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健清
广西宾阳县人民医院药剂科 530405
摘要: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机制及病因复杂,可引起心、肾、脑等重要脏器的损害,也是引起冠心病、脑卒中及心力衰竭的常见危险因素。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高血压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对患者的生命健康产生严重不良影响。为了达到高质量的降压效果,学界正在致力于研发新型降压药物,寻找新的作用靶点。本文对治疗高血压药物的进展进行综述,为高血压的临床治疗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高血压;药物;新进展
高血压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慢性疾病,可诱发心力衰竭、脑卒中、心肌梗死等严重疾病,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影响。唐文利[1]等在研究中指出,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的降低可有效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同时可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明显改善。如何有效控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是临床治疗高血压的关键问题。曾勇[2]等认为,高血压的防治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关键,治疗高血压的目的不完全在于降低血压,同时应着眼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世界各国正在研发新型降压药物,力求使降压效果更持久、更平稳、更强效。本文对近年来降压药物的研究进展进行小结。
一、高血压治疗目标及原则
随着人们对高血压危害的认识不断加深,高血压的治疗目的从以往单纯降低患者血压转变为在最大程度上减少远期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根据目前的临床实践结果,丁小强[3]等学者建议高血压病人的血压需降至140/90mm Hg以下,在患者耐受的情况下,可降至更低。
对患者基础血压及有无并发症等情况可决定治疗方式,一般可选择单药治疗及药物联用治疗。徐军[4]等在研究中指出,1级高血压患者通常可采用单药治疗,两种以上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可在数周内达到降压目标值,在起始治疗时,是否需要联合治疗取决于患者基线血压水平。章峰[5]等学者认为,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需联合使用三种以上药物进行治疗,两种药物联合治疗及低剂量治疗可作为起始治疗方式,如在数周内无法达到降压目标,可增加药物剂量或联合治疗药物的品种。马新豫[6]等学者推荐患者使用1次/天、作用可达24小时的长效药物进行治疗,这类药物的优势在于有效提高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从最大限度上降低了血压的波动,可有效预防靶器官损害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黄建英[7]等认为以下几种药物联合应用治疗高血压效果肯定,患者耐受度高: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和利尿剂或钙拮抗剂;钙拮抗剂和利尿剂。
二、治疗高血压药物评价
(一)、利尿剂
陈晓祥[8]等学者通过多次临床实践证实,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的使用比大剂量更能降低高血压患者冠心病及脑卒中的发生,并可在一定程度上逆转患者左心室肥厚的现象,对电解质、糖及脂肪的代谢无任何不良影响。苏民[9]等学者认为噻嗪类利尿剂如吲达帕胺等除利尿外还具有钙拮抗的作用,可温和降压,疗效肯定,可保护患者的心脏,对糖及脂肪的代谢无不良影响,是长效理想的降压药物。
(二)、β受体阻滞剂
陈旭红[10]经临床实验证实,β受体阻滞剂可有效减少冠心病时间的发生,对心肌梗死具有较强的预防作用,但无证据证实其对心肌梗死的预防作用是否优于利尿剂。朱燕亭[11]等在研究中指出,β受体阻滞剂与钙拮抗剂及利尿剂合用具有较强的降压效果,吸烟可降低治疗效果。张凌云[12]等认为β受体阻滞剂如谨慎给药,逐渐增加剂量,则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对患者总生存率无影响。
(三)、钙拮抗剂
临床多使用对血管选择性最强的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治疗冠心病及高血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苏威[13]等认为,患者服用尼群地平片3年左右,可形成心血管的保护效应,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卒中的概率降低40%左右,另外癌症、心血管事件等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王鲁燕[14]等认为,钙拮抗剂对高血压患者均具有降压作用,患者耐受性好,且可预防老年高血压患者出现脑卒中,长效钙拮抗剂的使用效果优于短效制剂,且对患者糖、脂肪代谢的影响较少。
(四)、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常见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包括贝那普利、依那普利及福辛普利等,其主要机制是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产生,减少血管紧张素II的形成,从而降低血压。安彦峰[15]等认为依那普利联合氨氯地平可有效降低老年患者的血压水平,并具备明确的靶器官保护效应。沈俊[16]认为孕妇、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及哺乳期妇女需谨慎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以免出现高血钾、低血压、咳嗽、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李涛[17]等认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有效逆转及预防肾小球基底膜糖化,可有效延缓糖尿病,尤其是伴有蛋白尿患者肾脏疾病病变的进程,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五)、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
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的作用机制为阻断血管紧张素II受体产生的血管平滑肌收缩反应,降低外周阻力,达到降压的效果。孙立群[18]认为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对患者血液动力学的影响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相似,但其对肾脏及心脏的远期益处是否相似仍待临床验证。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的优势在于副作用较小。
(六)、α受体阻滞剂
α受体阻滞剂具有明确的降压作用,有利于合并有高脂血症及糖耐量异常患者的治疗。邸磊[19]等认为α受体阻滞剂可有效逆转患者左室肥厚的现象,对患者胰岛素抵抗进行改善,还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前列腺肥大患者的排尿困难。目前,临床实验对长期使用α受体阻滞剂能否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尚不明确。
(七)、新型药物
陈偶英[20]认为中枢咪唑啉受体激动剂以交感神经为目标,有效降低了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α2受体拮抗剂产生嗜睡的不良反应。刘国仗[21]认为血管肽酶抑制剂及以RAAS为目标的肾素抑制剂在高血压的治疗中均具备令人瞩目的应用前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高血压的药物治疗
(一)、初始药物治疗
