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竞争:商业规模结构优化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要途径论文,结构优化论文,规模论文,竞争论文,商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经济转轨在商业领域的市场结构表现为从“垄断”走向“竞争”。在计划经济时期,流通业中除国有和集体两大体系外,个体和私营所占比重很低,而且众多的国有和集体店铺,都由计划经济的购销调存将其联为一体,其组织化程度较高,但店铺没有经营自主权。随着改革开放,划小经营核算单位,过去的门店都成为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在经过80年代个体商业大繁荣、90年代私营和外资企业大发展以来,从社会角度看,我国流通业呈现出数量多、组织化程度低的格局。流通企业的发展将随着市场经济的需要从增加流通企业数量转向提高流通组织化程度,即流通企业的侧重点将转移到向提高整体运作方向发展。在市场竞争条件下,流通企业效益与流通组织化程度密切相关,只有合理的流通组织规模结构,才有可能提高整个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商业规模结构优化:走向竞争的市场发育规律
规模经济或规模利益,是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最早明确提出的。指由于经济资源聚集在同一生产者处,形成大量生产和流通的产销体制,从而在生产的某一区间单位平均成本的递增或下降。这里所说的规模,是指资源的聚集度,即产销能力的大小;而经济,是节省、效益、好处等含义。在西方经济学中,将规模经济表述为规模的“收益递增现象”。即规模经济反映了生产要素的集中程度、配置比例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说明大规模生产通常具有优越性。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表明,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不同国家和不同历史时期的商业规模都在随技术进步呈现出从小到大的发展趋势。商业规模经济不仅受经营方式、经营业态的影响,而且还受营业地点、购买力水平及其分布和消费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较为复杂和难以确定。商业规模结构优化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为克服市场失灵和组织失灵,提高经济效益之所需。企业组织和市场体制是两种可以互相替代的协调生产的手段,企业组织是通过行政命令来引导生产,市场体制是通过价格来引导生产。现代企业组织规模的大小,由效率原则所决定。存在产权制度的社会,交易必然以一定资源支出为代价,因而交易成本不可避免。市场不确定性增大了市场交易成本,由于市场风险,企业组织交易、行政管理与监督也会引起成本支出,即组织协调成本。市场有交易成本,组织有管理协调成本。如果一个国家只有一个大企业,或一个行业只有一个垄断企业,那么组织协调成本将会大于市场交易成本而缺乏效率;相反如果企业规模过小,其组织协调成本要小于市场交易成本,使资源配置效率大大降低,故调整企业组织结构不失为上策。通过分工协作关系,扩大内部市场化,通过资本放大效应,增强资本规模实力和竞争能力,扩大市场份额降低平均成本获取规模效应。
2.从垄断走向竞争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的特点与买方市场的加快形成,使流通企业面临极大的挑战。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就是竞争,一方面,在买方市场形势下,商品市场空间相对狭窄,社会市场利润率趋降,规模小实力弱的流通企业集团很难在市场中有生存与发展的一席之地;同时由于流通产业集中度较低,商家竞争过度,市场秩序较乱,侵害消费者权益等问题突出。另一方面,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步子加快,我国内商品市场国际化日趋鲜明。包括沃马特、西尔斯、伊藤洋华堂等不少世界一流大集团已经开始以独资、并购、合资(多是先参股后控股)、合作等形式,进入我国内商品市场,大步而迅速瓜分、挤占市场,这迫切要求商业企业实施大集团战略。发展规模经济是我国企业迎接国外企业挑战,开拓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的有效途径。
规模经济所形成的整体优势有利于减少竞争对手或减弱竞争对手的威胁程度。对不同行业企业的生产来说,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来自本行业内部现有的竞争者和行业外部的潜在竞争者的威胁。而发展规模经济,所带来的成本低、结构优化等整体优势,可以使企业获得对付同行业竞争者的有利武器。一方面,规模企业通过联合、兼并、管理等形式构成网络联系,吸引同行业内优势或劣势企业加入,从而减少现实竞争对手,提高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规模企业通过采取资源控制、价格协调等方式,对于行业外部潜在竞争者来说,形成进入壁垒,阻止新的生产者进入。
二、商业规模结构优化市场依据:竞争优势
经济发展要求生产要素向不同经济规模的企业进行合理的集中和分散,形成配置有序的规模结构。企业规模要考虑两个基本要素:行业的技术特征与企业目标市场大小。
