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RBD发展的驱动机制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机制论文,城市论文,RBD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引言
自从Stansfield C A和Ricket J E(1970)以及Smith S(1983)提出城市RBD的概念被引入以来,国内逐步掀起了对城市RBD研究和建设的高潮。根据城市RBD研究文献、百度网络搜索整理发现,目前,已经建成RBD和有建设呼声的城市多达40多个,而研究文献也有近几十篇之多。可以说,目前,中国处于城市RBD大发展的前期阶段。
理性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其中,有关城市RBD发展驱动机制的研究,是揭示城市RBD发展来龙去脉的关键问题,因此,在当前我国城市RBD即将大发展背景下对该问题展开研究,恰逢其时。但遗憾的是,学术界并未发现发展驱动机制的研究成果。而有关城市RBD驱动机制问题的研究,则已有研究者涉足:有关城市RBD形成驱动机制的研究认为(保继刚、古诗韵,2002;保继刚,2005),城市RBD的形成是各种需求作用的结果。有关形成动力的研究(黄震方、侯国林,2001;王娟,2004)在认可供求导致城市RBD形成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支持系统、中介系统,以及政策等因子的重要性。
据学术界的理解(张立生,2004),所谓城市RBD发展的驱动机制,指的就是驱动城市RBD发展的各驱动力是如何作用,并最终导致城市RBD不断发展的。因此,要研究城市RBD发展的驱动机制,首先要分析驱动力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弄清楚这些驱动力的作用程序。
2.城市RBD发展的驱动力系统
从根本上来说,城市RBD的发展归根结底是由游憩者的行为驱动的,而游憩者行为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各种需求,前述的研究成果也表明了这一点(保继刚、古诗韵,2002)。在需求的驱动下,直接引发了供给因素,然后两者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城市RBD的形成并逐渐向前发展。同时,这些驱动力得以顺利的相互作用还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和支持系统,它们共同构成了城市RBD的驱动力系统。
可见,驱动城市RBD发展的动力系统有着明显的层次性,从其作用的关系上来说,其大体上可以分为源动力、次生动力和环境条件三个层次。
2.1 源动力
城市RBD的发展是相关旅游企业聚集的结果。而众所周知,旅游企业是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标的市场主体,要促使这些旅游企业在空间上聚集,就必须有经济利益的驱动。因此,城市RBD发展的源动力就是大量游憩者的消费所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如果没有这些游憩者的需求,城市RBD旅游企业的任何商品和服务都将无法销售,对于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旅游企业来说,如果无法销售该企业的商品和服务,企业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同样,没有这些旅游企业的支撑,城市RBD的发展就无从谈起。可见,游憩者对于城市RBD旅游企业商品和服务的需求所带来的巨大的经济利益,是驱动城市RBD发展的动力之源,这里称之为源动力。
城市RBD消费者的构成具有特殊性,主要由外来旅游者,辅以部分城市游憩者构成。对于外来旅游者而言,其身处异国他乡,为了满足其旅游的目的,旅游者的需求是极其多样的。一般而言,主要包括六大要素的需求。六大要素是旅游者为了达到其旅游目的,在旅游的过程中最经常、最普遍也是最大的旅游需求,离开了这些要素的需求,不要说城市RBD,就是普通的旅游活动也难以产生。对于城市游憩者来说,由于距离其居住地比较近便,虽然其需求没有旅游者那么广泛和多样,但是一般也多涉及到休闲、餐饮、购物等需求,而且,随着其经济条件的改善和社会的发展,其需求也可能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这种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城市RBD旅游企业的构成。
