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革命时期党对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的认识

浅析大革命时期党对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的认识

摘要:党在大革命时期对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的认识,找到了革命的对象和依靠力量。党把中国实际的阶级状况同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相结合,对中国革命的依靠力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区分,依据各自的经济背景,得出工人阶级是革命的领导力量、农民阶级是革命的主力军,小资产阶级也是可以依靠的力量、封建地主阶级、买办阶级、大资产阶级是革命对象等结论。这时期,党对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的分析和认识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这时,大革命时期党对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的认识,为下一阶段的斗争做了理论准备。

关键词:阶级斗争;阶级;阶级立场;阶级分析方法

阶级观包括阶级斗争、阶级、阶级立场、阶级分析方法等内容。阶级反映的是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不同利益集团,它产生于私有制下的社会分工。阶级斗争反映的是各个不同利益集团,尤其是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集团之间的斗争,阶级斗争的目的是为了推翻旧有的分配格局,建立新的分配格局。阶级斗争最极端的表现是革命。大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阶级大致分为工人阶级、资产阶级、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四个阶级。

1 大革命时期党对工人阶级的认识

通过前两年的革命实践,共产党对工人阶级的认识更加深化了。中共三大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和《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大会宣言》。决议案指出,“因产业落后的缘故,中国的劳动阶级还处在极其幼稚的时代,多数劳动群众的意识,还停留在宗法社会,非政治的倾向非常严重,只有少数产业工人已感觉到国民运动的必要,真能了解到共产党组织和共产主义的是少数。因此,工人运动尚不能强大起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势力,来应对中国目前革命之需要。”这段文字指出劳动阶级“幼稚”的原因在于产业落后,并且没有得到先进的理论作为指导,因而,非政治的倾向非常严重。但是,少数的产业工人是进步的,他们是革命的中坚力量。邓中夏直接的指出了工人阶级的地位,“在目前固应联合各阶级一致起来做国民革命,然最重要的主力军,不论现在或将来,总当推工人的群众居首位。”[1]中共二大的观点,实际上涉及到了工人阶级在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只是在工人运动实践中,工人阶级的领导权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实现罢了。因此,在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中,正如党在三大指出的拥护工人农民的利益不能忽视,引导工人农民参加革命是中心工作。因此,中国的民族革命运动,必须最革命的无产阶级有力的参加,并且取得领导的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此后,整个大革命时期的实践更加说明了党领导工人运动成为中心任务。党的五大对工人阶级的认识做了过高的估计,指出工人阶级在过去的二年中在国民革命运动中站在最重要的地位上,工人阶级在中国革命中能有这样的地位,足以保证革命的前途,直接走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斗争。 很显然,这种估计走上了“左”的轨道,是冒进主义的萌芽。这说明党在这个时期过于高估了无产阶级。

2 大革命时期党对资产阶级的认识

中共成立后,对于资产阶级认识大致经历了倒打、斗争、推翻——联合的过程。大革命时期,对于资产阶级的认识在联合的基础之上继续深入。党在《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指出革命的对象是封建军阀,不是资产阶级。纵使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存在矛盾,但是,他们之间的矛盾不是紧迫的矛盾。决议案还指出“中国资产阶级所占者仅仅日用品之极小部分”。这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资产阶级本身的力量也是弱小的,他们也迫切的需要推翻封建军阀。因此,与之建立联合战线是可能的。党的四大《对于民族革命运动之议决案》指出,中国的资产阶级已经分化为“买办阶级”和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与此同时,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更加明显的出现了左中右三派。具体做法是团结左派,拉拢中间派,孤立右派。党对资产阶级的认识的深化有助于党的斗争策略的调整。党在中共五大《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议决案》中指出资产阶级和封建分子的叛离,不足以削弱革命。现在是紧张剧烈的革命斗争时期。在这时期应以土地革命和民主政权去号召小资产阶级和农民。大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变现为他们为了争夺政权要去和工人阶级携手;当利益受到损失时,可能就立刻开始压迫工人。

3 大革命时期党对农民阶级的认识

党认识到无产阶级与农民阶级可以结成联盟。党在成立初期领导了农民运动的实践,组织了农会,认识到农民阶级是革命的“潜势力”,因此,党的三大对农民问题开始重视起来。“因此种种压迫农民自然发生一种反抗精神……以保护农民之利益而促进国民革命运动之必要。”[2]在党的三大的指出中农民问题与工人问题并列成为党的中心问题。之后陈独秀又指出:“这种农民的大群众,在目前意识国民革命之一种伟大的潜势力,所以在中国目前需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国民运动中,不可漠视农民问题。”[3]党的四大对农民阶级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四大宣言指出:“要使中国不陷于奴隶的地位,完全靠着中国劳苦群众的努力,完全靠着全世界劳农联合起来反对资本主义的奋斗!”这里的劳苦群众无非就是工人、农民、学生、手工业者等阶级,只有他们组成联盟,才能摆脱奴役的命运。在四大《对于农民运动之议决案》中,落后的中国,农民阶级依然是重要成分,占到了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尽管这个80%未必准确,但是,它并不妨碍共产党对农民阶级的估量。1925年5月,全国第二次劳动大会通过的《工农联合的决议案》更加明确的指出“工人阶级要想推翻现存制度,必须结合反对现存制度的一切革命势力,因此他应该努力找寻他的同盟者。这种同盟者的第一个,就是农民。无产阶级倘若不联合农民,革命便难成功。” 但是此决议案也指出“我们指导政治的中心总是在城市,因此斗争的中心,也是着重在城市。所以工人阶级应该努力去领导农民来参加这个斗争。”这就不符合农民的逻辑了。农民的问题需要在广大农村就地解决,农民进城参加斗争很显然脱离实际。可见,党对于农民阶级的认识,也有曲折性的。

