶“垣、翰”;又《生民》一章叶“民、嫄”(真元合韵);又《公刘》二章叶“原、繁、宣、叹、巘、原”,又三章叶“泉、原”,又五章叶“泉、单、原”,又六章叶“馆、乱、锻”、“涧、涧”;又《民劳》四章叶“安、残、綣、反、谏”;又《板》一章叶“板、瘅、然、远、管、亶、远、谏”,又二章叶“难、宪”,又七章叶“藩、垣、翰”,又八章叶“旦、衍”;又《抑》七章叶“颜、愆”,又十二章叶“难、远”;又《崧高》一章叶“翰、蕃、宣”,又七章叶“番、嘽、翰、宪”;又《韩奕》六章叶“完、蛮”;又《江汉》四章叶“宣、翰”;又《常武》五章叶“嘽、翰、汉”;《周颂·执竞》叶“简、反、反”;《鲁颂·有駜》三章叶“駽、燕”;《商颂·殷武》六章叶“山、丸、迁、虔、栝、闲、安”。

上古《诗经》的元部内涵不同于中古的元部,有的学者称之为寒部。上古元部(寒部)的内涵比中古大,除了《广韵》的元韵,还包括《广韵》寒、桓、删诸韵全部以及山、先、仙三韵各一部分字。而中古元部所属字,除了《广韵》的元韵,还包括归属于上古即《诗经》韵系中之文部的《广韵》魂、痕韵字。而《广韵》音系中先韵部分字如“先、典、殿、荐”和仙韵部分字如“川、员、免”及山韵部分字如“艰、眼、悭”等在上古又属于文部(上古文部还包括《广韵》的文、欣二韵字);又《广韵》先韵的另一部分字如“千、坚、牵、贤、颠、天、年、咽、烟、玄、渊”(如《诗经·邶风·燕燕》四章叶“渊、身、人”,又如《鄘风·柏舟》一二章叶“天、人”)和仙韵少数字如“虔”则属于上古真部(上古真部还包括《广韵》真、谆、臻三韵字)。

屈宋《楚辞》和先秦诸子中的韵文用韵,与《诗经》的情况基本一致。例如《离骚》“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圆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又“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又“纷总总其离合兮。忽纬绘其难迁,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兮洧盘”。《九歌·湘君》六章叶“浅、翩、闲”;又《湘夫人》三章叶“兰、言、湲”;又《山鬼》五章叶“间、蔓、闲”;《国殇》五章叶“反、远”;《天问》二十五章叶“暖、寒、言”,四十四章叶“安、迁”;《九章·惜诵》四章叶“变、远”,十五章叶“伴、援”,十七章叶“言、然”;又《涉江》十三章(“乱曰”)叶“远、壇”;又《哀郢》一章叶“愆、迁”,四章叶“霰、见”,七章叶“反、远”;又《橘颂》三章叶“抟、烂”;《远游》七章叶“仙、延”;《招魂》十八章叶“姦、安、轩、山、连、寒、湲、兰、筵”,又二十四章叶“矊、闲”;《大招》四章叶“蜒、蜿、骞”,又八章叶“安、延、言”,又十六章叶“曼、颜、安”,又二十章叶“媔、嘕、娟、便”。只是《楚辞》中元部字与他部合韵的情况较多一点。例如《九章·抽思》七章叶“闻、患”(文、元合韵);又八章叶“亡、完”(阳、元合韵)。

