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滨[1]2007年在《我国企业债券市场与银行业协调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资本市场快速发展,我国的企业债券市场虽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其发展虽仍明显处于落后,但仍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对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政府决策都已经达成共识。企业债券市场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使其结构和功能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发行品种不断创新,除传统固定利率品种外,浮动利率、利率互换、内刊期权债券等品种不断推出;在功能方面,企业债券不仅仅只显现了融资功能、投资功能,其利率功能、资本功能、衍生功能等也逐步凸现出来。而企业债券融资和银行贷款同属于债务融资,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企业融资结构的变化势必会对银行业产生影响。那么我国银行业会受到那些影响,银行业又会怎么样的影响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二者究竟是此消彼长还是和谐一致、相互协调、共同发展,正是本文要研究的。为此,本文先从历史的角度出发,研究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金融体系美国和德国的企业债券市场,以及危机后的东南亚国家通过企业债券市场解决其银行危机的实务,可以发现企业债券市场和银行业的发展二者间存在着相互协调、和谐一致、共同发展的关系,特别是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在化解银行危机,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在此国际经验的支持下,然后分析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和银行业的发展历程与所面临的困境,发现企业债券市场在我国发展滞后的原因除了历史和思维的问题外,最关键的就是缺乏金融中介的全方位深入的参与,同时我国银行业所面临的期限错配、货币错配和风险积聚等困境也迫切需要一个健全的企业债券市场来化解。可见在我国存在着促进企业债券市场和银行业和谐一致、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必要性。紧接着,本文从规范和实证两个方面论证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和银行业间的相互关系。从业务的角度认为,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对银行业的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均具有一定的替代作用,但银行业可以通过参与企业债券市场进行业务创新,发展中间业务来化解这种不利影响,同时还可以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从功能的角度认为,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具有完善银行业的经营管理、改善其资产负债表和流动性以及化解银行业风险的功能。同时银行业在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中可以作为发行者、承销者和投资者等多元角色来全面参与,促进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快速健康发展。并且运用Eviews软件,选取相关变量进行计量分析,论证了在我国二者也确实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即在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和银行业的发展中存着需要和谐一致、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充分条件。最后,对照企业债券市场和银行中介的相互关系,提出了在我国促进企业债券市场和银行业的协调发展必须以防范风险为前提,以及相应的建议。
唐传兵[2]2003年在《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公司设立及其随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筹集资金以满足生产经营需要,从而需要开辟多元化的筹资渠道。理论和实践证明,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发展企业债券融资渠道,降低银行系统金融资产占GDP的百分比,在宏观上可以起到分散风险的作用,增加整个金融系统抵御风险的能力;在微观上可以有效的降低企业资本成本、促进公司治理的改善以及有利于企业树立诚信意识。当前我国整个银行系统居民存款已经超过8万亿元,银行金融资产与我国GDP相比已经属于较高的范围,且银行资产多以对企业的各种贷款的形式存在,流动性欠缺,迫切需要增加能分流居民金融资产的渠道,也就是需要发展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从1992年以来,我国的股票市场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沪深两地交易所的上市公司在2000和2001年连续两年融资额超过900亿元;而债券市场2000年的融资额只有83亿元,2001年也只有222亿元,两者相差悬殊。从增加金融系统安全性、提高企业活力的需要出发,发展我国的企业债券市场应是题中应有之意。目前,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政府官员,在应该加快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这一点上已经取得了广泛的一致性。遗憾的是,关于如何发展我国的企业债券市场的观点散见于各种报刊杂志,且多是从某一个方面讲述,缺乏对企业债券市场的全方位的解剖与勾勒。发展企业债券市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体谋划,协调运作。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从基本理论、运作机制到解析我国债券市场的不足以至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完善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促进宏观经济的稳定、增进微观企业的活力就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二、本文研究思路和逻辑结构本文的基本思路是:首先,从理论出发,对企业债务融资的作用<WP=3>和企业债务结构对整个宏观经济稳定和微观主体的活力的影响进行综述,并对我国企业的融资制度进行了解析。其次,对成熟的、市场化运作的企业债券市场进行了剖析,进而过渡到我国的企业债券市场,并对阻碍其发展的因素进行了探讨。最后,在前面理论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发展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主要途径。