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金消费升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将触发社会消费结构的升级。2003年,中国人均GDP达到1090美元,国内居民的财富积累达到了消费升级的临界点。目前,我国的人均GDP已达到2000美元以上,处于生存型消费稳定,发展型消费加快,享受型消费启动的关键阶段。
基于对消费升级全面启动的预期,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已由投资拉动转变为消费拉动。教育、医疗、旅游、电信、信息和家庭娱乐商品的更新换代产品,已经成为消费支出中增速较快的项目。毫无疑问,消费升级将给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市场机遇。
保险业:产品创新是引擎
拥有巨大人口基数的中国,向来被认为是世界上潜力最大的保险市场。据统计,保险业是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5%。然而,保险深度(保费收入占GDP比例)的世界平均水平为8%,中国仅为2.7%;保险密度(人均保费收入)中国为人均47美元,而世界的平均水平为512美元,相差极为悬殊。同时,多年的经济强劲发展孕育了巨大的保险需求,人口老龄化及社保体系建设推动了保险业的发展,不断开放的市场和监管体系使保险业的发展日益规范并逐渐提速。所有这些因素都是保险业在此轮消费升级中得以长足发展的主要动力。
然而,一方面是消费升级带来的广阔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却是目前我国保险产品相对单一,创新速度滞后,单纯的寿险、意外险、健康医疗险、分红险等等早已不能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日益多样化的需求。IBM商业价值研究院认为,中国保险消费者未来的金融风险管理需求将会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不仅需要基本的财务风险保障,同时还将追求个性化的风险管理产品和服务。因此,保险企业只有进行保险产品创新,逐步满足人们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的保险需求,才能在此轮消费升级的大潮中赢得主动权。
积极开发非寿险投资型保险产品不仅是保险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更是实现我国保险业做大做强目标的重要一环。中国居民向来具有很强的储蓄意愿,即使是在所谓的“全民皆股”的牛市中,居民个人金融资产中银行存款比例仍然明显高于发达国家水平。因此,在此轮消费升级中,发展非寿险投资型保险产品具有极大的市场空间。2006年,华泰财险推出了“华泰理财一号”的投资型保险产品,在为投保人提供了风险保障的同时,还提供了理财收益,因此,该款产品一面市就处于热销中。
随着中国社会日趋老龄化和“丁克家庭”的大量出现,未来的养老以及老年疾病、长期护理、老年意外伤害医疗等这些风险因素将为中国老年保险市场带来长期的收益。一位业内人士以提供老年骨折保险保障为例,虽然该险种风险率高,但中国有1.4亿60岁以上的老年人,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人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和投保欲望,如果能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设定合适的费率,这类产品的市场空间非常大。
对于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中青年消费者,开设个性化、定制化的保险产品是当今的一个趋势。例如,针对爱美的年轻一族,泰康人寿就在旗下的女性保险中把意外整容植皮手术列入了保险范围;攀岩、潜水等高危运动一向是保险公司承保旅游险的禁区,但日前美亚保险推出的境内游保险,就将蹦极、攀岩、潜水、滑雪等热门业余体育运动作为承保范围;平安、华泰等财险公司在一些财产险中, “地震险”以附加险的形式悄然存在;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为激励大学生投身志愿服务,专门为12个省的大学生志愿者度身定制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安康保险,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人身和医疗保险保障……
在此轮消费升级中,农村消费者也是保险公司不容忽视的一个市场。最近,专为农民量身打造的“简易人身保险”新产品已在安徽正式面市。这款被称为“服务新农村建设第一险”的农民人身保险是综合考虑农民切身需求、缴费能力和消费习惯的保险产品,具有保费低廉、保障适度、满期还本、投保简便等特点,保险责任涵盖疾病身故、意外伤害身故和满期生存。
