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教育改革(三)_教育论文

日本教育改革(三)_教育论文

日本的教育改革(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教育改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三、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

(一)改革背景简述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越来越深刻的影响,乃至决定一个国家的工业、农业、交通和国防的技术水平。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影响到物质生产的急剧变化,而且也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发展科学技术要靠人才,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20世纪前半期,发生过两次世界大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之后,也就是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在欧洲出现过新教育运动,在美国出现过进步教育运动,企图改革传统教育,但为时不长又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1937-1945),战火纷飞,也就无暇顾及教育改革了。教育必须适应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这是必然的。1957年10月4日苏联把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成为促进世界范围的、适应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改革的催化剂。美国首先作出反应,制定了《1958年国防教育法》,这个法案开宗明义地宣告,国防有赖于现代科学技术,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人才有赖于教育。60年代美国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数学、自然科学课程的改革,英、法、苏联等国也纷纷根据本国情况提出改革的措施。

日本的教育不能不受到世界教育改革浪潮的影响,但是日本如何对待这次改革,是从日本政治、经济、社会的现状和今后发展的需要来考虑的。事实上1967年文部省就已经从本国情况出发研究今后长期教育改革问题。1971年中央教育审议会提出了《今后学校教育的综合扩充与整顿的基本措施》的咨询报告。1981年5月,社会教育审议会提出了《青少年德性和社会教育》的咨询报告。1981年6月,中央教育审议会提出了《关于综合教育》的咨询报告。1983年中央教育审议会教育内容等小型委员会提出了关于教育内容等问题的《审议经过报告》。1984年9月,日本内阁总理大臣提出了“为使教育适合我国社会变化和文化发展而进行的各项改革的基本方针”的咨询,并组成了直接对内阁总理大臣负责的临时教育审议会(以下简称“临教审”)进行审议。临教审于1985年6月、1986年4月、1987年4月、1987年8月,写了4个《关于教育改革》的咨询报告。1987年10月,日本内阁会议作出了《关于当前教育改革的具体方略—一教育改革推行大纲》的决定。由此可见,日本政府对于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是进行了长期的研究的。从这些咨询报告中可以看出改革的背景,看到他们提出的改革的观点和方案。下面简略地、有重点地对上述咨询报告的主要内容作些介绍。

1.1971年6月《今后学校教育的综合扩充的整顿的措施》的咨询报告

这是中央教育审议会接受文部省自1967年以后对有关咨询事项,经过4年的研讨,到1971年写出的最后的咨询报告。这份报告,反省了战后20年来学制改革的实际成就,展望今后随着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和国内国际形势的急剧变动将出现的教育情况,提出了立足于长期预想之上的有关基本文教措施。报告认为,这次改革不同于明治维新初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改革,而是“认真致力于维系着国家、社会未来的第三次教育改革”。

报告认为,“教育是以完善人格为目标的。只有人格,才是把人的各种素质和能力统一起来的价值的本质所在”。“随着现代社会人的环境的急剧变化,作为主体的人的模式,重新受到人们的关心,教育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报告认为初等、中等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当今时代要求每个人都具有更为自主自律地生活的能力。这种能力不只是掌握了知识、技术后的产物,而必须等到统合多种素质和能力的主体的人格养成后,才能形成这种能力。造就这种能力的教育所憧憬的目标,是培养能实现以民主社会的规范和民族传统为基础的团结,并能通过创造富有个性和普遍性的文化为世界和平与人类福利作出贡献的健康勇敢的日本人”。关于初等、中等教育的改革,报告提出了10条基本设想,其中前5条是:(1)开发适应人的发展过程的学校体系;(2)改善适应学校阶段特性的课程;(3)加强合理选择多种课程的指导;(4)改善适应个人特性的教学方法;(5)维持并提高公共教育的质量水准和教育的机会均等。

谈到课程问题,报告认为,“学校教育除了培养国民必需的、共同的基本素质外,还必须以发展创造性的个性为目标。而且,贯穿学校教育整个阶段的、一贯的课程的重点,应放在让学生认真掌握精选出来的、标准的、基本的教育内容上。经过这个阶段以后,再按照个人的能力和能力倾向的分化,把多种课程转移到选修阶段”。