叁、本文主要内容第一章首先从MM理论出发,探讨了适当规模的债务融资在公司财务管理中的基础作用;提升公司市场价值。应该说,MM理论既是公司资本结构理论的基本内容,也构成整个企业债券市场的理论基础。紧接着,在第二节提出债务的结构问题及影响,并把公司债务结构构成划分为银行贷款和公司债券。在微观的公司经营方面,注重发行企业债券融资,首先由于债券相比银行贷款的利率优势,可以降低企业资金成本;其次,由于法定的信息披露需要以及违约成本较大,有利于企业提高诚信意识;第叁,由于预算硬约束,有助于改善公司治理。在宏观方面,首先探讨了亚洲银行危机,认为其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银行系统金融资产占GDP的比例过高,直接融资渠道不发达,经济体系缺乏风险分散机制,进而对企业债在风险分散、风险评价和风险释放方面与银行贷款进行比较,得出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可以分流银行存款,降低银行资产占GDP百分比,从而分散经济体系金融风险,降低危机爆发的机率。此外,本章第叁节对我国财政主导型、银行主导型和市场经济多元化企业投融资体制的变迁过程进行了总结,得出我国银行仍在投融资渠道占据主导地位的状况不利于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论文第二章对参与企业债券市场的经济主体及其职能以及偿债保障机制进行了研究。本质上,债券市场上的两个基本主体企业和资金贷出者的借贷关系是完全出于平等民事主体的自愿行为,但当两者直接交易时面临的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债权人利益保障问题必然产生,从而促使了具有公信力的管理机构以及中介机构的产生。管理机构在整个债券市场中的作用表现在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规则等来约束参与市场的各主体。典型的中介机构有投资银行和资信<WP=4>评估机构,其有助于降低交易者的交易成本。为了保障债权人利益,使债务本息得到正常的支付,还需要建立相应的偿债保障机制。本文对法定的控制权转移、声誉、债权人的审慎和信用配给机制、债务契约的限制性条款、抵押和担保、流动性和可转换性等事前保障机制和自发性和解与结算、破产清算与重组、戳穿公司的面纱等事后保障机制进行了论述。本章的目的在于通过考察成熟债券市场的运作机制,对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提出参考性意见。在第叁章里对制约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探讨。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行环节经过了自发阶段、规范调整阶段以及现在的平稳但并不理想的状态,突出表现在发行规模一直偏小、债券种类单一,远不能满足投资人和企业的需求。总的来说,由于政府政策的管制是导致债券市场活跃度不够的根本原因,例如发行计划规模管理、个案审批制使不少企业对发行债券望而却步;债券利率严格管制(企业债券发行利率不得高于同期银行储蓄存款利率的40%)使债券缺乏风险定价机制;市场多头管理,参与的机构有国家计划委员会、人民银行、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及交易所等,手续繁杂,每个部门只负责一个环节,缺乏衔接与协
张寻远[3]2013年在《中国区域债务融资工具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基于2005-2012年间在我国资本市场上公开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等债务融资工具的发行主体及这四类产品本身的相关特征数据,结合该时间段各省份的经济增长、外商直接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及劳动力等宏观数据,加之引用各省份市场化进程指数数据库相关数据,在深入阐述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中国区域间直接债务融资工具的绩效及其影响因素——之后,从省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历程、资本市场发展等多个角度阐述了研究该问题的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本文从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监督、声誉、金融管制和区域经济发展等诸多视角评述了现有文献,本文还分析了债务融资工具的发展特征、作用效果和存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作者提出了本论文的创新点。在统计描述中国区域债务融资工具发展现状及中国省份市场化进程的基础上,本文采用logit模型、混合截面数据模型等多种计量经济学手段,实证研究了债务融资工具对企业、省份经济的作用效果;实证考察了债务融资工具选择的影响因素。本文的主要结论有:(1)通过采用统计描述对中国区域债务融资工具发展现状分析后得出,尽管整体上我国债务融资工具取得了飞速发展,然而,无论从四类债务融资工具的发行期数还是发行规模角度而言,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均占绝对领先地位,债务融资工具发展较快,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西部地区债务融资工具发展相对落后,这表明我国债务融资工具发展呈现区域差异性;其次,就单个省份的债务融资工具发展情况而言,西部及中部地区省份可能较东部地区省份更好,这反映了省份间债务融资工具发展并非单纯因地缘因素而呈现发展差距。(2)在对中国各省份市场化指数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笔者认为’:1997-2007年间,首先,总体上我国各省份市场化进程均取得了明显进展;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非国有经济发展、产品市场发育程度、要素市场发育程度及市场中介组织发育程度和法律制度环境等5个一级指标均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其中,进步较快的为非国有经济发展、市场中介组织发育程度、法律制度环境和产品市场发育程度等;其次,省份间的市场化程度差距十分显着,呈现出东部地区市场化进程较快,西部地区市场化进程发展缓慢的现象,并且这种差距在不断扩大。笔者认为,这种市场化进程差异是导致我国债务融资工具在区域间发展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叁,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金融业竞争、信贷资金分配市场化、律师及会计师等市场组织服务条件和行业协会对企业帮助程度等5个二级指标在省份间的差异也较为显着,这些在金融服务方面的差异是导致债务融资工具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另一个较为重要的因素。(3)以我国2005-2012年度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等四类债务融资工具的企业相关财务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混合截面数据模型,基于企业自身的微观视角,实证研究了发行债务融资工具对提升企业绩效的作用效果。笔者发现:整体而言,发行债务融资工具显着提高了企业绩效;具体来看,发行企业债券对企业绩效起到负向效果,而发行公司债券、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对企业绩效起到积极促进作用;通过将债务融资工具与企业所有制性质、债务融资工具的担保情况作交叉项进行估计后发现,在估算发行债务融资工具对企业绩效提升的作用效果方面,对民营及外资企业比对国有企业的作用效果较大;有担保的债务融资工具比无担保的更能够促进企业绩效提高。