2.2 次生动力
上述的源动力无法直接驱动城市RBD的发展。城市RBD发展的重要表现是构成城市RBD旅游企业的聚集,因此,城市RBD的发展是在一些具体的驱动力作用下发生的。从理论上来说,这些具体驱动力是源动力驱动下而出现的一些具体行为,这些行为具体驱动城市RBD旅游企业聚集,它们是直接和可见的。具体说来,这些直接的驱动力主要包括在行政区经济作用下的政府行为驱动和在市场机制条件作用下的企业行为驱动。
城市RBD旅游企业聚集的直接驱动力,是由游憩者需求行为带来的经济利益这个源动力引发的结果。如果没有经济利益的驱动,旅游企业聚集的行为就不会发生,城市RBD也就无从产生和发展。因此,这个直接的驱动力,是由消费者需求所产生的经济利益这个源动力诱发的结果,是在源动力的作用下所产生的次生动力,这里称之为次生动力。
在理想的条件下,市场机制的最大特征就是以价格为杠杆,自动的实现企业的优胜劣汰。对于城市RBD的旅游企业来说,市场机制的具体贡献至少在于,在支持系统的支持和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等条件下,旅游企业能够自动的寻找到其布局的合理区位。具体来说,由于一些区位有着强大的区位旅游吸引力吸引了大量的游憩者,这些强大旅游吸引力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收益。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构成城市RBD的旅游企业自动地向某个(或者某些)有特定经济收益的区位聚集,聚集的过程就是城市RBD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因此,在市场机制健全的条件下,旅游企业的聚集行为就成了直接驱动城市RBD发展的驱动力。
上述的分析是在理想条件下得出的结论。但是,市场机制也不是万能的,尤其是在当今的条件下,由于中国还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市场机制还不太健全,存在着行政区经济的现象(舒庆、周克瑜,2003)。在上述的这些背景下,政府行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同时也是政府的职能之一,政府在区域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相当的明显(张立生,2004)。可见,政府的行为对于城市RBD同样有重要的驱动作用。
具体来说,在城市RBD旅游企业聚集的过程中,由于政府经济职能的存在,当大量外来旅游者和城市游憩者涌入城市某些有着强大旅游吸引力的区位时,政府也会以自己的实际行为,帮助企业抓住由于消费者需求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进而以此来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为了做到这些,政府一般可以通过政策与组织保障、编制和实施城市规划、提供公共服务等具体的行为,来直接推动构成城市RBD的旅游企业的聚集。
因此,政府行为的驱动也是城市RBD形成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次生驱动力,特别是在中国经济还处于转型时期的情况下,这个驱动力显得尤为重要。
2.3 环境条件
上述驱动城市RBD发展的各驱动力能够顺利地起作用,必须具备一定的环境条件。这些环境条件主要包括宏观背景、中观条件和微观条件(张立生,2006)。其中,宏观背景主要包括宏观经济发展背景、宏观游憩发展背景、城市发展背景、社会文化背景、其它社会背景等;中观条件主要包括城市旅游发展条件、城市历史文化条件、城市交通条件、城市政府支持条件、城市经济条件、其它城市条件等;微观条件主要包括微观区位条件、周边居民支持条件、微观交通条件等。
2.4 小结
根据上述的分析,促进城市RBD发展的驱动力系统主要由源动力、次生动力和环境条件共同构成。其关系如下(图1):
图1 城市RBD发展的驱动力系统
