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人的发展思想:探源与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的人论文,思想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是哲学的真正主题,各个时代的思想家都予以关注。这不仅是因为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的承担者和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而且因为越是在社会历史转折时期,历史的目标和任务就越宏伟,人的文化价值观的变革就越迫切,千百万人以主体的态度积极参与这些目标的实现就越重要。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时期,关于人的诸多问题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其中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发展的关系被现实地突出出来。邓小平顺应时代要求,把人的发展问题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发展问题作了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
一、探源: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所谓人的发展,就是人的本质力量不断实现的过程,也就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下人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活动的发展过程。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的个性即人的自我意识的发展;二是人的本质力量即人的能力的发展;三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关系的丰富。
人的发展是人类所追求的理想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程度又是同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相联系。因此,马克思总是将人和人的发展放到特定的社会历史过程中加以考察。
马克思除了众所周知的根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划分为五种依次更替的社会形态外,还依据人的发展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三种依次更替的社会形态。那就是:“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1](P104)这种划分也可以说是依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划分的,人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在人类最初的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人的实践活动与观念活动能力的贫乏,自然界对于人来说是一个无法抗拒的异己的外在力量,人类只能选择一种集体生活与共同劳作的生存方式,原始人离开了氏族群体就无法生存,他们视自己与部落为一体,只有群体的生存与发展,个体才能生存与发展,个体的存在淹没在群体的存在之中。这就是说,人在最初形成的是族群主体,存在的是一个大写的“人”。那时候个人只是“狭隘人群的附属物”,他们不但只能从族群中获得自己的力量和性质,甚至也只有在归属于族群体的意义上才被称作人。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发展,有了剩余产品,出现了分工,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原来个人与群体融为一体的原始群体的生存就逐渐由于个人的追求和发展而逐渐演变,个体逐渐从群体中分化出来。但是,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即在普遍的市场化的商品经济形成之前)人的发展是非常狭隘的、低级的。由于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原来个人对氏族人群体的依赖性发展为对奴隶主、对地主的依赖性,奴隶社会奴隶被当作生产工具屈服于奴隶主;封建社会农奴对农奴主、大臣对皇帝、学徒和帮工对行会师傅,普遍是一种人身依附关系。即使是少数统治者的“个人自由”也受到种种先在的人伦规定性所支配和限制。因此,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无论个人还是社会,都不能想象会有自由而充分的发展,因为这样的发展是同(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原始关系相矛盾的”。[1](P485)
以资本主义为典型的商品经济形态,属于人对物的依赖关系阶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后,创造了以往各个时代都无与伦比的巨大生产力,首次实现了人对“人的依赖关系”的解放,进入了物的依赖关系阶段。这里的“物”,不是指自然之物,而是人化之物即人的劳动创造物。从人身依赖转向这种物的依赖,也就是从依赖自然的前定因素转向依赖自己的劳动和劳动产品。这种依赖性的更替,反映了人的本质发展的一个飞跃。马克思指出:“这种物的联系比单个人之间没有联系要好,或者比只是以自然血缘关系和统治服从关系为基础的地方性联系要好。”[1](P110)好就好在使人的本质力量从狭隘的、封闭的社会和心理束缚下解放出来,在人们之间第一次建立起了真正普遍性的广泛的社会联系,它对于人来说,不再是无可改变的命运,从而赋予人以更大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极大地促进了人的发展。马克思所说的那种真正普遍的个人发展就只能生成在商品经济阶段。
第三个历史阶段是以个人全面发展为基础的“自由个性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社会关系不再作为异己的力量支配人,而是置于人们的共同控制之下,人们将在自觉、丰富、全面的社会关系中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成为具有自由个性的人。那时的社会将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自由人的联合发展的社会。
人的发展的基本历史进程表明,人的发展经历着与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由低向高的进步过程。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历史形态早已成为过去,现代社会是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形态。这一历史形态的充分发展,孕育着人的发展的新的历史形态——“自由人联合体”中的自由个性。
二、创新:邓小平的人的发展思想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邓小平是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并认为社会主义人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发展阶段,应当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形态的发展阶段中具体地、历史地谈论人的问题。“不是谈现实的人而是谈抽象的人,就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就会把青年引入歧途。”[2](P41)邓小平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主要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实现途径、培养目标方面作了开拓性的论述。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人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
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阶段人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主义阶段的社会现实。他把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结合起来,认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还不高,人的发展问题,“不能靠空谈人的价值和人道主义来解决,主要地只能靠积极地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来解决。”[2](P41)对人的理解,邓小平充分重视人的物质利益,肯定人的物质需要,认为要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必须重视物质利益的原则,而且还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客观物质基础。他说:“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的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3](P14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切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提高了,人的精神面貌就会发生变化,人的问题也就会逐步得到改善和解决。因此,他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发展同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是同步进行的,也是一个阶段发展过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是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那就是,第一阶段,“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第二阶段,“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上实现现代化”。如果不讲中国的实际而照搬西方资产阶段的人性思想,那是不了解资本主义社会也不能抽象地讲人的价值和人道主义的现实,更不了解社会主义人的发展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关系。
