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产品物流需要进入快车道_农产品论文

现代农产品物流需要进入快车道_农产品论文

农产品现代物流需进入快车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快车道论文,农产品论文,现代物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农产品物流现状

(一)农产品产销现状。

我国是一个农产品生产、贸易、消费大国,粮食、棉花、油料、蔬菜、水果、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均居世界首位,1978~2003年,世界主要农产品增长量20%以上来自我国。我国农产品涉及到许多品种,如从大类来看,有农、林、牧、渔等产品,从细目来看,农产品又可以细分为粮棉油、麻丝茶、糖菜烟、果药杂等许多类的农产品,还可细分为许多不同的品种。此外许多农产品可以加工为许多制成品,这些制成品又形成不同的农产品物流。据统计,2005年农产品产量达14.7亿吨,其产量结构如右表(不包括木材产量4746万立方米)。

(二)“三绿工程”现状。

1.绿色通道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9年以来,国家12个部委开展了农产品的绿色通道、绿色市场、绿色消费“三绿工程”建设,取得较大的发展,至今已开通全国铁路、公路绿色通道20多条,总里程6.7万多公里,省际间绿色通道130多条,省市内绿色通道210多条,总里程达4万多公里,初步形成了四通八达、高效快捷、卫生便利的绿色通道网。据不完全统计,粮食物流现已建成东北走廊、长江走廊、西南走廊和京津走廊四条通道,“十一五”期间将重点建设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地区(含四川)、东南沿海、京津五大粮食现代物流通道。

2006年1月16日,全国“五纵二横”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全部开通,按照《全国高效率鲜活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建设实施方案》的布局规划,全国鲜活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按期建成,包括五纵:银川——昆明、呼和浩特——南宁、北京——海口、哈尔滨——海口、上海——海口;二横:连云港——乌鲁木齐、上海——拉萨。

为了尽快将鲜活食品送到全国各地,特别是边远农村地区,铁道部对鲜活货物运输实行“优先受理、优先下达货运计划、优先装车、优先挂运”等一系列特

殊政策,形成了联结全国80多个大中城市的铁路快速货运网络,总里程达2.7万公里,可直接连通全国29个省会城市,71个地市级城市,262个县级城市,覆盖了全国重要鲜活农产品生产基地和销售市场,保障了农村安全食品的充分供给。

2005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单位:万吨)

产品名称产量比上年增长%

粮食 48401

3.1

油料 30780.4

棉花 570-9.8

糖料 9551

-0.2

烤烟 24111.5

茶叶 92 9.8

水果 16076

4.8

蔬菜 56284

2.2

肉类 77006.3

水产品 51004.0

总量 147093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2005年报告

据统计,目前在长三角各城市间,有12大类、1335种优质农产品实现了无障碍流通,有近千项工农业省级名牌产品实现了互认,在苏、浙、沪三省市区域内可免予监督抽查。其中,仅工农业省级名牌产品一大类,每年流通销售的总价值就接近1万亿元。

2.绿色市场建设。

近几年来,我国相继推出了《农副产品绿色零售市场》、《农副产品绿色批发市场》两个国家标准,发布了《农产品批发市场管理技术规范》、《绿色市场认证管理办法》、《绿色市场认证实施管理办法》等条例,至今我国已经建成通过验收的绿色农产品批发市场有40家,其中8家市场被评为“全国绿色市场样板单位”,现已在全国推广了“场厂挂钩”、“场地挂钩”、推行索证、绿色市场认证等准入制度,取得较大的成效,食品安全质量提高较快,食品冷链技术等也得到迅速发展。

3.绿色消费建设。

自1997年以来,我国每年开展一次消费者权益保护日主题活动,至今先后有“讲诚信反欺诈、为农村消费、安全健康消费、明明白白消费、绿色消费、科学消费、营造放心消费环境、诚信·维权、健康·维权、消费与环境”10个主题。

(三)各种农产品物流。

1.粮食物流。

粮食物流是指粮食在生产、收购、储存、运输、加工和销售服务的整个过程中的实体运动,以及在流通环节的一切增值活动。它包含粮食运输、仓储、装卸、包装、配送、加工和信息应用,是一条关于粮食实体运动完整的供应链。