进一步地,采用净资产收益率作为企业绩效的代理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显示,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企业所有制性质及债务融资工具有无担保等变量的估计系数及显着性与前述实证结果相比,差别不大,由此验证了本文实证结果的稳健性。(4)利用中国31个省份2005-2011年经济增长及固定资产投资等年度数据及在此期间在各个省份注册的企业发行各类债务融资工具的相关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计量经济学的混合截面数据模型,基于各省份的宏观视角,实证检验了债务融资工具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效果。笔者发现:首先,整体来看,债务融资工具发行规模每提高1个单位,会促进所在省份的经济增长提高0.007个单位;劳动力、固定资产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及省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等均能够促进经济发展,通过对比这四个变量的系数大小可以看出,这些变量在影响区域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效果存在显着差异;其次,通过采用企业是否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中期票据及短期融资券等四类债务融资工具的虚拟变量来度量债务融资工具发展情况进而对模型进行估计后得出,除了中期票据的系数不显着外,其余叁类债务融资工具对经济发展均起到积极作用;第叁,按照企业所在省份划分东中西部叁个区域,进而分别估计模型得出,债务融资工具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效果存在区域差异性,具体来看,东部地区的效果最大,其次是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最小;最后,文章采用省份人均真实GDP的增长率来代理区域经济发展这一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发现本文的实证模型结果具有稳健性。(5)基于微观的发行主体及债务融资工具设计等特征角度,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外部环境、地方政府法制环境、金融市场竞争及中介组织发育等多个宏观层面视角,采用计量经济学的lologit分析模型,利用2005-2007年微观企业、宏观省份等相关数据,以企业债券、公司债券及短期融资券等债务融资工具为分析对象,实证考察了债务融资工具区域间发展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对于发行人选择企业债券融资的影响因素而言:企业规模每提高一个单位,会促使企业发行企业债券的可能性提高为0.683;企业盈利能力每提升一个单位,会促使企业发行企业债券的可能性提高0.547;企业债券的发行利率每提高一个单位,会导致企业发行企业债券的可能性降低6.131个单位;所在省份市场化程度每提高一个单位,会导致企业发行企业债券的可能性降低0.498个单位;所在省份金融业竞争程度每提高一个单位,会使得企业发行企业债券的可能性降低0.446个单位。对于发行人选择公司债券融资的影响因素而言:公司的规模越大,公司越不愿意采用发行公司债券融资;公司盈利能力每提升一个单位,公司发行公司债券的可能性就提高0.547;公司债券的发行利率每提高一个单位,会导致公司发行公司债券的可能性降低14.277个单位;所在省份政府干预经济行为每降低一个单位,会促使公司发行公司债券的可能性提高8.125个单位;所在省份市场化程度每提高一个单位,会促进公司发行公司债券的可能性提高3.806个单位;所在省份法制环境完善程度每提高一个单位,会促使公司发行公司债券的可能性提高1.407个单位;所在省份金融业竞争程度每提高一个单位,会促使公司发行公司债券的可能性提高2.155个单位。对于发行人选择短期融资券融资的影响因素而言:公司的规模越大,公司越愿意采用发行短期融资券这一融资工具进行融资;企业盈利能力每提升一个单位,企业选择短期融资券融资的可能性就提高0.433个单位;短期融资券的发行利率每提高一个单位,会导致发行短期融资券的可能性降低6.502个单位;度量所在省份政府干预经济行为的指标每降低一个单位,会促使企业选择短期融资券融资的可能性提高0.04个单位;所在省份市场化程度每提高一个单位,会促进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的可能性提高0.570个单位;所在省份法制环境完善程度每提高一个单位,会促使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的可能性提高1.426个单位;所在省份金融业竞争程度每提高一个单位,会促使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的可能性提高0.509个单位。对比分析这叁类估计结果后得出:首先,发行主体的规模变量影响其债务融资工具选择的作用效果存在差异性,其与公司债券负相关,与短期融资券、企业债券正相关;其次,地方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对企业选择何种债务融资工具的影响也呈现差异性,其与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呈现显着正相关关系,而与企业债券呈现显着负相关关系;所在省份金融业竞争情况与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呈现显着正相关关系,而与企业债券呈现显着负相关关系。由此可见,这些变量影响债务融资工具选择的作用效果呈现差异性。进一步地,通过采用上述叁类债务融资工具的发行规模作为被解释变量,采用人均实际GDP作为度量政府干预经济行为的代理变量进行的稳健性检验结果显示,除了个别估计系数不显着外,大多数解释变量的系数符号相差不大,由此笔者验证了文章中的实证结果具有稳健性。本论文的创新点主要有:首先,文章研究视角较为新颖,与从国家层面研究角度不同,本文基于中国31个省份层面,从省份对比分析这一研究视角,探讨了债务融资工具的发展问题,得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研究结论,为理解区域经济发展及资本市场发展提供了可能的借鉴意义。其次,文章采用了最新的债券市场数据。这使得本文的研究结论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更高的学术价值。第叁,基于一项度量中国省份市场化、金融业竞争、政府干预经济行为及市场中介服务发展等较为客观、全面的数据,文章重新审视了省份市场化进程的差异。在此基础上,论文研究了其对债务融资工具区域间发展的不同作用效果,这使得本文的研究结论更具有借鉴价值。