2012年,以“将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传递到世界上最遥远的地方”为宗旨的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在全球范围掀起一股全新的教育革命浪潮,当然,也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互联网在线开放教育平台的发展。2013年,由清华大学研发的“学堂在线”正式向全球发布。2014年,上海交通大学与百度打造了以短视频、强交互为特点的“好大学在线”。紧随其后,高教社的爱课程网与网易合作推出了“中国大学MOOC”(现又称“爱课程”)。此外还有北京大学与阿里巴巴联合打造的“华文慕课”、学分课程服务平台“智慧树”、以通识课程为主的“超星尔雅”和以医学课程为主的“人卫慕课”等。

4 大革命时期党对地主阶级认识

中共三大之前没有明确提出对于地主阶级的态度,但是中共二大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指出当前的革命任务是“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封建军阀的基础就是封建地主阶级,封建军阀恰是地主阶级的利益的代表,既然要打倒封建军阀,那么,打倒封建军阀的基础也是理所当然的。这里说地主阶级是资产阶级的反革命派,是基于当前的革命任务而言的。当前的革命任务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之间的矛盾更为突出,更为直接。本来,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是最为突出的,但是,农民阶级本身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农民阶级本身不能推翻封建主义,他只能依靠比他更加进步的阶级带领他获得解放。推翻封建地主阶级是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而在当时,从理论上说,以国民党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是推翻封建地主阶级的急先锋,但事实上,由于国民党内部的分化,它的妥协性便暴露无遗了。因此,彻底推翻封建地主阶级的任务就必然落到最具革命性的无产阶级身上。

党在这个时期对阶级分析方法的认识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已经认识到阶级分析方法与国情相结合的必要性,更重要的是党在这个时期对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的认识更加深刻,把阶级分析方法运用到对其他阶级的分析之上,跳出了阶级分析方法的阶级性的狭隘视野。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固然存在矛盾,但是二者也有同一性。党对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统一性的认识,说明党在不断完善阶级分析方法,不断丰富阶级分析方法,这种认识符合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改变了以往的狭隘的认识。正如陈独秀在中共三大的报告上指出“以前我们党的政策是唯心主义的,不切合实际的,后来我们开始注意到中国社会的现状,并参加现实的运动。”政党是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这个时期,党把自己定位于群众性大党之上,跳出了狭隘的无产阶级政党的视野。党在《关于国民运动及 问题的议决案》中首次提出建立群众性大党的思想。“我们加入国民党,但仍旧保存我们的组织,必须从个工人团体中,从国民党左派中,吸收真有阶级觉悟的革命分子,渐渐扩大我们的组织,谨严我们的纪律,以立强大的群众共产党之基础”。[4]

邻避与邻避冲突是经常混用的概念,不同学者有不同叫法与倾向。王佃利、徐晴晴认为邻避冲突即由邻避设施的选址和设置引发与当地居民之间的冲突及其效应;陈宝胜认为邻避冲突是指在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技术发展背景下,某些成本效用分配不均衡的设施可能会 遭到周边居民的反对与抗争而引发的利益冲突。邻避冲突(Not In My Backyard conflict)是近年来社会的一种常态冲突,它是因邻避设施周边区民反对该类设施在本地区的选址和兴建而与政府部门之间发生的抵制和对抗性行为。

总之,党在大革命时期对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的认识更加深入,把马克思主义阶级观与中国当时的实际相结合起来再认识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符合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党能够再认识马克思主义阶级观,并且深化对它的认识,是基于中国革命的实际、共产国际的影响以及中国共产党自身的成熟等原因。党在大革命时期对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的运用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阶级观,为土地革命的到来做了理论准备。

计算中导致先验信噪比(增益函数)过高估计的两个主要原因是:一是对先验信噪比的估计直接采用“直接判决”法;另一个原因则归因于噪声谱的估计,计算信噪比往往需要先估计噪声谱,而大都数噪声估计算法都会低估噪声谱,噪声谱的低估导致了信噪比的过高估计。基于此:

注释

[1]《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1月,第 111页。

[2]《农民问题决议案》(一九二三年六月),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6月,第263页。

[3]陈独秀:《中国农民问题》,《前锋》创刊号,1923年7月 1日。

[4]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6月,第159页。

中图分类号:D0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19)05(C)-0016-02

作者简介:裴星星(1989.01-),女,贵州贵阳人,贵州民族大学数据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标签:;  ;  ;  ;  

浅析大革命时期党对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的认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