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当代语文教育改革研究_文学论文

课程:当代语文教育改革研究_文学论文

课程化:当代语文教育变革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文教育论文,当代论文,课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从上世纪80年代文学教育重新恢复它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和职能开始,文学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成为了语文教育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成为文学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核心问题。直到今天,这个问题依然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社会对人们文学素养需求的日益提升以及文学教育研究本身的日益发展,文学教育研究领域的问题焦点其实已经发生了转移,即从对文学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确认转移到文学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何在基础教育中得到落实。也就是说,在文学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经基本上成为人们的共识的前提下,继续对这个问题纠缠不休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况且也无法满足文学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发展的需要。在当前的文学教育研究领域,对文学教育课程层面的探索和思考是一个更为紧迫、更为重要的问题。因此,文学教育的独立化和课程化问题应该被提上议事日程,成为文学教育研究的焦点问题。目前,语文科文学课程的研究,在国内仍然是一个有待开发的领域,这方面的理论累积十分稀少,而且大多比较零碎,研究也不够深入。因此,对语文科文学课程进行系统的研究是有必要的。

一、现代语文教育的转型

语文教育要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现现代转型,也离不开课程层面的建设。课程,原意指“学习的跑道”“人生的经历”,但是,现在的语文课程被狭隘地理解为语文知识组成的体系,包括语文教学大纲、语文教材、语文教师的教案等,很多教师心中只有“三教”,而无“课程”。新课程改革对课程层面的重视与语文教育现实对课程层面的忽视形成了强烈反差,使得语文教育受到种种严峻挑战。第一、对语文教师的挑战。新课程所提倡的是一种“教师参与式课程”,要求语文教师主动参与语文课程的建设,不仅要关注学科知识,更需要考虑课程理念。“语文教师应该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参与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建设。”语文课程的建设过程也就是语文教师自我发展和专业成长的过程。第二、对语文教学的挑战。教学是对课程的实施,照理说,先有课程计划后有具体的教学行为,但是,我国的语文教育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只有教学大纲,没有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毕竟不同于课程标准,于是,在语文教学中出现很多“空白地带”需要教师自己去摸索去联结,教师就成了知识的占有者,成了课程内容的规定者。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习惯于课程讲授,习惯于知识的灌输。新课程提出了新的语文教学观:语文教学不只是知识的传递和能力的训练,它更需要精神的熏陶、心灵的交流,正如钟启泉先生指出的:“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因此,教学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语言性沟通或语言性活动。其中,‘对话’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

二、语文教育与语文课程的关系

语文教育是一个十分常用的词汇,每个人在使用的时候总是信手拈来,把它当作一个不言自明的概念。但事实上,每个人对它的理解都是有差异的,每一次使用时的具体涵义也不尽相同,严格来讲,是需要对其作出界定的。我们这里具体分析一下语文教育这个概念。虽然,我们使用着“语文教育”这同一个概念,但当它处于不同的层面和领域时,概念的外延和内涵都是有区别的。粗略地说,语文教育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宏观意义上的语文教育是指在家庭、社区和学校通过各种途径实施的与民族语文有关的教育活动。它包括家庭语文教育、学校语文教育和社会语文教育。中观层面的语文教育即指学校语文教育。一般而言,学校语文教育包括借助于学校生活自然地进行的母语教育、借助于各科教学活动进行的母语教育以及通过语文学科进行的母语教育。微观的语文教育是指在学校情景中,通过语文学科所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母语教育,其中包括口语和书面语的课程与训练”。由此可见,语文教育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之分,既可以指社会语文教育,也可以指家庭语文教育,又可以指学校语文教育,甚至可以指这三者的综合。所以,我们在具体运用“语文教育”这个概念的时候,需要说明其指称的内涵。本论文中使用的“语文教育”指的是微观层面的语文教育,即语文学科所致力的母语教育,也称为学科语文教育。学科语文教育要通过具体的学科语文教学活动来实现,即教师在学习者天然习得的言语能力基础上,展开言语教学活动,提升个体的语言能力与语文素养,因此,学科语文教育需要语文课程为之提供教学活动得以实施的前提保障。说到底,课程就是一种资源与凭借,语文课程为学科语文教育提供具体的教学资源、教学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具体教学计划。