孟祥阳[4]2013年在《基于产品创新的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研究》文中提出企业债券市场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融资、资源配置、风险防范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在发展初期,市场上的创新不足,包括制度创新和产品创新均裹足不前,导致与股票市场相比,企业债券市场总量较小,在债券市场中,企业债券所占比例仍然较低。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从产品创新的角度研究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对近年来市场上的产品创新分为期限选择、浮动基准、内嵌期权、信用增进、货币类型、发行方式等六个方面分别进行总结和归纳,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产品创新与市场发展进行定量分析,论证了产品创新对与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以及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对产品创新的促进作用,并进一步从宏观角度提出促进产品创新进而发展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政策建议。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章主要是对本文的选题背景进行阐述,并明确了选题意义。在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价值。此外还对一些本文涉及的容易产生混淆的概念进行明确。第二章对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进行总结。主要包括叁个方面,一是对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历史进行一个梳理,二是对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第叁是对发展中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归纳。第叁章对我国企业债券市场中产品创新的研究。分为六个方面,分别为期限创新研究、浮动基准创新研究、内嵌期权创新研究、信用增进创新研究、货币类型创新研究、发行方式创新研究。研究发现这六个方面的创新涵盖了我国企业债券市场产品创新的大部分创新方案,可以说是我国企业债券市场从这六个维度不断拓展,已经初步形成了产品日益丰富、规模稳步增长、运行机制不断健全的市场,搭建了牢固的基础产品构架。第四章以实证研究的方法构建了因子分析模型和协整模型、和格兰杰模型,对于我国企业债券市场产品创新的驱动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评价产品创新的指标体系,以这个指标体系与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行量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发现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产品创新对市场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并且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也会反过来促进市场的产品创新。第五章是本文的结论部分,对于前面的研究结果进行总结,为推动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应坚持不断的推进产品创新,以产品创新作为推动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不竭动力,进而形成市场发展与产品创新相互促进的良好发展局面。
祁莉[5]2005年在《债券市场金融创新及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研究》文中认为企业债券市场作为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融资、资本运作、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当前我国的企业债券市场还很不完善,与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的公司债券市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出发,通过我国的企业债券的发展现状与世界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的公司债券进行对比分析,借鉴美国债券市场的金融创新实践对我国的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张涛[6]2007年在《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较为滞后,一直没有形成研究的热点。随着2001年以来企业债券市场的迅速扩张,该领域的研究逐渐增多,较好地丰富了我国企业债券的理论和政策,在促进企业债券市场发展上产生了积极的效果。但目前的研究成果都是一些零星的、非系统的文章,没有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探寻制约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深层原因,所提出的政策建议也是初步的和浅层次的,有关企业债券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战略等方面尚未形成明确的结论。本文从历史的脉络中把握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一般规律,结合中国转轨时期特有的制度安排,找寻我国企业债券市场构建的关键因素。这种共性与特性研究的结合充实了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具有较强的政策指导意义。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是导论,本章是全文的总括性说明,主要对论文选题的背景、国内外企业债券研究现状及评述、论文的研究方法、论文的结构安排和创新点加以说明。第二章是全文的基础,本章主要对企业债券的基本概念,起源与发展,及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历程作简要的回顾。第叁、四章是全文的主体分析部分,分别从宏微观角度全面分析我国企业债券市场,重在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分析依据。第叁章从制度经济学理论出发,在我国金融结构的制度变迁的大背景下分析了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目前发展缓慢的原因,提出发展企业债券市场是当前我国的必然选择。第四章从规范的角度,从发行、交易、定价、信用制度、法制环境等微观机制方面全面分析了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制度性缺陷。第五章在前面各章的分析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促进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制度安排和策略建议。