先秦其他经书、诸子与史书中的韵语用韵亦然。②例如《易经·贲》“六五,贲于邱园。束帛戋戋”;又《蹇》“彖曰蹇难也,险在前也”;又《繋辞上》“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又《繋辞下》“变动以利言,吉凶以情迁”。又如《书经·说命下》“监于先王成宪,其永无愆”。又如《仪礼·士昏礼》“敬恭听宗尔父母之言,夙夜无愆,视诸衿鞶”。又如《礼记·曲礼上》“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坐必安,执必颜,长者不及毋儳言”;又《檀弓下》“貍首之斑然,执女子之卷然”;又《射义》“好学不倦,好礼不变,旄期称道不乱”。又如《论语·子罕》“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又如《老子》第十七章“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又二十五章“逝曰远,远曰反”。又如《管子·白心》六章“察而徵之无听辨,万物归之美恶乃自见”;又《九守》“人主不周则群下乱,寂乎其无端也;外内不通,安知所怨,关闬不开,善否无原”。又如《庄子·秋水》:“以道观之,何贵何贱?是谓反衍,无拘而志,与道大蹇”;又《则阳》“观乎大山,木石同坛,此之谓北里之言”。又如《荀子·荣辱》“故薄薄之地不得履之,非地不安也,危足无所履者凡枉言也”;又“短绠不可以汲深水之泉,知不几者不可与及圣人之言”;又《天论》“百王之无变,足以为道贯,一废一起应之以贯,理贯不乱,不知贯,不知应变”;又《正名》“诗曰长夜漫兮,永思骞兮,太古之不慢兮,礼义之不愆兮,何恤人之言兮”。又如《韩非子·主道》“是以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善败之端”;又《大体》“心无结怨,口无烦言”。又如《左传·昭公四年》“礼义不愆,何恤于人言”。又如《国语·越语》“天节不远,五年复返,小凶则近,大凶则远”。《战国策·齐策》“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太璞不完。土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又《燕策》“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这些事实表明,先秦元部只包括《切韵》系元韵字和寒桓删山等韵字,无与魂痕韵字相押者。再看秦汉时代。根据罗常培、周祖谟两位先生(1958,2008)的研究,两汉时期诗赋韵文用韵显示,两汉音与先秦音的不同主要表现在韵部的分合不同和同部之内的字类的变动。如西汉时期魚、侯合为一部,脂、微合为一部,真、文合为一部,质、术合为一部;而到了东汉,韵部的部数和西汉相同,但魚部中的麻韵系字(如“家华”)转入歌部,歌部中的支韵系字(如“奇、为”)转入支部,阳部中的庚韵系字(如“京、明”)转入了耕部。但两汉的元部字和先秦基本一致,而且与《诗经》韵系的元部没有明显的变化。例如贾谊《鵩鸟赋》叶“迁、还、蟺、言”;枚乘《七发》叶“湲、延、言、观”;司马相如《子虚赋》叶“曼、山、薠”,又叶“鸾、干、犴、狿”;王褒《洞箫赋》叶“山、辕、残、盘”;扬雄《羽猎赋》叶“旃、鞭、关、翰”;刘歆《甘泉宫赋》叶“连、山、衍、泉、蘩”(以上西汉)。班彪《北征赋》叶“漫、怨、患、藩、侃、残”;傅毅《七激》叶“轩、鸾、原、山、旋、殚、旋”;班固《西都赋》叶“安、山、川”,又“连、閒、钱、焉”;崔骃《大理箴》叶“官、虔、残、干”;班昭《东征赋》叶“卷、閒、叹、焉”;张衡《温泉赋》叶“山、泉、峦、原”,又《西京赋》叶“泉、寒”,又“般、姦、旃、兰”,又《东京赋》叶“泉、山、殚”,又“旋、前、辕”;崔瑗《东观箴》叶“观、官、贯、言、宣、安、虔、干、言、残”;马融《广成颂》叶“悍、峦、樠、端、猨、单”;皇甫规《女师箴》叶“官、闲、蘩、怨”;王延寿《鲁灵光殿赋》叶“环、观、延”;蔡邕《释诲》叶“權、烦”;边让《章华台赋》叶“单、盘、叹、难、桓、欢”;蔡琰《悲愤诗》叶“患、单、关、蛮、漫、叹、安、餐、乾、难、颜”。(以上东汉)