2005年,我国粮食产量为4.84亿吨,比上年增长3.1%,粮食实物流通量达到1亿多吨。目前,形成跨省区的成规模的大宗粮食物流为8100万吨。分析我国各地区的粮食产量、人均占有量及需求缺口,从供给方面来看,能够作为主产区调配粮食到其它省、市的主要有黑龙江、吉林、河南、山东、湖南、江苏、安徽、河北、江西、新疆等省份;主要作为主销区从外部调入粮食的主要有广东、浙江、福建、上海、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贵州、广西、四川等省份:在东南沿海的浙江、上海、福建、广东、海南、江苏和北京、天津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粮食市场发育较好、粮食价格由市场调节,这些地区正在调整种植业生产结构,为粮食主产区腾出了市场销售空间,因此,这些地区的粮食调入、主要靠购销市场从长江中下游地区调入中晚稻谷,从东北地区和内蒙东部调入玉米,从黄淮海地区调入小麦。以上的实际状况决定了我国粮食物流的基本流向是通过东北走廊、长江走廊、西南走廊和京津走廊四条通道从主产区到主销区。

2.专业花卉物流。

我国花卉物流量较大,云南是我国花卉产业的龙头,近年来,云南花卉产业保持年均增长20%左右,2005年预计会突破60亿元大关。据初步统计,2004年云南全省花卉种植面积达到20.8万亩,比2003年增长了30.8%,花卉产业总产值50亿元,比2003年增长了18.7%,鲜切花产量33.6亿支,其中年出口5.5亿枝,出口创汇415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6.5%,正成为亚洲最大的鲜切花出口基地。云南全省登记注册的花卉及相关企业达到797个,花卉生产基地逐步向玉溪、曲靖、红河、大理、丽江等地延伸,从事鲜切花、盆花及食用、药用、工业用花卉生产和园林绿化苗木生产的农户达到7.6万户。

在运输方式上,空运最快捷,是鲜花运输的首选;铁路货运一直是花卉运输的主渠道,占花卉运输市场50%以上的份额;公路运输是我国盆栽类植物和苗木运输的主要方式。

在花卉物流企业方面,2004年9月,注册资本达6840万元的花卉运输企业云南云花联合运销股份有限公司在昆明国际花卉展上首次亮相,其已在昆明的呈贡斗南建成了1.5万平方米的物流配送中心,集花卉集运、储藏、包装、熏蒸为一体,昆明海关、云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在物流中心现场办公,为云花出口提供了一站式服务。

3.果蔬物流。

运输是果蔬流通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桥梁。在果蔬运输中,外界条件对果蔬质量影响很大,我国幅员广大,自然条件复杂,在运输过程中气候变化莫测,运输工具和交通条件与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果蔬在运输中的损失是非常大的。由于治理超载,使得商品物流受阻、运费上涨,运费的上调直接导致生活用品、煤等物品的价格上涨。据有关部门统计,限载政策直接推动运费成本上涨18%。华北五省治理超载不到一周的时间,北京的菜价上涨近30%,进京或过境车辆明显减少,天津也出现了菜价上涨,各沿海港口货运也大受影响。

4.水产品物流。

在水产品运输方式上,铁路运输具有运量大、运价低的优势,是海鲜水产品运输的主要方式,一直占据着海鲜运输市场的大部分份额。但随着高速公路的迅速发展,公路海鲜运输优势却日益增强。公路采用了新的冰鲜运输方式,保鲜时间达到50小时。公路还大胆借鉴铁路经验,与同线路的铁路竞争。再加上公路可以实现从生产点到销售点的“点对点”灵活运输,中间环节少、货损少,利用返空汽车捎脚拉货,使运输价格渐渐降低,大大增加了竞争能力。民航的快速度是海鲜运输的有利方式,民航正常运价虽高于铁路,但由于可以采取灵活的降价政策,在淡季时运价还可低于铁路,铁路低运价的优势被其大大削弱。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全面推进。

1.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体系建设。

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草案)》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讨论并原则通过,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至2006年2月已经过两次审议。《食品卫生法》的修订也在抓紧进行。

2.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农产品质量安全政策。

在国务院出台《重大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办法》后,国家质检总局正在建立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其内容包括:(1)设立制定、修订食品安全应急标准的快速通道;(2)组建食品安全专家咨询委员会;(3)提升检验机构的食品安全问题研究水平,加强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能力建设;(4)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的跟踪、采集和分析制度。

2005年,农业部颁布了《关于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的意见》。同年广州发布《禽畜批发市场管理规范》,明确规定:市场内不得宰杀禽畜,市场应设置淋浴更衣室。

