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内容模式的尝试_对数函数论文

一次校本教研内容方式的尝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校本论文,方式论文,内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人人参与,共同确定研讨内容

二、群策群力,主动参与沙龙式教研

【话题1】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什么?围绕这个话题,出现如下几种答案:(1)对数函数的图象性质的理解和应用;(2)对数函数的引入;(3)对数函数的定义、图象、性质的理解;(4)对数函数的概念的理解.

【研讨共识】理解概念是一切数学活动的基础,学生的概念理解不清就无法进一步学习相关内容.对于概念教学的重要性老师们也有充分的认识,对核心概念的教学要舍得花时间、花力气.对于对数函数来讲,它是在学过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和指数函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一种新函数,对对数函数概念的理解,理应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引入是为了更自然地认识概念,图象和性质是概念的组成部分,图象和性质的应用也是为了更好地巩固和检测对于概念的理解程度.因此,本节课应该始终围绕对数概念的理解展开.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定义为“对数函数的概念的理解”较为妥当.而且本课时研究函数性质只需研究到定义域的运用,不必深入地研究单调性的应用.

【研讨共识】好的情境创设能拨动学生思维之弦,激活求知欲,唤起好奇心,能使看似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充满亲和力和吸引力,能让数学课堂变得富有诗意.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数学新教材突出了问题情境的创设,以“问题链”为线索组织教材内容,教学过程设计充分创设情境,从具体实例出发,展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加强不同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对数学本质的理解.问题情境的创设“入口浅,寓意深”,层层深入,这是苏教版教材的典型特色.

苏教版新课程对数函数概念的引入不可能仍然按照老教材那样,直接通过反函数引入的教法,因为新教材反函数概念是在本节结束才引出来的,观点(1)不合适;作为一种函数,它必须符合函数的对应关系,符合函数的定义,看到x=y就能理解为函数有困难,直接抛出对数函数概念不妥.另外,苏教版教材对于对数概念已经做了很好的引入,例子选择的是前面较熟悉的例子,类比指数函数,说明了为什么y=是函数,同样x=y也要分析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对应变化关系,从而得出对数函数概念.介绍一个新的函数不在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上下功夫,学生是无法理解这个概念的.细胞分裂以及剩留量的例子是学生已经熟悉的例子,引例不在于新不新,问题设计的目的和重点不在于问题情境的美丽诱人,而在于要反应变量间的自变与因变的对应关系,所以问题情境不要过分地追求新.

三、如何进行对数函数的概括

(2)直接设问:分析函数y=x和y=x的底数的实际意义,说明指出这种函数的一般形式是什么,板书定义并指导学生看书.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规定字母a>0,a≠1,定义域(0,+∞)怎么理解,值域是多少.

【研讨共识】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建构主义教学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应是认知主体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学生应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积极参与者和主动探究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被填灌的对象.我们也知道x=y和x=y不习惯,但是有没有修改的必要,不是老师说了算,也不是教材说了算,而是学生说了算,因此需要适时地引导学生反思,并让学生主动地想改变这种“不习惯”,这就是“以生为本”.

概括是概念教学的核心,是贯彻新课改理念最关键的环节,实践中大多数教师越俎代庖,该学生想的不让学生想,该让看书的不让看,脱离课本,自己抢着说,采用“一个定义,几项注意”的方式和盘托出.其实,引入新概念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探索问题、发现规律的过程.教学时不要生硬地抛出概念,死记硬背概念,应力求顺乎自然、水到渠成.比如,上述问题要回到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相互关系:,对比讨论三者中的x、y、a之间的三角关系,不难得出字母的规定、定义域.同时也引导学生树立研究对数函数可以通过类比实现的意识.值得注意的是,苏教版教材没有对概念的概括提供具体的思路,这为教师充分发挥提供了空间.

【话题4】如何绘制对数函数的图象?

方法2:教师给学生提供提前准备好的坐标纸,让学生通过列表,描点画函数图象之后,把学生的作品在班里演示;

方法3:教师在黑板上列表、描点,画函数图象;

方法4:请一位学生在黑板上列表、描点,画函数图象,其他同学同时作图并交流讨论.