苏宁华[7]2002年在《中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研究》文中提出资本市场是金融市场的核心,其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资金市场的发展水平,决定了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从国民经济的角度来看,资本市场是联系储蓄与投资的纽带,储蓄能否转化为投资,转化的效率高低取决于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资本市场由叁大部分所组成,一是银行中长期贷款市场,二是股票市场,叁是中长期债券市场(包括政府债券市场与企业债券市场)。 一个完善的、发达的资本市场应该由不同层次的子市场所构成,不同的子市场代表了不同的风险与收益组合。在完善的资本市场中,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均能进入,如果只有高风险的投资者能够进入资本市场,则资本市场就会变成一个投机的市场,如果只有不能承担风险的投资者进入资本市场,则资本市场就会成为一潭死水。只有一个能够包容高风险、中等风险、低风险的投资者的市场才是一个真正的资本市场。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发达的企业债券市场是资本市场发展的需要,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本论文对中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分析与研究,主要是从投资者、筹资者及政府叁个方面进行的,对影响中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各种因素进行详尽的分析,从而为中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提出了解决对策。 除导论外,论文正文分为四章: 第一章《中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历史沿革》。本章主要对中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情况作了总体性的概述,第一节介绍了从1987至2000年中国企业债券发行市场的发展情况,第二节则介绍了中国企业债券流通市场的发展情况,对场外交易市场和交易所市场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第叁节则分析了当前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存在的问题及成因,为以后章节的分析作铺垫。 第二章《企业融资方式的比较与选择》。本章主要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分析在融资过程中影响企业融资决策的主要因素。第一节介绍了当今主要几种资本结构理论,包括MM理论、新优序融资理论、代理成本理论以及信号模型理论,第二节则对债务来源结构进行了理论分析,对具有私人性质的银行借款与具有公开性质的企业债券之间的直接、间接成本进行了比较,并分析了两种债权融 中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研究一企业融资选择、政府行为变迁与投资者保护”.资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对企业的影响。第叁节则运用了各种资本结构理论、债务来源结构理论对中国企业融资选择进行了分析。在分析大股东融资偏好及经理层融资偏好之后,提出中国企业在融资选择顺序是股权融资为第一选择,银行债务为第二选择,最后才是企业债券。这种融资顺序的选择更多是因为中国。企业治理机制不完善造成的,在分析中国企业外部治理机制一市场治理机制和内部治理机制…企业治理结构之后,认为只有建立一个完善的企业治理机制,中国企业才能根据市场因素诀定融资的顺序,企业债券市场才有可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第叁章《企业债券市场中的政府行为分析入本章将企业债券市场中的政府行为分为二种,一种是以资金竞争者身份出现的政府,另一种是以社会管理者身份出现的政府。政府作为资金竞争者的身份是通过国债市场体现出来的,政府与企业债券市场的关系就是国债市场与企业债券市场的关系,这种政府行为经历了二个阶段,一是通过抑制企业债券市场来保证国债的发行,二是通过注重国债自身建设与完善来解决国债发行问题。在社会管理者方面,政府行为要考虑企业发行债券之后,可能出现的破产成本由谁承担,这决定了政府行为模式的选择。此外,政府还必须在经济改革与资源配置效率方面作一选择,而这种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最后,本章分析了在公共财政改革的背景下,政府必须退出市场有效领域,进入市场失效领域,公共财政 .下的政府行为将有利于企业债券的发展。 第四章《企业债券市场中的信用评级制度研究礼本章从投资者角度出发分析债券市场中影响投资者保护的一大因素即信用评级制度。本章首先分析了企业债券市场中筹资者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阐明了信用评级制度在。级发行市场和二级流通市场中对投资者的保护作用以及对筹资者、证券中介 0机构及监管机构的作用。其次,深入分析了信用评级机构的声誉建立与维护机制、独立性以及数量等问题,最后,在分析我国信用评级制度存在的问题之后,提出了完善我国信用评级制度的途径。
李瑞雪[8]2016年在《小微企业融资公平保障法律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从工信部等四部委于2011年7月颁布《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对小微企业正名以来,小微企业成为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研究的热点对象。小微企业在活跃市场经济、提供就业岗位、弥补社会服务缺位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当前存在着诸多阻碍小微企业发展的因素,其中,核心因素是融资障碍。而小微企业融资障碍中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又成为了目前学界集中研究的选题,相关学术成果颇丰。但是,关于小微企业另一项融资障碍,即小微企业融资不公平问题却很少受到关注。目前,与大中型企业相比,小微企业在融资时并没有受到同等对待。同时,小微企业在金融市场中的弱势地位也并没有得到应受的重视。诚然,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与小微企业融资不公平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前者是后者的重要表现。但是,两者不可以等同。小微企业融资公平与否直接关涉社会正义是否实现的问题,后者更为根本。良法本身蕴含公平正义的理念,依照良法治理小微企业融资不公平问题是有效的路径。基于上述思想,本文以金融公平为价值理念,主要研究小微企业融资公平保障法律制度相关问题。目的在于通过蕴含金融公平理念的法律制度的构建,保障小微企业可以与大中型企业公平地分享金融资源。除了引言和结论,本文可以分为叁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章,是全文的理论基础,主要阐释了小微企业融资公平相关的概念。第二部分为第二章,分析了我国小微企业融资现状,并详细阐释了小微企业融资不公平在现实中的主要表现及其制度原因。第叁部分为第叁章、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其中,第叁章探讨了保障小微企业融资公平的基本原则,并且,在坚持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重点阐释了构建小微企业融资公平保障法律制度的整体思路。而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分别探讨了小微企业融资机会公平、条件公平和结果公平保障法律制度的构建问题。从以上叁个层面,为保障小微企业公平地获得金融资源提供了具体的法律完善建议。第一章,小微企业的融资公平。主要探讨小微企业融资公平的内涵和外延,是全文的逻辑起点,为后文分析小微企业融资市场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相应的法律完善建议提供理论支撑。