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地方农业科研体制建设的基本构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构思论文,体制论文,地方论文,农业科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确立,迅速发展高效农业对农业科技的苛求,加强省级农业科研体系建设势在必行。众所周知,现存的农业体制布局是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下形成和发展而来的。从它总体上讲,对于农业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这种格局长长期处于计划经济的模式中,存在诸多弊端,有碍于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应通过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和科技发展自身规律新型体制,才能实现合理配置科技资源,高效运转机制,发挥地方农业科研为社会服务的整体功能。现就辽宁省农业科研体制建设略谈浅见。
一、辽宁省农业科研体制现状分析
辽宁省农业科研机构经过漫长历史的沿革,现有市级以上农业科研机构142个,其中种植业33个,畜牧业7个,农业机械14个,水产13个,林业16个,其它59个。
隶属关系是:国家属6个,省属41个,市属101个。在省属研究机构中,厅局属23个,占总数的56.1%,省农科院属18个,占43.9%;全省农业科研机构现有职工总数为11562人,其中科技人员6842人, 占职工总数的69.18%,中高级科技人员4028人,占科技人员总数的58.84%。从上看来,全省已经形成了庞大的农业科研体系,具有一支强大的科技队伍,长期以来,在党的科技发展方针指引下,为发展辽宁农业生产,振兴农村经济,繁荣农业科学做出了重大贡献。据对全省29个市以上农业科研单位统计,建国以来共取得科研成果1668项, 有764项成果获奖,其中获国家发明奖11项,科技进步奖11项,科技大会奖15项,省、部级奖375项,成果应用率68.94%,总经济效益为618.75亿元。
全省74个县级单位,设有农业技术推广中心60个,农业技术推广站14个,职工总数为2798人,其中技术干部2401人, 具有高级职称的326人,中级职称的807人,初级职称的1150人, 在辽宁省省市两级农技推广机构与农业科研、教育分设、形成独立自主、自我发展的体制。在县、乡这级是试验示范、培训教育、技术推广结合一体,开展综合技术服务,其中有的县农科所,如开原、本溪、海城、营口县农科所长期分别开展大豆、玉米、水稻育种栽培研究,取得显著成果,为辽宁农业发展做出贡献。
当前,根据发展高效农业和市场经济的要求,现行的农业科研体制、机构设置布局存在主要问题是:
1.农业科研机构领导管理体制没有理顺。表现在:领导管理体制多变。如省农科院建院38年隶属关系变动7次,抚顺农科所变动10次。 每次变动都波及到研究机构的出出进进,研究方向和研究任务的重新调整,党政财人关系的重新理顺,不利于保持农业科研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更不利于农业科研面向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形成与发展。农业科研机构隶属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实行条块分割的领导管理体制,也是没理顺重要问题。这种领导管理体制与农业科技自身发展规律、发展大农业的趋势不相适应。从省到县、领导管理分散、政研不分,政府行为太多,导致科研运行机制不活。
2.农业科研机构设置重复,布局不尽合理。由于条块分割的领导管理体制弊病,导致研究机构设置重复,科技资源配置不合理。如全省142个农业研究中就有37个设在沈阳,占总数的26.06%,其中搞重复研究的如园艺科研机构有8个,农作物育种7个,哈大铁路以东现有省级农业科研机构8个,市级56个,县级14个,总计78个。
3.农业科研专业设置、研究任务上的重复。由于条块各自为政,市级农科所,专业研究所逐向多学科、配套专业综合方向发展,形成了“大而全”、“小而全”,重点不突出,主要科研任务不明确的科研体制结构,如全省从事玉米育种的有11个科研单位,从事大豆育种的有9 个科研单位,从事水稻育种的有8个科研单位,从事高粱育种的有6个科研单位。由于研究机构、研究专业重复设置,导致研究力量不集中,重点投资偏误,研究课题处于低水平下打消耗战,影响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
4.有些科研单位综合科研能力不强,社会服务功能薄弱。据“七五”期间对全省66个农业科研所科研能力综合评估看出:多数市属所和少数省属所达不到国家要求的科研能力标准,其中有些农科所领导力量不强,科技力量薄弱,研究方向不明确,研究任务难落实,经费困难,长期靠吃国家事业费过活。
5.层次不清,分工不明。省、市、县三级农业科研机构各自求得生存和发展,国家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科研所界定的研究范围很难落实,形成上下一般粗,左右皆兄弟的格局,严重影响到研究水平的提高和科技成果的转化。
6.有些学科专业薄弱。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满足人民多样化生活的渴求,我省农业科研体系中有些学科专业配置是空白或相当薄弱,如产后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运输、包装技术,农业高新技术特别是生物技术产业化,沿海滩涂资源综合开发,应用基础研究等都滞后于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7.农业科研与农业推广两个体系结合不力。由于分别隶属,各自为政,农业科研与农业推广衔接不力,影响到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和转化效果。
