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汉中市实验小学 723000
摘 要:《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自身的道德需求。”它旨在使儿童形成对集体和社会生活的正确态度,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负责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为其成为会生活、热爱生活的社会人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愉快 责任 爱心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方式,要用“思品”的方式来思考、来感悟、来表达、来叙事、来隐喻、来抒情、来对话,乃至一声问候、一句评价。课堂教学也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设计,要充分体现其综合、实践、开放的性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愉快、积极、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引导孩子学会生活并能热爱生活。
怎样才算是愉快、积极地生活呢?儿童在与同学、老师交往过程中,能高兴地学、愉快地玩,乐于亲近自然,能欣赏自己和别人的优点和长处,能在成人帮助下较快地化解自己的消极情绪,具有乐观开朗的个性。作为一名合格的《品德与社会》教师,应当善于“引导学生愉快积极地生活”。愉快和积极不是知识,而是一种情感和态度,它不能靠“传授”,更不能靠“灌输”,它只能在师生教学相长的过程中,由教师引领学生自主认识、自主体验、自主感悟、自主抉择、自主践行,通过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实践等环节,才能使儿童真正寻找到自己积极愉快的精神家园。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落实:
1.生活就是课堂,让生活体验充盈课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开放性、综合性的课程,学习的舞台宽广,可以是参观、访问,也可以是课间的游戏、同学朋友的争吵。有了这样丰富多彩的体验,可模拟再造生活情境,使生活走进课堂,促进儿童体验生活、关注生活,最终引领儿童走向生活。
2.课堂就是舞台,让情境体验激起共鸣。
课堂是儿童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可以运用游戏活动、角色体验、故事演讲、榜样引领等情境体验方式让儿童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拨动学生的心弦,形成愉快、积极的道德情感。《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就是要把学生的道德情感向课外生活辐射,在家庭生活中体现,在社会生活中彰显,进一步促进孩子愉快、积极地生活。
托尔斯泰认为:“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责任心是构成一个人品德面貌的基石,新课标中明确强调学生“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要求学生“关心家庭生活,主动分担家务,有一定的家庭责任感”、“认真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无疑,家庭是每个个体走向社会的出发点,但不难发现,现在的“小皇帝”、“小公主”家庭责任感并不强烈,主动做力所能及的家务的人不多,经常与父母交流学习、生活情况的也很少。《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要唤醒学生的家庭意识、激发学生的家庭责任感,进而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和责任心呢?在教学上要追求“话谈清,理摆透,情交融,心紧贴”,设法打开学生的情感闸门,让他们既能为自己是家庭一员感到激动,又要为自己曾经的“不负责”而愧疚,从而感恩父母的包容,明白自己的家庭责任,以至延伸到社会责任中来。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践行:
1.理解是责任的基础。
一个人的责任感首先是在家庭中得到孕育。如教学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时,一是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辩论的方法,让学生分别从自己的生活世界出发,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面对父母的难处我们应持什么样的态度?在讨论探究中深切地体会父母有很多难处,有些我们能帮助解决,我们应当帮助;有些虽然我们不能帮助解决,但我们可以安慰父母,不再给父母添烦恼。二是让孩子讲述理解父母对自己无私关爱后帮助父母、回报父母的故事。立足于发生在学生身边实实在在的生活事例,使学生受到情感的启迪,激发内心的共鸣,进而转化为深刻的认识和积极的行动。
2.爱心是责任的前提。
如教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我们的班级”时,当老师一张一张播放着孩子们从一年级入校以来在班级这个大家庭中成长的点点滴滴,随着《时间都去哪儿了》音乐响起,带动着幻灯片回放着一年又一年的运动场上孩子们为班集体争光的拼搏、颁奖台上孩子们领奖时的喜悦、向灾区献爱心时孩子们的踊跃、每一次劳动后的欢乐与汗水……从稚嫩而英俊的照片上,有他们每一天的成长,有他们对自己的班级和学校的关爱,更有逐步形成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在渐行渐远的回忆中,我深深地感到孩子们长大了。
教育学家赞科夫说过:“教学方法只有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才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尤为重要,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社会》教师用书[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5。
[2]《品德与社会》学生用书[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5。
[3]《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S].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4]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M].漓江出版社,1993。
论文作者:刘洪德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1月总第19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3
标签:品德论文; 社会论文; 学生论文; 自己的论文; 愉快论文; 父母论文; 家庭论文; 《素质教育》2016年1月总第194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