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路改革与发展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战略论文,中国铁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中国铁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重大成就
中国铁路是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在现代化交通运输中,半数以上的旅客周转量和货物周转量是由铁路完成的。特别是长距离大宗货物运输和中长距离旅客运输,大部分依靠铁路。铁路的这种战略地位,是中国的自然资源分布与社会经济条件所决定的。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大力支持下,中国铁路建设和运输生产取得了巨大成就。从1978年到1993年的15年中,铁路营业里程从48600公里增加到53800公里,复线从7630公里增加到14315公里,电气化里程从1030公里增加到8934公里,机车保有量从9850台增加到14397台,客车保有量从14840辆增加到29395辆,货车保有量从25万辆增加到39万辆。铁路客运量从8.07亿人增加到10.45亿人,货运量从10.75亿吨增加到15.67亿吨,换算周转量从6400亿换算吨公里增加到15539亿换算吨公里。
1993年,中国铁路每营业公里运输密度已达到2888万换算吨公里,居世界第一位。
二、中国铁路正处于历史性大发展的新时期
中国铁路虽然有了较大发展,但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还很不适应。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对铁路运输的需求一直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从现在到本世纪末,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对铁路运输的需求将更加旺盛。这是由于:
第一、我国是大陆国家,幅员辽阔,地域宽广,决定了交通运输以陆上运输为主。我国资源分布与工业布局的不平衡态势,决定了大量的长距离的物资运输主要由铁路承担。
第二、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初期,资源密集型粗加工产品占重要地位,大宗、低值、散装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货物运输仍将继续增加,由此形成的对铁路运输的需求也将持续上升。
第三、我国人口众多,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中,人口流动迅速增加。在人均消费水平不高的情况下,中长途旅客仍将主要选择铁路运输。
第四、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90年代年均增长将在8%~9%以上,作为国民经济基础设施的铁路运输,必须保持相应的增长速度。
第五、我国的铁路运输,目前能力十分紧张,南方、华东、西南尤为突出。全国铁路要车计划只能满足60%,限制口只能满足40%。旅客运输也很紧张,特别是节假日,已达到拥挤不堪的程度。
上述这些基本国情,决定了近期我国铁路必须有一个历史性大发展。1993年3月我国八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和我国政府最近公布的《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都突出强调要加快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的发展,明确提出交通运输业要以增加铁路运输能力为重点,以发展运输大通道为中心的方针,通过采取建立铁路建设基金、多渠道筹集资金修建铁路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支持铁路加快发展。
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中国铁道部提出了“近筹缓解适应,远谋适度超前,闯出发展新路,真正当好先行”的指导思想。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第八个五年计划(1991~1995年)期间,计划建设新线6600公里,复线4100公里,电气化5600公里,到1995年底铁路路网规模将达到60000公里左右,铁路复线率和电气化率分别达到30%和23%左右。为此,我们正在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京九线、宝中线、侯月线、南昆线、兰新复线、浙赣复线和北京西客站等重点工程建设。目前,各项工程进展迅速。全长2377公里(包括联络线共2535公里)的京九线(北京至深圳)已进入全线铺轨阶段;全长1622公里的兰新复线(武威至乌鲁木齐段)只用2年时间,到1994年9月16日已全线铺通;宝中线(宝鸡至中卫)也已铺通;侯月线(侯马至月山)将于11月铺通;南昆线(南宁至昆明)工程已取得重大突破。1991年至1993年,共完成新线铺轨2813公里,复线铺轨2111公里,电气化里程1925公里。其中1993年完成新线铺轨1218公里,复线铺轨1281公里,电气化里程181公里,合计2680多公里,创造了中国铁路建设史最高水平。1994年预计新线、复线铺轨近3500公里,将再创历史新记录。
在此基础上,我们正在研究制定“九五”(1996~2000年)铁路发展规划纲要。初步设想,“九五”期间集中力量修建几条大能力、大运量的干线,争取到本世纪末,使中国铁路路网规模进一步扩大,复线和电气化率进一步增加,线路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同时积极进行北京至上海高速铁路的可行性研究。中国铁路具有宏伟的发展目标,前景十分广阔。
三、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中国铁路的发展与中国铁路的改革开放紧密相连。加快发展是目标,改革开放是动力。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铁路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按照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先后实行了铁路全行业投入产出经济承包责任制、简政放权、组建集团试点、改革财务清算、发展合资铁路、扩大利用外资、开拓多种经营等一系列改革,初步打破国家独资修路和经营统收统支的传统计划管理模式,开始形成效益与活力、积累与发展相结合的新机制,有力地促进了铁路运输生产力的发展。
当前,我国正在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已推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迅速扩大。铁路作为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和商品流通的运输主渠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不可能游离在外。为了实现中国铁路大发展的宏伟目标,中国铁路正在按照中共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的要求,不断深化以走向市场为基本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
我国铁路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就是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对铁路运力等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铁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快铁路建设,扩大运输能力,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更好地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中国铁路是国家基础设施,是社会公益性事业,又是多类型企业群体。我国铁路行业的基本属性和运力短缺的现状,增加了铁路新旧体制转换的难度。我们要在广泛学习借鉴国外铁路改革先进经验的同时,从中国铁路的实际出发,按照全面规划、配套实施、点面结合、有序推进的方法和步骤,坚持把铁路改革的个性特点与全国改革的共性要求结合起来,正确处理社会公益性与企业性、运输集中统一指挥与企业自主经营的关系,力争从管理体制、组织结构、企业制度、运价机制、经营方式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积极探索铁路走向市场的具体途径和有效形式。
中国铁路走向市场的改革正处于起步阶段,当前我们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积极推进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搞好公司制改组试点。扩大铁路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调控。铁路运输企业要积极探索区域性、专业性铁路运输公司等多种企业组织形式,并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进行公司制改组试点,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广。对铁路工业、施工、物资供销等企业,抓紧进行国有资产授权经营试点,将有条件的总公司改组为控股公司。
——积极探索,推进铁路走向市场。要在确保国家指令性计划和指定物资运输的前提下,进行以少部分运力面向市场的试点。根据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改革货运计划管理方式,实行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积极拓展运输商务,大力发展货物运输的集装化、冷藏化和散装化,提高旅客列车的旅行速度和服务档次。组建集装箱运输公司、大件特种货物运输公司、旅游集团公司等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专业公司。
——积极推进铁路运价改革,逐步完善运价形成机制。从长远看,铁路运价改革,应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运价分级管理体制,反映价值与供求关系的运价形成机制,与其他运输方式比价合理的运价体系。并继续努力创造条件,实行和扩大实行新线新价、区域运价、优质优价、季节浮动运价等多种形式的铁路运价。
——大力发展多种经营。推进多种经营向规模化、实业化、集团化、国际化方向发展,提高铁路综合效益。
中国铁路在深化改革的同时,将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以更加积极的态度进一步开拓铁路对外开放的新领域,加强与国际间的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我们正在抓紧制定吸引外商投资建设经营铁路的政策和法规,力求改善外商投资环境,加强立法保障。在继续扩大利用国外贷款的基础上,准备采取与外商及港澳台同胞以合资、合作等方式,直接引进国外和境外资金,建设经营铁路,并积极探索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发行股票、债券等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