学科语文教育包括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两大部分,但就目前的语文课程来看,它所提供的主要是语言教育方面的资源和凭借。“语文课程的核心是语文知识”,“语文课程所要探究的是,根据课程目标和学习者的语文生活实际与发展要求,对语言和言语知识进行选择、组织,然后确定相关的序列与要求,为语文教育提供资源与凭借。很大程度上,课程即是对相关知识的学科化”。在语文课程中,语言教育占据了主要位置,课堂教学主要围绕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八大内容展开,以语言知识的获得和语言能力的提高为主要旨归。即使对文学作品的教学,也主要以语言学习为取向。在教学中,教师常常把文学作品当作语言教学的材料,带领学生学习文章中的字、词、句,将完整的有血有肉的文学作品机械地拆成条条块块,归纳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这哪是在学习文学,分明是在学习语言组织能力。而这种机械的文学鉴赏方式,将生命的气息、心灵的颤动、情感的涌动从文学作品中驱逐出去,剩下的是文字的堆积、语言的线条和干巴巴的叙述。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是不可能得到人文熏陶和情感教育的。语文课程“以语言为中心”的整体导向,使得原本应该成为文学教育资源的文学作品也成了语言教育的资源和凭借,过多的对语言学习的关注,排挤了人文熏陶和文学素养的培养。

三、语文科文学课程变革探索

与“语文教育”一样,文学教育也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广义的文学教育指的是人们通过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在情感、思想、意志、行为等方面受到的种种影响,它包括社会中的文学教育、家庭中的文学教育和学校中的文学教育。可以说,凡是存在文学阅读行为的地方就有文学教育。一般来讲,社会中和家庭中的文学教育往往是一种自发、自由的文学活动,它很少受到群体约束性的限制而表现为更多的带有个体随意性的轻松协调的活动,在这里,文学阅读只是作为一种一般性的文学审美活动,它使人处于一种超越功利、摆脱物欲的精神自由状态,在审美感受中净化情感,陶冶性情。

社会中和家庭中的文学教育虽然没有系统、没有计划、没有预定的目标,带有极大的自发和偶然的因素,却也可能对人的精神和心灵产生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来源于优秀的文学作品本身的力量,因此,与其说这是文学教育的功能,不如说这是文学的教育功能。中观的文学教育就是学校系统中的文学教育,主要指学校通过制度化的课程来引导学生阅读和写作文学作品,在与作家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的对话过程中,学生获得审美感受、人文熏陶,情感得以升华,心灵得以净化。中观层面的文学教育包括所有语文课堂中的文学教育。学校系统中的文学教育具有规范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它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具体教育目的的群体教育活动,是在特定的层面组合和特定的目标指向的规范下的对人进行的陶冶和塑造,并且受到一定社会文化的制约和影响。微观层面的文学教育就是指学校文学教育中的基础阶段——中小学文学教育,也就是语文学科内的文学教育,它针对中小学生的年龄阶段、心理特点、语言发展规律等,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文学作品,并将文学作品从易到难安排在各个学段各个年级,因而它是一种更为有秩序的文学教育行为。在中小学语文学科中,文学教育既不同于一般道德教育、智力教育中常见的严肃刻板的说教、推理,也不同于一般个体阅读中即兴偶发的嬉笑怒骂,它既有规范和秩序的要求,又是在一定的组织结构和导向调控下的自由陶冶和塑造,是审美的自由性与教育的规范性紧密结合的系统活动。

总之,我们可以看到,文学教育的课程化建设对于当代的语文教育是一项十分必要而迫切的工作。要想真正完成语文教育的现代转型,课程层面的思考和建设是必经之路。文学教育作为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究竟应该如何开展,即它在语文课程中占据一个什么位置?是否应该独立设科?其定性和定位的依据是什么?课程目标如何确定?内容如何选择?教材如何编撰?如何教学?如何评价?等等。由于文学教育本身的积弊由来已久,是个一直未曾合理解决的历史问题,要对此进行科学化、现代化课程建设,以上重要问题需要作大量细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标签:;  ;  ;  

课程:当代语文教育改革研究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