同时,我们注意到两汉韵文中,元部字与真(文)部字合韵现象较多,特别是在东汉,例如:邹阳《几赋》叶“云、冤”;司马相如《子虚赋》叶“兰、干、荪、薠、原、衍”;王褒《洞箫赋》叶“迁、坚、天、山、渊、根、颠、閒、猨、諠、恩、然”;刘向《熏炉铭》叶“山、盘、烟、天”;扬雄《扬州箴》叶“蛮、旋、山、川、昏、干”(以上西汉)。桓谭《仙赋》叶“新、元”;傅毅《洛都赋》叶“然、川、山、前、天”;班固《西都赋》叶“馆、环、年、麟、论”;崔駰《博徒论》叶“芸、椽、穿、酸”;史岑《出师颂》叶“原、艰、边、褰、铉”;许慎《说文解字后叙》叶“耑、分、贯、联、原”;张衡《东京赋》叶“乾、然、愆、言、戋、盘、玄、虔、殚”,又“轩、闲、纷”;崔瑗《河堤谒者箴》叶“泉、天、川、门”;马融《长笛赋》叶“山、根”;王逸《荔枝赋》叶“臻、繁、天”;赵壹《刺世疾邪赋》叶“贤、權、痕、缘、狺、前、燃、妍、门、年、存、延、贤、钱、边”;蔡邕《胡府君夫人黄氏神诰》叶“媛、建、漢、衍、顺、变”;阙名《费凤别碑》叶“坚、篇、言”;又《曹全碑》叶“门、山”;无名氏《相和曲·江南》叶“莲、田、间”;又《君子行》叶“然、间、冠、肩、难、餐、贤”;又《满哥行》叶“亲、言”;又《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叶“还、官、婚、人、言、君、门、言、烦”,又叶“言、门、专、缘、姻”,又叶“婚、云、幡、轮、鞍、穿、珍、门”。(以上东汉)特别是东汉,元部与真(文部)合韵的情况较多,更值得注意。

到了魏晋南北朝,由于异族的侵扰(“五胡乱华”),人民的迁徙(由北往南),汉语语音变化加剧。无论声、韵、调演变都很大。③就元部来说,从这一时期诗人用韵来看,汉魏以前的上古元(寒)部,晋宋(北魏)以后分化为寒、先两部。寒部包括《广韵》的寒、桓、删三韵,先部则含《广韵》山、元、仙、先四韵。同时上古真(文)部中所含部分先、仙韵字及山、删韵少数字(如“艰悭颁”)亦分别转入寒、先两部;而真部又逐渐分化为真(含真谆臻)、文(含殷文)、魂(含痕魂)三部。齐梁以后又发生一个突出的变化,即元韵与痕、魂合流为一部。从南北朝诗人用韵来看,较早显露这一变化的是临沂颜延之(384-456)、东海鲍照(405-466)、阳夏谢庄(421-466)、武康沈约(441-513)、考城江淹(444-505)等。如颜延之《挽歌》叶“昏、门、园、根”;鲍照《代东武吟》叶“喧、言、恩、源、垣、奔、温、存、论、门、豚、猿、怨、轩、魂”;谢庄《怀园引》叶“荪、樊、园、喧、门”;沈约《酬谢宣城》叶“门、喧、翻、园、尊、荪、存、崑、繙、源”;江淹《恨赋》叶“原、魂、论”,又叶“冤、魂、门、恩、言”。虽然也有与寒(桓删)、先(仙山)两部合韵者,但元(痕魂)、寒(桓删)、先(仙山)三部的分野还是很明显的。此时这三部的主元音已分化,即分别为、[a]、[e]。从上古寒部(亦称元部)分化出来的元部,其主元音[a]受介音的影响,逐渐演变为,而原魂部的主元音[],也是个较高的央元音,所以也比较容易与元韵合流。《切韵》系韵书“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仍将元与魂、痕等分立。但后又在元韵韵目下注明“魂痕同用”。

