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独联体的经济一体化_经济一体化论文

论独联体的经济一体化_经济一体化论文

论独联体经济一体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独联体论文,经济论文,一体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学术界通过对欧洲经济共同体的研究,为一体化下了如下的定义:一个地区中若干国家通过条约组成集团,建立一整套国际或超国家的组织机构,实行一定程度的政策协调和紧密合作,甚至制定和执行共同政策。按一体化所涉及的范围,可以划分为经济一体化、政治一体化和军事一体化三个方面。世界上大多数一体化组织都是以经济一体化为其主要目标和形式,因此,经济一体化在一体化的研究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一般从贸易和流通的角度把经济一体化表述为:有关成员国之间取消所有歧视性贸易障碍,实行自由贸易,并在成员国之间建立某种合作和协调。其核心内容是建立一个产品、人力、劳务和资本可以自由流通的共同市场,亦即实现市场一体化,消除流通领域内的一切障碍和限制。实践证明,一体化的突破点和取得实际成效的领域是在经济方面。本文仅就独联体的经济一体化加以论述。

1 苏联时代的经济一体化

1.1 苏联时代经济的超一体化

在苏联时代,就生产的密切程度而言,其经济不仅是一体化的,而且是“超一体化”的,由于中央计划和供应的控制,苏联经济中区域分工水平已达到这样的程度,在全国范围内某一个企业的停工停产就可能导致数十家同类企业的瘫痪,甚至引起不同地区的成百相关企业的停工停产。苏联的这种经济一体化水平高于欧共体的经济一体化。

1.2 苏联指令性计划经济条件下一体化的特点

苏联指令性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一体化,是一种有别于欧共体式一体化的另一种模式。其特点一是建立在中央计划经济体制之上,二是这种一体化主要表现在生产领域,而不象欧共体一体化那样主要表现在贸易流通领域。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只有相互合作才能进行,就这一客观条件而言,苏联和欧共体两种形式的一体化并无差别,在中央控制管理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中,如同在自由市场经济中一样,起决定作用的都是商品和服务的直接生产和需求的经济联系。苏联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要远远高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其经济联系的多样化及其密切和深入的程度已初步达到了这样一种程度,即整个国内经济空间变成了一个统一的经济有机整体。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专业化的集中生产程度甚至高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集中程度。国内经济空间一体化的诸种因素:如统一的法规、信贷金融和财政体系,社会主义国家并不比资本主义逊色。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内经济空间一体化的程度并不比市场经济国家的程度低。

1.3 苏联经济一体化的影响

由于苏联和西方经济一体化所依靠的手段和基础不一样,使得这两种一体化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命运和后果。在西欧,一体化事业不断向纵深和高层次发展,而在东欧、前苏联国民经济的一体化则最终夭折了。其原因在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内部、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受市场机制的间接调控,国家或国家组织机构对它的影响和作用相对要轻许多。在这种条件下,不管是国家内部还是国家间的一体化进程不仅可能,而且不可避免。而在中央集权的管理体制下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联系则受到虚假的市场机制的调节。正是这种本质性的不同条件导致了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一体化的这样一个后果:在某些国家内部这种独特的指令性一体化是可能和必要的,而在国际经济体系中这种一体化或者是不可能的,或者注定是短命的,因为这种虚假一体化是表层的、无效率的和可逆转的。

中央计划经济本身在体制上的先天不足和缺陷,注定了这种一体化的低效益和非自然性。随着苏联的解体,原来的经济联系被割断,前苏联经济开始了分崩离析(非一体化)的过程。

1.4 苏联生产领域一体化倾向十分突出

苏联时代,生产地域分布不平衡,使得全国范围内一体化明显。

在经济上,前苏联各共和国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如白俄罗斯90%的能源靠俄罗斯供应,85%的产品为俄生产;乌克兰65%的天然气和90%石油来自俄;哈萨克斯坦经济的75%与俄相关;而俄罗斯所需羊毛和棉花则由中亚和外高加索提供等等。

又如苏联时代,钢铁工业地区分布不平衡,使得钢铁工业生产各环节在全苏范围内一体化倾向十分突出。主要钢铁生产区集中在欧洲地区及乌拉尔,占全国钢铁厂总数的86%、生铁产量的88%、钢及钢材产量的86%。在欧洲地区内部,钢铁工业又主要集中在乌克兰,其次是中央区和西北区。从全国来看,乌克兰和乌拉尔两区占钢产量的绝大部分。而乌拉尔以东的广大东部地区,虽占全国总面积的3/4、总人口1/4、铁矿石探明储量的近1/4、炼焦煤探明储量的2/3,但目前只有13个大小钢铁厂,仅占全国钢铁厂总数的14%。钢铁工业地区分布上的不平衡,必然要造成原、燃料及产品运销联系上的不合理,铁路运输出现“东煤西运”和“西矿东运”以及供产销间的严重脱节。苏联主要钢铁产区的乌拉尔、西西伯利亚和西北区铁矿石供应不足,需从中央黑土区的库尔斯克和哈萨克斯坦的库斯坦奈等地大量调入。炼焦煤的运量更大、运距更长。乌拉尔所需的几乎全部炼焦煤靠库兹巴斯和卡拉干达供应。中央区所需的全部炼焦煤由顿巴斯、库兹巴斯和伯朝拉供应,特别是库兹巴斯的炼焦煤西运的最远距离达到4000多km。

