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业化发展增强非遗活力
贾争慧
【摘要】 产业化经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内在要求,适宜性评估是决定非遗产业化经营的必要基础,文化传承性是检验非遗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标准,科技创新是非遗产业化经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民众的广泛参与是非遗产业化经营的有力保障。发展非遗产业,要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发挥高新技术优势,推动多行业深度跨界融合。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经营 技术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丰富的历史、文化、教育、经济等价值功能,对于新时代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振兴民族文化产业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受现代社会多元化发展的影响,非遗的存续空间正在逐步缩小,生存能力日益弱化。尽管采取了多种保护措施,但一些非遗依旧生存堪忧、濒临消亡。《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强对中国传统工艺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创新,挖掘技术与文化双重价值。推动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运用现代设计改进传统工艺,促进传统工艺提高品质、形成品牌、带动就业”。因此,我们应结合非遗特性和时代需求,通过走产业化经营之路,增强非遗活力,彰显非遗资源优势。
产业化经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内在要求
一些非遗项目之所以能够得到传承和发展,是因为其能够顺应时代潮流,在自我更新与自我完善的同时走出一条产业化之路。如山西孝义皮影戏、陕西剪纸等非遗项目,通过走产业化之路,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与传承。非遗产业化在扩大生产、激活市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带动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部分产品甚至走出国门,为世界所熟知。
基于定常海森矩阵的配电网三相最优潮流模型//赵婷婷,赵凤展,巨云涛,杜松怀,张宇,周献飞//(15):11
非遗传承人是保护开发与传承发展非遗项目的主体。产业化经营有利于调动非遗传承人的积极性,给予其施展才华的空间。调动非遗传承人的积极性,既要以市场需求为动力,也要考虑非遗传承人的正当利益,只有搭建双赢平台,使非遗传承人在充满成就感与获得感的环境下开展工作,才能使其积极投身非遗保护与项目开发之中,开拓出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非遗的产业化经营还可以增强大众对非遗文化的认识,激发其传承热情。与传统的手把手、父子相传、师徒相授等单一传承模式相比,非遗的产业化经营以市场为依托,面向社会大众,有利于吸纳不同社会团体、企业及个人的参与,从而建立起更为完善的非遗项目产业链,在参与市场竞争、扩大生产规模、保护主体多样性等方面增强综合实力。
适宜性评估是决定非遗产业化经营的必要基础,文化传承性是检验非遗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标准
文化传承性是检验非遗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标准。非遗产业化经营既不能割裂其与传统的关系,也不能盲目赋予其现代意义。我们要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出发,优化产业结构,避免因过度追求经济利益而偏离非遗保护的初衷,使非遗的历史文化价值遭到破坏。
在翻译实践中,“权”就是把具体的翻译理论及策略运用到具体的翻译实践中去,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决翻译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经权观指的就是不拘泥于经法,灵活应变,经权观不仅可以指导人们进行道德选择与判断,更是我们生活处事,尤其是翻译实践的不二法则。规律是普遍存在的,而规则是人为制定的用来指导具体实践的。因此,翻译时便要灵活运用规则,适应普遍规律,译出达意的译文。这是一种表面上的“反经”,实则在“行权”,合理行权,结果便是有价值的行为实践。
适宜性评估是决定非遗产业化经营的必要基础。宜产型和非宜产型是判断非遗项目是否具有经营价值的标准。宜产型,即可开发性较高,适宜走产业化道路,后者则相反。在实践中,我们要根据非遗项目的品相要素(濒危度、稀缺度、典型度、传承度)、内容要素(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经济要素(使用价值、品牌价值、产权价值、预期效益、开发前景)、保障要素(人力资源、市场需求、投资环境)进行评估,分类管理宜产型和非宜产型项目。在产业化经营中,我们不能单纯以经济利益的大小来衡量非遗项目的价值,而应尊重非遗传承规律,多措并举,选择最合适的发展道路。
产业化经营是新时代非遗保护传承的必然选择,只有充分展现非遗神韵、满足大众多元需求的文化产品,才能为消费者所喜爱,才具有市场竞争力,才真正富有生命力。
