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化学教学中不断地渗透德育,发挥课堂教学作为加强思想教育的主阵地的作用。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环境保护教育和科学态度的教育。用潜移默化的手段塑造新一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德育教育 爱国主义 科学态度
有人说过:培养的学生如果身体不好,是废品;如果智育不好,是次品;如果德育不好,是危险品。所教的学生品德不好,功课再好,也不能算是成功的教育。化学作为普通教育的一个部分,有着丰富、生动、具体的德育教育的题材,在化学教学中不断地渗透德育,发挥课堂教学作为加强思想教育的主阵地的作用,既教书又育人,这是德育赋予化学教学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那么,怎样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对学生正确地实施德育呢?本文根据实践教学经验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一、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几千年来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动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
1.结合我国灿烂的古代文明。我国是世界上有悠久文明的国家之一,我国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做出了很大贡献,在商代我国劳动人民就制造出精美的青铜器,春秋战国时期就会冶铁和炼钢,在西汉就掌握湿法冶金技术,在瓷器、酿酒等化学工艺也超前于欧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勤劳、智慧、具有悠久而光辉灿烂文明的伟大民族,培养和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2.结合化学家的爱国事例。在学习十一单元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时,讲到纯碱这种物质的时候,教师向学生详细介绍了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的事迹。中国化工之父侯德榜先生,出身农家,从小热爱祖国,志向远大,学习勤奋。留学美国获博士学位后,毅然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以赤诚的爱国之心回到祖国,报着科学和实业救国的愿望,建起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碱厂。在他的努力下,经过多次的摸索和试验,终于发明了“侯氏制碱法”。1926年生产出的“红三角”牌纯碱获得万国博览会金奖,名震中外,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结合我国丰富的化学资源。我国地大物博,不论陆地、海洋、山川还是平原,我国蕴藏着丰富的化学资源,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煤、石油、天然气矿产丰富,铁、锌、钨、锑、稀土、铝等金属储量均居世界前列,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为我国的工业发展、经济腾飞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激励学生保护、开发和利用资源,努力学习,为祖国建功立业和振兴中华的使命感。
二、在化学教学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最一般规律的科学。辨证唯物主义起源于生活,又处处体现在生活之中。结合化学的具体内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有利于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和素质的提高。如在学习物质构成的奥秘一单元时,通过对物质的构成,分子、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分子和原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逐步培养学生辩证地思考问题的方法,以及培养学生认识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教给学生科学学习的观点和方法,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看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我们在化学中所研究的和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都是物质变化的现象。这些客观存在的物质按一定的规律在不断运动着,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通过学习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知道化学反应都是客观存在,而不是任意主观决定的。对于李洪志所说的他能发功使铜生成金子,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揭露了李洪志伪科学,与邪教作坚决的斗争。
三、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类对地球的索取也在不断增加,同时,对地球上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在不断加剧,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是当今人类所面临的严峻问题: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酸雨的形成;工业“三废”、生活垃圾和污水的不合理排放,农业化肥和农药的不合理施用等引起的水源污染;废弃塑料引起的“白色污染”;废旧电池引起的有毒污染等等。这些已严重地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化学教学中,许多知识的教学与环境保护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趁此良机,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
四、化学教学中渗透科学态度的教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开拓创新的科学态度。进行化学实验,来不得半点虚假,如:在有些化学实验中,由于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不一定能看到理想的现象或结果,不能牵强附会,而应引导学生仔细查找、分析失败原因,使学生从小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勇敢面对困难、克服困难,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总之,德育的内容丰富多采,教育的方式灵活多变,教无定法,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在抓好“双基”的同时,要根据教材的特点,不失时机的、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用潜移默化的手段塑造新一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
论文作者:赵艳慧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7年10月总第1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5
标签:化学论文; 辩证唯物主义论文; 科学论文; 学生论文; 我国论文; 德育论文; 教学中论文; 《教育学》2017年10月总第12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