二、农业科研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农业科研体系建设必须认真贯彻“依靠”、“面向”和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在分析历史现状,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改革形成新的农业科研体制。这样新的农业科研体制能更好的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加速成果转化,有利于形成科研和科技开发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能更有力的组织重大课题的协作攻关,集中力量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关键问题,促进出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益的科研成果;更好的促进科研体制与市场经济接轨,科技进入市场,长入经济,通过联合科技产品开发,联合创汇,联办经济实体等形势,创造更大规模经济和社会效益,不断增强农业科研体制实力和活力。
三、建立地方农业科研体制的基本构思
辽宁省农业科研体系建设应根据国民经济和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注意不同地区的科技、自然资源优势,逐步建立起按照农业自然经济区划和不同生态类型设置的相对稳定的条块结合,专综结合,布局合理,层次清楚,分工明确,运转协调的省、市、县三级科研体制。基本格局是:
1.农业科研层次结构及其主要任务。(1 )省级农业科研机构。省级农业科研机构应按照生态区域和经济发展需要及学科专业发展需要在省统一规划下配置产业性、区域性和专业性研究所为主,适当设置学科性研究机构。省级农业科研院(所)主要任务是面向经济建设,以开展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为主,同时要重视应用基础和高新技术研究。围绕辽宁农业实际问题,组织和承担重大课题的协作攻关,区域性开发、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等重点科技任务,不断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新技术、新成果和新的技术贮备。省农科院建成多学科的大农业科学院,成为全省农业科学的学术中心,对外科技交流中心。(2)市级农业科研机构。 市级农业科研机构要从本地区农业特点出发,建立综合性农业科研所,根据发展高效农业的需要,以开展科技开发研究为主,同时,在省统一布局下,有重点的开展部分应用研究。要组织与参与本地区和区域性开发、科技综合开发,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点科技工作。(3)县级农业科研机构。 县级农业科研机构,要从本县农业实际出发,建立起科研推广体制相结合的综合农业科技组织;主要以中间试验,科技成果示范推广为主。县级农业科技组织可由县农科所、示范场、推广站联合组建,以集中使用人财物,增强县级科技转化力度。
2.农业科研机构领导管理体制。(1 )省农科院应是省政府的直属事业单位,可由省科委、省农业综合部门管理有关业务。省属各农科所应归口统一管理;(2 )市级农业科研所应是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可由市科委,市农业综合部门管理有关业务,并接受省农科院业务指导;(3)县级农业科技组织应是县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可由县科委、 县农业综合部门管理有关业务。并接受市农科所和市级推广部门的业务指导。
3.农业科研体制的运转机制。(1 )建立激励机制。在科技成果评审上,要立科研、开发、推广三奖;在职称评定上,要列科研、开发、推广三个系列,分设标准,单独进行。承担重点科研任务的科技人员、奖金、福利待遇略高于本单位平均水平,并要重奖科研中有突出贡献者。从事技术开发的科技人员,其奖金、福利待遇要与创造的实际经济效益挂勾,并要重奖创造重大经济效益者。(2)建立投资机制, 对农业科研单位采取多元化投资方式,争取国家、农业部和省科委的经费支持,必保科技攻关,应用基础,高新技术和部分应用研究课题;集中建设,统一管理,有偿使用较大科研设施;农业科研院(所)自筹资金,解决常规科研条件,扶持开发研究,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和部分应用研究课题。(3)建立管理机制。农业科研体制内,从纵向关系上, 以业务指导为主线,从横向关系上,以联合协作为关节。对课题实行分类管理。对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主要看水平及其科学价值,经费使用采取基金制;对应用技术研究主要看成果及其应用价值,经费使用采取合同制,对开发研究和示范推广主要看效益及其实用价值,经费使用采取有偿制。(4)建立竞争协作机制, 立题就要认真预测到成果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要考虑到科研、开发、推广之间有机的衔接,避免科研的重复劳动和注意到协调分工等问题。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研究课题,省有关部门要组织多层次、多单位、多学科的协作攻关,发挥群体优势,以期出成果、出效益。对上题积极推行招标制,专家论证办法,择优支持课题承担单位和主持人。
四、农业科研体制建设实施对策
1.加强领导。建议由省政府分管副省长挂帅,有关部、委、厅、局参加组成科技领导小组,组织领导省农业科研体制整顿,调整和充实工作,建立相应办事机构,提出调整方案和实施办法。
2.明确职能。明确省科委、农业综合部门对农业科技工作实行宏观指导和协调的职能作用,建立起严格的程序化、规范化管理制度,避免长官意志,个人行为干扰,形成平等竞争机制。
3.作好调整。结合编制“九五”科技发展规划,根据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首先调整农业科研机构的研究方向、研究任务,明确稳住与放开的范围,其次,调整重复研究课题和专业机构设置,充实和建立薄弱和空白学科专业机构,再次调整隶属关系。
4.加强建设。通过调整市、县级农业综合科研机构要逐步形成自己的科技优势,省级专业研究所要抓住一批重点课题,稳定一支科技队伍。要加强对科技攻关课题、高新技术项目等科研条件的投资力度。在全省逐渐形成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中心,分析测试和科技信息服务中心,农作物种植资源中心,以及各专业研究中心等,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效率。加强对省沈阳东陵农业高新科技园区建设,使之成为地方农业科研体系中科技成果、高新技术的集散中心。
注:本文引用了朱绍新部分调研材料在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