科技创新是非遗产业化经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民众的广泛参与是非遗产业化经营的有力保障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创作后期的一部文学作品,创作于1606年。莎士比亚早期的作品着重于对人文精神和个性解放的宣扬。可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激烈的社会矛盾暴露无遗。对权力的尊崇、对物质的渴望以及极端的个人主义使得整个社会风气日下。所以,莎士比亚后期的作品则着重表现这个社会对物质权利的膨胀主义以及极端的个人主义。例如,莎士比亚的作品《奥瑟罗》和《李尔王》,对恶棍伊阿古和埃特加以及贡纳梨等人物形象的塑造,都体现了作者对极端个人主义的讽刺。《麦克白》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这部作品也寄托了作者对个人欲望的膨胀必然导致自我毁灭的思想并将作者对人性的思考推向巅峰。[1]
科技创新是非遗产业化经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非遗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助力,产业化程度越高,市场前景就越广阔。在新时代背景下,非遗项目要想更好地与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相融合,就要主动借助诸如网络视听、移动多媒体、数字出版、创意设计等科技力量和科技手段,增加非遗的产业价值,使非遗技艺立体化、数字化、多样化,从而获得更加充沛的发展能量,在提高传统文化表现力的同时,形成更富时代特色的全新艺术表现形式。
产业化经营是激发非遗内在活力、助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路径。加快推进非遗产业化经营,需要整体布局、科学规划,以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推动多行业深度跨界融合。
制定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发挥高新技术优势,推动多行业深度跨界融合
民众的广泛参与是非遗产业化经营的有力保障。非遗产业化经营离不开民众的支持,价值再大的非遗项目,如果缺少民众的关注和参与,就会变成无源之水,逐渐被时代淘汰。在以往的产业化经营中,政府、学术机构和少数企业是主要参与者,民间组织的力量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一些地区对非遗项目的过度开发,往往容易使非遗产业化经营陷入僵局,引发矛盾。有鉴于此,非遗产业化经营应扩大参与范围,以产业园区、社区组织、非遗研究机构等为辐射中心,加大宣传力度,鼓励民众积极参与,密切非遗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制定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深入挖掘非遗的经济文化价值。非遗的产业化经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进行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我们不能未经规划就盲目地将其置于市场化进程之中。对于具有产业化经营开发优势的非遗项目,我们要进行合理规划、科学布局,实现产业聚集化发展,避免由分散、零散、封闭式布局以及资源的不合理配置造成的发展不协调。我们要因地制宜,有层次地建设国家与省级非遗研发基地,优先发展那些文化底蕴深厚、传承开发价值较高的非遗项目。相应地,政府也要采取保障措施,为非遗产业化经营创造良好条件,打造地域特色鲜明、时代感强烈的非遗文化产业品牌,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3.1 存储期过后,受环境和自身影响,曲块呈现出不同的感官表象,我们可以通过对现用曲感官的观察,直观地了解曲块的质量情况,找出曲块间的质量差异。
加强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升非遗保护的能力和水平。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对非遗传承人才队伍的培养,转变传承人的发展观念,使其对非遗产业化经营充满信心;要通过拜师学艺、带徒授艺等方式吸引更多年轻人,壮大非遗传承人队伍。另一方面,要注重对高素质非遗产业化经营人才的培养,打造一支懂经营、能策划、善管理、有干劲、爱非遗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建立健全人才考核激励机制,鼓励越来越多的专业人才参与其中,以制度建设保障人才发展。
发挥高新技术优势,增强非遗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随着人们消费需求的逐步多元,那些既拥有民族文化特色或地域特色,同时又能体现时代特征的个性化产品往往更受消费者青睐。因此,我们要借助高新技术手段创新研发非遗产品,赋予其时代特色,以不断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我们不仅要增加文化产品的技术元素和科技含量,同时也要注重吸纳不同的文化元素,以适应现代人审美观念的变化。
推动多行业深度跨界融合,促进非遗产业链的完善。非遗产业的升级发展,需要我们积极推动非遗产业与其他行业的深度融合,使之形成互促共赢、丰富多元的产业链,实现由资源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换。在实践中,我们要加大非遗产业与其他行业的融合力度,如可以打造“非遗+文旅”“非遗+教育”等多种模式,这既可以满足大众需求,也有助于进一步拓展非遗产业的发展渠道,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参考文献】
①《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新华网,2017年5月7日。
【中图分类号】 G124【文献标识码】A
(作者为山西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科研资助项目“山西省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研究”(项目编号:2017-004)阶段性成果】
责编/王妍卓 美编/杨玲玲
标签: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 产业化经营论文; 技术创新论文; 山西大学音乐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