2.发展生产力是实现人的发展的根本途径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是以现实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非常重视生产力在整个物质生产活动中的基础性地位。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它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4](P32)邓小平从实际出发,强调发展生产力是实现人的发展的根本途径。每个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和精神的历史基础。狭义上的人的发展,是指人的精神世界的发展,按照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科学原理,物质世界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客观基础,人的发展,离不开物质世界客观基础,邓小平深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发展问题,最根本的还是消除贫困和落后的问题,因此,大力发展生产力,一心一意搞经济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是人的发展的基本内容。邓小平明确指出物质利益对人的发展的客观作用,他说:“真正到小康的时候,人的精神面貌就不同了。物质是基础,人民的物质生活好起来,文化水平提高了,精神面貌会有大变化。”[2](P89)邓小平进一步认为,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变革,从而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邓小平相信,随着经济的发展,目前社会上那些消极的现象必然会逐步减少并最终消除;必然会逐步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美好理想。
邓小平提出的生产力尺度和人的尺度是有机统一的,体现了邓小平对历史规律和主体选择的科学理解。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是衡量社会历史发展和进步的根本标准,确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标准,正是对历史规律的正确把握。另一方面,邓小平非常注重人的共同富裕和全面发展,要做到这一点,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同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一致。立足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思考人的发展问题,邓小平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人学从革命性到建设性的转变。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邓小平展开了其人学发展的完整思路。
3.培育“四有”新人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发展目标
不同的历史时代,对人的发展要求和目的是不同的。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培养共产主义新人的理论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提出了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如何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新人的理论。“四有”新人理论集中反映了邓小平对社会主义人的发展要求,反映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关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
培育“四有”新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和目标,也是社会主义人的发展目标和内容。邓小平把培育“四有”新人看作是一项宏伟的社会工程。有理想是最重要的,理想是一种信念,是一种精神动力。理想、信念是统帅人的灵魂的精神支柱。邓小平说:“在我们最困难的时期,共产主义的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多少人牺牲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理想。”[2](P137)他多次强调,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少年,要有理想。“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一定不能让我们的青少年作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俘虏,那绝对不行。”[2](P111)有了科学的理想、信念,人就会有强大的动力。他就会顽强地学习,掌握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用人类最先进的知识武装自己。他就会满腔热忱地投入改革开放、现代化事业的伟大实践,只要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主义事业有利,就义无反顾、一往无前。正是因为有了科学的理想、信念,人的价值才得以实现,人格才得以完善,能力才得以提升,人才能最终获得全面发展。邓小平把理想和纪律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因为它决定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为全民族提供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没有共同的理想,就不可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来搞社会主义建设;没有信念,什么也干不成;没有纪律,中国就会形成混乱的局面,不能有秩序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的因素重要,不是指普通的人,而是指认识到人民自己的利益并为之而奋斗的有坚定信念的人。”[2](P190)邓小平十分重视教育在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方面的作用,“十年来我们的最大失误是在教育方面,对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得不够,教育发展不够。”[2](P287)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四有”新人的塑造既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又是一项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的系统工程。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要发展教育面临的矛盾与问题都很多。但邓小平满怀信心地说:“我们完全有能力把教育搞上去,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培养出数以亿计的各级各类人才。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2](P120)
“四有”新人,是社会主义人的发展目标,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实际运用和发展,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关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思想的新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现实意义。
标签:邓小平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关系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理想社会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