这份咨询报告对日本今后长期的教育改革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作了虽然是简单的但是是较为全面的和有分析的阐述,为以后研讨这个问题和制定实施方案提供了有益的思路①。

2.1981年6月《关于终身教育》的咨询报告

终身教育是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为何重视终身教育,咨询报告根据日本的社会、经济状况提出了下列认识:

(1)科学技术的惊人进步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技术革新和产业结构的变化,推动了社会的都市化和信息化。这种状况促使人们不得不采取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培养个体的信息选择能力、适应都市生活种种对应措施。

(2)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裕和国民教育水平的提高,丰富精神生活的要求正在进一步提高。

(3)家庭经济富裕,提高了教育和文化要求,也为满足这些要求创造了条件。而且,家庭里孩子人数减少、家务劳动减轻、工作场所劳动时间缩短、寿命延长、闲暇时间增多,这些都为学习活动创造了条件。

(4)“当今,青少年的生活意识中所能见到的、显著的个人生活志向、通常与对社会的漠不关心有关,而且人们的公共心、社区的亲和意识淡薄化,此外,还产生了迅速进入老龄化社会所带来的种种课题。因此,要求今后建设一个人人自由地自立、形成广泛的社会性、充满相互同情、富有生存意义和活力的社会”。

咨询报告对日本终身教育的现状和今后的课题、成人以前教育、成人期教育、老龄期教育,提出了意见。②

3.1983年11月中央教育审议会教育内容等小型委员会的《审议经过报告》

中央教育审议会于1981年11月接受文部大臣题为《能适应时代变化的有关初等、中等学校教育的教育内容等基本事项的应有态度》的咨询。同年12月设立了“教育内容等小型委员会”,这个委员会对初等、中等教育的现状予以充分的注意的同时,从长期展望的角度把学校教育改革的方向明确提出要面向21世纪,并以此为主要着眼点进行了审议,提出了《审议经过报告》。

报告认为,随着日本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急剧的提高,因而促进了都市化和信息化等的发展,人们的社区观念和相互扶助的精神淡薄了,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夫妻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社区和家庭是对孩子们重要的教育环境,这就意味着它们的教育功能降低了,社会的高龄化和国际社会对日本的更高要求,都需要培养人的教育事业采取新的对策。

报告认为,日本学校教育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1)学生的不良行为问题。以中学生为中心的不正当行为不见减少,虽然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只占全部学生的一小部分,但是经常发生的对父母、教师等成人实施暴力行为的事态是严重的,这反映这些学生的共同缺点是缺乏自我控制能力,而这又是由于学生在从婴幼儿时期开始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地区等生活环境变化,不能使儿童、学生得到德智体全面协调的发展。

(2)入学考试竞争过于激烈问题。在进行入学考试时,若是只重考试知识和学生的记忆力,势必导致把学校办成单纯传授知识的场所,补习学校(私塾)繁荣和“入学考试产业发达”,并对“根据入学考试分数排列学校的顺序”,这又势必使得各校所具有的特色日趋淡薄。

(3)学校教育过于划一和僵化问题。日本学校教育的现状过于划一和僵化,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儿童的身心发展。由于技术革新导致社会生活的高度现代化和信息化,致使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越来越强烈,造成了教育内容数量增加,难度提高。虽然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状况,教育内容一再精选,今后还须精选。同时根据教育必须具有时代性的原则,力求教育内容的重点化。要特别重视适应儿童的发展阶段,适应他们的能力、兴趣。根据这些观点,今后学校教育必须多样化和弹性化。

报告提出了今后必须特别加以重视的问题:

(1)“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所谓“自我教育能力”是指独立自主的学习意志、态度和能力而言。在学校教育中使学生能扎实地学习基础的和基本的知识技能的同时,还要足够重视培养他们解决问题和探讨问题的学习方法。

(2)贯彻基础教育和基本教育。教育内容要精选。学校教育绝不是单纯传授知识,思考力、判断力、创造力的培养也是智育的基本内容。

(3)个人特点(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要尊重每一个人所具有的能力和适应性,并使之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扬,以求得培育出有丰富创造性的国民。这次(指1989年)改订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就是:“应进行与学生儿童的个性和能力相适应的教育。”今后要进一步采取弹性化的措施。

(4)对文化与传统的尊重。日本为了今后世界的和平和发展作出贡献,必须与各国协力和协调。为此对本国的文化和传统应加深理解,同时也要尊重其他国家的文化,以求培养出具有独立自主的活动能力的日本人。