美国是世界上保险业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其险种数量之多、覆盖面之广几乎可以达到“只要客户需要,保险公司就承保”的程度。相比之下,中国保险产品的开发只是处于一个刚刚起步的阶段。消费升级虽然为保险业带来发展的春天,但面对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保险公司只有在产品上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笑到最后。
旅游业:定制营销蔚然成风
收入水平的提高,文化娱乐设施的增加和休闲时间的延长,加之消费环境、交通环境的改善,使得旅游成为日益红火的消费热点。随着政府关于职工带薪休假政策的出台,旅游消费呈现出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按照旅游行业的发展规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旅游消费也将呈现出从观光向休闲及度假升级的态势。随着市民出行越来越频繁,“上车睡觉,下车拍照、购物”这种拉练式、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游已经萎缩衰退,取而代之的是休闲游、度假游、生态游、定制化旅游日益成为主流。
小林是刚刚工作的白领,今年春节他将实现自己梦想多年的定制欧洲游计划。小林表示,他这次出游将告别导游,告别定点购物,只借助旅行社预订机票和酒店,旅游线路完全由自己制定。过去,多数人习惯于随团旅游。因为这种方式可以省去食宿行方面的诸多麻烦,也不必费神费力去选择游线和景观。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网络的普及,像小林这样选择个性化自助游的人越来越多了。
准备前往海南度假的张女士在天津市一家旅行社订购了天津往返海南的机票和海南三亚三晚的住宿。这已经是她第三次选择这样的方式出门旅游了。按照张女士的说法,像海南这种纯休闲度假式的景点根本不需要跟团,享受自由自在的旅途生活比一天去好几趟购物点要强多了。
像小林、张女士这样,既享受了休闲度假的自由,又能享受到旅行社提供的相对便宜的机票和酒店的定制化旅游模式如今大受欢迎,成为旅游发烧友们的新选择。来自多家旅行社和旅游网站的信息显示,近几年游客的出游方式逐渐产生变化,半数以上的游客不再完全依赖旅行社设定线路,而是有意识地打造符合自身需求的定制旅游,如自助式的背包游、家庭式的度假游、温馨浪漫式的蜜月游、攀援探秘式的探险游、出国留学式的修学游等等。
为此,旅行社也开始适应这种变化,由过去单一的组团观光游,向形式多样的度假游、特色旅游项目扩展,推出个性化、参与性强的旅游产品。华远国旅市场部负责人表示,旅行社根据游客的需求变化,也在调整经营方式,推出没有导游也没有购物安排的行程路线。从旅行社的角度来看,游客选择定制旅游可以降低自身的经营风险。由于定制旅游的消费者通常计划性很强,会提前1个月以上预定行程,这样旅行社可以提前预知市场份额,无论是从航空公司拿票还是预订酒店都更加方便,价格也会更加便宜。某旅行社电子商务在线国内部经理介绍说,当初他们在网上推出“点菜式”的“自由行”产品,原本只是一个试验性的互动产品,没想到效果却意外的好。在旺季,在网上提出预订“自助式”旅游要求的散客甚至达到了总客源的70%,淡季时也能达到25%左右,市场需求由此可见一斑。港中旅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也表示,与传统线路的不景气不同的是,个性化旅游增长很快,自驾游、自助游等新兴的旅游方式已经成为公司新的增长点。
自由行在旅游市场的高速发展正在改变目前国内旅游业的固有模式,促使旅行社由“组团社”向规模化、真正的“旅行服务供应商”转化。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营销理念和方式,定制营销必然对传统营销模式带来冲击,引起旅游企业营销目标、方式和手段的变化。为此,旅游公司应注意以下三个“转变”:把营销目标由追求市场占有率转向追求顾客占有率,营销方式由注重产品差别化转向注重顾客差别化,旅游营销组织管理由产品管理型演变为顾客管理型。
家电业:升级概念带来曙光
数据表明,近年来深受价格大战、海外家电企业技术壁垒、家电连锁巨头挤压等多重压力的本土家电行业,2007年以来经营状况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2007年春节、五一、国庆,本土家电企业销售火暴,一个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消费升级的趋势逐步出现。来自国美、苏宁等的数据显示,五成以上的消费者购买新家电是为了升级换代;而数字电视、双开门豪华冰箱、大波轮洗衣机、健康空调等高端产品的销量所占比例达八成以上。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家电业如今已经到了产品更新换代的高峰期。中国家电研究院副院长马德军预计,2007年我国仅空调、冰箱、洗衣机、电视、电脑的更新换代量就达1亿台。以冰箱为例,中华商务网的数据显示,2006年一、二级市场的冰箱内销量增长约为10.46%,而整个国内冰箱市场的增长为36.7%,农村市场冰箱的需求增长约为60%以上,由此预示在城市纷纷加入家电消费升级的同时,农村冰箱市场也已经全面启动。为此,家电厂家应该了解广大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从而在这场难得的升级大战中掌握市场的主动权。