上述的几何模型说明:城市RBD的发展不是单纯的某个驱动力作用的结果,其有着复杂的驱动力系统。对于驱动力系统而言,其有着鲜明的层次性:深层次的驱动力是游憩者消费行为产生的经济利益,这是城市RBD发展的源动力;在这个源动力的作用下,又催生出了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两个表层的驱动力,其直接促使构成城市RBD的旅游企业向着特定的空间聚集。而支持这些驱动力起作用的则是一些相关的宏观背景和具体条件。
3.城市RBD发展的驱动机制
城市RBD发展的基本原理就是,在特定的背景和条件下,那些有着强大区位旅游吸引力的区位会吸引诸多的游憩者。这些游憩者的需求所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使得企业和政府共同行动促使城市RBD的旅游企业聚集,并导致城市RBD的形成。而城市RBD一旦形成之后,又会凭借其功能和特征的优势产生新的更强的区位旅游吸引力,吸引更多的游憩者,进而产生更大的经济利益源动力,驱动城市RBD的新一轮发展。
可见,城市RBD发展的驱动机制过程是一个循环上升的发展过程,每一个循环都会促使城市RBD发展到一个新的层次,这些循环环环相扣地驱动着城市RBD不断向前发展。从形象的角度来说,这个过程就象一个上升的螺旋,这里称之为“城市RBD发展的驱动机制螺旋”。
为了更好的说明城市RBD发展的驱动机制,本文以下图的形式给予展示(图2):
图2 城市RBD发展的驱动机制螺旋
几何模型以图示的形式,展示了城市RBD的各驱动力是如何驱动城市RBD发展的。如果用文字来表述的话,其过程是:在背景和条件符合RBD发展的城市的特定区位,由于存在强有力的旅游吸引物,进而产生了强大的区位旅游吸引力。这些旅游吸引物的类型非常广泛,大体说来至少包括以下几类:一是旅游景区(点)和各种娱乐设施,如上海城隍庙城市RBD的豫园和城隍庙,南京夫子庙城市RBD的夫子庙、秦淮河和江南贡院,苏州观前街城市RBD的玄妙观等;二是商业设施和服务吸引。其中,文化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往往也是难以捉摸的,其对旅游者的号召力之强大,很难具体的量化。其载体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它即可以是住宿、娱乐、景区、建筑等设施的形式,也可以是餐饮、商品、服饰、道具等形式,甚至可以以一种现象、服务和氛围等虚无的形式出现。但是,不论以何种形式出现,其对旅游者的吸引力都是十分强大而难以捉摸的。如上海城隍庙、苏州观前街、杭州河坊街、南京夫子庙等城市RBD,均有深厚的特色餐饮、商业文化、宗教文化内涵。
一旦城市RBD拥有了强大的吸引力,其就会吸引大量的游憩者光顾。由于大量游憩者的光顾,特别是那些外来旅游者,因为其身处外地,为了满足其旅游目的,他们会产生大量的游憩需求和购物需求等。为了更好的满足这些需求,以获得其产生的巨大经济利益,政府和企业便共同行动,进而产生了两种直接的次生驱动力,直接促使相关旅游企业向着特定的区位聚集。一般情况下,在该过程中政府的行为起着组织者、服务者和管理者的角色,而企业的行为则是直接提供供给。当然,为了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供给相对应的也涵盖了多样性的旅游企业,这些企业主要包括饮食企业、住宿企业、旅游景区(点)、特色商店、娱乐设施以及其他旅游企业等。
这些旅游企业的聚集,在满足旅游者需求的同时,其本身也会由于设施和商品的齐全、文化内涵的积淀、规模的扩张而成为新的旅游吸引物,增加了原有区位的区位旅游吸引力,这会吸引更多的游憩者前往。至此,城市RBD发展的驱动机制便进入下一轮的循环。
城市RBD的发展便是在这种循环机制中不断螺旋式地向前发展。在这些驱动力作用的过程中,城市RBD的发展经历了自身成长的不同阶段:由于这些旅游企业都是构成城市RBD的实体要素,因此,这些企业聚集的过程,就是城市RBD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商业区的规模不断扩张,与此同时,规模的扩张和特色的增加又会产生新的吸引力,这种循环不断加强。在此过程中,判定城市RBD的各指标不断地增强,城市RBD在不断的形成和成熟过程之中。一旦旅游企业的空间聚集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即达到城市RBD的判断标准时,城市RBD就此形成。新的城市RBD一旦形成,其自身又以其特有的功能和特征而成为新的旅游吸引物,进而产生更强的新的区位旅游吸引力,这样,城市RBD又进入下一轮新的发展循环之中。这种循环不断进行,进而驱动着城市RBD不断向着更高层次的成熟阶段发展。
