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理论视角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角论文,理论论文,核心价值观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引导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关系“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一项重大课题。大学生承载着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要使他们认知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观点和内涵,更要使他们有情感上和行为上的高度认同,能够内化为坚定的信仰、外化为实际的行动。需要理论存在于众多学科研究中,究其本质,都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动力源泉。从个体到社会,需要为一切行为提供了动力。需要的满足是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人类本质的必然要求。以大学生的需要为切入点,能够激发大学生的高尚情感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以需要理论为出发点,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需要理论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持
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哲学依据。需要理论是马克思发现和建立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寻求满足人的需要的现实途径是马克思一生从事实践活动和理论活动的价值追求。马克思认为,需求是人的本性,人们对物质利益和精神需要的不懈追求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基本动力。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说道:“个人有许多需要”,而“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马克思认为:“需要是人类心理结构中最根本的东西,是人类个体和整个人类发展的原动力”①。因此,“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②,“没有需要就没有社会的变更。”③那么,需要是如何产生的?他指出:人们的“每一种本质活动和特征,他的每一种生活本能都会成为一种需要”④。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需要是具体的、多样的,具有社会性、发展性、能动性等特点,把需要划分为物质资料需要、精神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需要各有不同的内容与性质,生存需要是为了维持人的生命及延续后代的需要,精神享受需要是在生存需要基础上追求更高的一种需要。但这两种需要只是人类生活的手段,发展需要才是人类生存的目的。同时,人的需要的各个层次是同时并存的,而在不同时期,并存的各种需要对人的行为的支配或主导力量是不同的,其中支配力量最大的是居主导、优势的需要。因此,需要的优势由一个层次向另一个层次跃进,原来居于优势的需要层次和其他层次并不消失,只不过是居于相对弱势地位而已。马克思、恩格斯还指出:“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⑤可见,人的需要具有发展性,需要满足永无止境。即原有需要满足了,又产生新需要,这是个永无止境的循环过程,人的需要满足过程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心理学依据。马斯洛指出,人的需要包括五个层次的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马斯洛需求理论中的五种需求具有层级性,逐级递升,称为马斯洛需求梯级结构,或叫金字塔结构。前两个层次的需求归属于物质性需求,相对来说,是较低级的需求,后三个层次的需求可以归结为精神性需求,是人的高级需求。
马斯洛需要理论主要观点是:第一,需要是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发展的。已满足的需要不再成为激励因素,未满足的需要具有激励作用。第二,需要普遍具有多样性、层次性、阶段性等特点。人的多种需要可以同时并存,但需要的程度不相同。只有那些最迫切、最强烈的需要(优势需要)可以引发人们的动机,影响人们的行为。第三,各个层次的需要是相互依赖和交叉的,需要也不会由于更高层次需要的凸显而消失。第四,需要层次中存在诸多例外,不是所有人一生中都会有五种需要,也并不是所有人的需要都按照金字塔的结构变化和发展。
可见,两种需要理论虽然在研究视角、方法和阶级立场等方面有所不同,但都主张需要是人类本性,是人的一切行为的动因和归宿。需要理论对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从了解、尊重、满足学生多样的需要出发,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满足需要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根本要求
忽视大学生需要制约了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调查显示:当前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不全、情感缺位、知行脱节。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大学生自身的需要没有得到合理的引导和满足,是导致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首先,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模糊不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以来,各高校十分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由于理论界尚未提炼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因此,各高校大多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对大学生进行引领和培育。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在目标定位上过于理想化,忽略现实性,超越了学生的思想实际。大学生群体存在地域、专业、年级、民族、性别等差别,其需要具有层次性和差异性特点,使用一个标准来让大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显不符合大学生现实需要。其结果不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流于空谈、价值规范脱离实际,还会引起大学生群体的严重逆反心理。核心价值观教育唯有适应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目标追求的层次性,在尊重差异中积极扩大价值共识,在包容多样中努力增强道德共识,才能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其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抽象空泛。调查显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内容的现实性、时代感不强,不能真正满足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价值观教育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内容的“有用性”。当前,西方的价值观及多样社会思潮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大学生对于现实的需要多于理论的需要。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在内容选择上过于强调国家和社会的需求,缺少生活性,脱离了社会实际,内容滞后,不能解答学生因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的矛盾而产生的困惑,不能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自然无法取得良好教育效果。
再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方法单一生硬。目前,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最主要的实施方式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理论灌输,这是一种必须且有效的形式。然而,这种教育方式过多强调国家、社会价值规范及教师权威地位,忽视大学生的需要,教育教学活动缺少师生互动,形式单一,气氛沉闷,与课外实践、现实生活脱节,陷入了空洞的理论传授,缺乏应有的感染力、说服力,难以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久之,学生会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厌烦甚至抵触情绪,失去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影响了他们对核心价值观的接受和认同。
满足需要有助于引导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的需要包括生活需要、安全需要、尊重需要、交往需要及自我发展需要等,既有物质需要,又有精神追求,成长成才是他们最现实、最渴望的需求,具有强烈的驱动力、凝聚力,尊重和满足大学生需要是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力来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是否符合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根本价值评判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所以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同和自觉践行,最根本的是因为它把维护和贯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满足了大学生的物质需要和精神追求,才能对其活动起到激励、调节和维持的作用。