首先,在中国家电消费步入升级时代的今天,人们对于家电产品的选择不仅仅限于功能上,更多的是看重其外观的装饰性和艺术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曾对15个城市6000个样本消费者进行冰箱消费的调查,在外观时尚型、保鲜型、环保节能型的各项消费者需求排名中,外观优势以49.2%的差异率排在了第一位,可见外观已经成为消费者选择冰箱的重要因素。为此,中外冰箱生产企业纷纷在2007年销售旺季推出了艺术冰箱,如LG推出豪华对开门冰箱、西门子推出以“缤纷空间”为名的彩绘艺术冰箱,海尔也推出了艺术系列透明冰箱。正如家电研究专家陆刃波所说,“艺术”成为了家电市场的热门话题。
其次,当今社会是一个倡导节能环保的时代,消费者的环保意识也在增强,因此环保、节能型的家电将在这场消费升级大战中受宠。调查显示,240升~400升的大容积、低能耗的环保型冰箱受到许多城市家庭的欢迎;而节电型的空调也在市场上赢得了好评。
再次,家电消费升级,购买功能更为完善的产品显得非常重要,但这并不是说产品的功能越多越好。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先机,一些家电企业把产品功能当成炫耀自己技术实力的资本,结果就是产品的功能越来越多,多得让消费者都记不过来。厂家应该注意,当今许多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已经逐步趋于理性。在许多消费者看来,并不是说产品的功能越多越好,而是够用才好,盲目追求产品的多功能,结果只能是带来不必要的浪费。因此,厂家对产品功能的开发,应该做到适可而止,避免走进过度开发的误区。
在消费升级换代的带动下,曾被称为“夕阳产业”的家电业迎来了黄金机遇。尤其是农村消费能力的提升,使得家电产品的市场前景更为可观。然而,从上述提及的消费现象可见,在迎接这场消费升级的机遇时,了解当今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是打赢这场战役的第一步。
饮料业:主打健康品质牌
食品饮料与普通大众的生活密切相关,食品饮料的消费升级是他们步入小康生活后首先考虑增加的消费对象。伴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食品饮料消费正由数量型消费转向质量型消费,从而为食品饮料工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8月份,食品饮料行业销售收入达到17040.6亿元,同比增长13.78%,行业利润总额935.39亿元,同比增长24.3%。
目前。我国饮料市场已由当年单一的“汽水打天下”,发展为由碳酸饮料、水饮料、果汁饮料、茶饮料、功能饮料、含乳饮料等瓜分天下,果蔬、粗粮、大豆、咖啡等饮料寻求突破的市场新格局。消费结构的升级带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在新的消费理念下,消费者更加注重饮料的营养、健康和安全。目前,水、碳酸饮料、茶饮料、果蔬汁等传统品类饮料虽然仍占据80%以上市场份额,但功能性饮料则发展势头迅猛,年增长率超过20%,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毫无疑问,健康饮品将成为未来中国饮料市场的消费新趋势,也将成为饮料市场的新亮点。在此系列中,除果蔬汁饮料外,运动饮料、营养强化饮料、保健饮料、植物蛋白饮料等都处于强劲发展态势,市场需求较大。
健康饮品厂家要想在市场上突围,就必须在品牌打造和广告投放方面下工夫。调查表明,由于健康和安全消费意识的增强,消费者往往更加信赖知名品牌的产品,愿意付出更多的花费购买知名品牌的产品。为了突出品牌的差异化,品牌概念的不断演变也成为市场的热点,各厂家推出的新品几乎都在产品名称上煞费苦心。
然而,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由于食品饮料行业的技术门槛较低,产品的同质化现象严重。纵观目前中国的健康饮品市场,高端产品十分缺乏。相比之下,在白酒行业,如贵州茅台、五粮液等高端产品则接着消费升级的东风,市场空间不断扩大,并出现了供不应求,经销商排队等货的现象。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和扩大内需消费升级的双重因素拉动下,饮料已由过去的解渴时代发展到口感时代,并开始全面进入健康和品质时代。在此良机下,如何进行产品创新、如何打造中高端的健康饮品实为竞争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