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考教分离弊端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弊端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考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学校人才培养和社会人才的选拔、各种资格的授予、水平、等级的确认等各个方面。高校考试属学校考试,其目的是为了检查教学效果,检验学生学习是否达到教学目标,为教学提供正确的反馈信息,沟通教与学,促进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于考试得分是学生成绩获取的主要依据,学生为了获得好的学习成绩,迎合考试的形式、考试的内容而进行学习是必然的。考试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另外,考试成绩又是检查教师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一个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讲授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讲清楚等,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中将会得到反映。考试也是反映学校教学管理水平的一个标志。考试功能的发挥,必须以考试的公正、科学、客观为前提。
1 考教分离产生的原因
目前考试方面的主要问题是:部分学生中存在着学生因受"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弄虚作假"等不良风气的影响,学习目的性不明确,学习抱应付态度,平日浑浑噩噩度日,考试时突击应付一下,如能达到60分最好,不能达到再补考。部分老师则担心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自己脸上无光,考试题目太容易又难以反映自己的教学水平。为保证试卷的难度和学生考试水平,少数任课教师在考前两三周就划出考试范围,指出考试的重点,提高考试透明度,要求学生复习。这助长了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临考前根据"划定的范围""强化学习"的坏习惯,造成学生平时学与不学一个样,影响了学风,挫伤了部分潜心攻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部分教师不按教学大纲规定,出题太难、太易,题量太多、太少,随意性较大,凭经验出题,评分主观性很大。为使教师、学校领导能获得教学信息真正的反馈,从而根据这些信息来改进教学策略,必须端正考风,加强考试的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建设。一般认为实行"考教分离"是实现考试科学化、规范化的一个重要手段,"考教分离"制度已在我国各校逐步推开,但是,这种考试形式是否符合教育规律,是否有利于学校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人才的培养,还需我们进一步探讨。
考教分离,一般指"把教学讲授工作和考试命题评卷工作分开,由不同的教育工作者分担,从而构成教学与考试之间的一种制约关系"[1],使考试成为学校对学生的考试而不是教师对学生的考试并使考试游离于讲课教师的教学工作之外,成为测试和检查教师水平和学生水平的一种手段,以对教师和学生产生一种外在的压力,促进教学,形成良好的教风和学风。我们认为少数学生"抱佛脚",和少数教师考前"划范围",并不能在总体上说明高校教师治学不严,教风不正,学生学习不认真,学风很差。良好教风、学风的形成需要校领导、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各方面的努力,片面夸大考试的功能,把考试作为考学生、考教师的工具,以分数来评估教学质量,这些"必然使广大教师为追求高分,把获得高分作为考试目的,让教学为考试服务,它完全背离了学校考试的初衷,使考试完全支配学校教学"[2]。
2 考教分离弊端的分析
考教分离把教师和学生作为考试管理的对象,使考试成为教学管理人员对学生的直接考试和对教师的间接考试。"可是,考试实际上是教师考核,考试是教师用来检验考核学生的手段,因而教师在考试中有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不是教师应该配合协助教学管理,人员管理好考试,相反,应该是教学管理人员配合协助教师做好考试的组织管理工作。主次不能颠倒。"[3]教学过程三个阶段,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检测评价是三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考试作为教育对学生评价的量化手段,为教育评价提供更客观、科学、定量的依据。"自本世纪40年代以来,教育评价的深度和广度不断被拓宽。人们在不断追求客观性的同时,更加追求评价的教育性。现在,教育评价的重点已由局限于共性的差别的鉴别与优秀人才的挑选转到关心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上。因此,人们不再把终结性考试看得过重,而更重视形成性测验,强调评价与教育过程的有机统一,强调评价要经常化,强调评价的动机功能、反馈功能和调节功能"[4]。考教分离一般是针对终结性考试,为使终结性考试客观、公正,防止教师考前划重点,出题太难,太易,对学生评分主观性因素太大。它是确定学生得分的主要依据,学生为取得好的课程得分,最为关注的也是终结性考试。而考教分离进一步强化,突出终结性考试的作用,追求的是考试得分的客观性,注重的共性,并且考试的对象由学生进一步扩大到教师,显然,这种做法是与世界教育评价发展方向相悖的。