建国后,我国颁布了多版中小企业划型标准,本文界定小微企业概念,以最新发布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为主要依据。并且,本文构建融资公平保障法律制度主要针对的对象是金融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小微企业,并不包括具有国有资本身份以及属于集团总公司性质的小微企业。同时,本文也将个体工商户纳入到了广义的小微企业的概念中。小微企业融资公平的确立依据,可以从法学、经济学以及伦理学叁个角度进行阐释,具体是指,与大中型企业相比,小微企业以均等的机会获得融资、以相同的市场条件获得融资,以及融资需求满足度不能相差悬殊。以罗尔斯的现代公平正义观为基础,以融资环节为区分点,可以将小微企业融资公平分为小微企业融资机会公平、条件公平和结果公平。小微企业融资机会公平是准入公平,是指,与大中型企业相比,小微企业具有相同的获得融资的可能性。小微企业融资条件公平是过程公平,是指,与对大中型企业提供融资相比,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融资时,必须依照相同的市场条件发放贷款和确定利率。而小微企业融资结果公平是结果公平,是指,与大中型企业相比,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满足度不能相差悬殊。第二章,小微企业融资不公平主要表现及其制度原因。通过调研等形式对我国小微企业融资现状进行考察后发现,我国小微企业在融资方面存在较多不公平现象。小微企业融资机会不公平的表现包括小微企业融资渠道过窄和小微企业缺少具有层次性的融资渠道两个方面。从制度层面讲,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提升小微企业融资能力方面的法律制度缺位。第二,现行相关规则缺少顶层设计且具体内容也存在缺陷。小微企业融资条件不公平的表现包括:强迫购买理财、保险产品;要求以贷转存或者存贷挂钩;要求购买配套承兑汇票;不当要求小微企业主个人提供连带保证等。从制度层面讲,原因主要包括叁个方面。第一,法律制度应对金融市场结构性失衡问题存在局限性。第二,法律制度回应实质不平等地位问题力度不足。第叁,现有规则存在治理失灵现象。小微企业融资结果不公平的表现为,与大中型企业相比,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满足度过低。根据调研数据显示,多数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满足度低于60%,而现有融资渠道基本可以满足大中型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的融资需求。从制度层面讲,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小微企业融资机会公平、条件公平保障法律制度存在缺陷。第二,法律制度在规范政府倾斜保护小微企业方面力度不足。第叁章,小微企业融资公平保障的基本原则和整体思路。小微企业融资公平保障的基本原则是小微企业融资公平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后文构建小微企业融资公平保障法律制度时所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尊重市场规律原则主要包括两方面要求。一是,以竞争机制、供求机制和价格机制有效发挥作用为核心。二是,政府应定位为金融市场发展的引导者和服务者。综合保障融资公平原则,一方面,要求综合实现小微企业融资机会公平、条件公平和结果公平。另一方面,要求利用多种手段确保小微企业融资公平。坚持金融创新促进融资公平原则,要求金融创新必须服务实体经济,鼓励金融创新的同时,也应对其进行适度监管。强化金融监管保障融资公平原则,强调应建立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管为一体的监管体系。保障融资公平法治化原则,强调保障融资公平以法律制度为基础,并且,重视非正式金融制度的作用,将其作为法律制度的补充,共同服务于保障小微企业融资公平。小微企业融资公平保障的整体思路部分,从立法、司法、执法和守法四个层面探讨了小微企业融资公平保障法治路径的整体要求,并构建了小微企业融资公平保障的法律制度框架。第四章,小微企业融资机会公平保障法律制度。为了提升小微企业融资能力,应分别构建小微企业集群融资法律制度和小微企业融资担保法律制度。同时,应针对小微企业特点,依法为其搭建多元化、具有层次性的融资渠道是保障小微企业融资机会公平的主要路径。在融资平台方面,应依法为小微企业搭建全国性、区域性和民间性叁层融资平台。重点探讨了叁层融资平台的定位和职能、挂牌标准、股权和债权融资法律制度等内容。并且,为各层融资平台之间转板建立了相应的法律制度。在融资机构方面,应构建小微金融机构法律制度,规范专门或者主要服务小微企业融资的中小型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健康运行。在融资工具方面,应推行和规范公开发行的小微企业集合债券业务以及非公开发行的小微企业私募债券业务。总之,比照大中型企业现有融资渠道,针对小微企业自身特点,通过构建法律制度,为其搭建具有针对性的多层次融资渠道,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第五章,小微企业融资条件公平保障法律制度。为了确保银行业金融机构依照相同的市场条件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第一,应将小微企业融资基本利益,即自主选择的利益和公平交易的利益进行权利化,依法建立小微企业条件公平融资权利,增强保障力度。第二,应利用约束性和激励性法律规制的相关理论,分别构建小微企业融资条件公平约束性法律制度和激励性法律制度。前者的主要内容为通过赋予银行业金融机构、金融监管机构相应的义务、职责以及法律责任,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平等对待小微企业。后者主要包括推行行政指导手段、行政奖励手段以及合同菜单规范手段保障融资条件公平等内容。第叁,应构建法律救济机制,将投诉机制定位为前置救济机制、将金融申诉专员机制定位为核心机制、将诉讼机制定位为补充救济机制。第六章,小微企业融资结果公平保障法律制度。依法提升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满足度是保障小微企业融资结果公平的主要路径。构建融资结果公平保障法律制度保障的对象是在金融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但自身努力并且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小微企业。这些小微企业通过现有融资渠道无法获得融资,在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下,应对其进行救济。具体而言,应明确政府保障小微企业融资结果公平的主导性定位,完善目前政府推行的帮扶小微企业融资的法律措施。主要包括构建扶持资金运用绩效评价法律制度、构建小微企业增信集合证券监管法律制度、构建政府投资小微企业引导基金法律制度、构建小微企业融资政策性担保法律制度以及构建支小再贷款法律制度等内容。
