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红[1]2013年在《和谐美与企业文化建设》文中提出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与精神所在,只有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企业才能够各具竞争力,才能够成长起来。而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主题之下,认识到和谐美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构建起和谐的企业文化,则是在新的经济形式下企业生存与发展所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本文主要讲的就是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
郭鉴[2]2000年在《和谐美与企业文化建设》文中指出企业文化理论研究的历史有二十多年,中西学者从理论、实践层面进行了诸多阐述。单就企业文化作用方面的研究而言,大多数保留在其对企业的具体效用的列举上,本文借助人——文化互动机制中文化对人制约的原理,对企业文化发挥作用进行过程性研究。 在第一部分人——文化的运作机制和运用中,首先对人和文化的相互作用机制进行阐述,人一方面创造了文化,一方面受到文化的制约,特别是后者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人和文化之间关系的重要内容。在叙述过程中,强调这一机制并不是通过抽象的推理来完成的,而是纳入特定历史时期和条件进行考察,文化对人的纠正功能也通过归属于特定人群的价值尺度来完成的。自然而然地在对企业文化的作用机制进行考察必然要以这个原理为基础。 在第二部分企业对和谐美的背离中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基于文化标准基础之上的和谐美的内涵。本文首先确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出发点,然后从人和自然、人和自身、人和社会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在列举企业对和谐美的背离上,本文着重强调了异化危机、企业公共道德的失落两个问题。异化是哲学、美学的一个重要命题,企业对和谐美的背离最明显的形式就是表现于此,它不仅是生产者的异化,也是所有者的异化。企业公共道德的失落主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进行阐述,从中看出企业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企业道德失落史。 企业文化的纠正问题在第三部分中论述,企业文化对背离的纠正首先是文化机制的本生惯性,更重要的是企业文化在理论上完成了“观念人”假设和“生活组织”假设的突破,它的纠正是通过自身的子要素完成的。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精神内核,它主要是通过亲密原则和一体化原则来实现的。企业哲学是使企业文化与哲学相连的唯一桥梁,本文实证考察了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哲学是怎样指导企业发展的。企业审美文化是使企业文化从完整意义上和美学相融合的重要维度,追求形式美和内容美的统一,培养和谐美、崇高美,使员工实现 $//致生研士对文 和拚央{止必4/A彦]P x仰1。尬越足企业文化能存0kW帅。 在对整个现论过假拙述以后,还应该朴怠到和谐关仆为文 化丸硼役到各个地区文化附义化柠斤的惭们门)v力、【1木和小 f叮闩和谐公概念是不问的,1NN【I大的企业文化的过川也足不 问的。
周艳玲[3]2009年在《关于中小建筑企业项目文化建设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中小建筑企业已成为中国建筑业的主体。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使我国房地产行业一度进入低迷状态,与之紧密相连的建筑业也遭遇寒流。而国家拉动经济发展的一系列大规模投资计划,又为建筑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背景下,加强工程项目文化建设,是中小建筑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求得生存发展的根本途径。目前,我国中小建筑企业对工程项目文化建设普遍重视不够,学术界研究中小建筑企业工程项目文化建设的课题、论文寥寥无几。本文写作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以中小建筑企业为研究重点,以工程项目文化建设为研究的突破口,广泛查阅文献,归纳了学术领域对于包括建筑工程项目文化在内的项目文化的研究成果,阐述了工程项目文化的相关基础理论。本文以这些理论为基础,运用深入调研的材料,对湖南格塘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下文简称格塘公司)“兼谐”工程项目文化建设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总结了该公司工程项目文化建设的经验及其差距。格塘公司自2001年改制以来,大力加强以工程项目文化建设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建设,构建了以“兼谐”为核心理念的项目文化体系,该体系包括“立信争先、共创辉煌”的项目精神文化、“机、制兼备,权责统一”的项目制度文化、“人本务实、上下协同”的项目行为文化、“整洁规范、环境谐美”的项目物质文化四种项目文化。格塘公司坚持“兼谐”项目文化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一些可供借鉴的基本经验:项目经理应是项目文化建设的领头人;处理好公司文化共性与项目文化个性、公司文化长期性与项目文化短期性之间的关系;“以人为本”,“以和为贵”,关心员工,实现共赢;注重团队建设,增强项目施工队伍凝聚力;造就学习型组织,重视员工素质提高;讲究沟通艺术,优化项目管理绩效;坚持“一切为业主着想”的服务理念,注重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但是,格塘公司的项目文化建设也还存在一些差距,譬如缺乏独创性,注重形式忽视内涵,持之以恒不够等。论文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中小建筑企业实际,归纳总结了我国中小建筑企业工程项目文化建设的基本要略,以供国内其他中小建筑企业以启示:一是兼收并蓄,吸收传统文化精华,以铸造项目文化建设的灵魂;二是以人为本,这是项目文化建设的主旋律;三是建设学习型、创新型团队,这是项目文化建设的核心目标;四是注重形象塑造,实施品牌战略,这是项目文化建设的主体战略。本文综合运用企业管理学、企业文化学和项目管理学等相关理论的分析探讨,旨在给国内中小建筑企业项目文化建设一定的启发,探索出一条有助于中小建筑企业持续、高速、健康发展的道路。
