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合作的激励机制研究论文_范志莹

产学研合作的激励机制研究论文_范志莹

天津财经大学

摘要:产学研合作的形成与实现,既是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不同主体的不同动机在合作环节产生的多赢模式后的契合结果,也是不同主体冲突适度平衡后的产物,最终实现自身利益的有效获取与提升,从而形成一种变革中的动态平衡。本文希望通过动机迎合、冲突化解与利益获取实现合作资源的优化配置。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激励机制;研究

一、基于动机迎合的激励机制

基于动机迎合的激励机制首先应分别关注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以下简称学研机构)的效价,即从各方的需求与动机出发而探讨对其有价值的要素,同时促进各类要素的实现概率与提升的可能性。

(一)基于政府动机迎合的激励机制

政府引导的产学研合作,主要是由政府出面组织和召集,有选择地吸收相关企业、高校以及科研院所,整合各种科研力量和生产企业。基于政府动机迎合的激励机制主要体现为以下内容:

1、基于政府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地方产业升级的激励。

政府期望通过结合所在区域经济的发展特点,通过产业政策的扶持,有目的地扶持支柱产业或新兴产业的发展,从而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点。各地方政府纷纷建立各种科技园或产业园,企业以高新企业为主。从全球来看这样的动机已经具有很好的示范效应。

2、基于建立政府——企业伙伴关系的激励。

政府通过关注其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政府与企业间良好的合作与支持的伙伴关系,达到民富而国强的目的。政府通过支持具有地方优势和特色的技术开发,提供资金及共同开发委托费等,营造企业孵化环境,支持风险企业。

3、基于提升地区或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强化国家的技术优势的激励。

政府支持产学研合作的动机不单纯来自于市场的考量,更主要来自国家战略层面的考虑。一国的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是产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在于产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竞争力。一般地,企业难以独自承担技术创新的巨大投入。而通过产学研合作创新促进竞争现已成为越来越多国家日趋明显的战略意图。

(二)基于企业动机迎合的激励机制

1、基于降低交易费用动机的激励。

当企业承担技术研发的风险和成本过高时,企业就会选择产学研合作创新方式。Mowery(1998)认为企业的合作动机中就提到了降低交易成本,另外还有获得知识溢出效益、赢得研发规模经济收益和降低研发成本。Schachar和Zuscovitch(1990)认为,企业通过与学研机构合作获取的技术、研发能力、生产技能、组织能力和市场知识等无形知识资本可以帮助企业降低运行成本、风险以及生产技术相关的不确定性,从而提升企业的成长潜力。

2、基于资源获取动机的激励。

从资源的角度看,组织必须通过战略资源互补来建立与增强竞争优势,产学研合作是企业克服技术资源困境的重要途径。企业选择产学研合作,正是着眼于获得学研机构拥有的异质性战略资源,例如:人力资源、技术资源、教育资源、设备资源。

3、基于动态能力的激励。

企业应具备通过组织学习来增强企业获取和运用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企业可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方式获得锻炼学习能力的机会。企业的技术、工艺或产品只能帮助企业获得短期利益。而企业的学习能力对于提升企业的战略思想、组织文化以及丰富知识储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并且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4、基于政策优势的激励。

企业考虑更多的是如何通过执行政府的政策,寻求企业的增长点,做大做强企业,而且尽可能多地享受到政策性税收减免、扶持资金等,以达到短期科研攻关,以及长期性质的产业升级的科研体系,通过活动的参与同当地政府之间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着眼于长远发展。

5、基于企业形象与品牌提升的激励。

政府和公众对产学研合作中的企业往往持有一种积极、创新性的角色期待,同时参与产学研合作中的企业也因其可以综合运用优秀的、前沿的研究成果而被认为更加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从而提升自身的地位和品牌形象角度,扩大社会知名度。

(三)基于学研机构动机迎合的激励机制

1、基于研发经费筹集的激励。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与申请政府经费要履行的复杂程序相比,学研机构凭借自己的科研实力,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来筹集科研经费会比较便捷,而且与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而获得的经费不像政府经费那样有过多的使用限制,影响资金使用的灵活性。

