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循环管理在提高精神科患者腕带佩戴率中的应用论文_黄小红,李典银

福建省宁德市康复医院男二科 福建宁德 352100

【摘 要】目的 探讨PDCA循环管理在提高精神科患者腕带佩戴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8年9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某病区收治的80例精神疾病患者设为研究组,其他病区的80例患者设为参照组,参照组采用常规管理模式,研究组在此基础上采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管理效果。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腕带佩戴率明显高于参照组,给药错误例数、用药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精神科住院患者采用PDCA循环管理的模式进行干预,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腕带佩戴率,减少用药错误发生情况,降低用药不良事件发生率,适合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精神科;腕带佩戴;PDCA循环;管理模式

PDCA循环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主要是指计划、执行、检查和处理四个阶段无限循环的活动过程,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管理质量[1]。精神科疾病患者在进行诊断和治疗的过程中,身份识别作为一个重要的环节,是确保各项检查与治疗安全有效实施的前提条件[2]。而腕带佩戴有助于护理人员准确查对患者的身份信息,可减少身份识别差错,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3-4]。本次研究通过分析精神科住院患者采用不同管理模式干预的腕带佩戴情况,分析适合临床应用的管理模式。详细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选取2018年9月~2019年12月接收的160例精神科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各80例。参照组:精神分裂症67例,双相障碍13例;年龄32~60岁,平均年龄(42.8±6.2)岁;小学23例,初中19例,高中20例,大专及以上18例;研究组:精神分裂症68例,双相障碍12例;年龄30~59岁,平均年龄(42.4±6.1)岁;小学24例,初中20例,高中19例,大专及以上17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研究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参照组采用常规管理模式,研究组在此基础上,采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具体的干预措施如下:(1)计划阶段:1)护理人员结合本院<<住院患者身份识别质量考核评分标准>>

,在护士长的领导下,由科室的质控人员对在院治疗的精神疾病患者佩戴腕带的情况进行调查。随机抽查一定数量的患者,明确患者的腕带佩戴率,并根据调查数据,制定详细的科室自查计划,每周不低于1次。2)成立科内专项护理管理小组,组员主要为护师和主管护师,组长由护士长担任。采取随机抽查的方法,由组长负责人员分配和调查实施措施,护理人员需对数据进行统计,由专人负责进行落实。3)增强科室护理人员对识别精神疾病患者身份重要性的认识,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检查,认真核对患者的腕带信息,并对患者进行解释;腕带填写的信息需字迹工整、清晰,准确无误;腕带需经第二人核对后方可佩戴;腕带松紧度要适中,佩戴舒服,不会摩擦皮肤、损伤皮肤,同时要保证质量,以免被扯断。(2)执行阶段:1)专项护理管理小组人员每天关注患者佩戴腕带的情况,每周定时全面查1次,科室质控人员可随时进行检查,每周1次以上。2)通过发放宣传手册,开设宣传栏、开展知识讲座等方式,向患者讲解佩戴腕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加强对患者进行腕带识别执行情况和破坏状况方面的宣教。(3)检查阶段:1)小组成员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管理部分未制定相关制度及流程;护理人员对患者佩戴腕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操作过程中存在未核对佩戴腕带患者的姓名,未向患者解释佩戴腕带目的的现象;腕带质量不佳,容易断裂,脱落。2)分析腕带佩戴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护理人员未严格落实相应的制度和流程;护理人员未进行腕带佩戴方法的培训;缺乏完善的患者身份确认制度文化;腕带质量不过关,腕带填写信息未进行统一规范;未及时检查腕带使用情况。3)护理人员对腕带佩戴的问题不够重视,缺乏工作责任感,患者腕带佩戴不及时;护患之间缺乏沟通,未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及时、充分的解释。患者佩戴腕带的依从性较差患者佩戴腕带的配合度较低,不理解佩戴腕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4)处理阶段: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佩戴腕带重要性的认知水平;规范患者佩戴腕带填写的方式,加强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严格按照规定执行患者身份核对制度,定时检查患者的腕带佩戴情况;提高佩戴腕带的质量,避免腕带出现断裂、脱落等情况。然后,对于未解决的问题,可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使PDCA循环管理模式持续运转。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精神科住院患者的腕带佩戴率及其给药错误不良事件发生率。腕带佩戴率评定标准:所有患者都需佩戴腕带,腕带上的字迹工整、清晰,信息完整,腕带松紧度适宜,不会轻易脱落。