宋德奇, 黄永生[4]2006年在《弘扬先进文化 建设和谐美达——广东新会美达锦纶股份有限公司》文中指出广东新会美达锦纶股份有限公司原是一家传统国有企业,2003年,民营企业广东天健集团有限公司通过拍买入主控股美达,使美达的资本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新一届董事会提出了“立足主业,创中国最大最强锦纶基地”的发展战略,企业进入高速稳定发展时期,为促进国家和地方经
万欣阳[5]2003年在《和谐美与个性美——关于学校管理的美学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美学的意义在于让人们认识美、感受美,是一种人本主义的哲学理念。在学校管理过程中追求和谐美、个性美,正是基于美学的思维理念对于学校管理工作的一种理性思考,这一思考的根本目的旨在为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一、和谐美——在整体上、群体上对学校管理工作的一
赵春福[6]2011年在《企业文化的本质追求:真、善、美》文中认为求真、求善、求美,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原点。30年来中国企业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在企业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个影响企业文化健康发展的问题值得注意,那就是少数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上把主要精力放在文化的外包装上,陷入了文字游戏的迷宫,忽视了企业文化的本质追求。所以,只关心企业文化外在形式的企业,应该回归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原点上,即求真、求善、求美,紧密结合企业发展,创建真正真善美统一的企业文化。
罗志荣[7]2011年在《企业文化30年的中国轨迹》文中研究指明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企业文化理论在中国传播和实践已经30年了。为了系统思考并总结30年来的企业文化实践经验,探索企业文化建设的规律、路径和方式,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
熊莹[8]2016年在《办公楼户外景观功能探析》文中认为办公楼绿地景观是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是具有自净功能的构成部分。未来,在提升城市生态水平方面办公楼绿地可以有更大的作为。在城市建设用地状况下,人们充分利用屋顶花园、垂直绿化等措施来增加绿化量,可以在有限的空间里最大程度上的增加绿化的范围,同时也是在修复和改善被破坏的生活环境,起到净化大气、增添湿度、隔绝噪音、改善城市的生态系统平衡、提高环境质量、加快生态新陈代谢、丰富城市景观的作用等等。当今,办公空间绿化景观的设计营造越来越受到重视,设计者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着力打造生态的,人文的富有场所精神的现代办公空间。本文以上海大众汽车技术管理中心办公楼景观设计为例阐述了办公空间绿化景观设计的功能性、语言手法等要素。该案例为作者本人亲自参与设计的案例,结合理论分析具有切身体会。大众公司通过形成办公楼绿地景观生态环境,致力于营造良好办公环境以及展现良好的企业形象。
周示行[9]2006年在《塑新形象 显和谐美》文中研究指明“百年邮政”是邮政人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最值得自豪的战略品牌,随着邮政进入改革发展的新阶段,江苏省常州市邮政局清醒地意识到邮政作为社会服务性企业,老牌子需要新内容、邮政人需要新形象,常州局需要一支具备勤于学习、爱岗敬业、诚信协作和开拓进取精神的员工队伍
张利群[10]2011年在《论文学批评和谐美的价值取向生成与构建》文中研究说明文学批评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目的是为建设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因而批评应确立和谐价值观及和谐审美观,这既需要继承弘扬中国和谐文化传统,又需要顺应社会时代要求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和谐美价值取向和评价标准引领和推动文学发展及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 和谐美与企业文化建设[J]. 李景红. 现代营销(学苑版). 2013
[2]. 和谐美与企业文化建设[D]. 郭鉴. 山东师范大学. 2000
[3]. 关于中小建筑企业项目文化建设的思考[D]. 周艳玲. 南华大学. 2009
[4]. 弘扬先进文化 建设和谐美达——广东新会美达锦纶股份有限公司[J]. 宋德奇, 黄永生. 中国质量万里行. 2006
[5]. 和谐美与个性美——关于学校管理的美学思考[J]. 万欣阳. 广西教育. 2003
[6]. 企业文化的本质追求:真、善、美[J]. 赵春福. 军工文化. 2011
[7]. 企业文化30年的中国轨迹[J]. 罗志荣. 企业文明. 2011
[8]. 办公楼户外景观功能探析[D]. 熊莹. 苏州大学. 2016
[9]. 塑新形象 显和谐美[N]. 周示行. 中国邮政报. 2006
[10]. 论文学批评和谐美的价值取向生成与构建[J]. 张利群. 钦州学院学报.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