苏联钢铁产品在地区上产销不平衡,使得钢铁产品在地区上进行大量调运,调运的主要流向,一是在西部地区内部,由乌克兰调往中部区、西北区、波罗的海沿岸、白俄罗斯、伏尔加河流域、北高加索及外高加索区;二是由乌拉尔调往中部区、伏尔加河流域、西北区、白俄罗斯及波罗的海沿岸区。此外,还从乌拉尔调往西西伯利亚、远东区、哈萨克斯坦和中亚区;从西西伯利亚调往乌拉尔、东西伯利亚、远东和中亚区;从哈萨克斯坦调往同乌拉尔毗邻的欧洲部分地区。

在钢铁工业基地内部,联系也表现出一体化的趋势,如乌克兰钢铁工业基地的煤炭、矿石产量均自给有余。炼焦煤产量的80%和商品矿石的60%左右供区内自用,其余调往俄罗斯中部区、外高加索等地。中部区的铁矿石资源丰富,所生产的矿石除供区内需要外,还有大量余矿供应西北区、乌拉尔,还有一部分供乌克兰、西伯利亚等地,而中部区所需炼焦煤则由库兹巴斯调入。

2 独联体经济一体化的趋势

2.1 一体化是共同的愿望

苏联各共和国70年来形成了难以割断的错综复杂的经济关系,由于苏联解体和独联体成立之初各成员国的离心倾向而导致中断,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据统计,与1991年相比,1992年独联体国家工业总产值下降18%,外贸额减少25%,通货膨胀率高达2000%,1992—1993年,各成员国经济下降幅度的1/3—1/2是由原有经济联系中断所造成的。在苏联解体后,原苏联各共和国尝到了中断相互联系的苦头。经过一年多的实践,独联体成员国从离心倾向造成的后果中逐步觉醒,对西方国家不切实际的幻想也已打消,进一步加强独联体内部的合作和一体化普遍成为这些国家的共同愿望。在独联体各国面对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而束手无策之时,恢复被破坏的苏联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成为一种客观选择。这一恢复从前的经济联系并力图在新的市场经济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的进程被称之为独联体各国经济“重新一体化”。1994年9月, 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在第49届联大上指出:“独联体国家是俄罗斯在经济和对外政策方面优先考虑的对象。俄罗斯与这些国家的关系比通常的睦邻关系更为密切,它可以说是一种血统关系。”原来在独联体中离心倾向较强烈的乌克兰、摩尔多瓦、阿塞拜疆和白俄罗斯等国,其新领导人当选后均呼吁加强独联体的一体化。从1993年下半年起,独联体开始出现向心倾向。其主要表现在:一是独联体的总体关系趋于改善。如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先后加入独联体,除波罗的海三国外,其他前苏联各国都加入了独联体。二是经济联系逐步恢复。如独联体成员国签署了《经济联盟条约》,并达成建立跨国家经济委员会的协议。三是军事合作有所进展。如白俄罗斯、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加入了原有六国参加的《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

2.2 缓慢的经济一体化

2.2.1 构筑经济一体化的框架。独联体成立后签署了300余项关于经济一体化问题的文件,并相应成立了一系列机构,为各成员国实行经济一体化构建了基本框架。其中建立经济联盟在独联体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1993年5月, 独联体国家元首理事会会议通过了建立经济联盟宣言。当时在10个成员国中,除土库曼斯坦外,其他各国领导人都签署了这项宣言。1993年9月,在关于建立经济联盟宣言的基础上,独联体10个成员国签署了建立经济联盟的条约,进一步确立了关于建立经济联盟宣言所提出的基本原则和任务,确定了经济一体化的长期目标:分阶段建立商品、服务、资本和劳动力的共同市场。到1993年12月,独联体各成员国最终都签署了经济联盟条约。1994年10月,为推进独联体的经济一体化,完成经济联盟确定的长期目标,独联体12个成员国又达成了建立跨国经济委员会的协议。该委员会将负责协调独联体各成员国在经济、贸易、金融、生产领域的一体化进程。