3.政府支持农产品流通的发展。

国家发改委近三年连续安排13亿国债资金用于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系统和检验检测系统建设,这对推动农产品市场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商务部“万村千乡工程”,采取一定的经费支持,如乡镇级别、村级别店分别补贴3000元和4000元。同时开展“双百工程”,即在选择100家农产品批发市场和100家农产品流通企业,由政府对他们进行培育和支持,让他们走向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

4.加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1)加强对禁用农药、畜水产品中违禁药物销售和使用的管理,强化法律法规等制度建设,开展农业投入品专项检查、农资打假工作,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秩序,使农产品源头污染得到初步遏制;(2)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工作向省级延伸,已有20多个省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工作,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能力逐步提高;(3)农业标准化进程加快。各地加大了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区、示范县和示范农场的建设力度,有效地推进了农业标准化的实施;(4)强化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工作,通过实行“场厂挂钩”、“场地挂钩”、IC卡智能化管理、“联户联保”等方式,加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管理。

5.推广食品市场的安全准入。

(1)实施政府采购计划,细化政府采购的环保要求;(2)推进食品小包装化、品牌化经营,推行“场厂挂钩”、“场地挂钩”;(3)发展安全放心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专区、专柜、专卖店;(4)尽快出台《食用农产品市场准入管理办法》,落实进货检查验收、索证索票、购销台账、市场巡查等制度,严格实行不合格食品的退市、召回、销毁、公布制度;(5)大力推动绿色市场认证。至2006年1月,我国已有包括米、面、油、肉制品在内的28大类、370种食品被纳入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占全部食品种类的70%。

6.促动农产品进出口贸易。

2005年,农产品出口克服了禽流感疫情等不利因素影响,实现较快增长,全年出口271.8亿美元,同比增长17.7%,增幅提高9个百分点,增量达40.9亿美元,其中12月单月出口28.1亿美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农产品贸易逆差大幅减少,全年逆差14.6亿美元,比上年减少70%。其中园艺产品、畜禽产品出口保持良好势头。

我国农产品物流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农产品物流损耗较大,收费较高,流通成本较高。

我国农产品物流损耗较大,大大超过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损耗率,农产品流通过程中许多环节收费较高,流通成本较大。随着专业化生产,农产品的区域间的流通将会越来越多,如果没有相应的措施降低物流成本,成本将呈现越来越高趋势。此外,农产品生产环节的损失也很大,根据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统计,近三年,全国病虫草鼠害年均发生面积达54亿亩,虽经防治挽回大量经济损失,但每年仍损失粮食4000万吨,约占粮食总产量的8.8%,其他农作物如棉花损失率为24%,蔬菜和水果损失率为20%至30%。

(二)农产品质量标准不完善。

1.标准滞后。

标准滞后表现为标准多少年不变,且与WTO不相适应。如粮食(玉米)质量标准20多年不变,而粮食现在分为口粮、饲料粮、工业用粮,至今采取统一的标准,口粮质量要求应该较高,饲料粮质量标准相对较低,工业用粮需要标准专一的粮食,如果采取统一的粮食标准,必然会导致:(1)资源浪费,按统一的口粮标准,许多符合饲料粮、工业用粮的粮食应不符合质量标准;(2)标准不符合实际,因为同一品种由于有不同的专业需求,于是就要求有不同的质量标准;(3)不能够保证食品安全,不同类别的产品用途,要求有不同质量的产品标准,如果乱用必然导致食品不安全。

2.标准混乱。

我国食品安全的标准体系由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构成,但许多标准没有认真地执行,是因为标准分散交叉,缺乏协调机制,目前许多标准分散于农业、质监、卫生等六七个部门,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QS食品等多种质量标准,使企业、消费者混淆不清。至今我国食品质量标准有3000多个,由于多头管理,交叉冲突,存在监管“真空”。

3.标准无法沟通。

由于标准不规范、标准混乱,以致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消费者之间无法进行有效地沟通,甚至国内企业与国外政府、企业、消费者等无法进行有效地沟通,在目前我国没有掌握标准主动权的情况下,有效地沟通更具有重要意义,许多有效标准应积极向世界进行推介。

4.标准不完善。

许多标准在产品进行技术性规定方面作了许多规定,但对一些关键性的条件却没有作出规定,这反映在许多现有标准方面。

5.标准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有《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等食品质量标准近3000个,而与流通有关的标准仅有100余个,相比于生产和加工标准数量差距甚大,流通过程保障食品安全的标准严重不足,即使食品生产质量合格,也难保不在流通环节出现质量安全问题。可喜的是,《食品中苏丹红染料的检测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国家标准及时出台,弥补了空白点。