元与痕魂同部直到隋末唐初仍然未变,如初唐四杰——骆宾王(640-684)、卢照邻(640-?)、王勃(649-676)、杨炯(650-693)的诗韵虽各有元、魂(痕)独用例,但元、魂(痕)合用则有5例④。如骆宾王《晚渡》叶“源、门、翻、喧、繁、魂”,又《送关》叶“门、樽、繁、喧、言、园”;卢照邻《三月曲水宴得尊字》叶“园、尊、存、樊、源、轩、荪、猿、翻、喧”,又《怀仙引》叶“轩、门、猿”,又《同崔录事哭郑员外》叶“尊、存、论、园、鲲、魂、门、尊、昏、孙、猿、言”。同时代的其他诗人用韵亦然,例如郭震(656-713)《寄刘校书》叶“昏、恩、轩、门”;陈子昂(661-702)《感遇诗三十八首之三十一》叶“门、冤、存、论、源、言”;沈佺期(?-713)《初冬从幸汉故青门应制》叶“门、原、园、论、屯、烦、轩、藩、恩、言”;张说(667-730)《南中别王陵成崇》叶“言、孙、门、恩”,又《岳州别子均》叶“魂、藩、猿、门”,又《翻著葛巾呈赵尹》叶“翻、存、门、源”;苏颋(670-727)《奉和圣製过晋阳宫应制》叶“昏、原、尊、孙、魂、藩、翻、垣、言、恩、门、元”。

此时近体诗已形成,也就是说,律诗的平仄、用韵规律已基本固定。所以此后口语虽已发生变化,如寒山子和拾得诗韵所反映的,⑤但盛唐以后的诗人做律诗,一直遵循着这一固定的格律,即后来所谓的“平水韵”。⑥如王维(701-760)《早入荥阳界》叶“藩、繁、言、喧、村、论”,又《重酬苑郎中》叶“尊、恩、坤、门、论”;崔颢(?-754)《邯郸宫人怨》叶“尊、翻、言、存、门、孙”;李白(701-762)《赠武十七谔》叶“门、恩、言、垣、猿、奔、原、魂”,又《赠宣城太守悦》叶“存、原、喧、藩、根、荪、恩、园、魂、门、翻、言、鵷、尊、敦、奔、轩、温、昏、论、辕、盆、鲲、騫”;高适(702-765)《同韩四薛三東亭月》叶“存、言、昏、原、论、尊、村、园”;刘长卿(709-约780)《献淮宁军节度使李相公》叶“喧、尊、恩、门、原”,又《哭陈歙州》叶“原、孙、园、门、存”;杜甫(712-770)《望岳》叶“尊、孙、盆、门、源”,又《贻华阳柳少府》叶“门、温、奔、礅、根、原、翻、烦、存、阍、论、璠、尊、孙、垣、繁、喧、盆、痕、村”,又《园官送菜》叶“恩、存、繁、园、论、原、根、喧、昏、纨、痕、轩、端”(此诗最后杂用一个寒部桓韵“端”字);岑参(715-770)《早春陪崔中丞同泛浣花谿宴》叶“暄、村、翻、昏”;韦应物(737-约789)《示从子河南尉班》叶“存、言、藩、恩”;孟郊(751-814)《巫山行》叶“猿、魂、言、门”;韩愈(768-824)《郴州祈雨》叶“魂、繁、言、奔、轩”,又《和李司勳过连昌宫》叶“根、原、孙”;刘禹锡(772-842)《唐侍御寄游道林岳麓二寺诗并沈中丞姚员外所和见徵继作》叶“蹲、奔、阍、吞、鶱、翻、言、昏、痕、门、黁、猿、魂、园”;白居易(772-846)《养拙》叶“辕、门、园、尊、喧、言、源、根”,又《早春》叶“暄、根、门、言”;柳宗元(773-819)《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叶“园、根、喧、言”,又《饮酒》叶“尊、烦、暄、温、繁、言、荪、存”;李贺(779-831)《送王十一南行》叶“村、尊、翻、魂、昏、温、烦、根、猿、沅”;杜牧(803-852)《春申君》叶“恩、魂、园”;李商隐(812-858)《雨》叶“园、喧、翻、恩”,又《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叶“原、昏”。