首先,物质需要的满足是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基础。马斯洛与马克思都认为物质需要是人的最基本需要,是精神需要的前提基础。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的物质需要具有自身独特性,一方面要具有承担学习、生活费用的经济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有满足生活、学习的良好物质条件和基础设施。大学生的需要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一旦低级需要得不到满足,高级需要便不会成为大学生的主流追求。一旦基本需要没有满足,大学生身体素质受到影响,基本生活缺乏保障,必然影响学习、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及理想信念的确立。在当前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的利益动机和欲望充分显现,思想价值观念更趋向实用化、功利化,大学生出现的许多思想问题,根本上都与物质利益相关。因此,教育者在引导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要着力解决大学生的物质需要。如:加大扶持困难学生的力度、提高大学生奖学金的数额和普及率、增加大学生活动经费投入等,为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次,精神追求的满足是大学生认同核心价值观的内在依据。需要理论认为,人在生存资料需要满足的同时,有着交往、尊重、求知、审美、自由、荣誉、情感等精神需要,且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日益提升,成为主导性需要。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的精神需要远高于其物质需要,尤其是有着强烈的交往、尊重需要。大学生渴望友谊和爱情,希望得到老师、同学的关注和赞扬。大学生自主意识逐渐觉醒,独立性不断增强,希望能在平等、民主基础上与教育者沟通、交流。核心价值观只有与大学生的精神需要相契合,满足大学生的精神追求,才能为大学生所接受和认同。
再次,自我发展需要的满足是大学生认同核心价值观的驱动力。需要理论指出:人的全面发展与自我实现是人的需要的最高层次,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的核心和终极目标。每个人都有发展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人在满足生存需要和享受需要的基础上必然产生的更高层次的需求,是人的本质实现的最好体现。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青年群体,具有强烈的成长成才的愿望,期望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调研也显示:在大学生生活需要、安全需要、交往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发展需要五类需要中,自我发展需要最强烈。大学生期望学校能为其发展提供良好设施和环境,期望老师能为其发展提供应有的指导和帮助。可见,对大学进行核心价值观培育,应力求满足学生的自我发展需要。
从需要出发增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
需要理论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理论视角,以满足大学生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有助于提升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立足大学生需要,确定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明确的教育目标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规定着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基本的指导原则,这种指导作用落实在大学生群体中必须与当代大学生的现实需要相结合,针对其群体特点,提出对其群体普遍性的核心价值要求,这就是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为此,学界应加强理论研究,尽快提炼出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要关照大学生群体需要特点、符合大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和现实的教育因素。同时,大学生需要是具体的、多样的,具有层次性、发展性等特点,因此不同地区高校还应确定符合区域特色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如云南省高校提出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是:爱党、爱国;立身做人;勤学善思、立志成才;历练本领、立业为民。贵州省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初步提炼出“爱国立志、尊学创新、诚信友爱、自信自强”的16字贵州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了解大学生需要,优化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追求需要的满足是人类一切行为的最终目标。大学生有着自身正当的利益需求,在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必然要求满足自己的利益需要,达到“利益认同”。大学生只有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才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信仰、外化为自己的行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要具有现实性和针对性,契合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能够解决大学生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要与时俱进,充满生机和活力,满足大学生发展着的多样需要。
大学生需要的内容十分丰富,且复杂多变,包括物质生活、文化知识、道德观念、感情发展、人际关系、休闲娱乐等方面。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与其需要进行对接,科学设计教育内容;处于成长关键期的大学生,既有着“成长之痛”和“成长之惑”,也有着价值选择、理想信念的迷惘和困惑,迫切需要得到指引和帮助。因此,要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实际需要、把握大学生成长规律,丰富和完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
尊重大学生需要,改进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增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性,满足大学生合理需要,教育方法是关键。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教育观念,要坚持灌输与渗透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想与现实相结合、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等原则,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
教育者应关注大学生多样化需要,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针对性。大学生个体需要是现实的、具体的,存在差异性。因而,在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时,不能“整齐划一”,采用单一的方法和手段。应从大学生实际需要出发,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通过教育和自我教育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教育者应遵循需要发展性理论,增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灵活性。需要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大学生的需要同样有着动态的发展性和层次性。因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不能一成不变、因循守旧,应该正确认识和预测大学生需要的变化发展,勇于创新,积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增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
注释:
①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53页。
②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40页,第50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9页。
⑥陆树程:“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基础和践行机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年第8期,第75页。
标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个人核心价值观论文; 大学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