2、基于社会实践的激励。

通过产学研合作可以使学研机构,尤其是高校的师生有机会获取市场信息,了解现实问题,以便从事符合经济需要的研究活动,或改善新技术的用途。同时增加学生的实践和就业的机会,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的平台。

3、基于提高科研效率的激励。

产学研合作可以加速研发环节的进程,通过企业在市场中的种种尝试可以及时反馈信息,从而提高研发效率,节约研发成本和时间。市场定位的清晰与市场反馈的明确均可以提升学研机构研发的针对性。

4、基于开发新产品和成立衍生公司的激励。

目前国内有很多的学研机构依托自己的研发产品创立了高新技术企业,例如清华紫光等。优秀的研发产品派生了广阔的市场机遇,为学研机构提供了一个多元化发展的平台,也为学研机构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供渠道。

二、基于冲突化解的激励机制

产学研合作各方在知识结构、组织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合作主体间的冲突在所难免。适度的冲突可使合作各方进行有利于共同发展的相互间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促进组织间的绩效;过度的冲突会伤害主体间的合作和互信,破坏合作关系的稳定,削弱合作绩效。

(一)基于价值观冲突的激励机制——股份制合作企业的构建

建立股份制的合作企业,以契约化解决价值取向的冲突。股份制有助于建立企业与学研机构间的平等地位;学研机构与企业通过资金、技术等形式参股,确定各自的份额,自一开始就解决了利益分配这一核心问题;有利于摆脱企业和学研机构的不同价值取向的纠纷,以完全企业化管理理念和运作机制,直面市场,参与社会经济的竞争,实现利润共享,风险共担;股份制有利于实现科研、教育、生产分工下的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强化技术创新上、中、下游的对接与耦合,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和技术创新规律,也是很好的技术创新机制。

(二)基于信息与知识共享限制冲突的激励机制

大多数的学者认为知识是最终研究自由传播的结果。对企业来说,研发投入所得的结果,包括新知识,均视为企业的私有财产,因此新知识应使用在让企业能获得最大价值的地方。

(三)基于智力财产权冲突的激励机制——国家知识产权的立法

这里的智力财产权主要指的是专利权等知识产权。产学研合作中各方的知识产权冲突是影响知识流动的重要因素。产学研合作的不同联系方式给企业提供了不同类型的知识从而带来的收益也不同。对于企业而言,正式联系和非正式联系一样重要。许多企业过去主要通过与学研机构的非正式联系受益,现在却开始发生了变化,学研机构在与企业合作时开始寻求正式的、以价值交换为基础的契约性关系。而契约性安排的重要内容就是知识产权的权利归属。

三、基于利益获取的激励机制

(一)基于产学研合作主导地位的激励机制

从国外经验来看,要增强企业的研发能力,减少研发成果转化的中间环节,就必须由企业直接牵头,组织学研机构联合攻关,这样才能使研发成果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对企业而言可以直接获得收益,其参与或组织合作的意愿就会增强。对学研机构而言研发经费就有了一定的保证,其也更愿意和期待参加这样的合作,达到了一个多赢的局面。

(二)基于学研机构不可观测行为的激励机制

学研机构在产学研合作可以选择使用高水平知识或低水平知识,无论在创新过程中选择哪种的知识水平都是企业无法观测得到的,且会对企业创新后的利润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也就是说,产学研合作过程必然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学研机构完全知道自己在合作过程中实际使用的知识水平,而企业对此则一无所知。学研机构的不可观测行为为在合作过程中作弊提供了可能性,从而导致产学研合作各方利益获取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将企业的利润与学研机构的报酬挂钩。企业在不可观测的条件下可以使用这种方法激励学研机构运用高水平知识,达到研发创新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蒋逊明.企业合作研发的知识产权风险及其控制[J].科技管理研究,2007年第2期:123-125

[2]刘翠,范英俊,李德明,孙超平.产学研合作签订合同时利益分配矛盾及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年第9期:157-158

[3]常爱华.产学研合作机理的哲学新释[D].天津:天津大学,2007年

基金项目:本文是天津财经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研究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4YJY19的阶段性成果。

本课题由天津财经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4YJY19)资助。

论文作者:范志莹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2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21

标签:;  ;  ;  ;  ;  ;  ;  ;  

产学研合作的激励机制研究论文_范志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