4.1985年6月至1987年8月临时教育审议会《关于教育改革》的4次咨询报告

1984年9月临时教育审议会接受内阁总理大臣题为“为使教育适应我国社会变化和文化发展而进行的各项改革的基本方针”的咨询。咨询时,内阁总理大臣指出:“我国的教育虽然在战后有了显著的普及和发展,但近年来社会的急剧变化和教育在数量上的扩大,给教育本身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同时,产业结构的变化、信息化社会的进展、人们对终身教育的渴望、各领域中日益增长的国际化趋势等,都要求教育适应社会的巨大变化和文化的发展。”临教审第一次咨询报告,提出了审议教育改革的基本思想、审议会的主要课题及具体的改革建议。下面重点介绍报告中教育改革的基本思想。

报告肯定了日本教育取得的成就以后,指出了存在的问题:“过多地培养了以死记硬背为中心的、缺乏主见和创造能力的、没有个性的单一规格的人才;对日本人应有的形象缺乏自觉;大学教育及研究水平得到国际上公认的还不多;研究人员的交流、外语教学等方面还不适应国际化的要求。所有这些问题,都是由于教育制度及其运用的划一性僵硬性的弊端所造成的。尤其是近年来,激烈的入学考试竞争、‘恶作剧’、逃学、校内暴力、青少年不良行为等被称为教育荒废的现象越来越突出。这种现象根源很深,且相互牵连,又同家庭、学校、社会的现状等复杂地缠绕在一起。”

报告提出的改革的基本思想是:

(1)重视个性的原则。

报告认为,“这次教育改革中,最重要的是要打破以往我国教育中根深蒂固的弊病—一划一性、封闭性、非国际性,确立个人尊严、尊重个性、自由和自律、自我负责的原则,即重视个性的原则”。“所谓个性,不仅指个人的个性,还意味着家庭、学校、社区、企业、国家、文化、时代的个性”。“所谓自由,是与放纵、无秩序、无责任、无规律完全不同的,自由,伴着重大的自我责任”。“个人的尊严,尊重个性、自由、自律,自我负责,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发挥自己的个性就能发挥他人的个性”。

“重视个性的原则,是这次教育改革的主要原则,必须对照这一原则,从根本上重新认识教育的内容、方法、制度、政策等教育的整个领域”。

(2)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报告认为,“对下一代人,在婴幼儿期、青少年,就应该切实教给他们终身自主的学习所必要的能力和人格形成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这些丝毫不容忽视的”。“在学校里,我们必须贯彻德育、智育、体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

(3)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报告认为,“面向21世纪,适应社会变化所必需的素质、能力,就是指创造性和独立思维、表达、行动的能力”。“创造性与个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发挥个性,才能培养创造性”。“即将到来的信息社会,蕴藏着能充分发挥人本来的智慧和信息处理能力的可能性”。

“因此,尤其在今后的学校教育中,在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应该重视培养创造性、逻辑思维、抽象思维、想象力等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增加教育的选择机会。

报告认为,“日本已成为教育、文化、生活水平较高的国家。其结果,使国民对教育的要求向高层次化、多样化发展,而教育本身也正在将重点逐渐从数量向质量转移”。

“为了适应对教育的这种高层次化、多样化要求,必须打破以往教育的划一性、封闭性,同时,要增加教育的选择机会,建立富有弹性的、分权的教育行政和制度。放宽有关的规章制度。增加教育的选择机会,这在高等教育和后期中等教育中尤为重要”。

(5)教育环境的人性化。

(6)向终身学习体系过渡。

(7)适应国际化社会。

(8)适应信息化社会。

报告认为,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有可能进一步真正搞活各种媒体的教育职能,同时也会给人带来消极的影响,教育应采取怎样的对应措施;教育自身在教育内容、方法等各个方面如何引进、运用信息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成果,从这两个问题出发,“有必要重新认识整个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其它教育的各种职能”。