但这些诗人的古体诗则一般不遵循这一格律。因为在当时的口语里元韵字已与寒、先部合流。为了避免出韵,有的诗人甚至在其近体诗里尽可能将元部字中的痕魂韵与元韵分开用,即痕魂同用,元韵独用,互不杂用。这在许浑的诗里反映得更为明显。有时候稍不留意,痕魂韵字混入真文部,或元韵字混入寒先部。所以晚唐以后直至清末,做近体诗,就要死记元韵和痕魂韵的收字,否则就很容易出韵。参加科举考试,一不小心,就会丢掉了功名。

宋元以后的汉语语音变化则反映在词曲用韵和一些古籍注音及韵书、韵图上。鲁国尧(1994)曾穷尽式的研究了宋词用韵,得出的结论是,宋代的词韵共分十八部。其第九寒先部含《广韵》寒桓删山元仙先诸韵,与第十一真文部(含《广韵》痕魂臻真谆欣文诸韵)已明显分开,虽然也存在合韵现象,那往往是作者方音的反映。王力先生(2008:296、309-312、320-321)《汉语语音史》第六章“宋代音系”则据南宋朱熹(1130-1200)《诗集传》《楚辞集注》叶音反切,研究得出宋代有三十二个韵部,其收-n尾的有寒山、魂闻、元仙、真群四部,即将宋词寒先和真文二部各又分为两部。其中元韵唇音字归寒山部,元韵喉牙音字则入元仙部。朱熹的读音可能反映了南方的雅音,而北宋邵雍(1011-1077)的《声音倡和图》,据陆志韦先生(1988)和周祖谟先生(1966)研究,寒山与元仙已合流,即其“声三”收-n尾的仅有“辟:千典旦,翕:元犬半”和“辟:臣引艮,翕:君允巽”两部,实与宋词用韵相同,即仅分寒先与真文两部。其寒先部已包括《广韵》寒桓删山仙先和元诸韵。北宋苏轼(1039-1101)的古体诗用韵亦是臻摄的元韵无论喉牙唇音均已和山摄诸韵相押,而不像其近体诗那样只与臻摄痕魂同用。可见这是汉语共同语的基础方言—北方话的普遍的语音变化和特点。

元代周德清(1277-1365)的《中原音韵》则又将山摄诸韵与臻摄元韵析分为寒山、桓欢和先天三部(另将真、文合为一部)。据赵荫棠(1936)、陆志韦(1988)、杨耐思(1981)、李新魁(1983)、宁继福(1985)等人的研究,《中原音韵》的寒山部含《广韵》寒、删、山和仙先各一部分及元韵唇音与凡韵唇音字,包含[an][ian][uan]三个韵母(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原本收-m尾的凡韵唇音字开始转变为收-n尾)。桓欢部含《广韵》桓韵,仅一个韵母。先天部含《广韵》仙先各一部分字及元韵非唇音字。高安周德清强调了他的《中原音韵》是抛开《广韵》的传统、依据其前辈和当时戏曲用韵而归纳出来的“中原之音”。从元曲的用韵来看,周德清的韵部分类基本符合事实。但也有出韵的,特别是所谓险韵。比如桓欢韵部,元曲虽然有独用的,但桓欢与寒山混用的情况也不难发现。王力先生《汉语语音史》所举元杂剧中桓欢韵例就杂有寒山韵字。⑦再举元散曲的例证。如庾天锡(元大都人,生卒年不详)《小令·双调·雁儿落过得胜令》叶“艰、换、烂、间、闲、干、弹、叹、山、间、斑、烂、矸、寒、间、看、颜、满、山、难”,这是寒山韵中混入桓欢韵的“换、满”。据蒋冀骋(1997)研究,元人散曲中,桓欢部不仅与寒山部混用,而且还和先天部合韵,如济南张养浩(1269-1329)的《小令·双调·庆东原》叶“弦、恋、川、烟、天、乱”。可见《中原音韵》里桓欢韵的独立有可能反映了周德清的方音。

