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网络化建设对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影响分析
俞文静
(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南京 210000)
摘 要: 近年来我国高速铁路快速发展,高铁的开通进一步提高了城市可达性,密切了地区产业间的联系。在此背景下高新技术产业也应当抓住高铁发展的机遇,提高地区产业集聚水平,推动产业进一步发展。本文从快速发展的高速铁路网络建设的背景入手,结合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探究高铁网络建设下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 高技术产业;空间集聚;可达性;区位熵
1 引言
快速发展的交通网络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基础与前提,世界经济发展趋势随着全球高铁的建设而出现了新的机遇。全球第一条高铁——东京直通大阪的东海道新干线于1964年10月1日正式投入运行,给日本阪神经济带带来了巨大活力,促进了东京—大阪—神户—奈良产业带的迅速崛起;此后,西欧国家快速交通流线的建成通车有效推进了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大力发展高铁建设,2008年提出了“四纵四横”的发展蓝图,到2016年拓展为新时期的“八纵八横”。截止到2017年年底,全国高铁运营里程超过2.5万公里,占全球高铁运营里程的65%以上,我国已经成为全球高铁建设第一大国,真正进入了“高铁时代”。根据新经济地理理论,在高铁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对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影响进行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当电压开启和关闭,会使传感器检测到开关开启/关闭。如图10所示,ECU提供一个5V的电压给开关。当开关合上时,发动机ECU端子电压是5V;当开关断开时,发动机ECU端子电压是0。发动机ECU根据电压变化来检测传感器的工况。另外,有些装置使用的电压是12V电源电压。
2 高速铁路发展变化分析
可达性直观地反映了城市交通条件,是衡量快速铁路交通发展对产业聚影响的中介指标。本文以可达性为中介工具,首先度量铁路交通发展对铁路沿线城市可达性的影响,进而分析铁路沿线城市可达性的变化对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反映各沿线城市在出行成本和交通流量上的差距,本文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作为可达性的度量指标,衡量高铁网络节点——省会城市的通达水平,计算公式为:
据业内人士介绍,银行代销一直是基金公司及其他资管机构产品销售的重要渠道,伴随着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的落地,银行理财产品将进一步走向“自产自销”,代销公募基金的规模将进一步缩小。此外,我国公募基金管理资产中约有80%份额涉及固定收益投资,银行本身长期作为此类投资的参与者,拥有一定的资源优势。在这种情况下,银行理财子公司一旦发挥固收投资的资源优势,并依托母公司在流动性管理上的支持,可能会直接替代公募基金同类产品的市场份额。
城市总体规划重点关注城市发展规模、经济发展规模、城市用地布局、城区的给水和排水工程建设等,有些内容是方向性和指导性的,因此使得城市总体规划水资源论证与城市总体规划的涉水内容很难衔接。如果仅仅回答或论证城市总体规划供水与排水又流于一般性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因此,尺度与深度不好掌握。
Ai为节点i的可达性水平,Ai的值越小,节点的可达性越好,反之越差;Tij为节点i通过某种交通方式到达节点j的最短旅行时间;可达性作为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客流的空间指向,因而可达性不仅与地区的空间地理区位及交通基础设施状况有关,还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因而Mj为节点城市的某种社会经济要素流的流量,表示该经济中心对周围地区的辐射和吸引力的高低,可采用人口规模、GDP总量等指标。
结合图2结合各地区区位熵绝对值我们可以看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水平较高的地区多集中在北京、上海、天津、杭州等东部发达城市地区,而兰州、银川等西部地区多处在低水平集聚区域,而中部地区区位熵多在两者之间,即较东部低,较之西部高,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出诸如合肥、武汉等地依托中部崛起战略,加快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从图中看出区位熵有明显变化。
图1 2004-2016年各地区可达性值变化
3 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发展现状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高铁与高新技术产业之间的关系,我们采用趋势拟合的方法,观察两者之间的函数变化趋势图。具体做法是针对高新技术产业区位熵及可达性做散点趋势图。从拟合的曲线图可以看出,高新技产业集聚度与高铁的可达性总体上呈现出一定的非线性相关性。即随着可达性值的增加,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度呈规模递减的趋势。
高铁建设下的产业空间分布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张书明等认为高速铁路通过加快生产要素流动,降低了产业的生产和运输成本,影响了企业的区位选择。此外部分学者针对高速铁路对典型的第三产业如旅游业、房地产业以及生产服务业的集聚影响进行了分析。李丽采用GIS分析法研究了交通可达性的变化对江苏省产业集聚与扩散的影响。王丽等利用前后对比法以沪宁城际高铁南京站为中心研究对象结果显示与高铁乘客的商务特征相对应的服务业在高铁开通后空间集聚程度明显加强。殷平基于高铁对可达性、交通成本以及要素流动的影响,建立了高铁与区域旅游空间重构的分析框架,并以郑西高铁为例进行了实证。郭璐箱利用前后对比法就沪宁高铁对沿线旅游业集聚水平影响进行实证,分析认为高铁开通后沿线城市的旅游业集聚水平变化显著。李红昌等采用固定效应的双重差分模型估计了高铁对集聚经济的影响。
从图1可以明显看出2004-2016可达性值是在降低的,即高铁发展降低了城市间的通勤时间、提高了地区间可达性水平。其中北京、上海、武汉等地可达性值较低,即可达性水平较高,而银川等西部地区可达性值虽随时间变化而降低,但依然是同一年份各地区中可达性水水平较低的。这受其自然区位因素的影响较大。
图2 2004-2016年各地区区位熵变化值
进一步利用莫兰指数测得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区位熵的莫兰指数空间分布发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空间分布呈现出正向的空间集聚关系,即发展水平相近的地区趋于空间集聚的态势,并且这种空间集聚分布并不是随机的。
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众多,其中技术创新是高新技术产业存在与发展的关键,物质资本是创新活动顺利进行的基础和前提,人力资本是高新产业发展的关键,政府政策越支持则有利于产业集聚的发展。此外还受到外商投资、知识溢出等效应的影响。
4 高铁网络化下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影响分析