6.食品质量检测标准不统一。

主要表现在食品安全标准和检测方法上:(1)食品标准不统一是困扰生产者、执法者和消费者的一大难题。2004年震惊全国的毒“黄花菜”事件,充分暴露了同一个产品在不同部门之间标准不同带来的麻烦。我国没有专门针对黄花菜含硫量的鉴定标准,只能参照卫生部关于干菜类食品的卫生标准执行。按此标准,黄花菜含硫量不能超过0.035毫克/千克。沈阳市卫生监督所正是根据这一数据对24.5吨“毒黄花菜”进行了查处,从而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毒黄花菜”问题的广泛关注。但是,国家农业部颁布的《无公害脱水蔬菜标准》(NY5184-2002)规定二氧化硫量数值的规定与上述标准差之千里,造成黄花菜农无所适从,黄花菜生产厂商叫苦不迭,某些执法部门盲目执法,政府的监管效率也大打折扣。这一问题引起国务院的高度重视,2004年8月9日,卫生部发布了2004年第16号公告,扩大了焦亚硫酸纳的硫磺的使用范围和使用量,提出黄花菜中二氧化硫残留标准不得超过200毫克/千克,至此,黄花菜的含硫量标准终于统一。(2)检测方法的差异也可能导致截然不同的检测结果。比如地磅和天平,由于感量不同,一个精确到公斤,一个精确到毫克,检测结果肯定不一样。(3)按国家标准,每公斤面粉中面粉增白剂含量不得超过0.06克,但有的专家认为面粉中根本不能添加面粉增白剂。

7.我国食品流通检测及环保体系仍不健全。

建立检测中心、配有垃圾处理设备的食品零售企业和农贸市场所占比例偏低;消费者对任何一类食品安全性的信任度均低于50%。检测体系不健全,还表现为各自为阵,许多市场、企业自建质量检测中心,导致遍地开花,重复建设,趋同投资,而具有社会化服务功能的质量检测机构相对较少,且服务又不到位,导致各部门的检测资源不能共享,快速检测的技术手段落后。

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趋势

(一)农产品市场化、专业化、商品化、工业化。

应适应我国工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商品化等发展趋势,农产品的流通规模会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物流规模也会增大。在市场化、工业化、商品化、专业化的发展过程中,许多农产品的自给量下降,商品率在上升,农民之间的农产品交换率也大大提高了,许多农产品的流通规模不断扩大。随之,农产品物流规模也逐渐增大,但并非与农产品产量等同,农产品物流量应大高于农产品产量的1-2倍。

(二)农产品向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随着农产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服务将成为一个发展的趋势,产供销一条龙、农工商一体化将使农产品的产业链联系得越来越紧密,农产品产业链条延长加粗。

(三)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建设。

农产品流通包括农产品的商流、物流、信息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资金流、消费流,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既包括其多流合一,又包括其多流的分离,形成相互联系,又相互分离的统一体系。

1.农产品商流的现代化。

农产品商流过程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支撑完成,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农产品物流的现代化。

采用多种现代化物流技术,如运输技术、库存技术、装卸技术、包装技术、集装箱化技术、物流信息技术等,采用多种配送技术,如电子票签拣货技术、自动识别技术、EDI技术、GIS技术、交叉配送技术、准时制配送技术、ABC配送技术、配送管理系统、JIT技术、GPS技术、RFID技术等。

3.农产品信息的现代化。

农产品信息系统和交易平台建设,使之成为真正引导农产品生产交易、消费的作用。

4.农产品资金融通的现代化。

主要是农产品交易的电子结算商品交易市场的电子化管理等。

(四)农产品消费现代化。

农产品标准是农产品消费升级的基础,农产品标准的建立和健全,使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做到无缝连接,由于农产品的多种多样,需要采取有多种标准,同时需要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

(五)农产品物流现代化将会促进“三品”生产。

据统计,目前全国已有3044家企业的7219个产品获得了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实物总量达4988万吨,产地监测面积611万公顷;全国已有14088个无公害农产品通过认证,认定有规模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达16679个。我国已组建214个全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100个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创建了200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20个出口示范基地。建设各类省级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区近3500个,示范面积8000万亩。据统计,目前全国获得有机认证的企业已达1164家,批准的认证机构139家,认证咨询机构756家,我国有机食品出口贸易额已从1995年的30万美元上升至1999年的1500万美元,年出口增长率在50%以上,今后的年增长率将不低于30%。

标签:;  ;  ;  ;  ;  ;  ;  ;  ;  ;  ;  

现代农产品物流需要进入快车道_农产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