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美国经济联合会经济奖揭晓_经济学论文

2003年美国经济联合会经济奖揭晓_经济学论文

2003年度美国经济学联合会经济学大奖揭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学论文,美国论文,联合会论文,大奖论文,年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国经济学联合会最近宣布,将2003年度约翰·贝茨·克拉克奖(John Bates Clark Medal)授予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史蒂文·莱维特(Steven D.Levitt),以表彰他在实证经济学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将杰出资深会员奖(Distinguished Fellow Award)授予伯克利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爱尔玛·阿德尔曼(Irma Adelman)、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杰格迪什·伯格沃蒂(Jagdish N.Bhagwati)、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T.N.斯瑞尼瓦桑(T.N.Srinivasan),以表彰他们对经济发展理论、国际贸易理论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

一、媲美诺贝尔奖桂冠的荣誉

在当今西方经济学大奖之中,除诺贝尔经济学奖以外,美国经济学联合会所颁发的约翰·贝茨·克拉克奖与杰出资深会员奖无疑是两项最能与诺贝尔经济学奖相媲美的经济学奖项。

约翰·贝茨·克拉克奖设立于1947年,是以美国经济学联合会的创始人、联合会第三任会长约翰·贝茨·克拉克命名的经济学大奖,用于表彰“对经济思想和知识做出重大贡献、年龄不满40周岁的美国中青年经济学家。”素有“小诺贝尔经济学奖”之俗称。克拉克奖每两年颁发一位,截至2003年,共有28位经济学家获此殊荣。在历届克拉克奖得主之中,保罗·萨缪尔森(1947)、米尔顿·弗里德曼(1951)、詹姆斯·托宾(1955)、肯尼思·阿罗(1957)、劳伦斯·克莱因(1959)、罗伯特·索洛(1961)、加里·贝克尔(1967)、丹尼尔·麦克法登(1975)、约瑟夫·斯蒂格利茨(1979)、迈克尔·斯彭斯(1981)、詹姆斯·赫克曼(1983)等11位经济学家后来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美国经济学联合会杰出资深会员奖设立于1965年,用于表彰对经济学做出杰出贡献的资深美国经济学家。该奖每年评选一次,往届每次获奖者不超过2人,本年度首次同时授予3位经济学家。截至2003年,先后有69位著名经济学家当选为美国经济学联合会杰出资深会员。在当选为杰出资深会员的经济学家之中,阿瑟·刘易斯(1970)、贾林·库普曼(1971)、赫伯特·西蒙(1976)、威廉·维克里(1978)、罗纳德·科斯(1979)、热拉尔·德布勒(1982)、詹姆斯·布坎南(1983)、默顿·米勒(1990)、弗农·史密斯(1992)、约翰·豪尔绍尼(1994)、罗伯特·芒德尔(1996)等11位经济学家后来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规定,历任美国经济学联合会会长、历届弗朗西斯·沃克奖得主均为美国经济学联合会当然的杰出资深会员,不重复参加评选。其实,如果加上历任美国经济学联合会会长,那么,大部分荣获诺贝尔奖的美国经济学家均出自美国经济学联合会杰出资深会员之中,总计达24人之多。

二、史蒂文·莱维特

克拉克奖得主史蒂文·莱维特现年35岁,1989年获哈佛大学(经济学)文学士学位,1994年获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哲学博士学位。1997年起就职于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系,1999年起任该校经济学教授,2002年起任该校阿尔文·鲍姆讲座经济学教授。此外,莱维特还是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美国律师基金会、斯坦福大学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研究员。先后获得过国家科学基金会授予的科学家与工程师早期职业生涯总统奖,并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研究院经济学部院士。

莱维特作为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系成员,深受以贝克尔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经济学帝国主义”传统的影响,研究范围横跨经济、社会和法律科学领域,对委托-代理理论、犯罪及其成因、腐败、选举行为等方面均做出了贡献。近年来,他又将研究焦点集中于酒后驾车、飞机座椅及安全带的效率、体育比赛中的赌博、标准化考试中教师的欺诈等诸多社会问题。

美国经济学联合会在颂词中称道:“史蒂文·莱维特是一流的实证研究人员,他的兴趣广泛分布于包括经济、政治学、社会学和法学在内的许多社会科学领域。他的创新性实证调查工作考察了犯罪的原因、威慑手段的效力。他的新颖的证明方法使我们有可能更好地认识到许多根本性的、并且长期存在的难题。”