李文群[9]2005年在《中国企业债券研究》文中认为发行股票、发行企业债券和银行贷款是企业外源融资的叁种主要方式,也是资本市场结构的内在基础。但在我国资本市场上,企业债券与股票和银行贷款相比,出现严重结构性比例失调,企业债券成为我国资本市场的一条“短腿”。这种市场结构均衡是一种扭曲的、低效率的均衡,其长期存在有可能导致货币银行危机,对这个问题的解答是我们不能回避的现实。本论文就是本着解决这个问题来研究我国企业债券的,希望研究的结果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有所帮助。本论文研究的主线是: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债券理论为指导,通过对我国企业债券发展的历史、存在的问题及和国外企业债券的比较分析,得出我国企业债券发展的制度创新需求,然后对这些制度进行创新。制度均衡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在给定的一般条件下,现有制度的任何改变都不能给经济中任何个人或团体带来额外的收入。新制度的产生和形成,是因为现有制度的成本与收益发生了变化;是因为规模效益、风险偏好、对经济体制的修整等带来了对旧制度的冲击,产生了对新制度的需求,使原有制度均衡得以逐步打破而达到新的制度均衡。就融资制度而言,其创新源于新制度的效率高于旧制度。从这一视角出发,本论文对我国企业债券融资低效率的制度进行了分析,认为在我国企业债券市场上有四个制度急需创新,这四个制度为:企业债券信用制度、企业债券发行和监管制度、企业债券流通制度、企业债券定价制度。本论文分析的理论基础是现代公司(企业)债券理论,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司债券理论,这些理论包括公司资本结构理论、金融危机理论及企业债券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作用理论,这些理论一方面回答了我国企业债券融资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也是我国企业债券融资制度创新的指针。在内容安排上,本论文主要围绕我国企业债券融资制度的创新而逐步展开和深化,全文共分七个部分:导论:主要是说明论文选题背景、我国企业债券研究现状及述评、论文有关概念的界定、论文的实践意义、论文的逻辑架构和研究方法;第一章:通过回顾和分析企业债券理论,包括公司资本结构理论、金融危机理论及企业债券对中央银行的作用理论,得出我国发展企业债券的必要性,也为全篇论文的逻辑推理打下理论基础;第二章:通过对我国企业债券发展历史、存在的问题分析和对中外企业债券发展的比较分析,得出我国企业债券发展的制度创新需求,这些制度需求包括企业债券市场信用制度、企业债券发行和监管制度、企业债券流通制度、企业债券定价制度;第叁章、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分别对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信用制度、发行和监管制度、流通制度及定价制度进行了分析和创新。通过理论推理和实证分析,本论文的主要创新有:1.论文对企业信用运行规律进行了分析,认为企业信用是企业内部不同要素所有者之间博弈的均衡结果,企业信用运行机制是企业信用及与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相关因素之间所固有和特定的联系方式,而企业的行为方式、信用信号的传导途径及利益相关者特征是企业信用机制的叁个主要方面。因此,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健全发债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及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评级制度是我国企业信用建设的叁个主要方面,也是我国企业债券市场顺利发展的根本所在。2.论文系统地分析了我国企业债券监管制度,认为由于我国政府是国有资产的最终所有者,它具有经济人的特点,在和发债企业、投资者的博弈中,发债企业的信用风险既不是由投资者承担,也不是由企业承担,而是由政府承担,因此,政府必须实行严格的管制政策以减少自身的风险。但这种政策导制我国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因而提出了根据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的实际情况,适度放松管制的管理政策。在发行制度方面:按照市场化原则,逐步推进发行审批制向核准制转化,最终实现注册制;放松利率管制,使资金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放松企业债券募集资金的使用限制;打破对发债主体的所有制限制,业绩优、信誉好的上市公司可成为企业债券市场化的试验田;取消规模控制额度。在政府监管制度方面:结束多头管理,统一监管机构;落实资信机构的责任调整和担保人制度。3.以信息不对称理论分析了我国企业债券的融资情况,认为由于在企业债券发行和交易市场上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会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因而,企业债券市场的顺利发展需要企业讲信用。企业讲信用是企业债券市场存在的客观基础。但是,在我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场中,我国企业
罗春艳[10]2009年在《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而成熟的金融体系需要一个层次丰富、功能完善、规模合理、运作规范、效率提高的资本市场。企业债券市场是资本市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改善企业融资、有效配置资源、健全金融体系、防范金融风险和促进经济发展等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国际成熟资本市场中,公司债券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企业融资时企业债券融资的顺序排在股票融资之前,融资规模通常是股票市场融资的3-10倍。而在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企业主要依靠的是财政融资。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推进,财政融资逐步淡出,银行间接融资成为企业主要的融资方式。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的资本市场才得到了重视和快速的发展。但由于建立初期的环境和制度设计上的局限,资本市场在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了一些深层次问题和结构性矛盾,导致金融体系存在着一些重大问题。主要是直接融资比重仍较低;股票市场规模与债券市场规模比例失衡;债券市场中国债市场与企业债券发展不平衡,企业债券发展严重滞后等,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仅仅将企业债券作为一种融资手段,对其投资、资本、资产、利率、衍生、并购、信用等其它功能认识欠缺,没有充分认识到企业债券市场在很多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发行人偿债意识薄弱、投资者风险意识不强;政府部门定位取向偏差、社会信用环境和法治不完善;学术界对企业债券的重视程度不高,对企业债券研究相对滞后等。这些因素都严重制约了我国企业债券的发展。基于以上原因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利于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政策建议。本文采取了规范分析、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通过对比发达国家企业债券市场和新兴国家企业债券市场与我国企业债券市场,讨论了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各种障碍,然后从宏观的角度提出了实现企业债券快速发展的政策建议。