【研讨共识】由于这里的作图的目的不是单纯为了训练作图技能,而是体验并总结提炼对数函数的性质,学生必须亲身感知和体验,亲自操作得到的感性认识经验,对于学生的大脑的刺激更持久.现代技术和教师作图不能代替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只看不练不是数学,刺激停留在表面不会深入持久.因此,建议让学生自己画图,自由地画图,在此基础上自行探讨函数性质会更加亲切自然,印象更深.

因此,我们确定下列作图程序和研究方向,共同探究对数函数的图象.

步骤三:归纳出能体现对数函数代表性的图象和作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图象的比较.

【话题6】教材中的思考“:一般地,当a>0,a≠1时,函数的图象有什么关系”目的是什么?

通过研讨,我们认为它有三个层次的目的.

(1)引导学生观察函数图象关于y=x对称;

主要有以下几点认识:

(1)可以不提反函数,高考对于反函数不作要求;

(2)是不是考虑补充反函数的定义?

(3)要提反函数名词,但不做过多的解释;

(4)认真对待,在回顾对数函数的解析式与指数函数的解析式的互化关系,以及分析函数图象和性质之后,让人不禁感慨,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的若即若离的关系,教师及时阐述:当一个函数是一一映射时,可以把这个函数的因变量作为一个新的函数的自变量,而把这个函数的自变量作为新的函数的因变量.我们称这两个函数互为反函数.函数y=f(x)的反函数记作:y=(x).

对数函数y=x与指数函数y=互为反函数.

【研讨共识】对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它与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而反函数概念的要求,在新课标中已经明显降低,只是知道有这么个概念即可.知道它们的特征是:图象关于y=x对称;解析式可以互化.教材是在研究完函数性质之后提出的,有何用意呢?我认为这是对于本节课所学内容的一个提升,是在概括了对数函数概念、图象和性质之后,自然的生成性的结论.

本节课在引例中就已经将指数式与对数式联系在一起,在研究函数图象时再次把它们对比研究,可以说两种函数既是在解析式上,对数函数y=x是把指数函数y=中自变量与因变量对调位置而得出的,即对应法则为互逆运算,在画对数函数y=x的图象列表时,可以把画指数函数y=图象时列的表中的x与y的值对调,而且做出来的图象又存在对称关系,它们的性质又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像这样的函数不叫反函数,还能叫什么?

【话题8】在教材例1求函数y=(x-1)、的定义域的教学中,如何渗透对数函数的定义域?

主要有以下几种处理方式:

(1)本例主要考查对数函数定义中底数和定义域的限制,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所以把教材中的解答题改为填空题:函数y=(x-1)的定义域是______;的定义域是______.节省时间,点到为止,以避免挖深、拓展、引入复合函数的概念;

【研讨共识】本例只是对数函数定义域的简单应用难点应是为什么要规定y=(x-1)、中的x-1>0和>0.教学中应该紧紧抓住“函数的定义域必须使函数的解析式有意义”、“函数定义域就是使得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对数的真数必须为正数”,类比偶次根式的被开方数、分式分母等.补充变式是有必要的,它可以检验学生在新情境下对对数函数的定义域的理解.但是,作为一种新的函数,它的定义域很特殊,较难理解,还应该强化对于简单函数的定义域的训练,不要搞得太难,以至于跑偏了.对于(1)的做法,我认为初次研究对数函数的定义域,还是按照教材的格式,和函数定义域的求解格式一致,不赞成改为简单地填空而没有解题过程.

【教研后记】苏教版新教材和原来使用的人教版教材以及长三角地区教材相比,有很多鲜明的特色,更加符合时代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新教材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注重问题探究和情景创设,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可和积极响应.新课改数学教材的一大亮点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但是许多教师也只是流于形式,不愿意采用教材上面的问题情境,认为这样耽误时间,还不如直接把有些定理、结论告诉学生,然后通过大量练习反复巩固变式,总想把知识理解和掌握一步到位,新课教学成了习题课,就像高三一轮复习一样,使得学生对基本概念理解得很肤浅,不利于良好的思维习惯养成和潜能开发.只有深入研究新教材的特色,才能把握新课程的理念,体验编著者和课程改革的良苦用心,也才能把新课程推向深入.

标签:;  ;  ;  ;  

校本教研内容模式的尝试_对数函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