可见,城市RBD发展驱动机制的过程,也是城市RBD向着更高阶段演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其发展过程经历了孕育阶段、形成阶段和成熟阶段。并且,不同的行为主体角色在该过程中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这样,从不同的方向来看,城市RBD发展的驱动机制螺旋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从纵轴来看,城市RBD的发展有着明显的阶段性,表现在城市RBD的特征和指标不断得到加强;从横轴来看,城市RBD的空间规模不断得到扩张;另外,两轴之间为城市RBD发展的驱动机制过程,即驱动城市RBD发展的驱动力的作用程序,以及作用条件等。
4.城市RBD发展的各个阶段的特征
从上述的发展机制模型中可以发现,城市RBD的发展有其明显的阶段性,其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孕育阶段、形成阶段和成熟阶段。
4.1 孕育阶段
这个阶段,由于在某个(某些)特定区位存在着强烈的区位旅游吸引力,城市居民和外来旅游者开始大量的光顾该区位。消费者的光顾,带来了巨大的潜在消费市场和商机,为了捕捉这些商机,构成城市RBD的各个旅游企业开始向特定的空间区位聚集。只不过,这种聚集还没有完全达到城市RBD的判断标准,因此,其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城市RBD。此时,商业区已经有着种种向着城市RBD发展的趋势,城市RBD正在孕育之中,因此,该阶段称之为城市RBD发展的孕育阶段。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一是城市RBD发展的区位条件优越,具备强大的旅游吸引力,需求旺盛;二是城市RBD的各种特征逐渐增加,但是尚未达到典型城市RBD的标准。因此,其还不能够被称为典型的城市RBD。
据研究(张立生,2006),开封御街就处于这个阶段。表现在其规模较小,总体零售企业的数量还不足60家。其特色餐饮和汴绣等各种特色商品店虽有急剧增加的趋势,但就目前而言,特色还不够突出,表现在其特色店的数量较少,不少反映当地文化的特色餐饮店还鲜有在御街布局,如开封的诸多特色小吃店和小吃排挡等都没有在这里布局。但是,御街已经基本上具备了城市RBD的基本功能。
4.2 形成阶段
在这个阶段,构成城市RBD的各类旅游企业的聚集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城市RBD的各种功能和特征已经比较显著。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一是其在规模、功能和特征上均已具备了城市RBD的标准;二是城市RBD的内部空间结构分化不明显。由于城市RBD发育的不够成熟,城市RBD内部空间结构还没有十分显著的分化,没有出现诸如餐饮区、购物区等功能小区;三是城市RBD的对外辐射程度十分有限,城市RBD的边界比较容易判断。
据笔者的实地调研,杭州河坊街基本上处于这个阶段。就其规模而言,其特色商店数量约200多家。并且,其具备了城市RBD的基本功能,外来旅游者的构成也超过了城市RBD顾客总量的50%以上。但是,该城市RBD内部空间结构的功能分化不十分明显,而其对外的辐射更是十分的有限。具体表现在与河坊街相交叉的多个街道,只要迈出河坊街一步,就多是完全意义上的居民区或者普通街道,这些地方几乎没有任何城市RBD辐射痕迹的存在。另外,河坊街在空间上也没有出现十分显著的结构分化,虽然在河坊街的东段布局了一条美食街,但是其长度只有约10米左右,无法承担城市RBD的特色餐饮功能。而且,商业区内部存在各种功能店面混杂在一起的现象。
4.3 成熟阶段
随着进一步发展,城市RBD就会出现空间规模扩大、结构调整等现象,此时,城市RBD进入了成熟阶段。该阶段城市RBD的主要特征如下:一是城市RBD的规模比较庞大,特征和功能十分突出;二是城市RBD内部空间结构分化十分明显。内部功能出现了比较有规律的分化,出现了比较典型的餐饮区、游乐区、购物区等功能区域;三是城市RBD的对外辐射功能十分强大。表现在城市RBD的边界不十分显著,空间结构上出现了非常有规律的结构特征,有着比较明显的过渡区域。