文章的第二部分简述了企业债券融资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资本结构理论、风险——收益理论、信用商品化理论等理论,为研究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文章的第叁部分主要分析了发展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必要性。从企业债券的功能性分析得出: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可以有效防范和降低金融风险、可以促进社会福利的增加、还有助于企业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再通过对比其他的企业融资方式得出企业融资具有以下几点优势:资金成本一般较低,利率相对灵活;具有“税收隐蔽”的效应、财务杠杆作用,可增加股东财富;避免股权稀释,保障股东控股权;融资规模大,期限长。文章的第四部分主要概述了全球的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状况,首先整体介绍了全球企业债券的发展规模、企业债券市场的结构状况等。然后详细介绍了美国、日本、新兴国家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历程、发展的特点,为下一部分介绍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提供借鉴依据。文章的第五部分是本文的重点部分,该部分详细的分析了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受阻的原因,以及我国债券市场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首先从企业债券市场的规模、债券的品种、法规监管等方面介绍了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概况;然后分析了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受阻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政府部门对企业债券发行规定繁琐的发行审批制度、限制企业债的发行规模、发行主体、以及企业债的利率,是企业债券市场在发展中凸显了诸如发行主体结构不合理、发行债券品种单一、投资者少流动性不强等问题。当然,造成企业债券市场发展存在的诸多问题不仅仅是政府部门的责任,企业自身也存在问题。企业自身在融资时对债券融资认识不够,融资时偏好其他方式进行融资;企业产权不清晰,发债风险大,易出现恶性循环。这一部分的后部分的篇幅的重点放在分析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我国企业债券市场规模偏小,文章详细对比了股票市场的规模,发现企业债券融资规模仅仅在91、92和95年大于股票融资规模,其他年份都明显低于股票融资规模。同时在整个债券市场中,与政府债券、金融债券相比,企业债券市场占整个债券市场的融资比平均不到5%,与美国企业债券市场占整个债券市场20%的比率相比,还存在很到的差距。二、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结构发展不完善,主要体现在1、企业债券融资市场中发行主体结构不合理,缺乏规模宏大的企业。发行主体我国企业债券发行主体存在较大缺陷,企业债券发行主体单-,主要集中于一些中央直属的大型国有企业和一些行业性垄断企业,这些企业发行的债券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债券。2、我国企业债券品种少,投资者能选择的空间小,我国企业债券多为固定利率担保普通债券,可转换债券、无担保债券和浮动利率债券出现较晚,发行量也很少;企业债利息支付方式方面比较单一,大多为一次还本付息;利率方面,基本采用固定利率平价发行,浮动利率、零息债券贴现发行等方式较少。3、投资主体结构不合理,企业债券的购买者绝大多数都是个人,缺少机构投资者。叁、我国企业债券流通困难,目前我国债券市场的主要交易市场中,场内市场以证券交易所为主,场外市场以银行间债券市场为主,虽然银行间债券市场目前的总体交易量和发行量都远高于交易所市场,但是企业债券市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行量相对于交易所市场来讲微乎其微,这种情况造成了企业债券流动性明显不足。四、我国企业债券市场配套设施不完善,缺乏完善的评级体统、有保障的偿债机制等,使我国企业债券市场风险偏大。文章的第六部分是根据我国企业债券市场中存在的问题为企业债券市场市场的健康发展提出政策建议,一是优化企业内部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减少企业债券发行主体自身的风险。二是建议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大力建设流通市场。由于我国已经具备发展场外交易平台的基础。场外交易市场的模式可以借鉴美国纳斯达克(NASDAQ)市场,通过先进的计算机网络连接各主要证券商,从而将分散的场外柜台交易连接成为一个在时问和空间上均统一的、有组织的无形化的网络市场,实现券商之间同业交易市场与投资者和券商之间的零售市场的统一。叁是大力培养企业债券市场的机构投资者,使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投资主体多元化,结构合理化。四是完善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配套设施,建立独立客观的信用评级系统,同时为了防止企业负债率过高和财务风险过大,约束企业经营中的道德风险,确保债务本息能够得到正常支付,建立相应的偿债保障机制。五、健全法律法规与政府部门的监管职能。
参考文献:
[1].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与银行业协调发展研究[D]. 胡滨. 浙江工商大学. 2007
[2].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研究[D]. 唐传兵. 西南财经大学. 2003
[3]. 中国区域债务融资工具发展研究[D]. 张寻远. 西南财经大学. 2013
[4]. 基于产品创新的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研究[D]. 孟祥阳. 安徽大学. 2013
[5]. 债券市场金融创新及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研究[J]. 祁莉. 海淀走读大学学报. 2005
[6].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研究[D]. 张涛. 厦门大学. 2007
[7]. 中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研究[D]. 苏宁华. 厦门大学. 2002
[8]. 小微企业融资公平保障法律制度研究[D]. 李瑞雪. 西南政法大学. 2016
[9]. 中国企业债券研究[D]. 李文群. 中共中央党校. 2005
[10].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研究[D]. 罗春艳. 西南财经大学. 2009
标签:金融论文; 证券论文; 投资论文; 债券市场论文; 短期融资券论文; 债务融资论文; 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论文; 企业债券论文; 交易所债券市场论文; 债券融资论文; 债务融资工具论文; 融资公司论文; 政府债券论文; 企业创新论文; 企业融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