4.1 理论分析
变炸为烤:传统的脆皮鸡是用油炸的方式制熟的,鸡肉会显得很油腻。将油炸改为烤制后,蒜香脆皮鸡不仅鸡皮酥脆、鸡肉滑嫩,而且还带有蒜香味。
大规模高铁的建设与开通对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高速铁路的开通降低了跨区域的平均旅行时间,提高了区域可达性,改善了运输环境降低了运输成本,引起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流动,加速了区域一体化进程,使普通中小城市更接近中心城市并且提高了其市场潜力,加快生产要素流动,降低生产运输及人员通勤成本,带来人员、资本、技术的快速流动,从而提高了城市产业集聚的程度,进一步影响高新技术产业集聚。
L2表示高新技术产业区位熵;yij表示j区域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yj表示区域j全部行业的生产总值;yi表示全国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y表示全国全部行业生产总值。当其大于1时,说明该产业在本地区有专业化趋势,该数值越大产业集聚度越高。
近年来,随着新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快速发展的交通流线建设也被作为影响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尤其是近年来我国高速铁路的大规模建设取得瞩目的成就,高铁成为人们研究影响经济与产业发展的热点话题。
4.2 高铁与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格局的空间关系
产业集聚是指某一产业在某一区域内高度集中的状态,反映产业在一个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况,体现地区产业的专业化水平,本文选择加区位熵计算。
图3 可达性与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度的关系
由此看出高铁可达性的提升对于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铁路可达性的提升一方面极大地缩短了交通运输时间,使得交通运输成本降低,另一方面也促进人员、资本、技术等要素的集聚,便于人员面对面交流,带来“时空压缩”效应,从而进一步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5 高铁网络化下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的路径
5.1 建立区域产业发展的协同机制
由于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集聚水平存在空间相关性,相邻地区间会相互影响,东部多是高水平集聚区,西部多是低水平集聚区,为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整个经济的协同发展,各地应该加强战略发展合作,打破行政壁垒,推动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步伐。
5.2 利用高铁便捷性加强与发达地区知识技术交流与合作
高铁建设、人力资本、科研经费、FDI、政府支持、产品配套能力都显著地促进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因此低水平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地区可以借助高铁修建带来的便利性,加强与东部地区知识技术交流与合作,实施优惠政策吸引高端人才,提高科研经费的投入,积极引进外资促进当地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高水平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地区同样可以利用高铁修建带来的便利性,加强与周边地区的交流合作,扩大企业发展规模,提升产品配套能力,加强企业与高校间产学研的结合度,推动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实现,进一步提高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力。
6 结语
高速铁路建设能够有效提高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水平,促进产业发展,企业应该一方面要加强地区间合作与交流,利用高铁建设的便捷性,密切与高水平集聚区的联系,另一方面也要提高地区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水平,从而提高自身竞争力。同时各地区也应该打破行政壁垒,建立相互间协同发展机制。
B族链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GBS)又称无乳链球菌(S.agalactiae),是孕产妇下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常见的定植菌群,是导致围产期母胎感染的重要条件致病菌之一,是全球新生儿败血症和脑膜炎重要的病原菌之一。孕产妇GBS感染可导致
参考文献
[1]张慧,田韫智.高铁效应对旅游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影响探析——以河南省高铁为例[J].技术与市场,2013,20(05):366-367.
[2]孟德友,陆玉麒.高速铁路对河南沿线城市可达性及经济联系的影响[J].地理科学,2011,31(05):537-543.
[3]谢露.无砟轨道层间冻胀特性研究[J].铁道建筑,2019,59(02):110-114.
[4]唐恩斌,张梅青.高铁背景下城市铁路可达性与空间相互作用格局——以江西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8,27(10):2241-2249.
[5]蒋海兵,徐建刚,祁毅.京沪高铁对区域中心城市陆路可达性影响[J].地理学报,2010,65(10):1287-1298.
[6]张学良,聂清凯.高铁建设与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J].现代城市研究,2010,25(06):7-10.
[7]张书明,王晓文,王树恩.高铁对制造业区位选择及产业结构的影响——以日本高铁为例[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2,27(06):551-554+559.
[8]董艳梅,朱英明.高铁建设的就业效应研究——基于中国285个城市倾向匹配倍差法的证据[J].经济管理,2016,38(11):26-44.
[9]李丽.基于可达性的江苏省产业集聚和空间结构调整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10]王丽,曹有挥,刘可文,王聪.高铁站区产业空间分布及集聚特征——以沪宁城际高铁南京站为例[J].地理科学,2012,32(03):301-307.
[11]殷平.高速铁路与区域旅游新格局构建——以郑西高铁为例[J].旅游学刊,2012,27(12):47-53.
[12]郭璐筠.沪宁高铁对沿线城市旅游产业集聚水平的影响[J].特区经济,2016(11):47-49.
[13]李红昌,Linda Tjia,胡顺香.中国高速铁路对沿线城市经济集聚与均等化的影响[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6,33(11):127-143.
作者简介: 俞文静,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研究生。
收稿日期: 2019年9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