1.4统计学原理

各项研究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进行分析,计数数据用检验,n(%)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表示,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病区精神科住院患者腕带佩戴率比较

研究组患者1个月、2个月及3个月的腕带佩戴率明显高于参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精神科患者腕带佩戴率对比(n,%)

3 讨论

精神疾病患者因受到疾病症状的影响,患者通常缺乏自知力,在日常生活中会出现问而不答的情况。因而,对精神科患者进行治疗,实施护理干预的过程中,护理人员无法准确识别患者的姓名和床号[5]。为了有效识别患者的身份,确保患者安全,必须制定切实有效的患者身份识别查对制度,在对患者实施诊断治疗护理过程中,确保对患者进行身份识别的准确率。而佩戴腕带能帮助护理人员有效识别患者的身份,规范相应的护理操作流程,有助于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

PDCA循环管理模式属于新型的管理理念,具体的管理内容为:计划、执行、检查和处理四个方面[6]。而精神科护理工作因病种特殊,工作涉及面较为广泛,工作量较大,在执行治疗护理过程中遭遇突发情况几率高,导致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随之增大,工作中更易导致在对患者进行身份识别的过程中出现差错。因此,给精神疾病患者佩戴腕带,完善患者身份识别查对制度,不断提升精神疾病患者佩戴腕带依从性,有利于规范护理人员的操作,促使护理人员更加重视护理细节管理,以确保对患者进行身份识别的准确率,从而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

将PDCA循环管理模式用于精神科患者的护理管理中,可根据具体的检查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明确护理管理成功的经验与不足之处,将此作为下一个循环的动力和改进的依据。寻找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制定有针对性的改进方案和具体的改进措施,并对措施的落实与效果进行追踪,提高患者身份识别的管理水平,使其更具系统性和规范化,降低精神科患者身份识别的缺陷。而且,护理人员还可以根据不同颜色的腕带标识,判断患者的具体病情,有助于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重点防范,可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能有效规避风险[7]。

同时,不断的循环检查、改进管理干预措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严谨性,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通过归纳、总结和解决精神科疾病患者护理管理中的问题,还有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水平与安全管理水平。另外,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计划实施过程中,确定精神科患者腕带佩戴中存在的问题,进入处理阶段后既要解决问题,又要对计划中存在的不足和实施中的局限性问题进行合理解决[8]。再通过PDCA循环管理模式的干预,加强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告知其佩戴腕带的重要性,并要求各科室严格按照规定执行佩戴腕带的要求,提高患者的腕带佩戴率,提升护理人员的护理服务质量。因此,本次研究中,采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的研究组精神科患者腕带佩戴率明显高于采用常规管理模式的参照组患者,且研究组患者的给药错误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

综上所述,精神科住院患者采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进行干预,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腕带佩戴率,确保对患者进行身份识别的准确率,降低给药错误等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丁艳华.循环管理法在精神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8,26(18):78-79.

[2]张闻熙.PDCA循环在提高标志腕带佩戴执行率中的效果评价[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6):160-161.

[3]蒲晓煜,崔小松,王羽.PDCA循环在给药前身份识别中的促进作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19):111-112.

[4]陈娜.PDCA循环管理在提高精神科患者腕带佩戴率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05):94-95.

[5]龚春娣.浅谈手腕带在精神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30(01):117-118.

[6]屈邦容,吴琳娜,陈姚,冷容.PDCA循环管理法对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分析[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7,44(03):528-531.

[7]沈念红,徐彬,钱一平,胡筱峰,李侠英.标识腕带在精神科住院病人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5,29(18):2293-2296.

[8]卢潇潇,皮远萍,王国碧,唐玲,王燕燕,高翠娥,徐灵莉.应用PDCA循环降低患者身份识别缺陷率[J].护理学杂志,2014,29(06):7-9.

论文作者:黄小红,李典银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3

标签:;  ;  ;  ;  ;  ;  ;  ;  

PDCA循环管理在提高精神科患者腕带佩戴率中的应用论文_黄小红,李典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