莱维特在芝加哥大学的同事,诺贝尔经济学奖与克拉克奖双料得主加里·贝克尔认为:“莱维特研究工作的特点是在发现有趣的问题时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在寻找论据验证他的假说时具有独创性,在进行经验检验时异常谨慎。”“莱维特把他和其他人发明的技术运用于犯罪与威慑、堕胎对犯罪数量影响的经验分析、学校及体育竞赛中的腐败等其他有趣问题的分析中。获得克拉克奖当之无愧。”

莱维特的另一位芝加哥大学同事,诺贝尔经济学奖与克拉克奖双料得主詹姆斯·赫克曼指出:“莱维特在一系列开创性论文中,用社会系统中出现的自然变量来解释重要的社会问题。”“他运用实证方法调查了警察机关对犯罪的影响、堕胎对犯罪的影响和许多其他社会现象。”“莱维特用这种方法大大加深了我们对犯罪成因、预防措施和其他许多重要问题的认识。”

三、爱尔玛·阿德尔曼

爱尔玛·阿德尔曼是当代西方著名发展经济学家与农业资源问题专家,是当代为数不多的杰出女性经济学家之一。她于1930年出生在罗马尼亚。1939年随父母移居巴勒斯坦,并在那里接受早期教育。后来求学于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先后获文学士学位(1949),文学硕士学位(1950),哲学博士学位(1955)。曾先后执教于伯克利加州大学(1955-1958),奥克兰大学(1958-1959),斯坦福大学(1960-1962);先后担任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副教授(1962-1966),西北大学教授(1966-1972),马里兰大学教授(1972-1979)。期间,曾担任斯坦福大学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研究员(1970-1971);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经济学家(1971-1972);荷兰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研究员(1977-1978)。1979年重返伯克利加州大学,任农业资源经济学教授至今。1979年曾任美国经济学联合会副会长。

阿德尔曼的主要研究兴趣集中于对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以便为世界范围内的贫困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她对每个领域都把实证分析与广泛的统计方法和运筹学方法联系起来,同时使用演绎和归纳方法,定性与定量方法,规范性方法和最优化方法。她对经济学的贡献突出地表现在,与C.T.Morris合作率先试图运用多元分析方法研究经济发展中经济、社会和政治力量间的相互作用问题。她们在《社会、政治与经济发展:定量方法》(1967)一书中使用了43个发展中国家的典型数据,通过对各种经济发展指标与种种同经济发展有关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因素之间的统计联系做了分析。在分析过程中,她们采用了“因素分析法”,以便把一大堆数据分解成能说明问题的少数几个“因素”进行研究,其中,尤其对其他发展经济学家所忽视的诸如政治稳定程度、金融市场“成熟程度”等因素进行了系统考察。此后,她们又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与社会平等》(1973)一书中将类似方法应用于同样的数据分析之中,试图解释发展中国家最贫穷家庭的收入增长份额。结果显示,即使所讨论的是“半发达国家”而非不发达的国家,这类经济增长也不能自动地提高穷人的收入份额。这一结论对西蒙·库兹涅茨所提出的“倒U字型”假说提出了挑战。

阿德尔曼对经济学的贡献还包括:在经济计划和政策分析中开创性地运用了可计算的一般均衡模型,并在发展中国家进行了实地应用。她与S.Robinson教授合作,尝试建立了一个适应第三世界国家(如朝鲜)的可计算的计划模型,其成果刊载于《经济发展的理论与设计》(与E.Thorbecke合编,1966)一书中。她在与S.Robinson合著的《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分配政策:朝鲜案例研究》(1977)一书中,对第三世界国家中公平与增长之间可能发生的冲突做了具体的案例研究。她最近的研究兴趣包括:土地改革、农业国家的工业化、制度变迁的模式、经济史的定量分析、不确定下的计划问题、收入分配、缓解贫困等。

四、杰格迪什·伯格沃蒂

杰格迪什·伯格沃蒂是印度著名国际贸易理论家与经济发展问题专家。1934年出生于印度孟买。1954年获孟买大学商学士学位。后求学于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1956年和1962年分获剑桥大学文科学士、文学硕士学位,1967年获麻省理工学院哲学博士学位。1961年起曾先后担任印度统计学院经济学教授、德里经济学院国际贸易教授。1968年起担任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1980年起担任哥伦比亚大学阿瑟·莱曼讲座经济学教授与政治学教授。伯格沃蒂是经济计量学会、美国哲学协会资深会员,美国艺术与科学研究院院士,曾担任美国经济学联合会副会长。他所获得的重要荣誉包括:印度的Mahalanobis纪念奖;美国的J.R.Commons讲座奖,F.E.Seidman政治经济学杰出奖等。