实地调研发现,上海城隍庙城市RBD基本处于这个阶段。表现在:首先,其规模、功能和特征均十分典型和强大。比如,在访问中得知,其核心区外来旅游者的比例高于95%,而其特色旅游企业的数量也远多于500家;其次,该城市RBD的内部已经开始出现有规律的空间结构分化,游乐区、购物区和餐饮区都相对独立;最后,其对外辐射的特征十分的显著,表现在其周边的居民区和附近的地段,总能够看到城市RBD影响的痕迹,这种影响痕迹不仅表现在其对周边商业区的辐射,甚至有些周边居民区的房屋,被城市RBD的零售商租用作仓库,其对外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5.城市RBD发展的行为主体角色
在城市RBD发展的驱动机制中,作为行为主体的外来旅游者、旅游企业和城市政府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
5.1 旅游者
城市RBD的消费主体是旅游者,另外还包括部分的城市游憩者。对于旅游者而言,据研究,其消费特征主要有(张立生,2006):一是其消费行为具有有限的理性成份,注重旅游消费过程中的经济节约。表现出一定的“经济人”特征;二是其消费行为同时具有一定的非理性成份。特别是对于那些收入比较高的旅游者而言,其对旅游过程中无效旅游时间的节约更加注重;三是其消费具有多样性的消费倾向。对于旅游者而言,其消费满足的重要形式之一便是其旅游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倾向。因此,从总体上来说,旅游者是一个即注重经济节约和时间节约,又趋向于多样化旅游消费的消费群体。
对于城市RBD的发展来说,旅游者的这些消费特征下的消费行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起作用:一是从根源上来说,旅游者的旅游消费是城市RBD形成和发展的动力之源,没有这些消费主体,城市RBD的发展就会是空中楼阁,无从谈起;二是从过程上来说,旅游者的上述这些消费行为特征,又从多个方面催生出促进城市RBD发展的旅游企业行为和城市政府行为,而这些则是实实在在的促进城市RBD发展的可见的驱动力;三是旅游者消费多样化的倾向又决定了城市RBD旅游企业构成的多样性。
5.2 旅游企业
在城市RBD发展的过程中,旅游企业所起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其通过追求最佳布局区位的行为来满足其最大经济利益的市场行为方式,为城市RBD的发展选择了最佳的空间布局区位,保证了城市RBD的顺利形成和健康发展;二是旅游企业空间聚集的具体行为直接促进了城市RBD的发展和空间规模的扩张,是城市RBD发展具体可见的驱动力;三是与旅游者需求相对应的多样化旅游企业的聚集,决定了城市RBD的特征和功能,这使得城市RBD具有特定的内涵,从而有别于其它类型的城市商业区。
5.3 城市政府
政府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有着不同的假设,在我国经济转型时期,政府依然通过机构设置、制定政策和体制改革等方法,来实现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调控作用(汪宇明,2000)。
就城市RBD的发展而言,城市政府所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供宏观环境。这些宏观环境主要包括城市RBD发展所必要的经济政策、安全等环境;二是提供基础设施。城市RBD的发展必然需要一定的卫生、给排水等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也主要由城市政府承担;三是通过方案规划和政策调控等手段,促进城市RBD的旅游企业聚集,是城市RBD发展的重要直接驱动力之一,直接促进城市RBD的形成和发展;四是通过机构设置等手段,直接或者间接地实现对城市RBD的管理,以促进城市RBD的健康发展。
在城市RBD发展的过程中,这些作用随处可见。如上海市旅游发展管理委员会在城隍庙城市RBD设立的“旅游咨询中心”,苏州观前街城市RBD的“苏州市旅游服务咨询中心”和“苏州市观前地区综合管理办公室”,南京夫子庙城市RBD的“旅游咨询中心”和“夫子庙地区管理办公室”,杭州河坊街城市RBD的“河坊街管理委员会”等,都是政府行为实现其角色的具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