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中心医院 湖南益阳 413000
【摘 要】目的:研究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精神心理状态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100例作为本次观察对象,根据胃镜检查结果将其分成A组反流性食管炎(55例)及B组非糜烂性反流病(45例),再选择入院接受健康检查的患者50例作为参照组,分析三组观察对象精神心理状态与反流性疾病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结果:A组与B组患者之间对比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睡眠质量评分等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A组、B组与参照组之间对比的以上指标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胃食管反流患者的焦虑、抑郁及睡眠质量评分与反流性疾病问卷评分呈正相关关系;且非糜烂性反流病与焦虑、抑郁、睡眠质量评分是影响胃食管反流病治疗效果的独立因素。结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焦虑、抑郁及睡眠质量等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具有一定相关性,因此治疗过程中应给予患者心理方面的干预,提高治疗有效性。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病;精神心理状态;临床疗效;相关性
胃食管反流病主要是指胃部、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内引发的反酸、烧心等临床综合征现象,主要是由于食管贲门抗反流防御机制降低及反流物对食管黏膜攻击性增强导致的,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反胃、反酸、烧心、胸痛、恶心及上腹部疼痛等[1]。除了以上发病原因外,发病还可能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及精神心理因素等存在密切相关性[2]。为了分析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精神心理状态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我院针对收治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100例进行了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100例作为本次观察对象,根据胃镜检查结果将其分成A组反流性食管炎(55例)及B组非糜烂性反流病(45例),再选择入院接受健康检查的患者50例作为参照组,50例健康体检者中男女比例为27:23例,年龄分布在26至73岁之间,均值为(55.63±4.79)岁;55例A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男女比例为35:20例,年龄分布在25至75岁之间,均值为(55.49±4.63)岁;45例B组非糜烂性反流病中男女比例为25:20例,年龄分布在25至76岁之间,均值为(55.50±4.62)岁。
分组结果满足组间基础数据差异不大的要求(P>0.05),分组结果具备对比价值。
1.2方法
针对三组观察对象的性别、年龄、身高、婚姻状况、体重、文化程度、经济状况、职业、饮食习惯及生活习惯等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统计,由我科室同一批医师对三组观察对象进行睡眠质量评分、抑郁评分及焦虑评分等量表的调查统计。(1)基本情况调查: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划分为无症状、轻度、中度及重度等类型,其中轻度标准为症状不显著且需要特别注意才能感觉;中度标准为症状显著但不对生活及工作造成影响;重度标准为症状显著且影响患者正常生活与工作。评分12分以上表示症状明显且存在胃内容物反流。(2)焦虑评分:采用SAS量表,总分100分,分数在50分以上为焦虑。(3)抑郁评分:采用SDS量表,总分100分,分数在53分以上为抑郁。(3)睡眠质量评分: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评分量表,总分21分,分数越高睡眠质量越差(8分或以上为睡眠障碍的标准)。
1.3疗效判定
分析三组观察对象精神心理状态与反流性疾病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处理,当P小于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三组观察对象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睡眠质量评分对比
A组患者、B组患者与参照组健康体检者之间对比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睡眠质量评分的具体数据见表1所示:
表1:三组观察对象之间对比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睡眠质量评分
胃食管反流患者的焦虑、抑郁及睡眠质量评分与反流性疾病问卷评分呈正相关关系;胃食管反流患者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及睡眠质量评分越高,反流性疾病问卷评分越高。
3讨论
胃食管反流病属于临床中较为多发的消化科常见疾病之一,对于患者正常生活产生较大的影响。临床上出现越来越多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与精神心理状态之间的相关性的研究,但现今为止还未出现两者之间关系的定论[3]。
临床中绝大多数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对于抑酸治疗的反应良好,但患者需要长时间实施维持治疗,临床治疗过程中医生主要实施客观检查作为评价疗效的标准[4],但对于患者来说症状的缓解能改善患者精神心理状态及睡眠质量。本次观察显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大多数存在程度不一的精神心理问题,虽然非糜烂性反流病患者及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不存在显著差异,且非糜烂性反流病患者及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与健康体检者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睡眠质量评分等存在显著差异。非糜烂性反流病患者及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病理生理特点与临床特点存在较大差异[5],患者的焦虑、抑郁及睡眠质量评分与反流性疾病问卷评分呈正相关关系;且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与治疗疗效、病情严重程度具有正相关关系;这一结果与徐文红,林征,林琳,等[6]人的结果相似。
综上所述,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精神心理状态与临床疗效之间具有相关性,临床治疗过程中应重视对患者实施精神心理方面的干预,提高临床治疗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琦,王雄力,高乾良.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与心理因素相关性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4,22(10):605-607.
[2]高改凤.胃食管反流病精神心理状态及中医证候规律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6,8(28):111-112.
[3]魏雯,王庆芳,钱绪芬,等.个性化护理对老年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临床疗效、心理状态及生命质量的影响分析[J].中华胃食管反流病电子杂志,2017,4(1):40-42.
[4]屈亚威,王伟岸,张晓,等.精神心理因素与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发病关系的研究[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5,24(12):1445-1447.
[5]高亚楠,费素娟.精神心理障碍与胃食管反流疾病共病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7,23(15):3036-3040.
[6]徐文红,林征,林琳,等.胃食管反流病相关非心源性胸痛患者临床特点、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调查[J].西部中医药,2013,26(5):66-70.
论文作者:李秀华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0
标签:食管论文; 评分论文; 患者论文; 焦虑论文; 病患者论文; 抑郁论文; 睡眠质量论文; 《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