1986年4月发表的《关于教育改革的第二次咨询报告》,在第一次报告改革的基本思想中“重视个性原则”,并以历史教训、教育荒废的各种原因、对未来的展望和教育基本法的精神为基础,在现阶段总结归纳21世纪的教育目标:(1)宽广的胸怀、健壮的体魄、丰富的创造能力;(2)自由、自律和公共精神;(3)面向世界的日本人。在谈到“改善教育内容时报告提出,“在小学阶段,必须让学生切实地掌握以后的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必需的读、写、算的基础,形成基本的生活习惯,培养宽广的心胸,自由、自律和公共精神,社会性等德性及丰富的情操”。青年期是自我的确立、个性的分化逐渐显著的时期”。“初中教育必须让学生更深地掌握基础的、共同的内容,同时,推进适应每个学生个性的教育”。“要从把握学生的能力和能力的倾向、帮助确立有关毕业后出路意识的观点出发,注意同高中教育的关系,扩大选修学科的种类和课时”。“高中教育,应进一步适应学生的能力与能力倾向、尽量让学生能选修多种教育内容。因此,必须使学科、科目多样化以扩大选修范围,促进增设普通学科科目,灵活地运用学分制。同时,深化职业教育,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内容结合起来”

1987年4月第三次咨询报告,在谈到初等、中等教育改革时着重谈到改革教科书制度。报告指出,“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担负着造就未来的国家与社会的建设者,奠定人们终身发展的基础的极为重要的使命。而教科书则在进行这种教育方面,同教员的教学能力一道,在学校中发挥着基本的、核心的作用”。“但是,目前的教科书存在下列问题,内容划一、包罗万象,阻碍了个性化教育,不是对共同的内容进行简洁的整理,而是着眼于知识的传递,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以及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都缺乏应有的考虑”。“在今后的信息化和国际化的过程中,要求教科书具有个性和多样化”。“当今重要课题是,从发展青少年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学习积极性,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的观点出发,面向未来,从整体上重新认识教科书的模式和制度,并加以改革,以提高教科书的质量’。

1987年8月,临教审作出了《关于教育改革的第4次咨询报告(终结报告)》。报告首先总结了“教育改革的必要性”。认为:

一是“时代对改革的要求”。(1)日本已告别了明治维新以来的赶超型近现代化时期,正由成长阶段进入成熟阶段,为了适应这一变化,必须重新认识传统的教育和科研模式。(2)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将成为人类未来进步与发展的原动力。今后人们将认真地追求同人类和社会的发展相协调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当务之急是培养富有个性、感情丰富的人才。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和便利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周围环境,减少了人类同自然接触的机会,影视文化的发展使人们间接经验剧增,直接经验锐减;生活极为便利的结果,导致人本来具有的各种素质退化,使人与人之间真诚交往及同情心等情感日益淡薄。“未来一代指生活在新的科技时代,他们的教育应当是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授同发展儿童的情感相协调的”。(3)日本虽然已经成为发达国家,“但无论从资源、能源、产业、教育、文化哪一方面来看,都不可能脱离国际社会而独立生存。我们正在迈入新的国际化时代”。这就需要在教育、科研、文化与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中开展国际交流,并作出具有国际影响的贡献。

二是教育的历史和现状。日本的教育自明治5年(1872年)引进近代学校教育制度以来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其中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教育占了40多年。这40多年的教育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取得了很大发展,这一发展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并对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暴露出种种问题。主要的如:(1)“战后教育改革强调的完善人格、尊重个性、崇尚自由等理念,并未在学校教育中得到充分重视。”(2)“学校教育刻板划一,强调形式上绝对平等的倾向十分严重,在发现发展学生的个性、能力和能力倾向上极为欠缺。而考试竞争激化的结果,又导致学校偏重传授知识和考试成绩,一味让学生死记硬背,忽视其 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学校教育的划一性、刻板性和封闭性导致“恶作剧”、逃学、校内暴办等“教育荒废”的现象日益严重。(3)“大学教育缺乏个性,教育和科研水平不高,很少得到国际上的高度评价。学术研究往往只是注重应用科学和技术科学,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在纯理论学科和基础学科的研究上贡献甚少”。

上述概括可以认为是日本教育第三次重大改革的背景和原因。

1987年10月日本内阁会议作出了《关于当前教育改革的具体方略—一教育改革推行大纲》的决定。决定一开始就指出:“在推行此次教育改革时,我们必须以临时教育审议会咨询报告提出的教育基本模式和教育改革的观点为基础,在考虑涉及多种领域的各种建议的相互联系及它们同既定政策的统一性同时,努力促进这些建议付诸实施”。③