从行业的技术特征来看,企业规模反映了生产要素在企业的集中程度,它本质上反映了一个行业对生产要素在技术上的要求。然而,企业的一定生产经营规模所要求的生产要素的集中,并不意味着企业的规模越大则收益必然递增,企业规模的确定应当是适度的。在规模收益递增的行业,企业规模应当适度偏大;而在规模收益递减的行业,企业规模应当适度偏小。企业规模的大小,既要考虑行业的技术要求,又考虑市场的需求规模,通过确定适度的企业规模,将技术的可能性转化为市场的现实性。企业适度规模的选择关键在于以市场为导向。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规模适度标准,应该依据企业在目标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从企业的目标市场来看,目标市场是企业确定的具体的服务对象。企业规模的大小取决于企业所选择的目标市场的规模。一般来讲,企业选择较大规模的目标市场,要求相应规模的企业内部具有较强的专业化的资源和能力。这些资源和能力,既是企业在目标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的基础,又是企业将行业技术的可能性转化为市场需求的现实性关键。因此,企业细分和整合市场的目的,是为了确保该规模企业在目标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竞争优势反映了该规模企业在选定的目标市场上具有与众不同的资源和能力。企业规模的定位,既不能削弱企业在目标市场上已经获得竞争优势的资源和能力,也不能低估企业在目标市场上获取竞争优势的资源和能力。因此,企业规模的大小,只能依据企业在目标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的衡量标准只能是该规模企业在目标市场上的盈利潜力。盈利潜力的大小反映了企业规模在目标市场上的适宜程度。企业规模越适宜,企业越能有效利用目标市场上的规模经济和经验效应,盈利潜力越大。
三、商业规模结构优化政策建议:催化竞争
笔者认为,商业规模结构优化应坚持两点:一是大中小规模企业并举。即促进企业合理竞争,实现规模经济和专业化协作,形成适合产业技术经济特点和我国经济发展产业组织结构。二是组织规模增大与剥离并存。这种调整,有的是采取了合并进来的方式,有的则相反地采取向外逐层剥离的方式。一方面,企业通过强强联合,可以把核心能力做大、做强。另一方面,对关联度弱的或经营不良的业务和资产加以剥离、剔除,使企业在内外边界的调整中不仅实现1+1>2,同时实现1-X >1的良好整合与协调效果。 促使企业经营的重点从以往片面追求规模扩大转向调整经营范围和提高竞争实力方面来。在我国,受“万事不求人”思想的束缚,企业不论主业经营规模是大是小,都片面追求“大而全”、“小而全”,这种“混合一体化”的结果不但没能取得“范围经济”,反而导致企业有限的力量分散,主业经营缺乏“规模经营”。生产辅助服务、生产附属服务从企业内边界向外剥离,可以说是我国企业目前业务剥离的重点。
改善我国商业企业的规模结构,提高规模效益,宜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①通过资产重组,着力扩大商业企业的组织和经营规模。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没有哪一家大公司是完全靠自身的积累而成长壮大起来的,资本集聚和集中是迅速扩大企业规模的最有效途径。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应当鼓励那些经济效益较好、经营管理水平较高、实力较强的商业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参股、控股等方式,进行横向联合,使广泛分散的商业经营要素集中于这类企业,从而充分发挥其经营管理优势。②要继续鼓励各种形式的商业连锁发展。连锁经营是解决当前大量中小型商业企业经营组织化、规模化程度偏低和效益低下等问题的现实选择。除了在信贷、税收等方面继续给予优惠扶持政策外,还应处理好连锁企业与地方政府在税收源泉、劳动力就业贡献等一些敏感问题上的关系。③下大力气提高商业企业经营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水平。企业经营管理的水平是决定能否取得规模扩张所必备的成本优势关键。
一般来说,商业规模结构优化可以遵循两种思路,一是以政府为发展主体,二是以企业为发展主体,让企业根据市场和自身发展需要自主实施兼并、扩张。无论以哪一种形式,充分的市场竞争是前提,是基础机制。通过市场竞争,企业才能了解如下的信息优势,包括究竟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还是为了加强和扩大自己的产业关联,是为了解决自己的原料保障问题,还是为了建立自己的营销网络等。这些是企业根据市场前景和盈利预期而进行的自主选择,因而交易和并购的信息充分,目的明确,方式选择得当。
商业规模结构优化的重要途径就是政府催化市场竞争。市场竞争的基础作用在于规模结构的形成是通过市场自发整合得到有效发展的前提,是市场自动、迅速地筛选出有效的经济组织。但就是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如美国、日本,通过市场自发整合发展大型企业也花了二、三百年时间,中国并没有足够的时间让这个过程慢慢地发展,为了减低转型成本,政府必须自觉地去发展市场竞争,而不是直接构建企业规模及结构。通过市场竞争组建企业集团是指企业在利润的吸引力和生存压力的作用下为适应各种外界条件变化而自动进行的相应组织结构调整或组织创新。一般认为,在较完备的市场机制中,企业集团等组织创新将是企业在市场竞争压力下自组织的一个必然结果。为此政府的作用通过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效果的经济调节,达到催化竞争,反过为影响结构、行为和效果。政府催化市场竞争的核心是对企业恰当地运用适度的压力、杠杆作用力以及正确选择行动的时间而去组织,政府不是设计出取得成功的道路。企业的本质竞争力则在于对其生产、人力资源的良好组织。政府催化竞争的途径主要包括:①压力催化。生存压力是迫使企业改变其经济行为方式的最有效途径,通过对该产业限制各品种的生产数量,限制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技术,限制零件和原材料的采购方法,从而达到挤掉落后企业、落后产品,促成企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达到企业间的兼并及企业的进一步集中。②利益催化。政府运用金融、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诱导企业走向集中。③协调催化。当企业兼并联合出现困难时,由政府出面加以组织和协调。在实际运作中,则是由政府、产业界、学者、行业组织、中介组织等各方面代表共同审议加以协调。这一制度大大降低了企业自组织的交易成本,推动企业自组织进程。需要说明的是,政府催化途径的效果还取决于整个市场体制创新的进程。
标签:企业规模论文; 商业论文; 目标市场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经营规模论文; 商业竞争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 规模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