2.2.2 俄、白、哈、吉四国实行关税同盟。四国在1995 年签署了《关税同盟协定》,该协定规定统一的海关法、统一的进出口税率等,并成立了四国一体化委员会,四国的货物和资本可在其边境内更自由地流动。四国领导人在1996年3 月又签署了《加深经济和人文领域一体化条约》,该条约的签署为这些国家进一步实现经济和人文领域的一体化奠定了法律基础。随着关税同盟的建立,四国之间取消了海关和关税,促进了相互间贸易额的大幅度增长。1996年上半年,哈萨克斯坦同俄罗斯的贸易额比1995年同期增长了80%,同吉尔吉斯斯坦的贸易额增长了一倍。

2.2.3 俄白两国向建立共同体的方向发展。1996年4月初,俄罗斯与白俄罗斯签署了关于建立两国共同体的条约。在两国“共同体”框架内,取消了边境限制和海关壁垒,向人们提供就业、受教育、获取医疗服务、购买财产等方面的平等机会。两国还准备建立统一的燃料能源平衡表。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实行以共同体为形式的一体化,在经济方面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即双方在经济上有很强的互补性和相互依存性。白俄罗斯经济潜力的75%与俄罗斯有关,由于白俄罗斯缺乏原料和燃料,其所需原料和燃料大部分由俄罗斯供应,在白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的对外贸易中,与俄罗斯贸易的比重超过85%,俄罗斯在白俄罗斯整个贸易中的比重,1994年为53.8%,1995年为55.4%。对俄罗斯来说,最重要的合作方面之一,是途经白俄罗斯进行最有利的过境运输以进入中欧市场。因为白俄罗斯有发达的陆路运输和管理运输网,能保障俄罗斯在欧洲方面的出口需要。同时,白俄罗斯农工综合体比较便宜的食品又可丰富俄罗斯的食品市场。

2.3 实行经济一体化的前景

2.3.1 经济一体化将处于突出的地位。1997年1月中旬,独联体成员国政府首脑会议着重讨论了独联体经济一体化发展构想草案并取得了一致意见,充分反映了各国加强经济合作的强烈愿望。虽然独联体经济一体化还处于初始阶段,其一体化水平仍然很低,仅相当于苏联时期的1/3。尽管独联体提出建立经济联盟,建立共同体的目标,但其成员国未能同步进入自由贸易区和关税同盟等比较初级的一体化组织形式阶段,而离建立经济联盟这种实现经济一体化的高级组织形式的目标还很遥远。但是,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潜力是较大的。双边或若干国家经济一体化进程比整个独联体经济一体化更快,如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四国经济一体化采取了关税同盟的形式,而俄罗斯和白俄罗斯要加快建立共同体,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的中亚经济联盟也向经济一体化高级形式的方向迈进。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独联体经济一体化的多种组织形式将同时并存,独联体总体的经济一体化与两国或多国的经济一体化也将同时并存。在这种同时并存并互相促进的格局中,经济一体化将有所发展并处于较突出的地位。

2.3.2 俄罗斯将是经济一体化的核心。在苏联各加盟共和国中,俄罗斯是经济最发达、实力最雄厚的共和国。前苏联的生产力布局,工业和科技区域大部分在其境内,特别是航天工业和航天科技力量,工农业总产值和主要工农业产品在前苏联经济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俄罗斯的综合国力决定了其在独联体中的主导地位。从在独联体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来看俄罗斯无疑会成为独联体经济一体化的核心。也正因为其地位如此重要,独联体国家才承认和支持俄罗斯作为苏联的继承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独联体形成后,俄罗斯在其有关事务中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而从发展的眼光看,未来独联体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这种主导作用。由此可见,在独联体的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俄罗斯必将处于核心地位。

2.3.3 一体化的道路并不平坦。首先,从独联体内部的情况看,各国的综合国力、国情和向市场经济转轨进程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这使得实行经济一体化的难度很大。而目前独联体的一些成员国对独联体一体化持有不同态度,也不利于独联体经济一体化的顺利进行。如摩尔多瓦想加入欧洲联盟,土库曼斯坦已加入了不结盟运动,格鲁吉亚表示不会走类似俄罗斯和白俄罗斯一体化的道路。另外,独联体内部将长期存在一系列的矛盾,特别是俄罗斯和乌克兰、俄罗斯与非俄罗斯国家、欧洲成员国与亚洲成员国之间的矛盾,独联体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将不会一帆风顺。而从国际环境方面,西方国家对独联体的一体化不会持欢迎态度,这种国际背景也会进一步增加独联体经济一体化的难度和复杂性。

收稿日期:1998—12—10

标签:;  ;  ;  ;  

论独联体的经济一体化_经济一体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