伯格沃蒂被认为是同时代最杰出的国际贸易理论家之一,并在经济发展理论、公共财政理论、新政治经济学等领域做出了贡献。他对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贡献包括:(1)建立了福利恶化型增长理论。他在著名论文《福利恶化型增长》(1958)中证明:在极端条件下,由于贸易条件的严重恶化,经济增长的结果反而可能使经济福利恶化。(2)讨论了在扭曲情况下的政策干预理论。他与Ramaswami合作在《国内扭曲、关税以及最优补贴理论》(1963)一文中提出:纠正国内市场失灵的最优政策是直接针对问题根源的国内政策,而不是国际贸易政策;使用贸易政策来处理国内市场失灵只是次优而非最优手段;只有存在国外扭曲时,关税政策才是最优政策。(3)通过对进口替代与出口促进两种经济发展战略所做的比较研究中证实:无扭曲的中性出口促进政策具有巨大的净收益。此外,他还发展了建立在职业阶梯模型和雇佣平等规则基础上的教育理论;提出和分析了人口在国际间自由流动情况下的税收权限问题;提出了用于分析疏通、逃税及其他类似活动及其福利影响的直接非生产性寻利理论(即DUP理论)等。

伯格沃蒂共发表200多篇论文,40余部著作。主要出版物包括:《贸易、关税与增长》(1969);《印度的工业化计划》(合著)(1970);《非法交易与国际贸易:理论与措施》(1974);《智囊流失与税收:理论与经验分析》(1976);《对外贸易体制与经济发展》(1978);《保护主义》(1988);《风险边缘的世界贸易体制》(1991);《转型中的印度:经济自由化》(1993)等。并先后于1971和1989年主持创办了《国际经济学杂志》与《经济学与政治学》杂志。

五、T.N.斯瑞尼瓦桑

T.N.斯瑞尼瓦桑是印度著名国际贸易理论家与发展经济学家。1933年出生于印度蒂鲁伯蒂。早年曾获印度马德拉斯大学数学学士学位(1953)与硕士学位(1954),后求学于美国耶鲁大学,先后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58)和哲学博士学位(1962)。曾长期就职于印度统计学院(1955-1957,1964-1979),1980年起任耶鲁大学S.C.帕克讲座经济学教授至今,曾一度担任该经济学系主任(1997-2000)。期间,先后担任耶鲁大学考尔斯研究会研究员(1960-1964),世界银行发展研究中心顾问(1977-)。他是经济计量学会、美国哲学协会资深会员;美国科学与艺术研究院、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曾获印度经济计量学会Mahalanobis纪念奖。

斯瑞尼瓦桑对经济学的贡献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对经济增长与发展动态过程的研究。其中包括:对E.Phelps所称的“积累黄金律”的论证;将最适度储蓄(积累)律推广到存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中(与Levhari合作);对开放经济中最适度增长问题进行论述(与伯格沃蒂合作);为印度建立实证计划模型等。(2)对国际贸易纯理论的研究。在这一领域的研究部分是与伯格沃蒂合作进行的,主要分析“扭曲经济”中关税与配额、要素积累、国内和国际要素流动、外援和其它资本流入等经济政策因素对福利的影响;并致力于将一般均衡模型运用于贸易政策的研究之中;此外还集中讨论了从1947年关贸总协定到世界贸易组织成立50年间发展中国家的多边贸易经济史。(3)对不确定性经济学的研究。主要探讨了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对储蓄的影响,对农场规模与农业生产率之间关系的影响,对借口不知情的情况下发生的逃税问题的影响,对商业政策的影响等。(4)对印度的贫困与收入分配以及贸易与发展政策问题的分析。主要分析了贫穷、营养不充分(under-nutrition)与营养不良(malnutrition)之间的关系;讨论了租佃和分成制等制度结构,债务、土地、劳动力和产品等各种市场间的联系,灌溉水和肥料等最优利用,以及其他诸如此类的农业发展问题。最近又与人合作为印度农业发展过程构建出了可计算的一般均衡模型。

在斯瑞尼瓦桑所发表的著作中,部分与J.N.伯格沃蒂合作,其中包括:《印度外贸体制与经济发展》(1975)、《国际贸易讲义》(1983,1998)、《印度的经济改革》(1993)、《发展中国家与多边贸易体制》(1998)等。其他著作还有:《印度的贫困与收入分配》(合编,1974);《五年计划期间对肥料的最优需求》(合著,1974);《经济政策与国家干预》(2001);《印度与世界经济一体化》(2003);《发展经济学手册》(联合主编,第1、2、3卷,1988,1989,1995)等。

标签:;  ;  ;  

2003年美国经济联合会经济奖揭晓_经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