明清时代最能反映当时汉语共同语的实际语音的是明末金台(今河北保定)徐孝的《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成书于明万历三十年即1602年)。⑧它的韵母系统分为“通、止、祝、蟹、垒、效、果、假、拙、臻、山、宕、流”十三摄,实即十三个韵部。其中山摄含[an][ian][uan][yan]四个韵母。从其各韵母下所列举的例字,即知包括了《中原音韵》的寒山、桓欢、先天和监咸、廉纤五部。后二部本收-m尾,现已与收-n尾的前三部合流了。这与《等韵图经》的成书年代差不多同时的高阳(亦今保定地区)王荔(青屏)的《正音捃言》(1573-1620)所记当时官话的韵母系统已完全一致。⑨这也就是近代十三辙中的言前辙或现代汉语拼音方案“韵母表”中的安[an]烟[ian]弯[uan]冤[yan]四个韵母。这就是中古元部演变到现在的结果。

①举平以赅上、去。其入声韵为月部,本文暂不讨论月部的问题。

②参看江有诰《音学十书》,中华书局,1993年版。

③参看周祖谟《魏晋音与齐梁音》、《魏晋宋时期诗文韵部研究》、《齐梁陈隋时期诗文韵部研究》,均收入《文字音韵训诂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又王力《南北朝诗人用韵考》,原载《清华学报》11卷3期,1936年,收入《王力文集》第18卷,山东教育出版社。

④参看李维一、曹广顺、喻遂生《初唐四杰诗韵》,《语言学论丛》第9辑,1982年。

⑤参看若凡《寒山子诗韵(附拾得诗韵)》,《语言学论丛》第五缉,1963年。据研究,寒山子诗韵,痕魂只与真谆殷文同用,而元韵字用过8次,均与山摄寒桓山删仙先相押,无一与臻摄痕魂相押的。

⑥参看鲍明炜《初唐诗文的诗韵》,《音韵学研究》第二辑,中华书局,1986年;又《李白诗的韵系》,《南京大学学报》(人文)1957年1期,又《白居易、元稹诗的韵系》,《南京大学学报》1980年2期。张世禄《杜甫与诗韵》《复旦大学学报》1956年1期。师为公、郭力《沈俭期、宋之问诗歌用韻考》,《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2期。李无未《韦应物诗韵系》,《延边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年2期。荀春荣《韩愈的诗歌用韵》,《语言学论丛》第九辑,1982年,又《柳宗元诗文用韵》,《社会科学战线》1992年,4期。冯志白《刘禹锡诗文用韵考》,《语言研究》1996年增刊。熊江平《杜牧诗韵考》,《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1期。

⑦王力《汉语语音史》第七章“元代音系”所举贾仲名《萧淑兰·第四折》“古寨儿令”叶“看、欢、弹、端、暖、鸾、伴”。其中“看、弹”属寒山,余属桓欢。

⑧参看陆志韦《记徐孝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收入《陆志韦近代汉语音韵论集》,商务印书馆,1988年。郭力《〈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研究》,收入郭力《古汉语研究论稿》,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年。

⑨参看唐作藩《〈正音捃言〉的韵母系统》,收入唐作藩《汉语史学习与研究》,商务印书馆,2001年。

标签:;  ;  ;  ;  ;  ;  ;  ;  ;  

中元古代的形成与演化_中古汉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