(二)改革的主要内容

1.1987年12月课程审议会《关于改善幼儿园、小学、初中及高中教育课程标准的问题》的咨询报告

1987年12月课程审议会在临教审的咨询报告、中央教育审议会教育内容等小型委员会的审议报告的基础上,写出了《关于改善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课程标准》的咨询报告。“审议遵循教育基本法及学校教育法制定的教育目的和目标,旨在有助于幼儿、儿童、学生的协调的人格的形成,期望能培养出能担负起下个时代的身心健康的国民”。这次改善课程的标准是:“从培养独立思考、判断、行动能力、谋求教育的质的飞跃这一基本观点出发,面向21世纪,培养生存于国际社会的日本人,重视国民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充实个性教育,使学生有主动学习的欲望,能主动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培养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坚韧不拔的人。”

当今的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使物质变得丰富,并带来信息化、国际化、价值观多样化、家庭小型化、高龄化等社会各方面的巨大变化,随之带来的幼儿、儿童、学生的生活和思想意识的变化,这次改善教育课程的标准,有必要注意以下各点。

(1)培养具有丰富内心世界、坚韧不拔的人。

“为了培养协调发展、身心健康的国民,在今后的学校教育中必须特别强调培养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坚韧不拔的人”。“为此,要培育追求真理之心;热爱大自然,爱美的事物和崇高事业之心;重视生命和关心他人之心;感谢之心和为公尽力之心;要培育健全的精神和身体,基本的生活习惯,自觉遵守社会规范的态度;要培养自律、自制之心、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实践能力;培养自觉地追求生活目标、并努力使之实现的态度等”。

“在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要根据幼儿、儿童、学生的发育状况和各学科的特点,努力充实以上各方面的指导。

(2)重视培养求知欲和主动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

‘要在儿童、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通过学习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培养思考、判断和表达等的能力,特别要重视萌生新发明的基础,即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直观能力等,并注意为适应科技进步、信息化发展的基本能力”。为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要让学生自己制定学习目标,掌握自学方法,培养他们的求知欲。要让学生体会学习的愉快和成就感。

要在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对各学科的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善。

(3)重视国民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充实个性教育。

“初等中等教育是为人的一生的成长和发展打基础的,有必要牢固掌握国民所必备的基础知识的基本技能。通过这个教育过程,并以此为基础,努力发挥每个幼儿、儿童和学生的个性”。

“要明确什么样的人是最理想的人,作为国家社会的一员应该具备哪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根据学习的适时性和以往课程实施的经验等,对各学科的内容进一步精选。”“要在个别指导上下功夫”。

(4)“加深对国际社会理解,重视培养尊重日本文化和传统的态度”。

“处于国际化的趋势,为了培养生存于下一时代的日本人,今后的学校教育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理解和尊重各国人民的生活和文化,同时要重视培养爱护日本的文化和传统的态度”。“关心世界与日本的关系,要有生存于国际社会的日本人这种自觉意识和责任感。”

“关于学校教育各阶段中各学科、科目的设置,要把幼儿园至高中的教育贯穿起来”。“加强幼儿园和小学教育的联系。到了中学阶段,要让学生学习共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大约在初中的高学年开设根据学生能力和素质设置多种课程,逐渐扩大选修的幅度”。

报告在提出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各阶段课程设置的方针以后,提出了“高中各学科、科目及其标准学分”,以及小学、初中“各学科、道德及特别活动的标准授课时数”。接着提出了改善各学科、科目的总方针”,以及改善各阶段各学科、科目的方针和要点。

2.1989年(平城元年)颁布的小学、初中、高中指导要领

根据1987年的《关于改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课程标准问题》的咨询报告,文部省改订了指导要领。新指导要领于1989年颁布,小学于1992年度开始实施,初中于1993年度开始实施,高中于1994年度开始实施。新的指导要领是长期研究的成果,是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的具体体现。按照前述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指导要领的“总则”中第1条“课程编制的一般方针”都是首先提出“各学校应根据有关法令及本章以下所示,以培养儿童(小学)学生(中学)全面协调发展为目标,充分考虑所在地区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及儿童、学生身心发育的阶段、特点来制定适当的课程”。然后分小学、初中、高中指出三个阶段编制课程要改善的要点。三个阶段都提到要充实体育教学:特别要注重打好基础,使学生能够终身健康平安地生活。三个阶段还都提到要充实发展个性教育:要努力实现教育课程审议会咨询报告中指出的本次改善基准的目标,通过学校教育的整体活动,培养学生主动的求知欲和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充实发展个性教育。三个阶段还有许多不同的改善要点。