考教分离的命题一般在试题库中调取,没有试题库的由学期末担任本门课程的其它教师制做,对于基础课、公共课由高、低年级互出几套题由教务处确定考卷等。在一个学校,对于全校性的基础课、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凡教材、学时数相同的课程,采用统一出题、统一考试、统一阅卷、统一评分,认为这样有利于统一保证课程质量。或在自愿的基础上,选若干课程进行校际联合统考,来衡量各校教师、学生的水平,特别是外语、计算机课程已实行全国或全省统考,部分高校把它与学籍学位挂钩,以促进该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这种统一出题、统一考试,有助于学生个性发展,教师教学特色的发挥,有助于学校特色建设吗?由于学生个性千差万别,学习基础有好有差,兴趣爱好各有不同,过于强调统一,极易扼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多样性,束缚学生的创造性。考教分离使教师在考试中处于服从地位,使他们只有教的权利,而没有考核学生的权利,由于衡量他们教学水平的标准是成绩,这有利于他们及时更新教材内容,把新知识、新理论、新发展、新动向等有关该课程的新内容讲授给学生吗?这些新的教学内容正是学生所需要的,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是高等教育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所必需的,但考教分离对这些东西是不会考的,因为考教分离以大纲和教材为标准。
学校考试的功能主要是反馈和发展功能,发展指通过考试主动发现自己,主动发展自己,正确地评价自己。在日益剧烈的社会竞争中增强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就会具有不断"增殖"的内动力,适应社会不断选择发展方向的能力,这将对学生的一身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也只有着眼于考试的发展功能,才能正确认识学生,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而引导、帮助、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而努力。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充分认识自己的优点和长处,需要教师通过平时的测验,让学生自我评分,学生相互评分与教师打分相结合,循循善诱,对不成功的学生找出为什么不成功,是方法问题,还是基础问题,并给予帮助,使学生通过自我分析、自我解剖,从而正确估价自己。考教分离必然使教师学生一切围绕考试转,无暇顾及平时测验,把学生取得好的成绩归结于考试压力的结果,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以是否考试为标准。这种迫于考试压力下的学习,学生后劲是可想而知的。
考教分离追求的是考试的精确化,由于学生学习行为的复杂性与学生个性本质的不可测性,教学中片面追求精确和量化只能把考试引入歧途,使一些学生不断被划为"差生",使很多学生留级甚至退学,不仅给教育造成极大浪费,而且,也难以使这些学生心悦诚服地紧跟教师继续努力学习[5]。南通某高校有一学生考试成绩都及格,自动申请退学,这不能不令人深思。社会人才需求呈现多元性,而考教分离却是用一个尺度去测量,去评价,学生有什么个性可言。更有甚者,考教分离使教师成为被考核对象,以客观的数据来评价教师教学水平,对教师进行横向比较,由于学生群体、个体的差异,班风不同,同样的教师对不同的班级上同一门课,考出的成绩各班必然各不相同,以最高者还是最低者表示其水平呢?以考教分离的分数来评判教师的教学水平显然带有很大的片面性,教师新教学方法的使用,往往针对不同的班级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案,考教分离的同一模式也只能使丰富多彩的教学艺术被扼杀。
当前高校深化教学改革,提出注重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强调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素质教育,增强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养成自强不息精神,目的是为了彻底打破传统应试教育使学生为应付考试而被动学习的消极模式。而考教分离,则过分强调了终结性考试的"指挥棒"作用,助长只重视知识记忆的负面效应,极易导致被动式学习和"应试教育"的消极后果。显然这与教学改革方向也是相悖的。
高校确有少数教师在终结性考试时存在着不能严格把关的现象和出卷难易程度随意性大,考试命题透明度过度,考前划重点等问题,但这毕竟不是普遍和必然的现象。把个别现象当作普遍现象,看似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部分教师命题规范性较差、考前划重点、学生易突击过关、都是阅卷评分随意性较大等情况,但对教师和学生施以压力,把考试交由教学管理人员行使,至多由教师配合进行命题、监考,是否不相信广大教师?这种越俎代疱的做法,是否会挫伤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自尊心?试想,一个教师不能严谨治学,为人师表,上课照本宣科,对学生课上、课后学习情况毫不关心,课程结束时划出考试重点,考试学生全部通过万事大吉,这样的教师难道称得上是称职的教师吗?如果我们高校师资队伍是这样的素质,我们的教学行政管理人员又是怎样进行师资队伍建设的?教学行政管理人员又是怎么为教学服务的?没有一个良好的管理作风,又怎能胜任对考风的建设?再说,部分教师考试划重点,对学生不能严格要求,工作不努力,其原因是什么?1994年有人通过教师工作满意度量表[6]研究表明,教师中对自己的薪水、学校领导的管理、进修的机会及教学与办公条件感到不满意的人较多,如当时有57.45%的人感到"薪水太低";31.1%的人表示"如有挣钱多的工作,愿意弃教转行";较多的人抱怨教学与办公条件太差,领导对自己的限制太多、领导待人不公正及学校管理不善等。与1994年相比,现在全国高校教师的薪水有了一定的提高,办公条件得到一定改善,但教师对领导待人不公正和学校管理不善的不满情绪并未得到改善。考教分离,对教师的种种限制和对考分片面使用,能减少教师的不满情绪吗?部分教师对工作不满,又怎么能调动积极性呢?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在教师,不相信教师,不依靠教师,甚至不顾教师自尊心和积极性的教学管理是难以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改革是不可能取得真正成功的。