初始治疗在原则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药物,不应强调一线药物的作用,检查个体化的治疗准则。陈芳等[22]认为,任何药物均可作为初始药物,其使用顺序一般为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及α受体阻滞剂。沈智洁[23]等认为,高血压患者的初始治疗,如无其他药物的应用指征,则需选择利尿剂及β受体阻滞剂,这两种药物可有效降低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以上两种治疗无效或患者不耐受时,可采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及α受体阻滞剂等进行治疗。陈玲[24]等认为,长效制剂与短效制剂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患者耐受度较高,比短效制剂的降压效果更平稳、持久,并可对靶器官进行保护,服用长效制剂可避免因漏服导致患者出现突发性血压升高造成心血管性猝死。
(二)、联合用药
联合用药是治疗高血压的大趋势,王路钦[25]认为因高血压发病机制复杂,超过一半以上的高血压患者需采用多种药物联合治疗方可控制血压,绝大部分高血压患者在血压水平高于目标值时需联合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进行治疗,以及早发挥靶器官的作用。张纪光[26]认为,在患者存在心血管危险因素时,需将血压降至更低,使用单药治疗很难将患者血压水平降至更低,因此,联合用药成为一线选择。合理的联合用药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耐受性及降压效果,同时有利于不良反应的减少。联合用药可通过不同机制对高血压进行对抗,通过互补发挥药物的协同作用。
四、小结
目前临床治疗高血压的新策略为早期、长期、有效、平稳、联合降压,根据患者的基本情况,用药需遵循以下几个原则:首先,抗高血压治疗需以降压治疗为基础,降压达标需联合用药,利尿剂是联合用药的较好选择。其次,对未合并糖尿病、经济困难的患者可优先首选利尿剂进行治疗。再次,对合并肾病、心衰、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需首先给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进行治疗。高血压的治疗过程十分漫长,在原有高血压药物的治疗基础上,需研发新的降压药物,在保证降压效果的同时,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及对靶器官的影响。相信随着治疗高血压药物的不断增多,高血压发病率可得到良好的控制,高血压合并靶器官受损患者可得到更大的益处,使其对疾病的治愈充满希望。
参考文献:
[1]唐文利,谭元生.中医药对高血压血管重塑的认识及治疗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2(03):360-342.
[2]曾勇.中西药物对高血压炎症反应干预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2(01):85-87.
[3]丁小强,余金波.血液透析患者高血压诊治新进展[J].中华肾病研究电子杂志,2014(03):118-122.
[4]徐军,张启高,宫剑滨,等.莫索尼定与氨氯地平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对比研究[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5,18(11):1017.
[5]章峰.高血压患者的监测管理与用药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2014,41(23):91-92.
[6]马新豫.螺内酯联合常规抗高血压药物在难治性高血压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医刊,2014(15):126-127.
[7黄建英,杨婕.硝酸酯类药物在老年单纯性收缩性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刊,2014,41(10):71-79.
[8]陈晓祥.血府逐瘀汤合并氨氯地平治疗血瘀型高血压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刊,2014,41(10):59-61.
[9]苏民,黄冠宇,武登峰,等.早期控制性降压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肿再扩大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刊,2014,41(6):25-26.
[10]陈旭红,田利丽,李利娟.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中医临床研究,2014,6(18):32-33.
[11]朱燕亭,王贵佐,李满祥.肺动脉高压的临床治疗进展[J].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2014,7(04):87-90.
[12]张凌云,张宝安.他汀类药物与慢性歇缺氧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6(07):770-772.
[13]苏威,李江.肺动脉高压药物靶向治疗的展望[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4(16):3016-3020.
[14]王鲁燕,孙宁玲.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氯沙坦在高血压治疗中的作用及地位[j].中华高血压杂志,2007,15(7):11.
[15]安彦峰,张雅琼,冯德强.金线莲药理和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中药,2014,16(08):685-687.
[16]沈俊.针刺降血压实验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2(02):232- 234.
[17]李涛,江涌,蓝美锐.高血压脑出血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科学,2014(03):52-54.
[18]孙立群,宁桂兰.氨氯地平与依那普利治疗社区老年1、2级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比较[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6,14(7):552-553.
[19]邸磊,包金锁.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02):98-99.
[20]陈偶英,谭元生,张稳.中药防治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研究进展[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6(7):773-775.
[21]刘国仗,马文君,王兵.高血压药物治疗的现状和展望[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2):157-158.
[22]陈芳,周勇军.缬沙坦改善高血压患者左室重构的研究及对MMP-9、TIMP-1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刊,2014,16:22-24.
[23]沈智洁,张志辉.高血压实验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J].中国循环杂志,2014,29(03):232-234.
[24]陈玲,张微微,王国强.脑微出血的研究进展[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4(9):500-504.
[25]王路钦,王文娟.家庭自测血压的研究进展[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4,22(01):107-109.
[26]张纪光,索延征,郎辉辉.老年性高血压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4(08):148-149.
论文作者:罗健清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16
标签:高血压论文; 患者论文; 阻滞剂论文; 受体论文; 药物论文; 血管论文; 利尿剂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