1.小学“总则”的改善要点

(1)充实道德教育:特别要注重通过丰富的体验,充实学生的内心世界。要让他们进行养成基本生活习惯和应有的处理人际关系的有关实践。

(2)授课的单位时间弹性化: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改善教学方法时,可在确保全年授课时数的前提下,制定恰当的计划,灵活处理授课的单位时间。

(3)改善教学方法和教学体制等:要在适应个性的教学指导方法和教学体制上下功夫。

(4)灵活运用教学器械,关心归国子女。

(5)促进“开门办学”:要与家庭、社会相结合,并进行学校之间的交流。

2.初中“总则”的改善要点

(1)特别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人生观的教育,通过丰富的体验,充实学生的内心世界。要让他们进行养成基本生活习惯和应有的处理人际关系的有关实践。

(2)明确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处理方法:让学生学习的选修课科目,第1、2学年为1个以上,第3学年为2个以上。要扩大选修科目的种类,第2学年是音乐、美术、保健体育和技术·家庭,第3学年所有的科目都可作为选修科目。各学校可根据本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规定必修和选修的授课时数,制定恰当有效的教学计划。

(3)授课的单位时间弹性化: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改善教学方法时,可在确保全年授课时数的前提下,制定恰当的计划,灵活处理授课的单位时间。

(4)改善教学方法和教学体制等:为了改善学校教学,各学校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掌握的熟练程度,在教学指导方法和教学体制上下功夫,使之适应学生的个性。

(5)灵活运用教学器械,关心归国子女。

(6)促进“开门办学”:学校教育要与家庭、社会相结合,并进行学校之间的交流。

3.高中“总则”的改善要点

(1)充实道德教育,要考虑到学生的发育阶段,通过学校教育的整体活动,充实培养人生观的教育。

(2)重新编制社会科:考虑到高中学生的发育阶段和各学科的专业性、系统性,为了培养对民主和平的国家和社会有作为的人所具有素质,同时,能适应飞速发展的国际形势,成为在国际社会中能自立生存的日本人。从这种新时代的要求出发,把社会科改编为“地理历史”、“公民”。

(3)设置多种学科和科目:考虑到初中扩大了选修课的范围、学生的能力、适应性及出路多样化的实际情况,在高中要尽量开设多种科目(普通教育由8学科43科目增加到9学科60科目;职业教育由157科目增加到184科目)。

另外,普通科中也要安排一些有关职业的基础教育。从发展的、有继续学习的可能性的观点出发,设置者可根据自己的判断安排指导要领规定之外的学科和科目。

(4)必修学科、科目的改善:各学科的必修科目要随着社会的变化,培养高中学生应有的素质,注意与中小学教学内容的衔接。例如,“地理历史”中的世界史新规定为必修科目,家庭不仅女学生,男学生也要必修。

(5)职业教育的改善,为了适应产业各方面技术革新的飞速发展、产业机构和就业机构的变化而改变科目的构成。另外,改变标准学科构成要与改善和充实科目内容相结合。为了适应社会变化和地区实际情况,设置者可设置跨学科的综合学科。

(6)特别活动时数等的改善:在特别活动中,为了充实室内活动,有计划地安排时间,也可灵活掌握课余活动。

(7)促进学分制的灵活运用:在高中阶段学年制和学分制并用,对各学年课程完成情况,可采取灵活方式给予肯定。

(8)定时制、函授制教育的改善:高中入学前的大学入学资格审定合格科目,可作为高中的学分予以承认。

注释:

①详见《教育学文集——日本教育改革》第267-293页,引文都出自这篇译文。

②详见《教育学文集——日本教育改革》第326-348页,引文出自这篇译文。

③临教审4次咨询报告及《关于当前教育改革的具体方略》详见《教育学文集——日本教育改革》第414-669页,引文均出自该书的译文。

标签:;  ;  ;  ;  ;  ;  

日本教育改革(三)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