考教分离,以分数来评价教师和学生的水平,使学生为应付考试而学,教师为应付考试而教。同时,片面强调教师功能,特别是过于强调课程结束时的终结性考试,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批判精神的培养。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管正确与否,不需怀疑所学知识是否科学,只需凭借记忆就可得到高分,教师对所教的理论知识只要能灌输给学生,不需作过多的分析,只要学生能记住,这是否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呢?考教分离,教师为使自身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只有使学生获取高分,使教师把主要精力和时间用在如何应付考试上,他们没有过多的精力去学习教学科学理论的知识,不能进行教改实验和总结教改经验。因为教改不仅费精力而且有可能不适合应付考试的需要。
考教分离,通过考分对教师教学水平进行比较,必然使一些教师处于劣势,使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产生挫折感,对教师职业产生畏难情绪,甚至不愿从事教师职业。因为把学生考试成绩等同于教师的水平,成绩较低,代表的是教师水平较低或代表教师的工作责任感、成就感较低,教学水平和积极不高,工作不负责任等。总之,考试成绩差无论对校领导,其他教师、学生都是一种反馈的信息,往往使教师产生焦虑感、自悲等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3 建议
(1)建立健全教师职业道德与执业纪律制度。教师职业道德是影响教师职业活动的最重要的规则,它反映了教师职业的精髓和实质,是从事教师职业必须遵守的。教师执业纪律是教师在执行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违背了它,就会受到制裁。因此,建议国家教委制订《教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规范》,使教师整个教学的准备、实施和反馈过程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使教师成为教学真正的主体。
(2)考试形式应多样化。考试形式除有笔试外,还应有口试、实际操作等,各种考试形式都具有其独特的检验功能。不同课程的教学特点不同,对学生各方面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一些课程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例如计算机语言、有关工程设计等,采用笔试显然难以检验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一些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新闻专业、法律专业的一些课程,这就需要以口试为主。考教分离主要是强调笔试客观、公正。其实,笔试着重检测的是学生对知识记忆量的多少和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表达方式是书写,它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检测学生知识的一种手段,但学生为了获得好的成绩必须大量地记忆,进入题海大量做练习题,学生的负担是可想而知的。难怪乎韩国政府面对一些学生不堪各种笔试的重负,产生厌学情绪,弃家离校流浪街头,成为韩国青少年犯罪的一个根源,一些学生在升学压力之下精神崩溃,轻生自杀等现实,决定自1997年开始废除国立和公立大学的国语、数学和英语的笔试制度[7]。
(3)淡化终结性考试对学生成绩的影响,使高校考试由终结性转向形成性。把考试和培养过程紧密结合起来,这样不仅能有效发挥考试的诊断、反馈、发展功能,使学生顺利学习,而且还能有效地防止学生应付考试而学习的诸多弊病。例如美国高校教师给学生评分,一般不看重期终考试,甚至没有正规象样的期终考试,其评分办法往往是综合学生平时作业,专题论文、课堂讨论参与程度以及课程论文等方面的情况,最终给学生评定出课程成绩[8],充分相信和依靠教师,尊重教师的学术权力和自尊心,能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学习全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和客观评价作用的做法,确立起教师的权威性和责任感,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达到深化教学的目的。
4 试行结构性考试。结构性考试是根据各课程的特点,由授课教师选择最适合本课程教学特点的考试方法,使形成性考试得到强化并与终结性考试相结合;同时,考试形式和课程的特点与目标相结合,采用演讲、讨论、辩论、答辩等口试、各种实际操作和笔试各种方式。例如,香港中文大学实行结构性考试[9],对不同的课程的考试有的用专题演讲、期中专业论文、期末开卷或闭卷考试,有的采用口试等,教师按比例给各种方式相应的分数,其总和就是结构性成绩,这样教师可以从多个侧面了解并检查学生的学习成绩。结构性考试具有多种考试形式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对于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